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已有研究资料,着重对茶树器官外表茸毛、花器雌雄两性结构,心皮数目、花型与花被数目等主要遗传性状的演化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三江”种群及其直接后裔——云南大叶栽培类群,在系统发育上的原始特性与演化水平,为进一步研究茶树起源演化、系统分类与遗传选种等,提供理论侬据。  相似文献   

2.
南岭种群的地理分布与演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岭种群是以南岭山系为其分布中心而取名。本文根据作者已有观察与实地调查研究料,并结合前人研究,着重分析茶树自原产地向南及东进的过程中,随着地理及气候等生态环境的变迁,而逐步演化发展成为一个以全毛或多毛型为主体的区域群落。  相似文献   

3.
柳州市本地茶与类茶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州市所辖融水县和三江县境内山峦叠嶂、山岭连绵起伏;年平均气温18.3℃、年降水量1550-1700mm;属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境内分布着“牙己茶”等10多种野生茶或类茶资源。本文为有效合理地保护、利用与开发本地茶资源,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栽培茶树的起源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茶树种群形态与古地理气候的资料,分析现今栽培茶种是茶叶植物长期演化与种间杂交的产物,多数为同源异出。我国唐代以前的栽培茶种多由当地野生茶树直接繁殖,此后逐步迁移演化出许多不同特性的栽培类群。就目前我国栽培茶树的分布,大致可划分为:“云南大叶”、“滇东—桂西”、“川黔 ”、“岭南白毛”、“武夷”、“江南与江北”等六个类群。  相似文献   

5.
《茶世界》2011,(9)
我们所指的古茶树,多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树,以及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林)。云贵高原与古茶树的变异从茶树的自然分布和地质变迁看,自喜马拉雅山运动开始后,我国西南地区的地形发生了重大改变,形成了川滇河谷和云贵高原。特别是近100万年以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报道了苎麻属野生近缘种15种7变种在种植条件下的主要特征特性和纤维细胞的形态结构。野生近缘种的出苗期与茎木质化程度有关,现蕾开花期一般在9月;种间农艺性状差异显著,野生近缘种明显劣于栽培种;野生近缘种抗寒能力较强,但大部分抗旱能力较弱;种间纤维细胞在外观形态上无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单纤维细胞的长度、直径、壁厚、节间距离等解剖结构上。对野生近缘种在无融合生殖、品质改良、抗逆性及其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和讨论,并提出了利用的途径与方法。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用传统种质与云南野生种质远缘杂交,以“异质复合分离理论”假说、3交技术模型、5级选育程序,就5个内容对传统的POJ、Co、ROC体系进行创新研究。一是将种质基础从ROC体系的1属4种11个原种品系扩大到3属6种24个原种品系,其中栽培原种品系与野生原种品系数的比例从8:3调整为12:12,实现种质遗传平衡;二是将育成品种内栽培原种与野生原种的染色体比例从7:1-9:1调整为2:1-3:1,实现细胞遗传平衡;三是用杂交复合法将传统种质的糖分及产量性状、野生种质的抗性及适应性状分别形成“性状复合遗传力”,产生杂合体杂种优势;四是用自交分离法将杂合体杂种优势中的优良性状连锁遗传及目的性状超亲变异分离出来;五是用回交重组法将分离出来的高产高糖与抗性及适应性性状基因优化重组,在分子水平上产生性状兼优的杂种优势。2001年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报道了苎麻属野生近缘种15种7变处在种植条件下的主要特征特性和纤维细胞的形状结构。野生近缘种的出苗期与茎木质化程序有关,现苗开花期一般在9月;种间农生状差异显著,野生近缘种明显劣于栽培种;野生近缘种抗寒能力较强,但大部分抗亓能力较弱;种间纤维细胞在外观形态上无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单纤维细胞的长度、直径、壁厚、节间距离等解剖结构上。对野生近缘种在我融合生殖、品质改良、抗逆性及其开发利用潜力进  相似文献   

9.
甘蔗近缘野生种蔗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表明蔗茅在我国分布于滇、黔、川、藏、桂、陕、甘、鄂8省(区)海拔480-2800米的区域。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0,不同区域的无性系2N数目未发现变异,但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构型略有差异。蔗茅茎秆的锤度普遍较高,最高可达22%,但种群内变异较大,即使同一野生群落内也有明显差异。蔗茅同一个体不同小穗内的花药数目变异较大,总体变化在0-3枚之间。蔗茅的高锤度、花药数目的易变性及染色体数目的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麦酯酶同工酶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等电聚焦凝胶电泳,分析了502份栽培大麦和23份西藏野生大麦,结果如下:(1)栽培大麦共出现44条谱带,分15组45种带型,西藏野生大麦共7种带型;(2)酯酶同工酶的地理分布表明,具有相同或相近带型的品种分布与大麦生态区划和基因传播关系密切;(3)大多数西藏栽培大麦品种都有与西藏野生大麦相同的谱带,这条带除了在云南栽培大麦中发现外,其他栽培大麦品种中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11.
对滇中朗目山野生二倍体鸭茅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动种子,获得了混倍体鸭茅(同一植株根尖中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混存),混倍体鸭茅的形态学特征及生长发育均与二倍体无明显差异;从混倍体鸭茅自然传粉后代中,获得了纯合同源四倍体鸭茅。同源四倍体鸭茅的气孔和种子均较二倍体大,但形态、发育与二倍体差异较小。以诱导所得混倍体为母本,与四倍体栽培种杂交,杂交F1代为四倍体,其形态学特征及物候发育均介于野生二倍体和四倍体栽培种之间,早期生长与四倍体栽培种相当,优于野生二倍体,繁殖性能与野生二倍体相当,强于四倍体栽培种,分蘖、再生性及干物质产量均强于二倍体,但明显不如四倍体栽培种。以鸭茅野生二倍体为母本,与四倍体栽培种进行杂交,获得的杂交三倍体高度不孕,但早期生长、分蘖、再生等明显优于母本二倍体,杂交三倍体开放传粉后代倍性复杂,混倍体、四倍体和五倍体都有。  相似文献   

