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技服务》2016,(13):79-81
油菜秸秆还田是增加稻田有机质含量,提升稻田肥力水平的有效方式。通过试验,探讨油菜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肥力、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增加稻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试验条件下,油菜秸秆堆腐后粉碎还田,秸秆腐解度达11级,腐解更彻底,水稻产量636.6kg/667m2,比无秸秆还田处理增加稻谷71.1kg/667m2,增产12.6%,差异显著,比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不加腐杆剂)和秸秆不堆腐直接还田处理也显著增产,是值得推广的还田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沿海滩涂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在稻田布置了连续3年的冬种紫云英、蚕豆翻压还田,研究水稻-绿肥轮作对滩涂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与冬闲处理相比,绿肥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经过3年的稻-绿肥轮作,紫云英对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优于蚕豆,紫云英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分别提高了16.13%和14.81%。[结论]稻-紫云英轮作是一种较好的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福建稻田持续3年秸秆还田与绿肥种植的效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秸秆还田和绿肥种植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2010~2013年,在福建省的25个县开展了定位监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和绿肥种植处理对后季水稻的增产效果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增幅都在20%以内。与基础土壤及对照处理相比,绿肥种植处理在土壤有机质、容重、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CEC、pH等方面的效果均优于秸秆还田处理,特别是土壤全氮、全钾和pH明显优于秸秆还田处理,而在全磷、缓效钾等方面的效果不如秸秆还田处理;秸秆还田处理可使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等增幅达到10%以上,绿肥种植处理可使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CEC等增幅达到10%以上。福建稻田秸秆还田和绿肥种植对土壤肥力及生产力提升明显,值得大面积推广,特别是绿肥种植效果优于秸秆还田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稻田养鸭作为一种水稻绿色生产技术,能有效节肥减药,对粮食安全和土壤改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为探明稻田养鸭对土壤养分和直播水稻生长的影响,设置"稻草粉碎还田+养鸭"(FD)和"稻草粉碎还田"(FR)2个处理,种植杂交稻H优518;设置"稻草灰化还田+养鸭"(SD)和"稻草灰化还田"(SR)2个处理,种植常规稻中早39。通过测定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等指标,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等指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养鸭能显著降低直播水稻株高2.1~4.2 cm,稻草粉碎还田养鸭显著增加直播水稻有效穗数52.16万穗/hm~2,达19.17%,从而显著增加当季直播水稻产量10.87 kg/667m~2,达3.46%,稻草灰化还田养鸭对直播水稻有效穗和产量无显著影响。稻草粉碎还田条件下养鸭使成熟期单株水稻生物量增加12.58%,其中穗干重增加12.96%。稻田养鸭增加种植后土壤全钾含量2.1%~3.92%,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0.98%~16.74%,稻草粉碎还田条件下养鸭处理减少了种植后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而稻草灰化还田条件下养鸭增加种植后土壤速效氮含量8.38 mg/kg,达15.14%。  相似文献   

5.
以籼型常规稻华航38号为材料,设置了T1(CK、不施肥、一季稻+冬闲、稻草移走)、T2(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移走)、T3(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4(NP全量、K减半、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5(NPK全量、一季稻+冬闲、秸秆全部移走)、T6(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移走)、T7(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还田)、T8(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T9(NP全量、K减半、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共9个种植和秸秆还田方式组合处理,通过2016—2019年定位试验,考察了各处理对一季稻产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不施肥处理,施N、P、K肥在2016和2017年对一季稻产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提升效果不明显;待土壤基础地力耗竭后,2018和2019年分别增产53.65%和21.93%,且均达显著水平(P<0.05);除2018年外,冬种油菜可显著提升水稻产量;秸秆还田或移走处理在水稻产量、株高、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方面差异均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主要通过调节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影响产量形成;冬种绿肥+稻草还田条件下,减量施钾50%依然能使一季稻保持稳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园艺废弃秸秆利用途径,将宁夏地区温室栽培果树[葡萄(T1)、桃(T2)]、蔬菜[菜用大豆(T3)、黄瓜(T4)]的废弃残体以及4种残体等体积混合(T5)直接还田,研究不同园艺作物废弃秸秆还田对设施西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西芹缓苗期,不同园艺废弃物还田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其中以T3还田处理的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最高;至西芹收获时,T3处理的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T2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不同处理土壤酶活性较缓苗期大幅下降,但均略高于对照;T2的西芹产量显著高于对照13%,其他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说明园艺废弃物直接还田能够增加设施土壤速效养分,提高土壤酶活性,桃树枝条秸秆还田能够增加西芹产量。  相似文献   

7.
