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通过2代火炬松种子园密度、坡向、土壤、耕作施肥等试验,探讨2代火炬松种子园高产种植技术。结果表明:2代火炬松种子园密度以450650株/hm2为宜,阳坡为好,土壤耕作施肥比未耕作施肥2代火炬松种子园结实多、质量好。  相似文献   

2.
提高油松母树林种子结实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芳 《农技服务》2011,28(7):1062+1064-1062,1064
通过油松母树林密度、坡向、土壤耕作施肥等试验,探讨油松高产种植技术。结果表明:密度以450~675株/hm2为宜,阳坡为好,土壤耕作施肥比未耕作施肥油松母树种子结实多,质量好。  相似文献   

3.
杉木种子园为培育高产稳产杉木良种提供重要保障,在林业生产中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试验研究,探究杉木3代种子园土壤养分丰缺情况、养分间的平衡规律,确定杉木种子园最佳肥料配比和施肥量,以期为闽北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杉木种子园提供推荐施肥配方。采用“3414”配方施肥设计方案,对闽北第3代杉木种子园开展N、P、K、Ca、Mg、B、Mo等元素施肥试验。分别设计大量元素氮、磷、钾三因素施肥水平(并增设施用钼肥处理)、中微量元素钙、镁、硼三因素施肥水平,以球果数量(质量)、出籽率、种子产量、胸径等为评价指标,拟合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研究各养分间的作用规律,并提出最佳施肥配比和施肥量。结果表明:种子园土壤N、P、K、Ca、Mg养分含量较低,B含量属于中等水平,而Mo含量较高;N、P、Mg以及N-K、Ca-B肥料联合对种子园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单施某一肥料效应较小,其中单施K、Ca、B几乎没有效果,而肥料联合施用效果较好。综合效应分析结果,得出种子园最大产量施肥量组合为:每株施尿素100 g+过磷酸钙897 g+氯化钾150 g+石灰150 g+硫酸镁105 g+硼砂75 g,并配施钼肥。N、P2O5、K2O、CaO、Mg、B、Mo的用量依次为46.0、107.7、90.0、75.0、31.4、2.3、5.0 g,其配比为N:P2O5:K2O:CaO:Mg:B:Mo=1.0:2.3:2.0:1.6:0.7:0.05:0.1。多元素配方施肥能很好地改善杉木种子园产量和质量,单株球果产量、球果单粒重、出籽率及种子园产量等指标均比不施肥的母树有大幅度提高。本研究施肥方案,理论上种子园产量可达45.99~95.65 g/株,大量元素施肥试验的产量达到理论产量的80%~86%,中微量元素施肥试验的产量为理论产量的70%左右。现实种子园平均产量大约是预测产量的40%,通过合理配方施肥有望大幅度提高杉木3代种子园产量。  相似文献   

4.
胡永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47-13848,13851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地形因子对杉木叶有效养分的影响。[方法]以第3代杉木种子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向和坡位杉木第3代种子园杉木当年生结果枝叶有效养分含量差异。[结果]同一坡向随着坡位上升,第3代杉木种子园杉木当年生叶有效养分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同一坡位不同坡向对杉木当年生叶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体现出较为复杂的规律。[结论]在杉木种子园施肥过程中应结合土壤状况、植株养分含量、不同地形因子等进行合理施肥配方。  相似文献   

5.
对火炬松×加勒比松杂种部分形质性状的QTL进行定位分析,为杂种育种和株型培育提供借鉴。以火炬松1.5代种子园优良单株T1为母本,加勒比松第一代种子园优良单株C1为父本,杂交产生F1代113个单株。使用JoinMap? 3.0作图软件构建火炬松母本和加勒比松父本的SSR 标记遗传图谱,并用MapQTL4.0?作图软件对形质性状的QTL进行定位。火炬松母本图谱总长度293.9 cM,标记间距范围为3.7~ 47.9 cM,标记平均间距15.5 cM。加勒比松父本图谱总长度245.5 cM,标记间距范围为6.8~ 49.8 cM,标记平均间距13.6 cM。检测到4个与形质性状有关的QTL位点,其中有2个QTL定位于火炬松染色体LG4上。4个形质性状的QTLs解释方差为8.6%~13.6%,可以利用这些QTLs进行特定株型的培育,如分枝角度的控制培育。  相似文献   

