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20个黄瓜杂交组合的10个数量性状。根据主成份分析确定出3个主分量性状,利用主分量性状的综合性及相互独立性进行方向性综合选择,根据各供试材料主分量值的大小选出了综合性状优良的早熟性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国内外236份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筛选优质种质,为黄瓜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良亲本材料,也为优良基因挖掘及种质资源利用、保护提供参考。【方法】以来自云南省内、省外及国外的236份黄瓜种质为试料,对其12个性状(2个质量性状和10个数量性状)进行测定,通过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这些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筛选出优质种质。【结果】236份黄瓜种质变异系数最大的是雌花节率,为145.46%,变异系数最小为叶形指数,为4.68%,数量性状变异系数高于质量性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633,以子叶宽最高,为2.092,以叶色最低,为0.389。雌花节率与叶色呈显著正相关(P< 0.05,下同),与子叶长、子叶宽、结瓜习性、成株叶长和叶形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下同),与第一雌花出现节位、雄花节率、节间长和主蔓长呈极显著负相关;第一雌花出现节位与雄花节率和结瓜习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形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与雌花节率和子叶宽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0.823%,第一因子是雌花节率主分量,第二因子是成株叶宽主分量,第三因子是第一雌花出现节位主分量,第四因子是子叶长主分量,第五因子是叶色主分量。236份黄瓜种质材料分成八大类群(Ⅰ~Ⅷ),其中第Ⅵ类群和Ⅶ类群的生长势强,雄花占比多,在育种中可作为父本材料,第Ⅷ类群的雌花占比多,单性结实率高,在育种中可作为母本材料。【结论】236份黄瓜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选择育种潜力巨大。在黄瓜育种时,可将叶面积、叶色、第一雌花出现节位、结瓜习性和雌花节率等性状作为产量性状进行改良,且选育早熟高产品种时应注重第一雌花出现节位、雄花节率和结瓜习性等性状。  相似文献   

3.
大棚黄瓜是慈溪市主要越冬蔬菜之一,为探索适宜于该地区秋延后黄瓜栽培的砧木和接穗品种,丰富市场供应,选取4个黄瓜及3个砧木品种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黄瓜品种"春胜秋美"与砧木品种"韩国黄金甲"嫁接组合的综合性状最优,可进行扩大示范。  相似文献   

4.
对7个中系家蚕亲本材料和7个日系家蚕亲本材料及其组配的49个杂交组合,采用7×7不完全双列杂交法进行虫蛹统一生命率、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3个综合数量性状进行配合力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中系亲本材料春丰、菊9的一般配合力较高;日系亲本材料镇J、皓J的一般配合力较高;由这些亲本参与组配的镇J×菊9、皓J×春丰、湘秋×菊9、皓J×苏9等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及配合力总效应值均较高,尤其镇J×菊9的值最高。这些组合可作为目标组合,加强亲本材料选育的同时,全面考察这些目标组合的茧丝质等综合经济性状,可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春黄瓜早期产量及其次级构成性状的配合力分析以及杂种F#-1早期产量与双亲诸性状均值的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单株早期产量、早期采瓜数、早期主蔓雌花数、总分枝数、初花期植株叶片数及第一雌花节位为综合选择的目标性状。本着克服选择时性状的相关及一些重要经济性状遗传力很低的现象,构造出了3个遗传力极大化的典范性状,作为高效综合选择系统用于黄瓜早熟杂优利用时,将能大大提高亲本自交系的选择效率及对杂一代早熟性优劣做出可靠地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亲本材料的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蓝型油菜亲本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从67个品种(系)中选出10个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和16个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亲本材料。以五个标准化主成分的欧氏距离(D~2),度量品种(系)间数量性状的遗传差异,并用可变类平均法(β=-1/4)作系统聚类分析,将这些亲本分为七类。结果表明:亲缘关系和地理来源的亲疏远近并不决定遗传距离的大小。本试验分析提供的品种(系)评价以及聚类结果,对甘蓝型油菜育种亲本选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综合评价宛艾种质并筛选优异性状材料,为宛艾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亲本材料及技术支撑。以30个来源于南阳市的宛艾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隶属函数法、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其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宛艾种质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不同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3~1.58,变异系数为16.95%~160.71%。相关分析表明,多数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部分品质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相关性较差。主成分分析将15个性状转换成5个综合因子,累积贡献率为85.12%,第1、2、4主成分主要反映农艺性状信息,第5个主成分主要反映品质性状信息,第3个主成分主要反映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信息。基于离差平方和法将30个宛艾种质在欧式距离14.0处聚为三类,第一类为优质型,包含8个种质;第二类为丰产型,包含8个种质;第三类种质性状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基于隶属函数法对宛艾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产量和品质综合表现优异的5个种质,可为宛艾新品种选育提供亲本材料支撑。  相似文献   

8.