以常规稻合丰占为材料,开展田间裂区试验,主因素设稻草不还田和全部稻草还田2种处理,副因素设冬闲和冬种绿肥并全部还田2种处理,研究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及其互作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和稻田CH4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平均增产4.8%,主要原因是稻草还田促进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每穗粒数,但稻草还田极显著增加稻田CH4排放量,平均增幅为41.8%;冬种紫云英绿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平均增产3.6%,同时稻田CH4排放量也增加,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无论是对水稻产量还是稻田CH4排放,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处理之间的互作效应均不显著,表明二者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CH4排放的表现,冬种紫云英绿肥可作为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双季稻田冬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对比研究了"冬闲-双季稻"和不同的"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相比,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的土壤容重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冬种大麦模式的降低幅度最大;所有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及速效钾含量都有一定的增加,但冬种豌豆模式的土壤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降低了。综合全部指标来看,稻田冬季种植蚕豆模式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最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水稻-油菜轮作和水稻-冬闲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特性及团聚体钾素分布的影响,为我国南方水旱轮作区钾素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始于2016年不同轮作模式钾肥定位试验,选取CK(F)(不施肥和冬闲)、NPK(F)(氮磷钾肥和冬闲)、NPK(R)(氮磷钾肥和冬种油菜)、NPK(SR+R)(氮磷钾肥配稻草还田和冬种油菜)、NP50%K(SR+R)(氮磷减钾50%配稻草还田和冬种油菜)5个处理,在试验第3年(2019年)于油菜收获后取0—20 cm土层土样,分析土壤团聚体组分以及团聚体组分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组分中钾素的分布规律。结果 (1)所有处理均以<0.053 mm团聚体组分最高。与NPK(F)相比,NPK(R)处理提高了1—2、0.5—1、0.25—0.5 mm团聚体的比例,增幅为26.2%—82.6%,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0.25 mm团聚体组分比例、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显著提高了30.6%、31.2%和82.0%。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稻草还田配施化肥(NPK(SR+R))比施化肥处理(NPK(R))显著提高了>2 mm团聚体比例,增幅为69.7%。(2)所有处理土壤各团聚体组分中交换性钾含量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逐渐降低,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稻草还田配施化肥(NPK(SR+R))比施化肥处理(NPK(R))显著提高了所有粒级团聚体组分的交换性钾含量,增幅为22.2%—46.0%。相比较NPK(SR+R),减钾处理(NP50%K(SR+R))显著降低了>0.5 mm团聚体中交换性钾的含量,降幅为19.4%—20.6%。与水稻-冬闲下的化肥处理(NPK(F))相比,水稻-油菜轮作下3个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团聚体中的非交换性钾含量。(3)所有处理以<0.053 mm团聚体中钾对全土钾的贡献率最高。水稻-油菜轮作(NPK(R))比水稻-冬闲(NPK(F))显著提高了1—2和0.5—1 mm团聚体中钾对全土钾的贡献率,增幅分别为82.6%、52.1%(交换性钾)和105.5%、36.9%(非交换性钾)。结论 水稻-油菜轮作可提高MWD、GMD、大团聚体比例和大团聚体中钾对全土钾的贡献率,改善土壤结构。在该轮作模式下稻草还田配施化肥可提高所有粒级团聚体中交换性钾含量,改善稻田土壤钾素供应,但水稻-油菜轮作因需钾量高而降低了团聚体中的非交换性钾含量,应适当增加钾肥投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冬绿肥联合稻秆还田对汉中盆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探索适宜汉中水稻生产的绿色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连续2年定位试验,设置水稻秸秆不还田(WSN)、水稻秸秆还田(WS)、紫云英和稻秆还田(CS)、油菜秸秆和稻秆还田(RS)、毛苕子和稻秆还田(HS) 5个处理,研究紫云英、毛苕子、油菜、冬闲联合稻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各因子与水稻产量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WSN处理相比,冬绿肥联合稻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CS、HS和RS处理水稻产量2年平均增产14.51%,14.52%和8.49%。稻田土壤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以CS处理最高,且均与WSN处理达到差异显著水平。与WSN比较,CS、RS和HS处理稻田土壤微生物总量分别增加70.15%~336.19%,48.57%~183.11%和57.33%~293.55%,其中CS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数量比例上调,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比例下调,细菌与真菌数量的比值(B/F)升高,有效改善了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CS处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WSN处理分别增加17.69%,3.85%,35.36%和62.32%。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土壤速效磷、全氮含量,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及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结论】冬季种植紫云英联合稻秆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土壤酶活性,是适宜汉中水稻生产的绿色高效栽培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种类油菜与烤烟轮作以及平衡施肥处理对土壤供钾能力的提升效果,通过小区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测定主因素(冬闲、‘重蓉油1号’、‘德油早1号’和‘GSX-1’)和副因素(常规施肥、减施氮肥和增施磷肥)下作物生长周期内土壤速效钾的变化情况以及烟叶钾含量。