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云南逃壳稻籼粳分类与形态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程氏籼粳分类和俞履圻的变种变型分法对20份云南光壳稻品种及籼粳测验种02428、Dular进行籼粳亚种、变种变型分类,并对其形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份云南光壳稻包括13个变种69个为型,以偏粳型品种占较高比例,籼粳分类品种中偏粳型品种的广亲和性较好。籼粳分类性状间及其与其他开矿性状尤其是花药长度、穗下节长和株高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推断原始的云南光壳稻的籼粳分化取决于温度,并与纬度和海  相似文献   

2.
云南光壳稻籼粳分类与形态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程氏籼粳分类和俞履圻的变种变型分法对20份云南光壳稻品种及籼粳测验种02428、Dular进行籼粳亚种、变种变型分类,并对其形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份云南光壳稻包括13个变种69个变型,以偏粳型品种占较高比例,籼粳分类品种中偏粳型品种的广亲和性较好。籼粳分类性状间及其与其他形态性状尤其是花药长度、穗下节长和株高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推断原始的云南光壳稻的籼粳分化取决于温度,并与纬度和海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水稻品种T984和Pecos的广亲和性及其利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广泛测交筛选,发现浙江台州地区农科所的籼粳复交后代T984和美国粳型品种Pecos具有亚种间杂交的广亲和性。T984与8个籼型和7个粳型测验种的测交F1杂种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75.8% 和76.8%,表现广谱型的亲和性。Pecos与2个籼型和2个粳型测验种测交F1杂种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66.4%和77.9%, 属偏粳型的广亲和性品种。T984对籼、粳型测验种杂交F1和Pecos对籼型测验种杂交F1在单株生产力、单株穗数、株高等性状上存在着较强的正向超亲优势。Pecos对粳型测验种杂交F1除了株高和穗长外,其余性状投有超亲或表现负向优势。  相似文献   

4.
以水稻籼粳交后代产量较高稳定品系为试材,研究2010~2011两年上述材料产量性状及构成因素,探讨籼粳交育种后代产量因素特点。结果表明,株高方面:高产品系达到110 cm左右;产量结构方面: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方面分别达到每穴12穗、成粒140粒、26 g,其产量将达到550~650 kg/667 m2;与粳粳交育种高产稳定材料相比:籼粳交后代高产材料株高增高,分蘖减少,穗粒数增加;其产量优势主要体现于穗粒数及千粒重方面。  相似文献   

5.
栽培稻中间型品种和籼粳交DH株系的亲和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中岗  王亚琴  梁承邺 《杂交水稻》2003,18(6):42-46,50
以籼、粳标准测验种为母本,对栽培稻一些中间型材料、籼粳交DH株系及籼粳对照品种在内的共95份材料进行杂交亲和性鉴定,结果显示:全部材料的亲和性分化呈连续分布,可分为亲籼(ICV)、亲粳(JCV)、广亲和(WCV)及非亲和(NCV)4种类型;共鉴定到55份广亲和性材料,主要为中间型(18份)和籼粳交DH株系(34份);亲本具有广亲和性的籼粳交DH株系几乎全部具有广亲和性(占96.2%),且广亲和性强于对照品种零轮,而亲本不具有广亲和性的籼粳交DH中也能产生广亲和株系(占25.0%~57.1%),但广亲和性略差。认为水稻广亲和性的产生可能是由籼粳分化决定的,选育中间型广亲和系是广亲和品种选育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光敏感核不育系在水稻广亲和性种质筛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籼粳亚种间杂交,促进亚种间遗传基因交流,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配制强优势的籼粳交组合上,也前景诱人。然而,亚种间杂交一代结实率极低。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除采用连续回交或复交的手段外,还致力于寻找一种对籼、粳稻杂交均可育的广亲和种质资源。日本学者池桥宏、荒木均等从1979年便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筛选出Ketan Nangka、Cpslo 17等广亲和性品种,并指出这种广亲和性是由广亲和基因S_5~n控制的。随后,我国亦筛选出SMR、02428等一批广亲和材料,它们与籼粳杂交F_1结实正常或接近正常,同时,表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目前,水稻育种家和品种资源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对广亲和性种质资源的筛选工作,但多采用人工去雄杂交方法,工作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育种家们一直致力于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由于亚种间的进化不同而产生的生殖隔离使其F_1的结实率低或近似不育。IKEHASHI·H(1982)研究籼粳不亲和性及由此引起的杂种结实率低的原因,强调“中间型”在克服水稻籼粳杂种低结实的作用,提出了“水稻广亲和现象”。筛选具有广亲和性的品种,成了育种极为重要的工作。1988年发现47粳与籼、粳杂交,F_1结实正常。1990年用广亲和标准测验种对47粳进行鉴定,现将结果报导  相似文献   