12.
食野生蔬菜已成为当今社会消费者的一种时尚;对野菜情有独钟,这是人们返朴归真追求大自然的渴望和强烈意识.野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需要珍惜与保护,野菜营养丰富,无公害、无污染,味道鲜美,独具风味,对人体极为有益.模拟自然环境下野生蔬菜人工栽培,以改变传统的春日吃“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红萱是一种兼药用、食用及观赏为一体的野生植物,经济价值很高。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城市绿化的需要而进行大量采挖,野生资源逐渐减少,通过人工栽培,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对恢复和保护野生群落起到积极作用。为此,从选地、整地、作床、施肥、繁殖方法和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人工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川棉56生产潜力探讨钟官品四川省金堂县棉花原种场610000黄廷海四川省金堂县棉办610000为探讨我省选育的棉花新品种“川棉56”在四川棉区的生产潜力,按照省农牧厅制订的“棉花高产潜力开发试验示范技术路线及其技术要点”,通过两膜覆盖栽培为中心的系列...  相似文献   

15.
开发野生石崖茶创建特色茶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州市所属融水县的九万大山与元宝山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地带,境内山峦叠嶂、连绵起伏;溪河密布、雨热同季、寒暑分明,属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常年云雾缭绕,是茶叶较适宜生长的区域。境内分布生长着“野生石崖茶”等多种野生茶或类茶资源。针对柳州茶叶产业呈现“起步晚而起点高;技术低而资源广;市场小而力度大”的特点,有效合理地保护、利...  相似文献   

16.
《茶论》     
《中国茶叶》2008,(5):35-35
本书为作者几十年来研究茶树栽培及技术经济的“心得体会”式的荟萃之作,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涉及面广。本书按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茶业经济(市场、经营、贸易);第二部分为茶叶区划、栽培;第三部分为茶文化、保健;第四部分为附件。  相似文献   

17.
概述灵芝资源的分类地位、生态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并引用相关数据对野生灵芝和栽培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野生灵芝活性成分差异较大,而栽培灵芝的活性成分以及含量则由品种和栽培条件决定;野生灵芝与栽培灵芝都有较强的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且作用效果无显著差异;野生灵芝和栽培灵芝均具有较好的抗应激、抗疲劳作用,栽培灵芝在镇静作用上比野生灵芝的稍强。分析认为,通过改进栽培技术可提高栽培灵芝的某些成分和功效,并优于野生灵芝,这将为灵芝的栽培及野生灵芝资源的保护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并科学引导人们以栽培灵芝代替野生灵芝作为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8.
江西东乡野生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复源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描述了具有江西东乡野生稻细胞质源的新质源不育系的不育特性;对其恢复系的筛选进行大量而广泛的测交,表明其恢复谱十分狭窄;通过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人工制恢法育成了对其具有强恢力的恢复系;实现了东野型不育系的“三系”配套。  相似文献   

19.
森林茶园是指以产出生态茶叶为目标,按传统方式管理,符合绿色、有机种植标准,面积在0.5 hm2以上,伴生有高于5 m以上至少1种形成林冠的其他野生或栽培的木本植物,覆盖度在10%以上的栽培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群落,相对于台地茶园是一种新型茶园。为了解森林茶园群落结构多样性,对贵州三都县森林茶园进行调查。研究选取10个20 m×20 m的茶园样地,记录样地的海拔、坡度和群落状况等环境因子,分析森林茶园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结果表明,三都县森林茶园群落共有植物136种,隶属65科108属,植物多样性丰富,植物分布区亚热带性地理成分明显。群落垂直空间分层明显,乔木层平均胸径为10.43 cm,毛桐单株胸径最大,为60.19 cm;灌木层平均地径为1.70 cm,黑壳楠单株地径最大,为4.80 cm;茶树为群落的优势种,每个样地平均约有43株;乔木层主要优势树种为枫香树、青冈、朴树等,灌木层优势树种为方竹、水竹、川莓、柃木等。了解森林茶园群落结构与组成,维持森林茶园群落生态系统稳定性,对森林茶园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五盖山米茶、产于郴县的五盖山。据明《万历郴州志》载:“五盖山在州东南三十里、高二十里、周迴百八十里,山多云雾……,”该山属南岭山脉之一,有五个山峰耸立如盖,其主峰碧云峰拔海1620公尺,有“郴阳第一峰”之称。全山总面积三十多万亩,野生茶树分布广泛,栽培茶树最高分布至1400多公尺。五盖山素以“云、雾、雨、露、雪”五盖著称,山势雄伟,峰恋迭嶂,绿林苍翠,涧流淙淙,冬不严寒,夏不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