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茶杆竹出笋成竹规律及其合理立竹密度进行研究,表明茶杆竹出笋量随时间的变化进程为"少—多—少"。笋期呈"S"型曲线。不同笋期的竹高生长方程相关系数为0.9371~0.9418,经检验,达到显著水平,表明用Logistic方程回归效果较好。立竹密度试验表明茶杆竹林分密度应以11250株/hm2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肿节少穗竹林分立竹密度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4个立竹密度,2个对照,4个重复,共24个样地,其4个立竹密度分别为A)15000株·hm-2,B)30000株·hm-2,C)45000株·hm-2,D)60000株·hm-2。2个对照样地其立竹密度均在75000株·hm-2以上。采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C、D密度产量最高,且与对照差异极显著;A密度产量最低,与对照差异显著;B密度产量小于C、D密度,但大于A密度,与对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不同立竹密度下茶秆竹林生长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茶秆竹林发笋量、成竹数、笋产量、生物量等指标对立竹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林分立竹密度升高,成竹率逐渐降低,9 000株.hm-2和11 250株.hm-2的立竹密度既确保了有较高的发笋量,也使成竹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上。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加,产笋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在11 250株.hm-2时达到最高值,说明11 250株.hm-2是对产笋量有突出影响的密度设置,在生产中其它条件相似情况下,进行产笋量控制时可以该密度为优先选择。随着立竹密度增加,地上部分全重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1 250株.hm-2时达到最大,地下部分全重持续升高,在13 500株.hm-2时达到最大,总生物量持续上升,其中13 500株.hm-2的总生物量是6 750株.hm-2时的1.33倍。  相似文献   

4.
绿竹的立竹密度结构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在立地条件及经营措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绿竹 (绿高脚品种 ) 4种密度结构测定其产量 ,其结果是以 30 0 0株·hm-2 的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密度结构的产量 ,说明绿高脚密度结构应以 5 0 0丛·hm-2 ,每丛保持 6株 (年留笋养竹 3株 )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苦竹林立竹密度和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四因素二次回归最优混合设计,研究了苦竹林立竹密度和施肥效应,结果表明:对笛竹定向培育林而言,施用氮肥、钾肥和立竹密度是影响新竹产量的主导因素,其中以立竹密度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立竹密度为28741株/hm~2时,相对应的优化施肥量是:尿素513.38kg/hm~2、过磷酸钙658.31kg/hm~2、氯化钾233.66 kg/hm~2。立竹密度是影响笋笛两用林的新竹产量的主导因素;立竹密度为16821株/hm~2时,相对应的优化施肥量是:氮肥501.00kg/hm~2、磷肥819.52kg/hm~2、钾肥268.75kg/hm~2。  相似文献   

6.
报道茶杆竹施用碳酸氢铵以 6 0 0 kg/ hm2 ,另加过磷酸钙 12 0 kg/ hm2为最适宜水平 ,产笋量可达 75 0 0 kg/ hm2 左右 ,继续增加其施肥量 ,产笋量增加不明显 ,经济上也不合算。  相似文献   

7.
在湘潭市选择一般经营水平的毛竹林,设置固定标准地50块,调查新竹产量和立竹笋前密度,建立新竹产量与立竹密度的二次抛物线函数模型,结果表明:抛物线拐点区域170~190株/667 m2为湘潭市一般经营水平下毛竹林的合理立竹密度。  相似文献   

8.
9.
石竹立竹密度结构对笋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在立地条件及经营措施基本相同的石竹林分中,测定4种不同密度结构林分的产量,结果以3 000株/hm2的密度产量为最高,笋产量达到4 446.0 kg/hm2.  相似文献   

10.
11.
茶秆竹竹笋夜蛾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茶秆竹竹笋夜蛾的综合防治,在虫口密度较高时,应以化学防治为主,重点保护好第一批笋;在劈青的前提下,使用复配的25%笋虫灵1号、18%笋虫灵2号乳剂地面喷药,每次用药量为1 5L·hm-2,兑水75L喷洒,若在出笋初期和盛期各喷药1次,防治效果达80 0%以上;若喷药1次,应在出笋初期,防治效果亦可达64 8%;林间使用垦土、施肥等营林措施,还能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在虫口密度明显下降后,应以营林措施、物理措施持续控制,从而达到控制茶秆竹竹笋夜蛾危害,改造低产林,培育丰产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茶秆竹竹鞭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茶秆竹竹鞭垂直分布、不同年龄竹鞭芽变化及竹鞭年活动周期探讨茶秆竹竹鞭生长规律 ,结果表明 :茶秆竹竹鞭总体分布较浅 ,2 - 3龄鞭萌动芽、笋芽量最多 ;竹鞭年生长活动周期为 4~ 11月份。  相似文献   

