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狼尾草属牧草品种资源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987年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狼尾草属通过审定登记的新品种已有12个,其中育成品种5个,地方品种2个,引进外国品种4个,野生栽培品种1个.按照品种登记的先后顺序,介绍了栽培狼尾草新品种的主要特性特征与适应区域.  相似文献   

2.
狼尾草属(Pennisetum Rich)是个大属,中国是狼尾草属牧草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至今已发现并发表的包括常见种、引进种以及新发现种、新发现变种共计12种3变种(包括4个引进种)。狼尾草属牧草的广泛适应性、高产草量、高蛋白含量及无融合生殖特性等受到世界多国农业部门与育种专家的高度关注,在狼尾草饲用型、生态型、观赏型、能源型牧草开发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狼尾草属优良草种的引种驯化、杂交育种和品种引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宜于四川丘陵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狼尾草属牧草,对4个狼尾草属牧草品种(系)进行2年大田试验,测定其重要农艺性状,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不同品种(系)9个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CN002’的干草产量、越冬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的干草产量及越冬率(P<0.05),且鲜草产量、株高、叶片数优于其他品种(系);‘热研4号’叶长、叶宽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的叶长叶宽(P<0.05);‘CN001’的茎粗高于其他品种(系);‘桂牧1号’茎叶比表现优于其他品种(系)。应用灰色关联度对4种狼尾草属牧草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得出‘,CN002’较其他品种(系)更适宜在四川丘陵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了有关中国狼尾草属牧草资源发掘与开发利用前景等问题。中国狼尾草属牧草包括常见种,引进种以及新发现的新种和新变种目前共计有12种、3变种。为加快狼尾草属牧草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中国狼尾草属牧草有野生种1常见种、2新种、2新变种,合计5种共7份材料已经初步种质监定和田间选系比较试验。监定、试验结果,各参与试验种及变种农艺和经济性状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5.
高粱属及狼尾草属饲草杂交种引种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高粱属及狼尾草属10个牧草杂交种,分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ndanense,苏丹草S.sudanense和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3个组进行鲜草产量试验和各项性状测定,初步筛选出鲜草产量高,综合性状好的4个品种.  相似文献   

6.
对来自福建、江苏、海南等15份狼尾草属牧草的5.8SrDNA、ITS1及ITS2片段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并登录于GenBank数据库,采用DNAMAN、CLUSTALX、MEGA等软件分析其遗传关系聚类图。结果显示,克隆的目的片段长度为573~586bp,聚类结果总体能较好地反应狼尾草属牧草之间的遗传距离,其中杂交狼尾草和细茎杂交狼尾草可能存在着同种异名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狼尾草的引种试验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王德华狼尾草为禾本科狼尾草属植物,广泛自然分布在我国云、贵、川、藏、陕、甘、青等省区和湘西,是一大属野生优质牧草资源。兰州畜牧所从开发我国牧草资源出发,率先立题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所于1995年分别在所内和南江...  相似文献   

8.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狼尾草属10个品种(品系)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从100条RAPD引物中筛选出8条RAPD引物用于RAPD分析。8条RAPD引物共检测到70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占88.57%,Nei’s基因多样度为0.3080,Shannon信息指数为0.5334;RAPD标记显示狼尾草属牧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基于RAPD扩增构建相应的Nei’s(1979)遗传距离矩阵以及UPGMA树图。狼尾草属牧草品种(系)间遗传相似系数(GS)值为0.5102~0.9350。粗茎象草与美洲狼尾草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5102,表明其亲缘关系最远;粗茎象草与未知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0.9350,说明其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9.
为在牦牛养殖中合理使用狼尾草属杂交牧草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体外方法 对狼尾草属杂交牧草进行营养价值评定并与全株玉米青贮作比较,探究狼尾草属杂交牧草在牦牛养殖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1)比较两种粗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2)应用CNCPS体系评价并比较两种粗饲料的营养价值;(3)应用体外产气技术测定并比较两种粗饲料的体外发酵产气量和养分降解率。结果表明:(1)狼尾草属杂交牧草的粗脂肪、粗蛋白质、淀粉和磷的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全株玉米青贮(P <0.01),分别低55%、25%、51%和46%。狼尾草属杂交牧草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都极显著高于全株玉米青贮(P <0.01),分别高44%和67%。狼尾草属杂交牧草的非蛋白氮和中性洗涤不溶性蛋白含量都显著高于全株玉米青贮(P <0.05),分别高38%和59%。(2)CNCPS评定结果表明,在碳水化合物组分中,狼尾草属杂交牧草的中速降解部分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低于全株玉米青贮50%和50%且差异极显著(P <0.01),慢速降解部分含量比全株玉米青贮高78%且差异显著(P <0....  相似文献   

