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稻7号(内5优8015)系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用内香5A与中恢8015配组育成的三系高产优质新组合,具有米质优、适口性好、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熟期适中、适应性广、抗性强等特点,2010年通过国家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2.
国稻7号系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用内香5A与中恢8015配组育成的三系高产优质新组合,2010年通过国家审定.2011年南昌县在中国水稻所的指导下引进推广了该品种,并进行了百亩示范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3.
内5优8015是中国水稻所选育的高产优质水稻杂交种。本文对内5优8015亲本在重庆涪陵的特征特性、制种基地情况、播种及田间管理、除杂赶粉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内5优8015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农科种业有限公司选育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经试验试种,表现出高产、优质、抗病等特点,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抽穗期高温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降低高温伤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水稻品种盐两优1618和内5优8015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研究抽穗期不同温度[35 ℃/30 ℃(白天/夜晚)(T0,常温)和40 ℃/35 ℃(白天/夜晚)(T5,高温)]处理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与T0处理相比,高温处理(T5)分别使盐两优1618的净光合速率(Pn)和胞间CO2浓度(Ci)显著下降31.05%和54.26%(P< 0.05,下同);内5优8015的Ci显著下降62.61%,蒸腾速率(Tr)显著增加104.55%;其他光合参数未发生显著变化(P> 0.05,下同);高温处理后,内5优8015的Pn显著高于盐两优1618。高温处理降低了盐两优1618和内5优8015各相位的荧光强度,延迟了2个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到达P峰的时间,同时降低了光化学效率、比活性和性能指数。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了2个品种的实粒数和籽粒重,其中内5优8015的降低幅度较小。【结论】抽穗期高温在一定程度上能显著抑制水稻的光合参数,降低各相位的荧光强度,抑制光化学效率,并使水稻的穗重、实粒数和籽粒重下降。内5优8015的性能指数整体高于盐两优1618,其对高温的抗性强于盐两优1618。  相似文献   

6.
内5优8015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0品种名称:内5优8015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内香5A×中恢8015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1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熟期转色好,稃  相似文献   

7.
内2优111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株型适中、高产稳产、抗性较好、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2008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内5优8015系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来源:内香5A×中恢8015特征特性: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1 d,比对照Ⅱ优838短1.6 d。株型适中,茎秆粗壮,熟期转色好,稃尖无色无芒,有二次灌浆现象,每公顷有效穗数241.5万穗,株高122.2 cm,穗长26.8 cm,每穗总粒数157.0  相似文献   

9.
单季晚稻不同组合比较试验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单季晚稻不同组合在兰溪市种植的适应性,生育特点及产量表现,对"Y两优689"、"内5优8015"等6个组合进行了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深两优5814"、"Y两优689"组合可在兰溪市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农业部组织遴选了2015年170个农业主导品种,其中水稻品种30个,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嘉早17、中早39、内5优8015、中浙优1号、天优华占等5个品种入选,这5个品种都是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其中,中嘉早17已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早稻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中早39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育成不育系所配组合在农艺性状上的特性,明确不同不育系所配组合在农艺性状上的差异,为选育一定特征的新品种在选用不育系上提供有效的参考,避免培育杂交水稻的盲目性。【方法】用9个新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的54个组合为材料,采用二因素(父本和母本)两向分组资料无重复观察值模型进行分析;利用最小显著差数测验法(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对9个不育系的7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9个不育系的产量性状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不同不育系的其他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R18A所配组合穗粒数最高,有效穗最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偏低,易育成重穗型品种;N7A所配组合穗粒数偏高,易育成偏重穗型品种;ZA所配组合有效穗最高,穗粒数最低,结实率最高,千粒重最低,易育成穗数型品种;IIA和N6A所配组合有效穗偏高,易育成偏多穗数型品种;DA所配组合千粒重最大,结实率最低,穗粒数偏少,易育成大粒型品种;Y1A所配组合千粒重偏高,易育成偏大粒型品种;M5A和R3A所配组合7个性状均居中,大小适度,易育成中间型品种。【结论】用R18A和N7A易育成重穗型品种;ZA、IIA和N6A易育成多穗数型品种;DA和Y1A易育成大粒型品种;M5A和R3A易育成中间型品种。  相似文献   

12.
内2优6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香型不育系内香2A与中恢8006配组育成的超级优质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06年和2007年分别通过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上游国家审定(2006034,2007011)。在桐城作中稻种植,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熟期适中,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3.
内5优8015是中国水稻所选育的水稻新品种。2016年潜山县梅城镇引进试种,结果每穗总粒数157.5粒,实粒数为135.8粒,千粒重称量后为27.0g,10 777.5kg/hm2。该品种株型紧凑,剑叶挺直,抗逆性强,全生育期142d,适合在当地种植。但是,要注意及时烤田、增施穗粒肥和防止倒伏。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杂交籼稻新品种内5优8015和Y两优689的适宜移栽秧龄期,本试验进行了不同秧龄移栽处理,研究了不同移栽秧龄对两个杂交籼稻新品种在齐穗期和成熟期光合产物的积累、转运以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内5优8015移栽秧龄为6叶期、Y两优689移栽秧龄为5叶期时,籽粒产量最高,分别为644.7kg/亩和658.2kg/亩。此处理齐穗期和成熟期光合产物的积累量、齐穗至成熟期的转运量以及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此外,内5优8015品种6叶龄移栽、Y两优689品种5叶龄移栽时,叶面积指数适宜、叶片功能期和光合产物生产能力较强。因此,杂交籼稻新品种内5优8015和Y两优689的最适移栽秧龄分别为6叶期和5叶期.既可显著提高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分配。又可获得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5.
利用籼爪杂交育种技术育成了亚恢627,与福建农林大学选育的T55A配组,育成了亚种间杂交中稻新组合T55优627。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介绍了T55优627的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6.
Ⅱ优231是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杂交水稻研究所用Ⅱ-32A与优质恢复系R231配组育成的迟熟类籼型杂交中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生育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适应性广、易制种等优点。2005年2月5日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湘审稻2005016)。  相似文献   

17.
利用籼爪杂交育种技术育成亚恢627,与龙特甫A配组育成亚种间杂交中稻新组合特优627。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2005年2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介绍了特优627的高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8.
本项研究经过4年工作,现已获得一个优势比较明显的杂交组合,可望统一提供杂优F1代种子,同时还通过连续回交,初步把上农香糯转育成不育系,为进一步选配香稻的杂优组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农家顾问》2014,(4):9-9
<正>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介发布2014年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农业部组织遴选了2014年170个农业主导品种和103项主推技术。主导水稻品种30个。适合长江中下游稻区的有Y两优1号、新两优6号、中浙优1号、内5优8015、珞优8号、宜优673、内2优111、连粳7号、秀  相似文献   

20.
株两优30是湖南省株洲市农科所育成的优质两系不育系株1S与自选恢复系潭早30配组育成的早稻早熟组合,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株两优30双亲的特征特性,结合荔浦县气候特点进行高产技术实践,总结了其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