结果表明,烤烟油菜轮作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且在油菜移栽初期(30天)提升效果最显著,是冬闲处理的1.43~2.05倍。随着油菜生育期的推进,轮作对土壤速效钾的提升效果逐渐减弱,不同油菜种类对土壤速效钾提升效果整体表现为‘重蓉油1号’>‘GSX-1’>‘德油早1号’>冬闲。从烤烟移栽初期到收获期,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所下降,降幅为15.71%~117.80%。除个别处理外,烤烟油菜轮作的土壤速效钾和烟叶钾含量相较冬闲处理有所增加,且以增施磷肥提钾效果最佳。‘重蓉油1号’油菜与烤烟轮作和增施磷肥时土壤速效钾及烟叶钾含量较高,是当地最优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江淮地区稻油轮作制度下,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物质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合肥地区主栽油菜品种皖油14秸秆进行还田,水稻品种选用丰两优一号,设计微区模拟试验和大田定位试验,分别测定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期的土壤养分和产量因素。[结果]微区模拟试验中,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大,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产量,各处理较空白对照增产55.54%~159.26%。大田定位试验中,土壤有机质变化不明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显降低,三者的变化幅度分别为3.27%~9.24%、-12.44%~-42.00%和-38.70%~-49.21%。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移栽后秧苗分蘖及生长无不利影响,且提高了水稻的结实率和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稻油轮作制度下的物质循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绿肥翻压与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绿肥山黧豆种植翻压下减量施用化学氮肥的潜力,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冬闲+100% N肥(常规施肥,CK)、山黧豆+60% N肥(GM+N60)、山黧豆+70% N肥(GM+N70)、山黧豆+80% N肥(GM+N80)、山黧豆+不施肥(GM)和冬闲+不施肥(NF)共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山黧豆与氮肥减量配施能提高水稻产量,GM+N70和GM+N80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分别增产13.84%和7.25%;且能提高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降低垩白度及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其中,GM+N70处理的整精米率最高,为78.02%,垩白粒率最低,为18.11%;GM+N80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最低,为14.26%。山黧豆与氮肥减量配施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对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影响。综上,种植翻压山黧豆与氮肥减量20%~30%配施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为构建四川稻区山黧豆种植翻压还田后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金衢地区稻-麦(油)不同种植方式效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宜金衢地区的稻(Oryza sativa L.)-麦(Triticum aestivum L.)[油(Brassica napus L.)]种植方式和主栽品种。[方法]选取在金衢地区种植的油菜品种(浙双6号、浙双3号、浙双72、浙油50、浙油18)、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甬优9号)、小麦品种(扬麦14),分别进行了免耕直播、翻耕直播等种植方式比较研究,筛选直播油菜品种,对比考察油菜、水稻、小麦不同种植方式下的产量、产值、农资投入、人力投入等。[结果]油菜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其中浙油50和浙双72产量最高,同一品种翻耕直播产量较免耕直播高,适宜金衢地区的油菜的种植方式是免耕直播,可选择产量高、株高适中的浙油50;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与甬优9号直播时的产量与移栽差异不显著,但应用直播技术较移栽可分别节本增收1 911和1 716元/hm2,综合效益较好;小麦品种扬麦14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其生育期、产量没有明显差异,但免耕直播节本增效1 110元/hm2,适宜采用免耕直播。[结论]该研究可以为金衢地区油菜(小麦)免耕直播-单季稻的直播栽培及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稻草还田模式下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特征及温室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南方双季稻田稻季无草翻耕冬季休闲(CK)、周年稻草焚烧还田翻耕(BST)、稻季稻草覆盖免耕冬季高桩(SNTH)、稻季稻草覆盖免耕冬季翻埋(SNTB)和稻季稻草翻耕还田冬季稻草翻埋(STB)5种稻草还田模式下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进行观测,分析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特征及其温室效应,旨在探索双季稻田CH4减排最佳的稻草还田方式及土壤耕作调控技术模式。结果表明:早、晚稻季CH4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年CH4排放总量的43.9%和52.1%,冬闲季CH4排放比例很小,仅为4.0%;稻草还田显著增加了周年CH4排放总量(P<0.05),增加幅度为25.9%~92.8%(P<0.05),与STB处理相比,SNTH处理和SNTB处理均能显著降低CH4排放(P<0.05);不同稻草还田处理周年CH4温室效应大小顺序为:STB>BST>SNTB>SNTH>CK。可以看出,双季稻田稻季稻草覆盖免耕还田、冬季翻埋稻草还田或留桩还田能显著减缓因稻草直接还田CH4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在南方双季稻区是一项可行的CH4周年减排的稻草还田调控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6.
稻田油菜免耕直播节本高效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双季稻田免耕直播双低油菜湘杂油6号为试材,研究了利用稻田作免耕直播油菜的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结果表明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栽培产量比翻耕移栽栽培增产28.3%,每公顷减少用工45个,节约成本2 250元,增加收入5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