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辣椒疫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剂的室内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陕西辣椒疫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形态学观察,将引起陕西辣椒疫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利用一套鉴别寄主,通过常规抗病性鉴定技术,对陕西辣椒疫霉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和孢子囊萌发抑制法测定了12种常用的防治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毒力.结果表明:陕西辣椒疫霉菌分离物属于生理小种3;不同供试药剂对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中浓度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好的是辣椒病菌清和活康壮,EC50分别为252.76 μg/mL(r=0.8669)和376.18 μg/mL(r=0.9304);对孢子囊萌发抑制效果较好的是69%烯酰吗啉WP和80%代森锰锌WP,EC50分别为317.61 μg/mL(r=0.9767)和421.70 μg/mL(r=0.9573);60%椒霸菌毒克星WP和50%扑海因WP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几乎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辣椒疫病是青椒上的重要病害,病原物为鞭毛菌亚门疫霉属辣椒疫霉。辣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尤以辣椒苗期发生严重,导致成片死苗,有的甚至绝收,损失惨重。 一、症状 1.幼苗发病多在根颈部与近土表的茎基部,病斑为水渍状的暗绿色小斑块,后向上下发展并  相似文献   

3.
为找到防治由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疫病的有效方法,首先研究了生物熏蒸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结果发现在生物熏蒸第7 d时,土壤疫霉和真菌数量显著低于不加菜粕病土(对照),分别降低了20%和68%;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增加了40%和49%;7 d后生物熏蒸处理和对照土壤中疫霉数量逐渐增加,说明生物熏蒸的最佳时间为7 d。为了增强生物熏蒸的防病效果,通过平板试验筛选了1株既可以拮抗辣椒疫霉又可以抵抗由菜粕降解释放的挥发性杀生气体的铜绿假单胞菌,然后将菜粕与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同时施入土壤中进行7 d的生物熏蒸盆栽试验。发现与生物熏蒸处理相比,生物熏蒸结合铜绿假单胞菌处理的土壤中假单胞菌数量显著增加了401%,疫霉菌的数量显著降低了72%,辣椒疫病的发病率降低了8%。表明生物熏蒸结合施用拮抗菌是一种环保的防控辣椒疫病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对西藏地区辣椒疫病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将引起西藏辣椒疫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西藏辣椒疫霉在10℃~37℃之间均能生长,最低生长温度为10℃,最适生长温度为24℃~30℃,37℃为最高生长温度,40℃为病原菌的致死温度.培养基种类对辣椒疫霉的菌落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有一定的影响.辣椒疫霉在燕麦片番茄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番茄汁培养基、黑麦番茄汁培养基、PDA培养基上生长也比较好,在燕麦片培养基上生长差.在供试的4种杀菌剂中,烯酰吗啉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效果强于常用的杀菌剂甲霜灵和丙酰胺,新型杀菌剂腈嘧菌脂对辣椒疫霉的菌丝生长速度虽然影响不大,但菌丝生长极为稀疏,其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有待进行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根际促生菌能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有效防控作物土传病害。辣椒疫病是由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严重土传病害之一,然而,目前针对根际促生菌抑制辣椒疫病的效应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关联的研究欠缺。本研究以长期有机培育的健康土壤为材料,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并复配出具有显著拮抗病原菌的复合菌剂,通过盆栽实验探究该复合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应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拮抗实验表明,复合菌剂与单一菌株相比能够显著增加对病原菌的拮抗率。盆栽实验表明,接种复合菌剂与对照(接种辣椒疫霉菌)相比,辣椒疫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显著降低了14.3%和23.8%,细菌群落α多样性显著下降,细菌群落组成发生改变,与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的细菌群落双组分系统功能显著增加,其中显著增加的波特氏菌属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辣椒实际生产中应用复合菌剂防控辣椒疫病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发生在邯郸地区大名县辣椒大棚中的疫病病原菌。[方法]从辣椒大棚里采集辣椒疫病病样,对病原菌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通过形态学观察、ITS序列分析及致病力测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辣椒疫病病原菌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结论]该研究为当地辣椒疫病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症状,辣椒疫病是保护地蔬菜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由鞭毛菌亚门辣椒疫霉菌真菌侵染引起的。病菌在温度30℃,相对湿度85%以上时发病最多。(1)辣椒幼苗发病胚轴水渍状,褐色,近地面胚茎变细倒地,  相似文献   