6.
根据第三代杉木种子园传统施肥存在施肥时间和施肥量较随意的缺点,开展了平衡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平衡施肥能显著提高种子产量和种子品质,并总结出一套第三代杉木种子园肥料及平衡施肥方案,在福建省第三代杉木种子园基地进行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闽北马尾松二代种子园配方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闽北马尾松二代种子园开展氮、磷、钾、镁、硼、钼等多元素配比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比施肥对马尾松种子园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表现在单株球果产量、出籽率、单粒重、种子园产量在不同施肥组合处理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综合二代种子园效应分析结果,得出各肥料的最优组合为:每株施尿素70.0 g+过磷酸钙338.5 g+氯化钾148.5 g+硫酸镁100.9 g+硼砂1.4 g,即每株N 32.1 g,P_2O_540.6 g,K_2O89.1 g,CaO 67.7 g,MgO 30.3 g,配比N∶P_2O_5∶K_2O∶CaO∶MgO=1.0∶1.3∶2.9∶2.2∶1.0。在此基础上,钼肥以喷施0.1%浓度较合适,相当于每株施用Mo 0.1 g。理论上二代种子园产量可达31.26 g/株,现实种子园施肥组合中最高产量也达到了27.68 g/株,是不施肥产量的10倍,与同样经营管理水平下的经验施肥或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施肥方式,至少可提高产量30%以上。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种子园配方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尾松一代种子园开展氮、磷、钾、镁、硼等多元素配比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多元素配比施肥对种子园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体现在单株球果产量、出籽率、球果单粒重、种子产量在不同配方施肥组合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综合效应分析结果,马尾松一代种子园的较优配方施肥为:每株施尿素50g+过磷酸钙600 g+氯化钾150 g+硼砂10 g,即每株施纯N 25 g、P2O590 g、K2O 90.0 g、B 1.5 g,配比N:P2O5:K2O:B=1.0:3.6:3.6:0.06。该施肥配方,一代种子园产量可达37.61 g/株,是不施肥的8.78倍,单位面积产量大约可达20 kg/hm2,合理配方施肥可望大幅度提高种子园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杉木种子园的土壤养分状况及吸附特性,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杉木种子园进行了土壤养分吸附特性研究,并根据盆栽试验判断出限制杉木种子园产量的养分因子。结果表明,第3代杉木种子园中土壤有效P的含量为6.8 mg?L-1; Ca和Mg含量分别为99.9和14.9 mg?L-1,远低于美国国际农化服务中心( ASI)的临界值, B、 Cu、 Mn、Zn和S的含量丰富,分别为0.78、2.6、11.1、2.5和67.7 mg?L-1;吸附试验表明, P的吸附能力最强,吸附率为53.9%;根据盆栽试验结果来看,杉木种子园土壤养分亏缺程度为P>Ca>N>Mg,微量元素则处于盈余水平。因此,在杉木种子园的施肥管理中,施用N肥时应增施P、 Ca肥,同时通过改善经营措施提高N、 P肥的利用率,从而实现杉木种子园土壤的养分平衡和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0.
闽北杉木二代种子园土壤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闽北杉木二代种子园的土壤N、P、K、Ca、Mg、B、Mo等主要营养元素和母株球果产量的关系,建立了种子园球果产量与土壤养分含量间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分析探讨种子园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及与产量的关系、养分盈亏状况、适宜浓度范围及建议施肥配方。结果表明:P、Mg、B、Mo以及N-B、Mg-B、P-Mg、Mg-Mo的互作是影响杉木种子园产量的主导因子,P-Mg和Mg-Mo的交互对球果产量有促进效应,而N-B和Mg-B交互对球果产量存在负增产效应。营养元素P与Mg、N与B和Mg与B相互促进,而Mg与Mo之间相互抑制;种子园土壤养分适宜浓度范围即营养诊断标准为水解N 41.196~60.504 mg/kg、有效P 4.420~7.100 mg/kg、速效K124.702~225.253 mg/kg、交换性Ca 34.166~75.827 mg/kg、交换性Mg 18.623~31.077 mg/kg、有效B 0.135~0.365mg/kg、有效Mo 0.513~0.847 mg/kg;种子园土壤速效P、交换性Ca、交换性Mg以及速效Mo含量总体偏低,处于缺乏或极缺乏状态;速效K、速效N、有效B含量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种子园建议施肥配方为:每株施P2O549.082~129.289 g、K2O 0~97.875 g、CaO 8.881~144.119 g、MgO 29.830~77.746 g、Mo 0.988~2.538 g,配比为P2O5∶CaO∶MgO∶K2O∶Mo=(0.5~1.3)-(0~1)∶(0.1~1.5)∶(0.3~0.8)∶(0.01~0.03)。  相似文献   

