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省铁岭县大台山水库养鱼水面近万亩,由于水草丛生,大拉网不能作业,每年只能靠插箔和单层挂网生产,产量受到限制。该库今年2月份用连接起来的4片三层刺网在冰下拉网捕鱼获得成功,共捕捞鲤、草、鲢等商品鱼5万多斤,底层鱼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养殖渔业的大力发展和人们对优质鱼需要量的迅速增加,淡水底层鱼类的捕捞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在研究了鲤等鱼类的行动习性和淡水捕捞常用渔具的渔捞特点之后,设计并试验的底层鱼兜型拉网(简称底兜网或底兜拉网),获得单网鲤鱼的起捕率在50%以上,同时兼捕的中上层鱼类起捕率达90%的效果。现将设计与试验报告如下: 一、网具设计及其特点 (一) 鱼类行动习性的观察研究鱼类受到渔具惊吓要向水底方向潜游,这是一般规律。鲤鱼等底层鱼类,也要逃向坑洼处或隐蔽物下躲藏。由于底层鱼一般都具有拱泥觅食和打窝栖息的习性,加之水底不平坦,给它们躲避渔具捕捞创造了有利条  相似文献   

3.
渔具渔法对底栖群落及其栖息地的影响,国外研究比较多。作者从互联网上收集了大量资料,给予编译整理。本文着重概述捕捞干扰与自然干扰、底拖网捕捞、桁拖网捕捞、耙网、底层旋曳网、底刺网捕捞、底层延绳钓以及笼壶渔业等6种渔具渔法对底栖群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锦纶胶丝变水层单层鲤刺网,是在单层鲤刺网和变水层鲤刺网的基础上,根据锦纶胶丝网线细,具有良好的缠刺性能等特点,增加附属渔具,设计而成的一种专捕鲤鱼并兼捕其它鱼类的刺网类渔具。 此网具主要渔法是依据水库鲤鱼变水层活动的生物特性,寻找它在不同季节的活动规律和中心渔场。  相似文献   

5.
鲤鱼为大水面水域中的一大优势种群。但鲤鱼属底层鱼类,且对网具较敏感,当它碰到网具时,既可钻底过网,又可转身避网,因此,一般的剌网和定置张网渔获率都很低。长期以来,捕鲤成为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捕捞的一大难题。笔者根据东北松花湖水库单层刺网和浙江新安江水库变水层单层刺  相似文献   

6.
《水产科技》1977,(1):31-31,i00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这几年我省水库养鱼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水库捕捞技术也有很大的改进,赶、拦、刺,张联合渔具渔法已在我省很多水库推广使用。但据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这种渔具渔法对捕捞水库的中上层(鲢,鳙)等效果确实较好,而对于捕捞底层鱼类(鲤、鲫等)收效甚微。据反映我省有不少中、大型水库养鱼多年,  相似文献   

7.
废弃渔具(ALDFG)像幽灵一样长期在海洋中飘荡,导致一些海洋生物被网具缠绕而死,对渔业资源造成持续危害,形成“幽灵捕捞”现象。废弃渔具类型主要包括陷阱、刺网、拖网等。通过探讨造成幽灵捕捞的原因,总结了幽灵捕捞的现状和国内外研究进展;针对容易形成幽灵捕捞的渔具种类,介绍了ALDFG的结构与捕捞作业机理,阐述了陷阱、刺网、拖网等的幽灵捕捞过程,并对各种渔具造成的幽灵捕捞的影响进行了评估。最后总结目前对幽灵捕捞渔具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提出了减少幽灵捕捞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树成 《水库渔业》1984,(2):33-34,45
北方一些山谷型水库,底层鱼的捕捞历来较难。据永吉县四座大中型水库十余年鱼产量统计,底层鱼仅占总产的1%左右。主要原因,是水库底貌复杂,刺网作业捕捞期短,加之常常夹获鲢、鳙低龄个体而影响捕捞底层鱼的积极性等。因此.为寻求低成本、高效率的捕捞技术途径而进行多种方法的尝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解放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农、林、牧付、渔五业并举”的方针指引下,淡水捕捞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渔具渔法的革新有了显著的进展。广大劳动人民和科研工作者先后创造和采用了三层挂网、水库围网、电动抬网、奋斗网、框刺网、刺网、滚钩、大拉网、圈网等新渔具,以及诱鱼、赶鱼、拦鱼等新渔法,特别是“赶、拦、刺、张”和“赶、拦、刺、拉”等《联合渔法》的运用,基本解决了我国湖泊、水库以花、白鲢为主的中上层鱼类的捕捞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三重刺网适用范围,促进《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于2015年在黄渤海区以三重刺网渔业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刺网渔船渔业动态和三重刺网渔具种类和作业参数,并追踪调查了代表性渔具的渔获结构、产量和产值,对三重刺网作业渔船的捕捞能力与经济效益加以分析。结果表明,三重刺网渔具对甲壳类和鲆鲽类的选择性较强,捕捞效果好,兼捕幼鱼比例相对较低,是目前近海捕捞渔具中选择性比拖网和张网相对较好的作业渔具。但鉴于目前生产中使用的三重刺网内网衣网线较细,缠绕力强,兼捕现象较为严重,在经济鱼类幼鱼较多的渔场作业,会对渔业资源造成较大的损害。同时从渔民收入角度出发,三重刺网过渡期以后的归属管理应开展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省外荡养鱼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但生产发展与技术提高均不快,特别是捕捞技术虽有革新,但基本上是沿用落后的传统渔具渔法,缺少较为先进的工具。捕捞底层鱼的勾钓作业则效果更差,再加上外荡水面大量种植水草,给上层鱼和底层鱼的捕捞造成了更大的困难。电捕鱼试验就是为改革捕捞技术,特别是解决水草下底层鱼的捕捞问题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养殖水体中的凶猛鱼类,主要有蒙古红鲐,翘咀红鲐、鲶鱼、黑鱼、狗鱼、鳜鱼、马口鱼和鱤鱼等,它直接危害着鲢、鳙、鲤、鲫等经济鱼类,使渔业生产遭到很大的损失。但这在东北地区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一些湖泊、水库鱼产量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甚至某些较大养鱼水面的凶猛鱼类,或者巳成为较大群体(如吉林松花湖的蒙古红鲌等),或者是主要捕捞对象的优势种群(如黑龙江镜泊湖的蒙古红鲌等),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型捕捞与管理技术,促进《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2014年9—10月在黄海进行了网目尺寸为40、50、60 mm的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和三重型刺网以及生产对照网的选择性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网目尺寸的各型试验网的渔获种类间呈中等相似或极相似;渔获优势种为高眼鲽、细纹狮子鱼、黄、小黄鱼和白姑鱼,不同试验网的渔获优势种不同。40、50、60 mm的三重型刺网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分别为相同网目尺寸的单片型刺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187%、174%和146%,对应的经济效益分别为单片型刺网经济效益的133%、112%和184%,小黄鱼幼鱼比例分别为单片型刺网的162%、342%和122%,高眼鲽幼鱼比例分别为单片型刺网的108%、277%和100%。渔获结构显示,单片型刺网对小黄鱼、鲐鱼和白姑鱼等纺锤型鱼类的选择性优于三重型刺网,而三重型刺网对高眼鲽、黄鮟鱇的选择性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渤海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重刺网的捕捞性能,以河北省昌黎县的口虾蛄三重刺网为基础,于2013年4、5、7月在河北省秦皇岛近海进行50 mm、55 mm、60 mm和65 mm 4种网目尺寸的三重刺网作业性能比较实验,并与60 mm网目单片刺网和底拖网进行渔获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重刺网具有捕获渔场中绝大多数渔业种类的能力,选择能力较差。春季的渔获种类19种,为渤海近岸底层种类;夏季的渔获种类19种,除了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等底层鱼类外,还有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和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中上层鱼类。春季的渔获结构单一,口虾蛄占渔获量的90%以上,主要兼捕种类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占4.1%,渔获选择性较好;夏季的渔获中,口虾蛄比例在75%左右,兼捕对象主要为小黄鱼、蓝点马鲛等经济鱼类的幼鱼,对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但渔获选择性比底拖网好。单片刺网的选择性最好,但渔获量低,只有三重刺网渔获量的30%左右,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建议开展渤海口虾蛄的可捕产量和分区域捕捞管理研究,开发作业性能更优越的口虾蛄专业捕捞渔具。  相似文献   