8.
菜粕生物熏蒸防控辣椒疫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菜粕生物熏蒸(biofumigation)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保护地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blight of chilli pepper)的防控效果。【方法】采用室内平板培养和模拟土壤熏蒸的方法,研究2种产地不同的菜粕(RSM1和RSM2)分解产物对辣椒疫霉菌丝和游动孢子的生长抑制效果;通过菜粕对土壤进行生物熏蒸,研究其对辣椒疫病的盆栽和田间防控效果。【结果】RSM1和RSM2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分解产物对辣椒疫霉菌丝和游动孢子都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中,RSM2的菜粕抑制效果好于RSM1。2种菜粕挥发性分解产物对孢子抑制强于对菌丝的抑制,而非挥发性分解产物对菌丝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孢子的抑制。同一种菜粕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分解产物对辣椒疫霉菌丝的抑制作用差别不大,但对辣椒疫霉孢子的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别。室内模拟土壤熏蒸试验表明RSM2用量为0.2%(W/W)时,其挥发性分解产物可以完全杀死辣椒疫霉菌丝。盆栽试验中,采用定量PCR技术测定辣椒疫霉的数量,RSM2用量为0.2%时,虽然没有完全杀灭病原菌,但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100%,取得与化学熏蒸相同的效果;生物熏蒸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并增加了土壤中微生物总体数量和多样性。连续两茬田间试验表明,生物熏蒸对辣椒疫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82%,并使辣椒增产16.4%,应用效果明显好于化学熏蒸处理。【结论】RSM2菜粕对辣椒疫霉有较强的生长抑制效果,以菜粕为生物熏蒸材料进行土壤处理可以有效防控辣椒疫病并增加辣椒产量。  相似文献   

9.
色菌界的疫霉菌所引发的作物疫病是农业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探明壳寡糖是否可用于作物疫病的绿色防控,分析壳寡糖对辣椒疫霉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在壳寡糖终浓度为0、10、30、50、100、300、500 mg/L的PDA平板上接种辣椒疫霉、恶疫霉、瓜类疫霉、寄生疫霉和荔枝霜疫霉,测定菌丝生长情况;在壳寡糖终浓度为0、10、30、50、100 mg/L的10%V8培养液中培养辣椒疫霉菌丝,观察菌丝形态变化;添加0、10、30、50、100 mg/L壳寡糖,观察对辣椒疫霉游动孢子囊的产生,以及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和萌发的影响;对本氏烟喷施浓度为0、10、30、50、100、1 000 mg/L的壳寡糖后接种辣椒疫霉,观察病害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壳寡糖能直接抑制辣椒疫霉和其他4种卵菌(恶疫霉、瓜类疫霉、寄生疫霉和荔枝霜疫霉)的菌丝生长,但抑菌效果在种间存在差异,当浓度为100 mg/L时对辣椒疫霉的生长抑制率达到了52.50%。自50 mg/L浓度起,壳寡糖对辣椒疫霉的菌丝形态,游动孢子囊形成,以及游动孢子的释放、游动和萌发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当浓度升高时抑制效...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氨基寡糖素田间防治辣椒疫病和体外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的抑菌作用,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依据。田间喷雾使用氨基寡糖素对辣椒疫病有一定的防效,40mg/L氨基寡糖素对辣椒疫病的防效高达73.2%。采用生长速率法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上研究了氨基寡糖素体外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可以抑制辣椒疫霉的菌丝生长,有效中浓度EC50为100mg/L。在无菌水中氨基寡糖素可以抑制辣椒疫霉新生菌丝上孢子囊的形成以及静止孢的萌发,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64mg/L和41.84mg/L。  相似文献   

