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两段育秧技术与传统育秧技术相比,具有较突出的优势。但采用此法育秧,在秧苗寄插至秧田后若遭遇早春低温,也存在返青慢、分蘖迟的问题,甚至会有“僵苗”、“死苗”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将秧苗露地寄插改进为覆膜寄插,不仅操作方法简便易行,而且具有提高成秧率、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病虫害、提高秧苗素质、增加水稻产量等益处。  相似文献   

2.
水稻两段育秧技术与传统育秧技术相比,具有较突出的优势。但采用此法育秧,在秧苗寄插至秧田后若遭遇早春低温,也存在返青慢、分蘖迟的问题,甚至会有"僵苗"、"死苗"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将秧苗露地寄插改进为覆膜寄插,不仅操作方法简便易行,而且具有提高成秧率、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病虫害、提高秧苗素质、增加水稻产量等益处。  相似文献   

3.
我们地区杂交晚稻有搞两段育秧的习惯,在两段育秧中,进行了多效唑浸秧根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寄秧秧苗用多效唑浸秧根后比不浸的两段秧,苗高降低10~15厘米,控长率达15~20%,单株分蘖增加3~4个,增蘖率达50~65%,亩有效穗增加1.5万,结实率提高3%,产量提高12.3%。 施用方法;在寄秧时,配制100ppm多效唑液盛在桶内,把秧根浸在多效唑药液中10~20分钟后取出寄插。一亩寄秧田约需30~35公斤药液,根据寄秧面积多少进行配药,随配随用。多效唑浸秧根效果好@陆省三$浙江省武义县农科所  相似文献   

4.
一、旱育软盘抛寄两段育秧技术的特点旱育软盘抛寄两段新型育秧技术是将“旱育秧”、“双 (多 )两大育秧”、“软盘育秧”、“抛秧”和“两段育秧”等多种水稻育秧技术优化集成、综合配套而成。其技术特点是以适当早播为前提 ,以旱育小苗为基础 ,以小苗抛寄为纽带 ,以培育带蘖壮秧为核心 ,通过旱育健壮小苗 (早季 )或半旱育健壮小苗 (晚 )和寄秧田集约肥水管理 ,争取低节位分蘖和早发分蘖 ,达到寄秧田发足大田有效穗所需苗数的目的 ,从而缓解本田营养生长期短 ,多穗与大穗的矛盾 ,促进高产栽培技术走向轻型化。二、新型育秧方式的技术功能与…  相似文献   

5.
在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中,与父本软盘抛寄两段育秧技术方式、父本两段育长龄壮秧父母本同栽配套技术方式相比,母本直播与父本软盘抛寄两段育秧同步栽培技术能缩短父本秧龄,避免父本早穗,促进父本多穗大穗,增加父本花粉量,避免母本秧苗因寄插而造成的伤害,促使母本早发、多发低位蘖,增加母本库容量,进而提高制种产量,同时还能减少母本秧苗移栽花费的工时,节本增效.适用于父母本播差期(30 d以上)且父本秧龄弹性小的杂交稻组合夏秋制种.介绍了其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两段育秧是一项提高秧苗素质,延长营养生长期,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1989年我局在画桥乡大桥村建立了推广杂交晚稻两段育秧技术基点,该村共推行两段育秧120亩,栽大田1284亩,占二晚总面积的35%。经抽样测产,两段育秧比一段育秧亩产提高22.2~27.2%,即亩增稻谷44.5~52.1公斤,增产很显著。 如何搞好杂交晚稻的二段育秧? 1.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好第二段秧田。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把一、二段育秧安排在同一块田中,有的是从田的一端开始播第一段育秧;有的则是播一畦空一至二畦,留作第二段秧田用;二是选择村庄附近田做一段秧田用,而在…  相似文献   

7.
生物能温室两段育秧是将稻草、人畜粪等物堆制坑内发酵放出热能,肥坑上部搭架覆盖双层薄膜,利用太阳能,从而创造一个温湿协调的生态条件,摆脱育秧期自然灾害的影响。在温室内培育小苗,通过寄栽培育大苗,再移栽大田。它是夺取杂交稻高产的新途径,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省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双两大”栽培技术,是每蔸双株寄括、两段育秧、大蔸原蔸移栽的简称。它是一种适用于杂交水稻长秧龄规范化的高产栽培技术.凡是迟插的杂交早、中、晚稻都可推广。 该项技术是原湖南省常德地区农科所、地区粮作科、慈利县农科所等单位,以骆正鑫同志为首研究成功的。他们针对70年代后期推广的杂交水稻单株两段育秧栽培方法存在着用工多、推广难的问题,在80年代初进行了“三改”试验,即改单株寄插为双株寄插,改寄秧田高密度寄为适当稀寄,改本田小蔸密植为大蔸(大行)原蔸移栽.经多点试验证明,比常规的一段育秧栽培方法每亩增产50kg左右…  相似文献   