15.
李仁 《海洋渔业》1986,8(1):21-22
<正> 乌鲳(俗称黑鲳)在鱼类分类学上是属于鲈形目,乌鲳科,乌鲳属,乌鲳种。乌鲳是海南岛海洋捕捞生产的主要鱼类品种之一,捕捞乌鲳一般采用刺网和围网渔具生产,年捕获量一般2万多担,过去内销很少,多为加工霉香鱼筒出口,创汇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16.
1993-1994年“闽东北外海底层流刺网渔具渔法研究暨资源调查”,是首次用底刺网渔具,对东海南部渔场底层小宗经济鱼类(银方鱼、黄鲷、金线鱼)进行比较完整、系统的专业性调查。通过对北纬26°10′-29°40′、东经121°20′-125°50′范围内36个渔区,进行大面积专业性探捕和生产性重点探捕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就探捕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及开发利用意见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7.
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就长江水域深水张网、插网、三层刺网作业调整工作发出通知:长江水域的深水张网、插网和三层刺网等渔具捕捞强度极大,对长江渔业资源破坏十分严重,已成为有害渔具。为了加强对长江渔业资源,特别是长江刀鲚、凤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维护渔场生产秩序,农业部发布的《长江刀鲚凤鲚专项管理暂行规定》第6条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全年禁止深水张网、插网和三层刺网作业。”近日,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就贯彻落实此项工作发出通知。通知要求,沿江各省(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渔政管理机构要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8.
鳎鱼(Cynoglossus trigrammus Gunthet)又名三线鳎,俗称“鳎沙”。该鱼分布在珠江流域的东、西、北、浔等江河,尤以东江为多。用传统的单片刺网捕捞,产量较低。在七十年代后期,东莞市石龙镇渔民在传统捕捞方法的基础上,改革设计成双层刺网。使鳎沙产量显著提高,每年渔汛期,每只船的产量达150—200公斤。比单片刺网增产30%左右。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来自农业部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消息,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就长江水域深水张网、插网、三层刺网作业调整工作发出通知。长江水域的深水张网、插网和三层刺网等渔具捕捞强度极大,对长江渔业资源破坏十分严重,已成为有害渔具。为了加强对长江渔业资源,特别是长江刀鲚、凤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维护渔场生产秩序,农业部发布的《长江刀鲚凤鲚专项管理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全年禁止深水张网、插网和三层刺网作业。”近日,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就贯彻落实此项工作发出通知。通知要求,沿江各省…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水库捕捞中通常采用“赶、拦、刺、张”联合捕渔法,虽然这对捕捞中上层鱼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库貌复杂,残木、岩石多的水库,这种渔法损网量大,底层鱼捕获率低。1975年,我县19个水库捕捞。中,底层鱼仅占总产量5%,这就影响了放养底层鱼类的积极性。因此,改进现有渔具、渔法,充分发挥水库渔业生产潜力,这是摆在生产和科研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