11.
【目的】2003年8月至2004年9月,选取撂荒、耕作10年、50年与100年的吉林黑土、新疆灰漠土和撂荒、耕作20年与100年江西红壤及其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的撂荒、CK、N、NP、NK、NPK、MNPK和1.5MNPK处理,研究长期耕作、定位施肥与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关系。【方法】采用改良干漏斗(Modified Tullgren)法分离土壤0-20cm的土壤动物。【结果】共采集农田土壤动物26571只,其中大型土壤动物1632只、中小型土壤动物24939只,隶属4门5纲26目。弹尾目、膜翅目、蜱螨目为农田土壤动物中的优势类群。Kruskal-Wallis方差分析显示,长期耕作条件下不同土壤类型间仅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均匀性差异显著(x均匀性(2)=6.045,P0.05);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不同土壤类型间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以及群落多样性差异性(x个体数(2)=17.26,x类群数(2)=14.03,x多样性(2)=15.61,P0.001)。长期耕作条件下,土壤动物类群一般在撂荒处理中数量最多、耕作早期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最少;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动物个体和类群数在撂荒、有机肥配施处理中最高。长期耕作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影响不均衡,其中对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影响最大,对均匀性影响最小。研究时段,长期耕作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与农田主要土壤动物群落之间典型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与农田主要土壤动物群落之间存在显著典型相关关系(P0.01),其中土壤全氮对蜱螨目、弹尾目、膜翅目和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影响最大,而土壤有机质对蜱螨目、弹尾目、膜翅目、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类群数和群落多样性影响最大。土壤动物主要类群因素对由长期定位施肥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变化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改变与长期耕作与长期定位施肥有关。农田主要类群因素能够较好地预测长期定位施肥引起的土壤主要养分变化。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具有速生、材质优良等特性,在辽宁林业产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良种壮苗造林是提高林木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比较不同世代落叶松种子园球果和种子的形态特征,本研究选择日本落叶松初级种子园、1.5代和2代种子园的母树球果和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了单果重、球果长、球果宽、种子千粒重、种子长、种子宽和种子厚等球果和种子形态特征指标,旨在比较日本落叶松种子园母树球果和种子在不同世代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球果和种子形态特征在不同世代种子园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初级种子园母树球果单果重、球果长和宽平均值分别为4.04g、2.86cm和2.08cm,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和千粒重平均值分别为4.67mm、2.6mm、1.49mm和5.1g;1.5种子园母树球果单重、球果长和宽平均值分别为3.68g、2.85cm和2.12cm,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和千粒重平均值分别为4.59mm、2.61mm、1.5mm和5g;2代种子园母树球果单果重、球果长和宽平均值分别为2.93g、2.93cm和2.04cm,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和千粒重平均值分别为4.6mm、2.58mm、1.51mm和4.66g。不同世代种子园间比较表明,平均单果重、球果长和宽分别表现为初级种子园>1.5代种子园>2代种子园、2代种子园>初级种子园>1.5代种子园和1.5代种子园>初级种子园>2代种子园, 平均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和千粒重分别表现为初级种子园>2代种子园>1.5代种子园、1.5代种子园>初级种子园>2代种子园、2代种子园>1.5代种子园>初级种子园和初级种子园>1.5代种子园>2代种子园,方差分析表明,除种子宽和厚外,其他指标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日本落叶松种子园母树球果与种子的形态特征指标间相关性较强。本研究对了解日本落叶松的生态适应性、遗传变异和指导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肥及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施肥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分布有很大影响。从微生物总数看,秸秆翻埋处理JH3>常规处理JH1>秸秆全层还田处理JH2;分层施肥秸秆表面覆盖处理BH3>分层施肥保护性耕作处理BH1>干混施肥保护性耕作处理BH2。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其中秸秆全层还田对于微生物总数的增加不明显,但有利于耕作层土壤中放线菌数量的增加。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表面覆盖只进行土壤表层耕作造成了土层的"上富下贫",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土壤0~10cm土层内微生物数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采用少、免耕技术,地表有覆盖物,肥料一般不能通过翻耕、旋耕等方式与土壤混合,传统施肥模式不适用于保护性耕作。为解决保护性耕作推广过程中存在的施肥量不足、施肥模式单一、秸秆覆盖量少等问题,利用平衡施肥技术确定施肥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耕作方式,包括翻耕、留茬免耕、整秆覆盖免耕,副处理为施肥模式,P、K肥随播种一次完成,尿素追施,一次追施、二次追施为副处理,进行保护性耕作不同施肥模式下春玉米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施肥量一定的情况下,目标产量实现与耕作覆盖方式、施肥模式有密切关系。耕作方式与施肥方法最优组合为—A3B2(整秆覆盖免耕2次追肥),经济效益最高,对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施肥管理要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首个南洋楹Paraserianthes falcataria(L.)Nielsen无性系种子园为对象,根据南洋楹种子园土壤养分状况和南洋楹树种生理生殖特征,采用6因子混合水平正交设计L_(18)(6~1×3~5)设置了18种田间施肥试验组合对种子园母株进行施肥效应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配方施肥处理后荚果重量和种子重量分别是对照(不施肥)的1.54~5.92倍和1.90~4.01倍,发芽率增幅达9.5%~75.7%。不同施肥元素对南洋楹产种量和种子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各不相同,一定范围内较高浓度的大量元素(N、P、K)及B肥有助于提高产种量指标,2种微量元素(B、Mo)及K肥对种子品质相关指标影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南洋楹种子园高产优质施肥配方为N_3P_2K_2B_3Mo_2,即"每株施尿素400 g+过磷酸钙1000 g+氯化钾160 g+硼砂80 g+钼酸氨5 g"。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对磷素的长期试验大多定位在施肥上,而耕作对其影响的研究很少,为探明耕作对土壤磷素状况的影响,对长期定位16年的白浆土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全磷、有效磷的影响远远小于施肥,免耕较深松、常规耕作更有利于土壤全磷的积累,但不利于有效磷的增加;不同的耕作处理对土壤无机磷总量和有机磷总量也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影响不大,各处理无机磷组分中Al-P、Fe-P和O-P增加,有机磷组分中土壤活性有机磷含量减少,深松与常规耕作处理中土壤磷组分除Ca2-P外,其他磷组分的变化趋势相同.免耕处理中活性较差的磷组分有所增加如Ca8-P和Ca10-P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因此在改善土壤磷素状况方面除了采用施肥措施外,还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来调节土壤磷素营养.  相似文献   