9.
海安县墩头镇是江苏省无公害粮油产地,地处里下河地区,地下水位低,常年种植水稻面积4 000 hm2,在6月下旬使用除草剂后,如果积水时间3~5 d,土壤空气流通少,理化性状就会变差,而六月中旬至七月初正处于水稻的返青分蘖期,此时由于秧苗移栽时根系受伤,处于恢复生长阶段,对土壤结构、肥料、温度等生长条件具有较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僵苗。我们在生产中观察到常见的几种僵苗现象,并提出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1假性僵苗本类型僵苗属于假性僵苗,典型症状是秧抛栽后不发棵,不易发根,易扎堆生长,根系恢复慢。防治方法:此类型僵苗是由于抛栽时田间…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过去父本育秧采用板田铺泥浆育小苗的缺陷,把旱育秧技术与移栽灵混剂相结合应用到父本育秧上,有效防止了播后烂秧和寄后死苗现象。同时通过旱秧稀寄,不盖膜,达到了秧苗分蘖早、分蘖多、栽后存活率高,加上栽培上适当密植,使父本总颖花量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在四川省水稻生产上开始应用时,是以温室(两段)育秧、培育多蘖秧为主。近几年来,随着地膜在农业生产上的运用,杂交水稻的育秧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全省杂交水稻基本上采用地膜育秧技术,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推动了杂交水稻生产的发展。本文根据1982年至1984年的试验研究,就地膜育秧对杂交水稻的生态效应作一简述。 一、地膜育秧对杂交水稻秧苗生长的效果 我省大部地区早春寒潮频繁、强度较大,对杂交水稻育秧影响极为严重。能否克服早春不利气候因素,起到同温室育秧提早播种、增温保温、提高成秧率及抗寒育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淮北稻区应用密孔塑料软盘小苗抛寄与肥床旱育两种方式育秧,易培育适应本区高产需要的大苗壮秧。两种方式培育的秧苗在大田抛栽,不仅省工省力,且产量高效益好。  相似文献   

13.
水稻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技术(下称抛秧栽培),八十年代首先在黑龙江省试验成功,1992年5月全国农技推广总站在黑龙江省海林县召开的全国水稻育秧新技术现场会上预计各地推广面积可能突破200万亩。当年晚季我省引进该项技术,在仙游、顺昌、尤溪三县试验、示范,主要结果如下。一、抛秧栽培与手插对比试验结果 1.早生快发。顺昌点调查,软盘秧白根率达87.7%,比水秧高29.7个百分点。移栽大田后没有返青过程,分蘖始期比水秧手插提早3天。仙游梅塘点观察抛秧的根部入土深  相似文献   

14.
水稻塑料软盘育秧栽培技术,就是用软盘育出带土块的水稻小苗秧,抛植到大田,具有分蘖早、回青期不明显的特点,利于水稻生长发育的栽培技术.该技术可以省工节本,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5.
晚稻旱育软盘抛寄两段秧栽培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育软盘抛寄两段秧,是以两段秧为基础,以旱育秧和软盘抛寄秧为特点,多种技术配套的新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1996年在临澧基点开始小面积试验,1997年全县共推广5333hm2。现将1997年晚稻研究、示范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和组合试...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软盘育秧小苗手栽制种具有省工、省肥、省种、早发快发、有效穗多、增产增收等优点。对威优6 47软盘育秧制种所采用的高产技术措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水稻钵育摆栽技术的推广,相应配套的育秧大棚也大量增加。今年,我分场新购进水稻育秧钢架大棚183栋,育秧面积7.5万m’,平均每栋大棚造价10200元;为充分利用这些水稻育秧大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职工收入,我分场各队在水稻插完秧后,部分职工试验性种植了西瓜、香瓜、芹菜、香菜等瓜菜品种,获得了较好的效益c具体做法是:我分场水稻摆栽育苗期4月5日到5月15日,同时西瓜、香瓜也开始在温室内育苗。水稻插秧稻苗出棚后,5月20比计把棚地进行翻、耙、起垄、施肥,覆膜后栽上瓜苗,平均每栋大棚栽西瓜苗54O棵,香瓜色1100棵左右。…  相似文献   

18.
大力推广种植杂交早稻、扩大双杂面积是当前粮食增产的有效措施。但育秧难、用种量大是阻碍杂交早稻推广的一大难题。我县在多年的早杂推广中,着力改革育秧技术,由湿润育秧改为地膜湿润、板田育秧,继而总结推广了地膜通气营养土育秧新技术,使全县杂交早稻面积由1985年的4450亩,1991年扩大到76720亩,占早稻面积的70%,粮食连续七年夺得丰收。 一、模式及做法 地膜通气营养土育秧是集地膜湿润育秧、板田育秧、场地小苗育秧优点于一体的组合型育秧方法。其组合模式可概括为四句话:通气秧田的底子、营养土层的面子,地膜覆盖的架子,中苗带土的秧子…  相似文献   

19.
父本实行集中统一育寄秧好Itisgoodtocentralizetheseedling-raisingofmaleparentinhybridriceseedproduction长期以来,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中的父本育寄秧一直采取以户为单位分户育秧、寄插...  相似文献   

20.
要充分利用杂交稻的生长优势和产量优势,必须进行栽培体系改革。在栽培体系中应用两段育秧的方法是提高秧质,育成多蘖秧,实现杂交稻高产、低成本、高效益的途径之一。 两段育秧这项技术,我市从1977年开始引进,试验结果比常规水育秧每亩增产11-29.9%。1978年杂交稻两段秧栽培面积9387亩,平均亩产524公斤,每亩增产16.5%。1982年,发展到1.7万亩,占杂交稻面积的14.2%; 1983年为8.55万亩,占杂交稻面积36.4%;1984年为20.7万亩,占杂交稻面积59.1%;1985年为17万亩,占杂交稻面积的40.3%;1986年为20.4万亩,占杂交稻面积的42.3%,平均亩产647.2公斤,比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