对来源于不同亲本组合的13个大豆新品系产量相关性状和遗传距离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区域性大豆生产中品种更新、筛选和亲本选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各产量相关性状以及各品系综合主成分值的大小与产量高低的关系;根据品系间的遗传距离,通过聚类分析将13个品系分为4类,结果表明亲本来源与遗传距离没有必然联系。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应根据育种目标确定各个主成分值的大小;在评价品种间遗传差异时,应根据育种过程中对品种的选择方向和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大棚春黄瓜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黄瓜961新组合和引进的4个不同春黄瓜新品种进行栽培比较试验,旨在找出适合江西南昌地区栽培的大棚春黄瓜品种。试验结果表明:961的综合性状良好,丰产性、抗逆性、品质等均优于其它参试品种,实收单位面积产量居参试品种的第1位,达5958.5kg,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基于PCA方法的夏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不同年际间夏玉米穗部多性状统计数据的内在关联规律,以晋南地区品比圃鉴定2个玉米对照品种和7个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调查2011—2013年3年间11个玉米穗部性状因子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3~4个主成分,评价各杂交组合在穗部性状上的数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年际间提取的各主成分侧重反应的穗部性状分量各有不同,但在分别构建主成分评价函数后,主成分评价得分表现相似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品种(‘郑单958’、‘先玉335’)相比,杂交组合PB6和PB7综合主成分得分较高,表现出优异的综合穗部性状信息,存在一定的增产潜力。因此,可将主成分分析作为玉米常规育种的辅助数据分析手段,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在蟹爪兰资源评价及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DPS统计软件,对25个蟹爪兰品种(系)资源的16个生物学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按照方差累计贡献率882% 提取了7 个主成分,通过计算各品种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值,分析出综合性状优良和主要性状突出的品种,另外通过16个性状的相关矩阵R分析得出各个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利于亲本和杂交后代的筛选。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25个供试品种(系)从株高、冠幅、茎节长等主要生物学性状的差异聚为3大类,并细分为7小类,为蟹爪兰的分类和良种选育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麦品种数量性状多元遗传分析及其应用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3个地理来源不同的大麦品种的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结果对品种进行综合性状评价和选择,选出20个性状较好的品种,与实际生产结果相符。采用第一、第二主成分作散点图结果表明品种的地理分布对遗传差异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较全面地评价和选择品种和亲本。  相似文献   

13.