10.
狼尾草属牧草rDNA的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来自福建、江苏、海南等15份狼尾草属牧草的5.8SrDNA、ITS1及ITS2片段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并登录于GenBank数据库,采用DNAMAN、CLUSTALX、MEGA 等软件分析其遗传关系聚类图。结果显示,克隆的目的片段长度为573~586bp,聚类结果总体能较好地反应狼尾草属牧草之间的遗传距离,其中杂交狼尾草和细茎杂交狼尾草可能存在着同种异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生境巨菌草(Pennisetum sp.)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明确促生菌株的促生特性,本试验采用菌株16S rDNA全序列分析法,对5个不同生境的巨菌草中内生细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以溶磷、固氮、产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产铁载体和抑菌活性等为筛选标准,对初筛菌株进行多项促生活性测定。本研究中,从巨菌草植株中共分离得到187株内生菌株,其中86株具有分泌IAA的能力,占全部菌株的46%,菌株XJ-4产IAA的能力最强,分泌的IAA浓度为30.13 mg·L-1;47株具有溶磷能力,占全部菌株的25%,菌株FJ-23,FJ-15溶磷能力最高,分别为7.10 mg·L-1和7.35 mg·L-1;128株可以在Ashby无氮培养基中正常生长,表明64%的巨菌草内生细菌都具有潜在的固氮能力;34株可以在产铁载体的培养基中正常生长,表明18%的菌株产铁载体;试验中,80%以上的内生细菌对1种或者多种指示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SX-21,SX-30,SX-1,NY-10表现出对3种指示菌的广谱性抑菌活性,菌株SX-30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达到30 mm。供试菌株共产生了23种遗传图谱类型,通过对每种图谱类型的代表性菌株进行16S rDNA全序列分析,23株菌株分别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根瘤菌属(Rhizobium)、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巨菌草中具促生特性的内生细菌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可为进一步构建巨菌草促生菌菌群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2.
硅对镉胁迫下不同狼尾草属牧草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将  陈瑶  刘大林  陈鸣晖  吴亚  黄玉婷 《草地学报》2018,26(5):1223-1228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外源硅添加(1.0,2.0,4.0 mmol·L-1)对镉(20,40,80 mg·L-1)胁迫下2种狼尾草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添加4.0 mmol·L-1的硅能显著降低高镉(80 mg·L-1)胁迫下美洲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和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美洲狼尾草在所有镉处理下叶片的相对电导率(P<0.05),能显著降低杂交狼尾草在镉浓度40、80 mg·L-1下叶片的相对电导率(P<0.05);加外源硅2.0 mmol·L-1处理组显著降低高镉(80 mg·L-1)胁迫下美洲狼尾草丙二醛(MDA)含量以及2种狼尾草脯氨酸含量;2种狼尾草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其SOD、POD活性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外源硅4.0 mmol·L-1处理组提高了美洲狼尾草和杂家狼尾草在镉浓度80 mg·L-1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杂交狼尾草在镉浓度40 mg·L-1下POD活性(P<0.05)。表明硅可以增强2种狼尾草属牧草适应镉胁迫的能力,对2种狼尾草的生理代谢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巨菌草为试验草种,通过研究种植密度与施肥对其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探明高产栽培技术,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大,巨菌草分蘖数、茎粗减小,株高、鲜草产量先升后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株行距80 cm×60 cm (20 833丛·hm-2);以有机肥或废菌料作基肥,适宜施肥量为3 000 kg·hm-2;在基肥基础上进行尿素或复合肥追肥,适宜追肥量为750 kg·hm-2。  相似文献   

