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不同密度对群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试验研究了大豆3种不同密度下,株高、叶面积指数、净同化率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亚有限结实习性大豆品种成熟期最适株高90-95cm,结荚初期最适叶面积指数为4-4.5,稳定时间40~45d,净同化率两次高峰期应在开花盛期和鼓粒期,分别为12~14g/m2.d和7~7.5g/m2·d,适宜密度为20万株/hm2。从中掌握大豆各个时期的丰产长相。 相似文献
2.
作者1986—1987年在北疆东部山区研究新春3号不同种植密度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亩产500kg以上的高产田,亩基本苗以22.4×10~4-27.8×10~4为宜;其叶面积指数拔节期5.6—6.0,挑旗期7.0—8.0,抽穗期6.0—6.5,灌浆期4左右较好;出苗至灌浆的总光合势以每亩30×10m~2·日,光合生产率平均4g/m~2·日以上,经济系数0.4以上为宜;亩收获穗数以39.7×1~4—41.4×10~4穗、穗粒数以32.1—32.2粒、千粒重以44.7—45.9g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大豆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杂交大豆新品种杂交豆2号,设置5种密度试验,通过对其产量、产量因素、叶面积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的研究,探讨杂交大豆的合理群体结构。研究表明:杂交豆2号在吉林省中部地区以17万~22万株/hm2为宜,结荚期最大叶面积系数达6.06~6.47,光合生产率达8.80~9.90 g/m2·d,鼓粒期叶面积系数仍维持在4.70~5.96,平均光合生产率达5.10~6.40 g/m2·d,此群体下的产量达到3319.40~3416.70 kg/hm2。 相似文献
4.
6.
7.
不同种植密度对平豆一号产量及其成产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平豆一号 (原系号 940 1— 1 )是平顶山市农科所近年选育出的高产优质早熟大豆新品种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郑州 )测定 ,其粗蛋白含量 43 .2 3 % ,油分含量 2 0 .1 8% ,达到国家规定的优质大豆标准。为了加快平豆一号的推广应用 ,做到良种良法一起推 ,充分发挥其增产增效作用 ,对平豆一号丰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笔者着重就不同密度对平豆一号株高、有效分枝数、产量等成产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以确定该品种丰产栽培的适宜密度。1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 2 0 0 2年在平顶山市农科所农业试验场进行 ,试验地肥力中等、均… 相似文献
8.
以小麦新品种扬辐麦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4个氮肥用量和4个种植密度,分析其对扬辐麦4号产量结构和群体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扬辐麦4号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在中低种植密度条件下,穗数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较高种植密度条件下,穗数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氮肥用量为240kg·hm-2,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时扬辐麦4号产量最高,穗数最多;4)成熟期茎蘖数和干物重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科技》2017,(5)
进行了通过调整大豆种植行距和株距从而改变大豆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环县旱塬及同类大豆生产区其最佳种植密度为10万株/hm~2,产量可达3 312 kg/hm~2。 相似文献
10.
11.
12.
随着种植密度加大,玉米群体内的通风透光等条件相对变差,光能利用率降低。所以,采用合理的田间配置,改善玉米冠层结构,优化群体内的通风透光条件,就成为当今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从而实现高产和稳产。 相似文献
13.
14.
水稻叶片形态、群体结构和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分析水稻叶片形态、群体结构和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以中籼稻高产选系JW10、JW103、JW113和JW3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低密度(1 hm21.8×105穴)、中等密度(1 hm23.0×105穴)、高密度(1 hm24.2×105穴)]条件下水稻叶片形态、叶面积指数、叶面积垂直分布、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下,水稻叶片宽度及披垂度均发生了变化。中等密度处理下,齐穗期水稻上层叶面积比例高于低密度和高密度处理;中等密度处理下齐穗期水稻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居于低密度处理与高密度处理之间,但随齐穗后天数的增加,中等密度处理下水稻光合能力的优势逐渐增大。因此,在现有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维持1 hm23.0×105穴的种植密度是水稻取得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植密度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随着密度的变化,单株性状也有相应的变化。本试验选用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大豆品种(系)晋豆42号及3055-6,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两个品种(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结荚高度增加,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减少,百粒重基本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大豆周豆21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夏大豆周豆21号为供试品种,设置4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病害发生程度、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栽植规格40 cm×10 cm、种植密度25.05万株/hm~2处理产量较高,且植株大小适中,空荚率低,大豆商品性好。 相似文献
17.
以菏豆28号、菏豆29号和菏豆33号大豆新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株高和底荚高逐渐升高,而主茎节数、茎粗和有效分枝数逐渐降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随密度增加都有所降低,而对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影响不大;随种植密度增加,各品种单产均先升高后降低,但达到最高产量时的密度有所区别,菏豆28号每公顷密度21. 0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460. 0 kg/hm~2,菏豆29号25. 5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480. 0 kg/hm~2,菏豆33号16. 5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386. 7 kg/hm~2。 相似文献
18.
19.
大豆适宜密度条件下群体产量的相对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5个品种(吉林20,21,22,26,27号)为主区,设4个播种密度(16,18,20,22株/平方米)为副区,分析了各品种不同密度条件下群体产量差异的显著性及其个体植株产量因素和主要性状的反应。结果表明,4个密度对各品种群体产量基本无显著的影响;对构成群体产量的基本因素单株产量、荚数/株、粒数/株以及分枝数均有显著的影响,但对百粒重和粒数/荚的影响则不显著。在适宜的密度幅度条件下,大豆群体产量不随密度而显著提高或下降,主要是由于单株产量(包括粒数和荚数/株)的调节作用,与百粒重,粒数/荚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水稻广两优47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株行距为13.3 cm×30.0 cm(D2)的种植密度,经济产量达到9.9 t/hm~2,产量分别较株行距16.7cm×30.0 cm(D4)和10.0 cm×30.0 cm(D1)处理的提高14.5%和7.3%;与D3无显著差异;D2具有较优的群体质量,主要表现为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LAI)适中,冠层功能叶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比叶重较大,群体透光性好,下部黄叶少。值得关注的是D3处理种植密度与D2相似,D3处理只是采取了宽窄行的种植规格(宽行40.0 cm、窄行20.0 cm),其群体质量也表现出与D2相似的规律。研究结果还表明,构建适当规模的群体,发挥杂交水稻个体分蘖能力强的优势,提高冠层的光合功能,是发掘杂交水稻生产潜力、取得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