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
3.
阿勒泰地区引种樟子松生长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樟子松1964年引种新疆,1976年在阿勒泰福海大桥林场恰特尔塔斯苗圃试种育苗,1980年在阿勒泰山林业局所属6个山区林场苗圃普遍育苗,1985年出圃造林。目前全区6县1市城镇、街道、庭院均有栽植。1981年福海大桥林场在山地呼斯特林区,进行人工更新造林。 相似文献
4.
章对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来源、构成、旅游产品需求、消费水平、旅游目的等因子进行调查,掌握了各类游客对旅游的需求,进而对该区进行合理地客源市场、公园功能定位和区划布局,确定旅游产品及服务设施的档次与水平。 相似文献
5.
6.
梁文光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2):61-62
文章通过对樟子松生长观察揭示樟子松自身的自然生长规律和其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提出樟子松完全可以在山西同朔半干旱地区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相似文献
7.
朝阳北部风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朝阳北部风沙区引种樟子松进行系统调查,利用树干解析进行分析,寻找出樟子松生长发育规律,发现其径和高生长有明显阶段性,且生长高峰期都再现在12年左右,并与当地主要造林树种油松和小叶杨进行比较,发现随着林龄增加,樟子松生长比其他两种树种生长逐渐加快,而且林龄越大优势越明显,说明在该地区发展了松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与成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章固台地区现有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与成熟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原产地红花尔基比较,章古台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进入速生期的时间略有提前,速生期维持的时间短;确定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数量成熟为45年,更新龄为55~60年,工艺成熟龄为25年左右和40年生以上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樟子松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产生的影响情况.方法:将300株长势一致,且无病虫害的樟子松苗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各60柱,即未施氮组(对照组)、10mmol/L氮素组(N1)、20mmol/L氮素组(N2)、30mmol/L氮素组(N3)、60mmol/L氮素组(N4).1年后,比较上述5组樟... 相似文献
10.
毛乌素沙区土壤以风沙土为主,严重地影响樟子松造林的效果。因此栽植坑的大小及其坑内的土壤类型在风沙区樟子松造林中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进行大坑换土与小坑不换土的对比试验,测定黄绵土和风沙土的理化性质,对比樟子松的保存状况和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黄绵土的理化性质比风沙土的理化性质更好;大坑换土处理的樟子松保存率和生长量比小坑不换土的好。因此,进行大坑栽植和把坑内的风沙土换作黄绵土处理对樟子松的保存率和生长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大坑换土是毛乌素沙区樟子松造林的一项有效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1.
12.
以城市庭院绿地栽培的樟子松为材料,观察分析球花发育和传粉等开花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2013年的气候条件下,群体花期持续10 d,单株传粉变动于5~8 d之间,平均为6.2 d。在不同植株中,雄球花花序大小和着生的小孢子叶球数量有明显的差别,1、2、3号树的雄花序平均长度和平均着生小孢子叶球数量分别为3.2 cm和68枚、2.8 cm和52枚、2.4 cm和44枚。小孢子叶球膨大显露、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群体撒粉初期、群体撒粉结束期4个阶段≥10℃有效积温分别为68℃、141℃、278℃和367℃。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防止樟子松生理干旱造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樟子松造林遇到的最大问题便是造林后易发生生理干旱,影响其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常规造林保存率只有5%。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生态学原理认识它并从改变环境因子去解决它,创造出“深穴法”和“深沟法”造林技术,大大提高了造林保存率。 相似文献
18.
以樟子松4 a生容器苗在栗钙土上进行造林,采用每年2、2、2、1、1次连续抚育5 a,结果表明:当年成活率达到95.8%,3 a保存率为86.3%,最终保存率为81.2%,高于国家规定16个百分点;11 a生树高总高度为316.4 cm,未发现有病虫危害,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