绿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加强中国绿豆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护和研究,为培育高产、优质绿豆新品种提供理想亲本,对37份绿豆种质根据形态综合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分析性状和种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1个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8.45%,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22;前8个主成分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94.78%,各主成分包含的信息有一定相关性,从中选出了影响力较大的7个性状,综合反映了经济性状和质量性状;37份材料按遗传距离远近划分为五大组群,各组群特征表现各异,说明中国绿豆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该实验结果将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利用形态指标评定绿豆品种及根据分类结果更好的利用这些材料的遗传背景,拓宽育种亲本的选配范围。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GC MS)技术对12个不同基因型黄瓜果实的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并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黄瓜果实的香气物质组成,旨在研究不同基因型黄瓜果实风味的组成及特征,并依据果实主要香味物质含量对不同基因型黄瓜进行划分,为品质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 戊烯 3 醇、樟醇、1 戊醇、(Z) 3 壬烯 1 醇、乙醛、1 壬醇、(Z) 2 庚烯醛、丙醛、(E) 2 戊烯醛、(E, Z) 2,6 壬二烯醛、(E) 2 壬烯醛、(E) 4 壬烯醛、壬醛、石竹烯等23种物质为黄瓜果实香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其次, 12个不同基因型黄瓜果实按风味特征分为4大类型:第1类包括基因型Q23、24 6、6、27、29、3、14 1,黄瓜味、清香味淡;第2类包括基因型16、4、26;第3类包括基因型1 2,黄瓜味、清香味浓;10 1自成一类,为第4类,果实果香味浓,清香味淡。可见,不同基因型黄瓜香气物质种类、含量的差异导致不同基因型黄瓜果实的风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黄瓜亲本果实主要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6个黄瓜优良纯合自交系作亲本,采用6×6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对黄瓜果实7个主要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亲本MH18和MH35果形各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较高,是本试验中较为理想的亲本材料;组合MH18×MH35在果实长、果实粗、果形指数、单果重、刺瘤状况上具有较大的正向特殊配合力,且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是本试验中最有价值的杂交组合;7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达到80%以上,其中果实长、单果重、瓜把长、瓜把指数、刺瘤状况的狭义遗传力超过50%,说明这5个性状通过双亲直接遗传给后代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6.
水稻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的宽窄及品种间遗传距离的大小是品种能否在当地有效推广种植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水稻杂交育种中选配亲本的基础。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常用来测定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了解亲本间的遗传距离。试验以宁夏引黄灌区历年主栽或新选育的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考查了20个水稻品种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对均达显著和极显著差异的12个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由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并计算各类群主要性状的平均值,得出各类群品种的分类特点。结果表明:20个水稻品种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可归结为5个主成分,经聚类分析,可将20个水稻品种选定合适的阈值后划分为4个类群,表现出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的特点,并且宁夏水稻品种主要集中在第4类群。因此,在确定水稻育种杂交亲本选配时,要综合考虑主成分互补,且要在类群间进行,并结合米质的选择,则有望选育出农艺性状优良、优质、高产的新品种。但改良品种个别性状时,亲本之一符合育种目标,另一亲本也可选用遗传距离不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黄瓜品种春大棚栽培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17个不同类型的黄瓜品种进行了春大棚比较试验,从植株生物学性状、果实商品性状、熟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国外品种MK171、Ubonka的表现最好,国产品种以北京103表现最好,产量均在1.0×105kg.hm-2以上,其次为中农10号、中农203和中农12号,产量均在8.95×104kg.hm-2以上,以上品种均可用于春大棚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春甘蓝亲本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可以较好地掌握春甘蓝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为高效率开展重要目标性状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通过对10个春甘蓝育种材料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0个试材的变异系数在 7 %~26 %之间,其中,中心柱长、球长、株高和单球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 26 %、13 %、12 %和 12 %,球宽的变异系数最小,为7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心柱长与其他8个农艺性状的相关程度依次为:株高>球长>外叶长>开展度>外叶宽>单球重>球宽>外叶数;主成分分析,按累积贡献率≥85 %的标准,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3.76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将10个育种材料分为3个群体,第Ⅰ群体包含S1和S10,第Ⅱ群体包含S2、S3、S4、S8和S9,第Ⅲ群体包含S5、S6和S7,各群体间产量差异比较明显,在育种中应根据育种目标综合考虑。[结论]通过亲本选配和相关的选择,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提高选择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了直观地揭示苦荞品种(系)间的遗传差异和类群农艺性状特点,并发掘其中的良好资源,避免杂交育种过程中选配亲本的盲目性。对来自全国11 个荞麦育种单位的45 个苦荞品种(系)的6 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将6 个性状简化为3 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3%。采用聚类分析,将45 个苦荞品种(系)在2.76 水平上聚为4 大类:髙秆、中产、小粒型;中秆、高产、大粒型;中秆、低产、小粒型和髙秆、中产、中粒型。其中第2 类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是良好的品种或良好的育种材料。苦荞品种(系)间遗传差异与原产地和地理距离无任何必然的联系,杂交育种选配亲本时,除考虑性状互补、地理距离等因素外,还应考虑其遗传差异(不同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