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用本室建立的EB病毒(EBV)体外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早期反应综合检测观察系统,测定了鼻咽癌(NPC)患者、IgA/VCA高滴度者、低滴度和阴性者3组人的PBMC体外感染EBV的早期免疫反应。发现在EBV感染PBMC早期,NPC组的EBNA阳性细胞数、~3H-TdR掺入量和免疫球蛋白(IgG、IgG、IgG)分泌量最低,IgA/VCA低滴度和阴性组最高,两组间所有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而IgA/VCA高滴度组的多数指标与NPC组接近.结果表明,在EBV体外感染PBMC所引起的早期免疫反应中,NPC患体者和IgA/VCA高滴度者EBV活化的B细胞功能较IgA/VCA低滴度和阴性者降低.这对了解NPC发生发展过程中EBV感染活化B细胞的功能在体内外变化的关系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对鼻咽癌病人及其患病风险者EB病毒与机体细胞免疫反应关系研究的阶段性小结,主要观察分析了鼻咽癌病人、VCA/IgA阳性者与阴性者EB病毒引起的T调节细胞与B细胞的变化.(1)VCA/IgA阴性者、阳性者与NPC病人的EBV相关抗体(EA/IgA、VCA/IgA、VCA/IgG)的阳性率和GMT是由低至高的关系,T调节细胞的数量是:T_4自高向低、T_8自低向高呈交叉发展。(2)体外感染EBV的PBMC的变化。前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鼻咽癌病人、IgA/VCA阳性和阴性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PHA和ConA诱导后对EB病毒(EBV)感染自身PBMC早期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PHA诱导细胞对EBV感染自身PBMC后的EBV核抗原(EBNA)阳性细胞数和~3H-TdR掺入量均有抑制作用,但对Ig分泌多数有促进趋势,特别是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EB病毒(EBV)体外感染鼻咽癌(NPC)病人,IgA/VCA阳性者,IgA/VCA阴性者和新生儿的PBMC,其上清(SN)对CNE-2Z和Raji细胞生长的影响,NPC病人对CNE-2Z有明显抑制作用,生长指数(GR)为0.67—0.74,IgA/VCA阳性和阴性者无明显作用.对Raji细胞则三者均有抑制作用,生长指数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MTT法、ELISA和细胞病变抑制(CPE)等方法,对鼻咽癌(NPC)病人,IgA/VCA阳性者与阴性者,以及新生儿,用EB病毒(EBV)感染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检测所诱生的上清(SN)中的IL-2、TNF和IFN水平的变化.IL-2的水平以NPC病人最低(11.69±8.49与19.83±11.66U/ml),新生儿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较全面了解EB病毒(EBV)感染时B淋巴细胞的早期动力学变化及免疫因素对其影响,我们用细胞培养、抗补体免疫酶、液体闪烁计数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建立了EBV体外感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早期变化的综合检测观察系统。用本系统综合检测EBV体外感染PBMC及T、B淋巴细胞发现:(1)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鼻咽癌病人、IgA/VCA阳性和阴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PHA和ConA二种有丝分裂原诱导产生T_4和T_8细胞反应的特点。(1)从时效和量效两个方面较系统地探讨了二种有丝分裂原诱导反应的条件.表明:PHA主要诱导T_4细胞亚群,ConA主要诱导T_8细胞亚群.最适诱导时间两者均为5天.  相似文献   

8.
已感染EB病毒(EBV)者,如再次用EBV刺激,可出现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细胞团的退变。本文观察阳性正常人20例、VCA—IgA阳性鼻咽癌(NPC)病人11例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这种转化和退变,全部阳性组受  相似文献   

9.
用EB病毒抗原从鼻咽癌病人、IgA/VCA阳性和阴性健康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产生T_8细胞,并观察其对EB病毒活化自身B细胞的作用.结果显示,三组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EB病毒抗原诱导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病人的EB病毒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培养的已感染 ER 病毒的正常人和鼻咽癌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经再次用 EB 病毒剌激后,可出现 EB 病毒特异性 T 细胞的杀伤作用,表现为转化细胞团的退变。本文观察 VCA-IgA 阴性和阳性正常人各11例和20例,以及 VCA-IgA阳性鼻咽癌病人11例(分别称为阴性组、阳性组和 NPC 组)的 EB 病毒特异性 T 细胞免疫反应转化,所有受试标本都出现了淋巴细胞转化,出现的平均时间三组分别是5.91、8.10和4.73d,转化孔分别是90.74%、93.4%和97.17%;而出现大部分退变的例数分别为2/11、20/20和4/11,孔数分别为16/95(16.84%)、172/177(97.18%)和44/98(44.90%);出现退变的平均时间三组分别为18.25、18.30和26.67d,大部分退变出现的平均时间阳性组和 NPC 组分别为19.05和28.25d(阴性组2例,分别为25和30d)。NPC 组和各组的差别显著。结果表明鼻咽癌患者这种 EB 病毒特异性 T 细胞细胞免疫功能是下降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细胞培养、抗补体免疫酶、液体闪烁计数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建立了EB病毒体外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早期变化的综合检测观察系统.结果表明,本系统可综合观察EB病毒体外感染B细胞早期的激活、增殖和分化的动力学变化过程,从而可反映EB病毒体外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早期过程中,免疫因素对其影响.本系统的建立,对EB病毒感染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有关疾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是儿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我国3~5岁儿童VCA-IgG阳性率达90%以上[1]。该病毒感染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轻重不一,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从而引起多种疾病,往往不能早期诊断,典型的小儿EBV感染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近年来,随着EBV感染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EBV感染的非典型表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非典型表  相似文献   