8.
利用广亲和性基因提高籼粳杂种育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Ketamura.E、Ikehashi.H和笔者等人的先后研究认为,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复杂的水稻亚远缘杂交的广亲和性由一对主基因起关键作用,如果将这种显性的广亲和性基因转入籼稻或粳稻品种中,可能培育出结实正常的强优籼粳交组合用于生产。袁隆平教授率先在我国利用这种广亲和性基因培育籼粳亚种杂交水稻,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作者在他的指导下,进行了本试验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采用7个籼稻品系和3个粳稻品种为目标亲本,以紫色稃尖为指示性状,目标亲本作为轮回亲本,将CPSLO;,或ketan Nan-zka的广亲和性基因口交导人目标亲本中。培育 T一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籼粳杂交、广亲和特性鉴定以及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等手段,选育出CH58、CH59、C18和C84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H58、CH59、C18和C84的程氏指数分别为11、13、13和15,其中CH58、CH59和C18的籼粳属性为偏籼,C84为偏粳。广亲和特性鉴定和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四个恢复系具有良好的广亲和性,且都能恢复滇型、BT型、矮败型等粳稻不育系以及野败型、印水型等籼稻不育系的育性,恢复谱广。花时特性研究表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开花高峰要明显早于粳稻不育系春江16A。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在单株产量、每穗粒数、二次枝梗数、株高、一次枝梗数和剑叶宽等性状上表现出明显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利用CH58等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与粳稻不育系配组,已选育出春优58、春优658、春优59、春优618等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已通过国家、浙江省等品种审定。CH58等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在三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02428选”的广亲和性及其杂种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广亲和系02428群体中选出一个变异株02428选,它具有花时早而集中,花粉量大的特点;抽穗期比02428迟8~9天,植株高5厘米左右:叶片较宽,穗型较大,粒型较小,稃尖有明显的紫色标记。测交鉴定结果表明,02428选不仅保留了02428与籼、粳稻的广泛亲和性, 而且与籼、粳稻杂交的F1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它具有潜在的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11.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广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1986年始对水稻广亲和性的资源筛选,亲和谱,遗传和利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在籼粳杂种后代材料及美国稻品种中存在较丰富的广亲和品种,如T984,嘉40,Pecos和L201等均表现有良好的亲和性。2)各广亲和品种亲和谱存在明显的差异。T984,中国91,热研1号和嘉40的亲和谱较宽;而Dourada Percos和中作180的亲和谱较窄,即所谓的特写亲和性品种。3)广亲和品种的亲和性遗传亦有不同的表现。热研1号的广亲和性(以南京11和76-27bB作为籼粳测验种)受一对Sn5基因控制,其位于第6染色体山,与色素原基因C的交换值为4.71%;Pecos和L201的广亲和性(以南京11和秋光为测验种)除受色素原基因C连锁的主效基因控制外,还存在微效基因的修饰;T984的广亲和性(以辐8-1和秋光为测验种)与色素原基因C相互独立。此外,广亲和品种/粳型测验种的F2植株的亲和性强弱与相应的F3株系的平均结实率高低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广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1986年始对水稻广亲和性的资源筛选,亲和谱,遗传和利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在籼粳杂种后代材料及美国稻品种中存在较丰富的广亲和品种,如T984,嘉40,Pecos和L201等均表现有良好的亲和性。2)各广亲和品种亲和谱存在明显的差异。T984,中国91,热研1号和嘉40的亲和谱较宽;而Dourada Percos和中作180的亲和谱较窄,即所谓的特写亲和性品种。3)广亲和品种的亲和性遗传亦有不同的表现。热研1号的广亲和性(以南京11和76-27bB作为籼粳测验种)受一对Sn5基因控制,其位于第6染色体山,与色素原基因C的交换值为4.71%;Pecos和L201的广亲和性(以南京11和秋光为测验种)除受色素原基因C连锁的主效基因控制外,还存在微效基因的修饰;T984的广亲和性(以辐8-1和秋光为测验种)与色素原基因C相互独立。此外,广亲和品种/粳型测验种的F2植株的亲和性强弱与相应的F3株系的平均结实率高低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水稻籼粳特异性RFLP标记及广亲和品种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应用160个RFLP标记分析了21个水稻广亲和品种6个籼粳测验种,发现其中68个标记可以区分籼粳测验种。21个广亲和品种根据与籼粳测验和共有片段比率的大小 可以分为籼,粳和籼粳中间型三类。68个标记在15个籼粳品种中进一步筛选,得到24个籼粳特异性RFLP标记。它们在亚种内杂交带型相同而亚种产不一样。其中RG358、G318为籼稻专一性探针,在粳稻中表现为零等位。以此24个探针为基础构建了广亲和品品种亲缘关系的树状图。讨论了籼粳特异性RFLP标记在水稻遗传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一代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不育,这是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的主要障碍。多年来许多学者对舢粳杂种的部分不育性的遗传机理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这种不育性受核基因控制。在育性基因作用的方式上,Oka[7,8]认为籼粳杂种F1的不育性由不同座位的配于重复致死基因引起。Ikehashi[10,12]则认为这种不育性受同一位点上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并提出单座位抱子体一配子体互作致死模式。这些解释都没有涉及细胞质与育性的关系。已有报道「“认为,细胞质对籼粳杂种后代的育性有着明显的影响。1994年,我们发现在LH422参与的某些杂交组…  相似文献   