13.
茶秆竹竹鞭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茶秆竹鞭系结构的研究 ,结果表明 ,茶秆竹鞭系结构较为合理 ,鞭系以介于 4~ 8m的中型鞭为主 ,幼壮龄鞭段主要分布在 0~ 30 cm的土层中 ;2~ 4级的鞭系占 5 1.9% ,二侧分叉的鞭段数占优势 ,随着鞭龄的增大 ,分叉趋于复杂 ;竹林以壮、中龄鞭为主 ,鞭龄与鞭级呈反相关 ;鞭芽的死亡率较高 ,壮龄鞭的成竹率可达 2 6 .2 5 %。据此 ,控制竹林密度 ,调节鞭系结构 ,清除老鞭 ,提高壮、中龄鞭比例是竹林抚育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天然茶秆竹采取不同垦复措施后的出笋数、成竹数、成竹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年度的天然茶秆竹采取相同的垦复措施,垦复效果一年比一年好;(2)茶秆竹林采取不同的垦复措施效果不同:采取劈山+全锄+施肥处理,2a出笋数10995株·hm-2,比其它2种措施提高15 5%~16 0%。成竹数7455株·hm-2,提高20 5%~23 3%;成竹率67 8%,提高4%~5 9%,明显高于其它2种措施;(3)经过劈山+全锄处理的茶秆竹发笋个数和新竹株数与劈山处理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茶杆竹的叶面积指数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剪纸称重法实测茶杆竹各径阶标准竹叶面积,竹子叶面积与直径成直线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38553.97 6194.93x,根据该方程计算可列出茶杆竹直径与叶面积关系表,从而可计算林分叶面积与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16.
茶秆竹新竹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茶秆竹的鞭芽及幼竹--成竹生长规律的观测,结果表明:茶秆竹的鞭芽于8月上旬开始分化,鞭芽数随着鞭龄的增大而降低。当年的鞭可以分化成鞭芽和笋芽,茶秆竹立竹主要集中在壮龄和中龄鞭上,立竹的着生部位以鞭的中、后段为主。竹笋出土可分为3个时期,高生长可分为4个阶段,高生长节律呈S形,符合Logistic曲线。  相似文献   

17.
对12个月的茶秆竹进行细胞壁解剖特性和木质素微区分布的研究,运用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以及颜色反应鉴定木质素的存在,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其可见光显微分光光度计半定量测定竹材纤维、薄壁组织和导管细胞壁各微区的木质素含量。12个月时细胞壁全部木质化,木质素在各组织中均有分布,其含量因组织类型及其细胞壁微区不同而有差异。从组织化学染色及可见光吸收光谱图的吸收峰值,说明细胞壁各微区中存在愈创木基(G)和紫丁香基(S)2种木质素组成单元。竹壁径向和纤维帽不同位置的木质素含量未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纤维次生壁具有薄厚层交替的多层结构,薄层木质素含量大于厚层。  相似文献   

18.
研究结果表明 :(1)“谷雨”至“立夏”是茶秆竹的出笋期 ,历时 40d左右 ,在出笋后 10~ 2 5d ,是出笋高峰期 ,约占出笋总数的 71%~ 84%。幼竹高生长呈慢—快—慢 3个阶段。 (2 )竹鞭垂直分布浅 ,一般在 0~ 30cm的土层中。全劈、全锄、浅翻、浅翻加施肥可明显促进竹鞭生长和笋芽分化 ,且以浅翻加施肥效果最佳。 (3)立竹度与新竹数量、平均胸径、平均高均呈现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关系。 (4 )合理留笋长竹时间应为出笋盛中期。施用发笋肥可提高笋产量。 (5 )竹 阔叶树混交林经营应保留一些固氮树种和珍稀树种 ,清除“老狼木”、“霸王木” ,对影响竹林繁衍和发育的伴生树种要进行强度修枝。 (6 )野生茶秆竹林 ,应在留足新竹基础上采收春笋 ,积极进行抚育性采伐 ,调整竹林结构 ,选择合适的垦复措施。 (7)丰产竹林的合理年龄结构是 1~ 3年生立竹各占 1/ 3,或 1~ 4年生立竹比例为 3∶3∶3∶1。中下坡合理立竹数为 10 5 0 0~ 135 0 0株 /hm2 ,上坡为 15 0 0 0~ 16 5 0 0株 /hm2 。  相似文献   

19.
The anatomy characteristics of cell wall and lignin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anatomical regions for 12-month-old bamboo species Pseudosasa amabilis was investigated.The lignin distribution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optical microscope and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and the color reaction. In addition,the distribution of lignin in different tissues(fiber,parenchyma and vessel) was investigated by visible-light microspectrophotometry coupled with the Wiesner and Maule reaction.The cell walls of different tissues were all lignified and the lignin was widely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tissues, in which there was a difference between tissues and anatomical regions in lignin content.Guaiacyl lignin and syringyl lignin unit could be found in cell wall of fiber,parenchyma and vessel through Wiesner and Maule reaction and the absorbance peak of spectrum. There was no regular variation in lignin content with different radial location of culms and different location in fiber strands.The lamellation of the fiber cell wall was generally had as alternating broad and narrow layers with alternating low and high concentration of lign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