14.
采用传统分类学,细胞学和RAPD分子标记对云南德宏地区逸生狼尾草(Pennisefum Rich.sp.)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逸生狼尾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8,经同工酶及RAPD分析,逸生狼尾草与矮象草(P.purpureum Schum.cv.Mott)的遗传距离较近,而与王草(P.americanum×P.typhoideum)的遗传距离较远,说明逸生狼尾草在分类上属象草,而非当地多年称谓的"狼尾草"。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云南永胜县退化山地进行灌草组合模式的筛选,以土壤改良效果评价8种灌草种植模式,确定最优灌草组合模式。应用加权灰色关联分析和聚类评价方法,以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为指标,对土壤生态恢复贡献值进行定量分析和聚类评价。结果表明:"木豆(Cajanus cajan (L.) Millsp.)+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Schumach.) Stapf & C. E. Hubb. cv. Narok)+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cv. Fine Lawn)+大翼豆(Macroptilum atropurpureum (DC.) Urban)+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 cv. Haifa)+杂三叶(Trifolium hybridum L.)"灌草复合型种植模式关联度值r=0.773为最大,聚类分析为优,对土壤贡献值优于其他种植模式,适合于大面积推广,是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化山地土壤生态恢复的优化灌草复合型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陈杨  海棠  李志美 《草地学报》2021,29(12):2721-2727
为探索不同抗虫性苜蓿品种根围土壤线虫群落的特征,本试验以线虫为生物指标,对‘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 ‘Caoyuan No.2’)和‘草原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aoyuan No.4’)根围土壤线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原2号’感虫苜蓿根围土壤线虫种类及数量显著高于‘草原4号’抗虫苜蓿;‘草原4号’土壤线虫富集指数(Enrichment index,EI)显著高于‘草原2号’;‘草原4号’0~10 cm土层的土壤线虫区系位于土壤养分好且以细菌降解为主的A区,其它位于D区。综上所述,种植抗虫性不同的苜蓿品种会对其根围土壤线虫群落组成、数量及营养类群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建立人工苜蓿草地及土壤恢复过程中应优先选择抗虫性强的苜蓿‘草原4号’。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盐碱化赖草(Leymus secalinus)草地的光碱斑、碱蒿斑块、芦苇斑块、碱茅斑块、虎尾草斑块、赖草斑块6种草地斑块植被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分析草地斑块土壤化学计量比对赖草草地在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为进一步对草地植被恢复与盐碱化草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草地斑块的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地上生物量的大小顺序均为赖草斑块 > 虎尾草斑块 > 碱茅斑块 > 芦苇斑块 > 碱蒿斑块 > 光碱斑,Pielous指数大小依次为赖草斑块 > 虎尾草斑块 > 芦苇斑块 > 碱茅斑块 > 碱蒿斑块 > 光碱斑。以草地斑块的植被特征代表样点进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得出造成不同斑块植物多样性特征分异的主要因子为土壤含水量、土壤碳磷比、土壤氮磷比、土壤容重和土壤碳氮比。可见,北方农牧交错带盐碱化赖草草地斑块的植物多样性特征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增加,草地斑块的植物多样性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黄芪含有多糖类、皂苷类、黄酮类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衰老、调节血压及防治糖尿病等作用,应用于畜禽生产中能够提升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提高生长性能和产品质量。对黄芪的生物学活性及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动物用黄芪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苏贝贝  张英  道日娜 《草地学报》2021,29(2):250-258
为探究高寒地区不同豆科栽培牧草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分布特征,本试验选取4种豆科栽培牧草扁蓿豆(Melissilus ruthenicus(L.)Peschkova(Trigonellaruthenica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蚕豆...  相似文献   

20.
生物埂护坡上黄花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川东丘陵区的梯田生物埂为研究对象,选择生物埂护坡上种植的黄花和生物埂网格内土壤为研究内容,为明确4种不同种植年限黄花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生物埂护坡上黄花根系分布特征、生物量与土壤养分之间差异性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黄花根长、根量、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指标均增加,4年生黄花根系垂直分布明显比其他3种种植年限的大,分别为185.3 cm、17 133条、237.5 cm2、301.2 cm3和158.9 cm。根系水平分布由于受到网格大小的限制而出现差异性。4种不同种植年限黄花根系平均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依次为: 4 a>3 a>2 a>1 a,不同生长年限不同土壤层内根系的生物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黄花根系形态不但影响植物本身的生长,还影响其保土培肥效果,3、4年生黄花根系土壤养分含量均比1、2年生黄花高,且种植植物的样地比对照裸坡地养分含量高,不同种植年限同一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土壤全氮、有效氮和有效钾含量均与黄花根系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黄花根系的水土保持作用有保留土壤养分的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川东丘陵区的梯田生物埂的草本选择和土壤养分改良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