11.
在辣椒疫病为害较严重田块采集健康植株,从其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具有抗疫霉菌活性的细菌菌株Pa608。通过菌落形态特征以及分子水平同源性鉴定,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胞外产酶特性,确定该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采用平板对峙法测试其抗菌谱,盆栽试验确定防效后应用于温室辣椒田测试温室防效,发现该菌株对灰霉菌、稻梨孢菌、疫霉菌、炭疽杆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当菌液浓度为1.0×109 cfu/mL、盆施3 mL对辣椒疫病的盆栽防效达88.00%;菌液稀释10倍、株施50 mL的温室防效达74.96%。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药剂对辣椒疫霉菌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对辣椒疫病的田间防效和对辣椒的增产作用,旨在筛选出可有效防控辣椒疫病并对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小或有益的防控药剂,为辣椒疫病防控提供指导。【方法】以辣椒疫霉菌Ph2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对15种药剂进行初筛;以生长抑制率为100.00%的药剂为候选药剂,辣椒疫病高发田块为试验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灌根法为主要施药方式,统计施药后不同时段辣椒疫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收获期测定不同药剂处理辣椒生长及产量指标,计算增产率;采集辣椒根际土壤,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菌落数量,计算细菌/真菌比,探索不同药剂对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结果】对辣椒疫霉菌生长抑制率为100.00%的药剂有6种,分别为33.5%喹啉铜SC、80%烯酰吗啉WG、72%霜脲·锰锌WP、687.5 g/L氟菌·霜霉威SC、23.4%双炔酰菌胺SC和64%噁霜·锰锌WP;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第3次药后33 d防效最好的是氟菌·霜霉威(93.86%),其次为噁霜·锰锌(71.78%);各药剂处理对辣椒生长指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鲜椒推测产量最高的是噁霜·锰锌处理(22.74 t/ha),氟菌·霜霉威处理次之(21.29 t/ha),较CK分别增产29.52%和21.22%;各药剂处理下的细菌/真菌比表现为霜脲·锰锌>氟菌·霜霉威>噁霜·锰锌>喹啉铜>双炔酰菌胺>烯酰吗啉,以霜脲·锰锌处理最高,为13.85,极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P<0.01)。【结论】氟菌·霜霉威和噁霜·锰锌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防效且增产作用明显,对土壤细菌生物量影响较小,可作为辣椒疫病的防治药剂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3.
辣椒疫病是威胁辣椒生产主要病害,改良品种抗性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途径.选用对辣椒疫霉菌3号生理小种免疫的高代自交系ZCM334为父本抗源,构建F1、BC1F1、F2群体分析辣椒抗疫病遗传规律性.结果表明,在感病对照全部发病时,ZCM334对辣椒疫霉菌3号生理小种抗性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利用SLAF-BSA技术对BC...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引起掌叶半夏疫病的病原菌,本研究对河北省安国地区掌叶半夏疫病株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鉴定。从发病植株上分离得到了疫霉菌、镰刀菌、链格孢菌等几种候选病原菌,健康植株在接种疫霉菌菌株后,出现了与田间病株相似的症状。该疫霉菌株最高生长温度为36℃,异宗配合,孢子囊有明显的一个乳突,脱落孢囊柄平均长度约为2.9μm,其rDNA-ITS序列比对结果与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同源性为99%。结合以上结果,最终确定引起掌叶半夏疫病的病原菌为Ph.parasitica。  相似文献   