13.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病原,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包括Burkitt′s淋巴瘤(BL)、鼻咽癌(NPC)、免疫耐受个体的B细胞淋巴瘤及何杰金病(HD)的发生密切相关[1]。人类受EBV感染十分普遍,然而仅有极少数个体发生恶性肿瘤,且EBV感染的个体不论有否发生恶性肿瘤均可产生一系列抗体。显然免疫系统在防止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体液免疫作用不大,而主要以特异性细胞免疫为主。另一方面,虽然机体有一定的潜在抗病毒反应,但人群中却有90%以上感染了EBV并持续存在,表明病毒可通过某些免疫逃避形式在有免…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PCV2与PPV体外共感染对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其白细胞介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探讨PCV2与PPV体外混合感染的致病机制。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了PCV2和PPV感染PBMC后PCV2,PPV的病毒核酸含量及IL-1β,IL-6,IL-8,IL-12p35,IL-12p40,IL-13,IL-17,IL-18等的转录时相变化。结果表明,PCV2,PPV能够感染PBMC细胞,PCV2/PPV共感染中PCV2,PPV的含量分别在24 h显著最高(P0.01);PCV2,PPV单独感染和PCV2与PPV共感染PBMC后引起IL-1β,IL-6,IL-8,IL-17转录水平上升,IL12p35,IL-12p40,IL-18转录水平明显受到抑制。由PCV2,PPV共感染而引起的免疫反应和免疫抑制比单独感染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胚鼻咽上皮(HENE)被EB病毒(EBV)感染后,c-myc和p53表达的变化,以探讨EBV和这些癌基因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胚鼻咽上皮用EBV或EBV加TPA感染(简称E和ET组),分别用抗补体免疫荧光法(ACIF)和磁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APAAP)检测EBV核抗原(EBNA)及癌基因c-myc和p53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10例入胚鼻咽上皮细胞波EBV感染后,EBNA全部阳性,c-myc、p53总表达和p53突变型的表达明显增加,E组阳性细胞分别为(39.4±16.8)%、(18.6±11.0)%和(11.6±2.0)%,ET组为(458±16.9)%、(7.4±2.4)%和(8.0±3.5)%,与不受病毒感染的对照组〔(0.0±0.0)%、(3.8±2.3)%和(3.6±2.1)%〕的差别,除ET组p53总表达外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提示EBV感染鼻咽上皮,可导致某些癌基因的活化和表达增强,可能在鼻咽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EB病毒转化自体淋巴细胞所建立的类淋巴母细胞系(LCL),以及用EB病毒潜伏感染膜蛋白(LMP)基因和核蛋白—2(EBNA_2)基因与痘苗病毒重组的重组病毒(Vac—LMP和Vac—EBNA_2)感染的自身纤维母细胞,同时作为刺激细胞和靶细胞,以~(51)Cr释放法检测5例血清中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者  相似文献   

17.
猪细小病毒体外感染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后引起细胞免疫反应尚不清楚,为了更好的了解猪细小病毒(PPV)感染PBMC后引起猪白细胞介素18的反应,探讨宿主-病毒之间的作用关系,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了PPV感染PBMC后引起的病毒DNA含量的变化和猪IL-18的分泌水平。结果猪IL-18的表达量在3,6,12,24 h增加,1,48,72 h下调。可见,猪细小病毒感染可引起PBMC分泌猪白细胞介素18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 (NPC)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 ,广东为高发区。鼻咽癌是指鼻咽粘膜上皮发生的癌肿 ,大多为低分化鳞癌 ,其恶性度高 ,发病部位隐蔽 ,特别是在咽隐窝和鼻咽顶部者 ,早期症状不明显 ,因而难以早期发现 ,误诊误治率较高 ,可达12 .2 % [1 ] 。在确诊的鼻咽癌中 ,其 5年生存率长期徘徊在 5 0 %~ 6 0 %左右[2 ] 。对鼻咽癌进行早期诊断以便早期治疗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一直是 NPC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有关早期鼻咽癌的免疫组化和血清学指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EB病毒血清学标记物1.1 标记物传统的 EB病毒壳抗原一免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硒对山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2只试验羊随机分为4组,分别灌服0.3,0.5和0.7 mg/kg的硒以及1 mL/kg的蒸馏水,每周1次,连续3周,检测硒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PBMC)的活化作用。无菌分离未服硒山羊PBMC,分别加入4,8,12和16μg/mL亚硒酸钠进行体外培养,检测硒在体外对PBMC的活化作用及其分泌IL-2的影响。【结果】山羊灌服0.7 mg/kg硒2周后及灌服0.5mg/kg硒3周后,其PBMC对PHA刺激的反应性显著提高。8~16μg/mL亚硒酸钠在体外培养中可显著促进山羊PBMC的活化,且呈剂量依赖关系,4μg/mL亚硒酸钠对PBMC的活化作用较弱,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山羊PB-MC体外培养时,加入8~12μg/mL亚硒酸钠可显著促进山羊PBMC的IL-2分泌,4和16μg/mL亚硒酸钠虽能诱导PBMC分泌IL-2,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结论】山羊灌服一定量的硒,可显著提高其免疫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亚硒酸钠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可显著促进山羊PBMC的活化,且能促进其IL-2分泌。  相似文献   

20.
EB病毒(EBV)的激活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环境因素在其中可能有一定作用.作者利用Raji细胞系统和间接免疫酶法测定了广东省常见的50种中草药和33种海洋生物对EB病毒早期抗原(EB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