17.
免耕与耕作栽培蚕豆对稻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生会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10-6411
[目的]研究免耕与传统耕作方式种植蚕豆对稻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方法]以云南陆良蚕豆为试材,在免耕和耕作栽培下分别设置株距为253、03、5 cm 3个密度处理,以耕作栽培下种植密度为36.30万株/hm2为对照。在蚕豆成熟期,测定土壤水分和养分指标。[结果]不同耕作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水分和土壤全氮的影响很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免耕大于耕作;免耕30 cm的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为224.90 mg/kg,耕作30 cm的处理最低,为182.67 mg/kg;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表现为免耕25 cm>免耕35 cm>耕作35 cm>耕作30 cm>耕作25 cm>免耕30 cm;有效钾的变化是免耕25 cm>耕作25 cm>免耕35 cm>免耕30 cm>耕作30 cm>耕作35cm。[结论]免耕栽培,能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以火炬松和当地马尾松为对照,开展湿加松种子园混合种引种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湿加松种子园混合种生长较快,幼林生长量比火炬松及本地马尾松均有明显优势,3a生年均树高、胸径达0.79m和1.65cm,树高、胸径分别比火炬松和本地马尾松提高了16.74%~50%和83.3%~85.39%。6a生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分别达4.60m和6.89cm,分别比火炬松和本地马尾松提高了7.2%~26.1%和15.1%~29.6%。但其保存率相对不如火炬松和本地马尾松,且个体变异大,林分分化程度高,而抗病虫害能力也不强,与本地马尾松相当。因此,生产上不可大面积应用湿加松种子园混合种,应进一步加强良种选育。  相似文献   

19.
火炬松的引种试验及种源—家系选择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火炬松 8个种源、 1 9个 1代种子园优良家系 ,以湿地松和马尾松为对照在洋口林场进行引种栽培试验 ,结果表明 :火炬松的生长效果优于湿地松、马尾松 ;火炬松各种源、家系间在树高、胸径、材积和冠幅等调查性状上有着极显著的差异 ;家系各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较强 ,遗传变异系数较大 ,家系的遗传力较高 .通过对参试种源、家系主成分值的综合评定和聚类分析 ,选出了 1个极优种源 ,4个较优种源和 3个极优良速生家系 ,8个较速生家系 ,与材积较高的对照树种湿地松相比 ,2类优良家系的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 1 9.0 2 %和 6.86% .  相似文献   

20.
《吉林农业科学》2014,(3):36-41
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农田施肥方案,提高养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变量施肥技术的发展;以吉林省梨树县高家村和金山村的农田土壤养分为例,利用地统计学模型,结合GIS技术,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影响;保护性耕作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大于传统性耕作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比传统性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的结构性强,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除速效磷外,传统性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的最大变程均小于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的最大变程;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图表明,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呈团块状分布,传统性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呈垂直于垄向的条带状分布;保护性耕作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而传统性耕作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受人为随机因素影响较大;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大于传统性耕作模式,而且结构性和相关性较强,说明精准施肥更适用于保护性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