15.
木霉菌生物防治辣椒疫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127-129
辣椒疫病可造成辣椒减产甚至绝收,已成为当前辣椒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木霉菌生物防治能从根本上控制辣椒疫病发生,且不会引起环境污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此,从辣椒疫病的发生条件、发生症状,农业措施、化学药剂和选育抗病品种对辣椒疫病防治性能现状、木霉菌对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进行了总结整理、论述。最后指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即辣椒疫病的发生条件和循环规律,筛选拮抗与促生相结合的优良木霉菌株,拮抗木霉菌株的生物改良,从生化、代谢和基因分子等水平上研究拮抗木霉菌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机制,以及辣椒土壤环境对木霉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广东辣椒疫霉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力和生理小种分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分离鉴定了来源于广东省不同辣椒产区的5个病原菌分离物,经形态特征鉴定及回接发病特征观察,确定这些菌株均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广东5个菌株在CA培养基上诱导产生的孢子囊形态类似,孢子囊形状多为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乳突明显,孢子囊平均大小40.8~45.9 μm(l)×23.2~30.9 μm(b),l/b 1.4~1.8.菌株间菌丝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及致病力有明显差异,经生理小种鉴别,4个为Race 3,1个为Race 1,初步推定Race 3为广东辣椒疫病病原菌的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17.
日光温室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侵染引起的。辣椒整个生育期都可遭受辣椒疫病危害。尤其以现蕾至挂果期前后最易受害。发病初期,病部呈水渍状软腐,苗期发病,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渍状软腐或猝倒。植株多呈暗绿色;成株期茎和枝发病,产生环绕的褐色病斑。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叶片发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室内模拟土壤淹水的方法,研究不同麦秸用量、不同淹水时间对辣椒连作土壤理化性状和辣椒疫霉病菌数量的影响以及田间麦秸淹水处理对辣椒生长和辣椒疫病防控效果的影响。通过常规分析和定量PCR分别测定了不同淹水处理期间多种土壤理化指标和辣椒疫霉病菌的数量,调查了麦秸淹水处理后大棚辣椒的长势、产量和辣椒疫病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与土壤保湿处理相比,不同麦秸用量和不同淹水时间处理均能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有机酸和总酚酸的含量。常规淹水和麦秸淹水处理均能降低土壤中辣椒疫霉病菌数量,在10 d和14 d两个淹水时间下,秸秆用量为0.25%时抑制效果最强,继续增加秸秆用量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作用降低。辣椒生产大棚的田间淹水试验表明,添加麦秸淹水处理20d可提高土壤中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降低硝态氮的含量,并可以有效防控辣椒疫病,促进辣椒植株的生长并使产量增加12%。  相似文献   

19.
36株生防菌对辣椒疫病等4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采用拮抗菌发酵液、皿内竞争及紫外线照射菌株代谢产物等方法,研究了36株生防菌对辣椒疫病、西瓜枯萎病、棉花枯萎病及黄瓜枯萎病4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1)4种病原真菌在含有不同拮抗菌发酵液的平板上生长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说明供试拮抗菌对4种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36株供试拮抗菌对辣椒疫霉、西瓜枯萎菌、黄瓜枯萎菌和棉花枯萎菌有抑制效果的菌株数分别为30(占83.3%),27(占75%),24(占66.7%)和26(占72.2%)株。(2)36株供试拮抗菌中,与辣椒疫霉、黄瓜枯萎菌、棉花枯萎菌及西瓜枯萎菌具有竞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分别有19(52.7%),10(27.8%),6(16.8%)和11(30.6%)株。(3)菌株95W06,64G12,87W14,63G06,03GY022,31-4G02,28G14及10G27对辣椒疫霉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代谢产物经紫外线照射后,均失去对辣椒疫霉的抑制作用,表明此8株拮抗菌的代谢产物活性成分不稳定。(4)利用拮抗菌与病原菌的竞争抑制试验,可以从大量拮抗性菌株中快速筛选出有实际防效的生防菌。  相似文献   

20.
环境菌量对辣椒疫病发病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工接菌条件下辣椒疫病发病速率r人工=0.2339,自然条件下疫病发病速率r大田=0.0745,接菌发病速率是大田自然速率的3.1倍,病原菌的大量存在会导致疫病发生发展迅猛,危害加重,因此通过采取各种手段减少病原菌的量是治辣椒疫病的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