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水土保持》1993,(6):13-16,40
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之一的三川河流域,十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9km~2,累计治理度达到57.6%,平均治理速度4.1%,其中第一期71条重点小流域治理度达73.4%,年均治理速度5.6%。通过重点治理,全流域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11hm~2,人均经济林0.055hm~2,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7.8%的速率递增,98.7%的贫困户脱贫,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较治理前减少50%以上,治理成效显著。并在实施治理中创造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领导经验。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土保持》2014,(10):16-16
<正>2014年7月,骄阳似火,安溪电视台派出一组记者顶着烈日深入茶园、崩岗、小流域等水土流失治理现场,采访当地干部群众,察看成效,聆听介绍,详细了解了安溪县一段时间来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与治理经验,实地拍摄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镜头。从8月4日起,每晚黄金时段在安溪电视台推出《治水保土绿家园》的五集系列报道,对该县小流域治理和茶园为主的坡耕地治理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专题报道。第一至第五集分别为《还一条清流守一方水土》《水土流  相似文献   

3.
<正> 常社川小流域自1981年被列为水利部海委试点及河北省重点治理以来,一边开展综合治理,一边进行试验研究,由于治理、试验紧密结合,有效地推动了流域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流域治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起到了试点的积极作用。在治理、试验、示范方面均收到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得卡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利部样板小流域——得卡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调查,总结了该流域治理的指导思想、原则、治理内容和措施配置形式,并对治理模式效益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开发性治理和观光型治理是山地小流域治理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石漠化治理技术库体系及其综合配置方法,旨在为今后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导向,对现有石漠化治理技术和模式进行系统总结。[结果] 构建了一个能满足不同石漠化土地类型和不同尺度石漠化治理需要的石漠化治理技术库体系。并提出了一套可在不同治理背景下快速筛选和多尺度优化配置石漠化治理技术的方法。此外,还对一些石漠化治理相关的重要概念进行了厘清和界定。[结论] 新时代的石漠化治理是一条将石漠化治理融入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生态建设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因此,石漠化治理没有万能公式,任何方案均需结合治理区的立地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来确定和细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典型——陕北米脂县高西沟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配置模式、治理成本和治理效益分析,认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配置模式应由治理目标所决定,不同治理目标指导下的治理模式将产生不同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针对水土保持效益的多重性、连动性、交叉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提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原则;依据该原则,估算以粮食自给为目标的治理模式,其投入治理成本是65.70万元/km^2,5-6年内可收回成本;此时治理流域基本达到泥不下坡,水不出沟,林草覆盖率达到40%-50%,粮食自给,年经济收入3 000元/人左右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治理区虽全面治理达标,但经济收益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纯依靠水土保持难以达到全面小康,这是值得有关部门应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选择北京郊县怀柔区怀九河上三处经过不同河流治理方式整治过的河段,其中的四渡河段已实施河溪近自然治理2 a的时间,而一渡河段为传统水工治理,团泉段基本上没采取治理措施。然后定点监测河段的大气湿度、温度,土壤温度以及河岸带植物多样性等生态因子,通过比较分析河溪近自然治理措施对河溪小环境所产生的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河溪近自然治理措施可以增加大气湿度,经过河溪近自然治理的四渡河段比传统水利工程治理的一渡河段水面大气湿度高近5%,河岸带地面大气湿度则高近10%;虽然河岸带的大气湿度不如处于自然状态的团泉段,但水面大气湿度则高了近2个百分点。②与传统水利治理方式相比较,河溪近自然治理措施可以降低周围小气候的温度,调节河岸带地面与水面的温差,四渡河段的温差为0.5℃,是一渡河段的1/3左右。③河溪近自然治理通过恢复河岸带植被缩小土层间的温差,调节土层温度,保持深层土壤水分。④经过河溪近自然治理的四渡河段的植物多样性高于一渡河段,是其3倍左右,恢复了河岸带的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经初步统计,2016—2020年青海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90.14km2,为《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近期水土流失治理目标任务(6000km2)的1.33倍。“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多举措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明显加快,初步实现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向集约型治理开发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1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小流域治理开发的紧迫感、责任感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比较符合省情,符合自然和经济规律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基本路子。一是确立了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科技为先导、市场为导向,实行集中、连续、综合、...  相似文献   