15.
水稻广亲和恢复系的选育及其途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几个基本育成的广亲和恢复系的广亲和性和恢复力进行了验证;总结出广亲和恢复系可通过广亲和系/恢复系(粳或籼)的途径育成的结论;同时,还对广亲和恢复系在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大豆—根瘤菌的共生模式为大豆提供了丰富的氮源。根瘤菌Ⅲ型效应因子是影响共生结瘤的关键信号分子之一,通过对HH103ΩNopAA与HH103ΩNopD的结瘤鉴定表明两个突变体对绥农14和ZYD00006的宿主亲和性不同,而后通过三亲杂交方法在HH103ΩNopAA基础上构建HH103ΩNopAAΩNopD的双突变体。利用绥农14与野生豆ZYD00006对突变体进行结瘤鉴定,HH103ΩNopAAΩNopD的根瘤数与根瘤重与HH103ΩNopAA无显著性差异。而后利用前期收集的100份大豆资源进行结瘤鉴定,分析NopAA与NopD的突变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大豆品种的结瘤特性,绝大多数品种根瘤数明显减少,部分品种根瘤数在接种单突变体与双突变体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为后续解析NopAA与NopD的共生信号传导以及根瘤菌与大豆品种亲和性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可以根据基因型的差异,筛选与不同根瘤菌均有较高亲和性的大豆品种,为进一步培育高结瘤、高固氮的大豆品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对原产澳大利亚的品种8504的广亲和性进行了测交验证,并分析和评价了该广亲和品种的利用价值.该品种广亲和性好、亲和谱广,熟期适宜,米质较好,中抗稻瘟病,与籼、粳杂交,杂种优势均较强,且广亲和性遗传简单.  相似文献   

18.
利用系谱分析探讨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就水稻恢复系T984及其7个系谱亲本C57、京引35、300号、 科情3号、IR26、IR24和IR8的亲和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受测的7个系谱亲本均不具有广亲和性,而T984却具有广亲和性,其与南京11、秋光和早沙粳测交F1的结实率分别为72.84%、74.42%和67.24%。从而证实了非广亲和性的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也可产生广亲和的品种.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粳稻杂交育成品种亲本演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1974年~2005年辽宁省审定的杂交育成品种为分析材料,通过对品种系谱的追溯并结合育成品种亲本类型及杂交类型的分析,探讨了辽宁省粳稻杂交育成品种亲本应用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演变品种亲本利用得到拓宽,品种遗传基础得到丰富,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和丰产性得到加强。不断引入新种质对原始亲本加以改良,综合利用亚种间杂交、地理远缘杂交、品种间杂交实现不同类型、不同生态区品种的融合,应用多种杂交方式实现水稻性状的改良与提高,是辽宁水稻杂交育种中亲本选择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20.
合丰35遗传基础好,种性优良,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1993~2006年生产直接利用累计推广408.6万hm2,纯增产大豆10.4亿kg,创纯社会经济效益26.9亿元;间接利用该种质做育种亲本育成大豆新品种11个,各品种品质优良,丰产性突出,增产效果显著,综合性状好,适宜种植区域广,累计推广面积119.4万hm2,纯增产大豆2.7亿kg,创纯社会经济效益7.0亿元.结果表明,合丰35既是优良品种又是被育种利用的优良种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