10.
加强小流域治理 提高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在水力侵蚀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条成功的经验。自1980年以来,在全国普遍推广。目前全国各地重点安排治理的小流域每年达7000多条,一般每条治理五年左右,把每条流域作为一个项目,制定规划,安排资金,加强技术指导,治理一批,验收一批,滚动前进。每年小流域治理完成的面积,占全国年总治理面积一半左右,治理程度高的流域,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1.
<正>彭阳位于宁夏东南部的六盘山东麓,土地总面积2528.6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2 12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2 129km2,辖3镇9乡,总人口26.3万人。1983年建县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坚持"生态立县"的方针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孕育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创立了"与时俱进、创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有机结合、布局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建管并重、完善水土流失治理机制,苦干实干、形成水土流失治理合力"的彭阳经验。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回顾分析朝阳县北部山区水土流失问题影响要素的基础上,遵循“防控为主,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科学治理,绿色发展”理念,明确本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思路,阐述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针对性实践,总结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以期获得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规律性认识,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深入进行提供方法和技术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巴州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边缘,属老、边、穷、山区,1997年被列入“长治”重点治理项目区。该区依托“长治”基建水保项目和国债水保项目,先后治理了白花溪、新拱桥河、司城河、自库河等17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3 km2,涌现了白花溪小流域的观音堂、司城河小流域的柏梓山、自库河小流域的七星寨等水保示范基地15处。该区探索的治理机制的“五抓”、治理方法的“五结合”、建后管理的“五模式”,实现了“五化”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莱芜市围绕打造"绿色钢城"、建设"生态市"这一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市上下把水土保持作为发展山丘区农业经济的基础工程来抓,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放手发展民营水土保持,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实施大户承包、规模经营、加快山丘区水土保持治理投入的新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发展民营水保户31 000户,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 km2,占全市年治理面积的60%以上。民营水土保持已成为全市山丘区水土保持治理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相似文献   

15.
辽西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经验与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地区是辽宁省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由于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水土流失极其严重。辽宁省1980~2008年已连续28 a将辽西地区列为重点治理区进行治理,成效显著,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辽西地区的生态修复模式、荒山荒坡治理模式及沟道治理模式,总结出了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工作、示范区建设、统筹资金、扩大宣传、加强科研等方面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正> 80年代初,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全国第一个治理小流域的承包户诞生在山西省忻州地区的河曲县,从此开辟了一条千家万户治理干山万壑的宽广道路,展示了开发治理黄土高原、全面振兴山区经济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召开会议隆重纪念户包治理小流域十周年,目的是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坚定不移地把小流域治理作为振兴山区一切事业的基础,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排除万难,艰苦创业,在“八五”期间和本世纪后十年使我区的小流域治理开发登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7.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中的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至今,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停留在定性描述和理论探索阶段,关于治理效益评价的深层次问题还未涉及,如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与治理效益的关系问题,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原则与指标问题,水土保持措施和治理效益与治理目标关系问题,治理效益点与面的关系问题等.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将会极大地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理论体系的形成,从而加强治理效益评价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从80年代恢复水土保持机构以来,开始小流域治理,先后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治理开发示范点,总结出一套符合四川实际,具有四川特色的治理开发模式,取得了成效,治理区内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天津市外来入侵生物黄顶菊的调查和治理,探讨了黄顶菊在调查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黄顶菊的治理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常抓不懈,并提出了一系列治理黄顶菊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浅谈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统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治理面积一词的使用频度较高。治理面积的统计,作为水土保持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对其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实属必要。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志对治理面积的理解不一,造成统计工作上的偏差颇大,对水土保持计划、规划以及各项决策都极为不利。本文拟就治理面积的概念、内容、标准及其计算等问题进行讨论,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