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对双季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湖南省双季稻区水稻土具有成土母质多样的特点,研究不同母质水稻土下双季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特性,对于湖南省不同母质水稻土上的双季稻产量潜力挖掘及双季稻高产创建的优化布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将选自湖南双季稻区6种典型成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置于长沙市郊同一生态条件下,采用池栽定位试验,进行了双季稻稻谷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母质类型水稻土对早稻稻谷产量及双季稻稻谷总产量(早稻+晚稻)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晚稻稻谷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其中第四纪红土和河流沉积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有利于早稻及双季稻高产,两处理2009-2011年3年平均早稻稻谷产量分别为6896.9 kg hm-2和6908.3 kg hm-2,双季稻总产量分别为14 308.0 kg hm-2和14 446.3 kg hm-2。花岗岩和紫色页岩不利于早稻及双季稻稻谷产量的增加,2009-2011年3年平均早稻稻谷产量分别为6217.0 kg hm-2和6180.2 kg hm-2,双季稻总产量分别为13 635.4 kg hm-2和13 274.5 kg hm-2。不同母质类型水稻土对双季稻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不同。第四纪红土、板页岩及河流沉积物处理双季稻氮素总吸收量较高,石灰岩不利于水稻对磷素的吸收。相关性分析表明,早稻氮素吸收量、吸钾量与早稻稻谷产量,双季稻氮素总吸收量与双季稻总产量均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母质类型水稻土本身理化性质的差异是造成双季稻稻谷产量及养分吸收规律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前 ,水稻抛秧栽培作为一项省工省力的种植方式深受农民欢迎 ,尤其是连晚茬的抛秧栽培更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点 :(1)能免去弯腰曲背的拔秧、插秧等艰苦劳动 ,减轻劳动强度 ;(2 )由于抛秧工效比插秧高 ,双季稻地区可以适当缓和双夏的季节矛盾 ;(3)采用塑盘育苗秧田面积可以减少四分之三 ,抛秧的秧本比可达 1∶2 5~ 30 ,秧田利用率大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地属双季稻区 ,季节矛盾较为突出 ,连作晚稻的抛秧与早稻相比还存在以下的特点 :a 品种选择范围小 ,目前我地早稻大部分都在 7月 2 0日以后才收割 ,而现行推广的晚粳稻品种的播期都在 6月 15…  相似文献   

3.
利用本单位自主开发的市场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分别于 2020 年、2021 年底对湖北、河南、安徽 3 省共计 77 个主要水稻种植大县的水稻种植类别、种植季别和栽培方式进行调研,初步分析了鄂豫皖 3 省水稻种植情况及发展趋势,发现鄂豫皖3省杂交稻面积总体呈现增长势头,杂交稻面积平均增长4.8%,且以杂交中稻或一季稻种植为主。受国家鼓励双季稻生产政策、农业机械推广、稻虾共作、麦后稻等多方面影响,鄂皖 2 省早稻种植和鄂豫皖 3 省晚稻种植有明显增长势头,但整体占比较低。鄂豫皖 3 省县域常规稻面积平均减少 17.6%,但安徽无为县、宣州区等少数县域常规稻占比提升较快。直播、机插秧是当前主要的栽培方式,机插秧栽培占比增幅较大,手插秧栽培占比降幅明显。为此提出了行业从业者关注的方向和应对建议,也可对水稻种子企业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2013—2014年以常规早稻‘中嘉早17’、杂交早稻‘陵两优104’为材料(早晚兼用),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了双季稻直播、手插秧、点抛秧(丢秧)和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2个品种均以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平均为9.17 t/hm2(8.28~10.10 t/hm2),晚稻2013年以机插秧和手插方式产量最高(8.78~8.79 t/hm2),2014年以直播和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分别为(8.05~8.20 t/hm2)和(7.79~8.03 t/hm2)。在播、插期相同条件下,早稻直播与手插秧、点抛秧、机插秧的全生育期差异不大,晚稻直播推迟播种13~15天,全生育期缩短了5~8天。手插秧、点抛秧分蘖消长呈早发稳升缓降型,机插秧呈缓发速升缓降型,直播呈速发速升速降型。不同种植方式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存在年间差异,其中2013年以点抛秧最高,直播、机插秧次之,2014年以机插秧最高,手插秧、点抛秧次之。由此可见,采用早晚兼用的品种搭配方式和机插秧栽培,有利于双季稻产量形成及其构成因子间的协调,同时缓解双季稻机插秧的季节矛盾。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季节性干旱对双季稻生长及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省季节性干旱是水稻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在对水稻模型ORYZA2000校准验证基础上,模拟分析了1960—2007年不同水分管理方式(持续灌溉、间歇灌溉和雨养)下双季稻生育期间季节性干旱特点及其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在间歇灌溉和雨养条件下,双季稻自幼穗分化前逐渐表现出稻田土壤季节性干旱特征,随着生育进程干旱不断加重,在雨养条件下,干旱特征随发育进程愈加明显;晚稻比早稻易受季节性干旱影响,生长后期较前期加重;双季稻开花期前后出现的干旱胁迫对生物量、产量影响最大;土壤干旱与作物干旱特征表现不同。(2) 早稻与晚稻在平水年型及干旱年型下均表现出干旱现象;在干旱年型下,早稻自穗分化至成熟期干旱都较为严重,且强度与持续时间要大于平水年型;晚稻干旱的频率和强度都大于早稻,尤其是从穗分化到成熟阶段。(3) 季节性干旱可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间歇灌溉方式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雨养水稻产量最低;雨养条件下晚稻产量普遍低于早稻产量。研究结果可为减轻季节性干旱的影响和合理水稻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土壤耕作模式下双季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以紫云英-双季稻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设双季水稻翻耕+秸秆还田(C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还田(RT)、双季水稻免耕+秸秆还田(N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不还田(RTO,对照)4种土壤耕作处理),于2016-2017年取样,应用常规试验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早稻和晚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期,各处理水稻LAI大小顺序均表现为CTRTNTRTO。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期,水稻植株的群体根系和地上部总干质量及茎、叶、穗群体干质量均表现为CTRTNTRTO。早稻和晚稻齐穗期和成熟期,根系干质量占总干质量的比例均表现为CTRTNTRTO;齐穗期和成熟期,茎的比例均以RTO处理最高;苗期和分蘖期,叶比例均以NT和RTO处理最大,CT处理最小;早稻和晚稻的成熟期,穗的比例分别以RT和NT处理最大。不同处理早稻和晚稻产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CTRTNTRTO,2个不同年份CT、RT和NT处理早稻产量分别比RTO处理增加733.3,534.1,300.5 kg/hm~2和731.1,556.9,276.2 kg/hm~2;晚稻产量分别比RTO处理增加582.5,399.8,282.9 kg/hm~2和717.6,558.9,345.1 kg/hm~2。总的来说,土壤翻耕和旋耕结合秸秆还田的综合措施水稻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严慧敏 《耕作与栽培》1992,(4):27-28,42
自连作晚稻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以来,由于杂交稻对光温条件的要求较高,使双季稻的季节矛盾更为突出,顾早顾不了晚。近年来,为了满足杂交晚稻的播种季节,早稻改用中熟品种,压缩高产稳产的迟熟品种面积,甚至早稻割育让位,影响了早稻产量的提高和全年粮食产量的稳产高产。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从1986年开始着手进行双季稻套栽技术的探讨,逐步形成了宽窄  相似文献   

8.
免耕晚稻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免耕晚稻高产栽培研究梁满中(湖南省溆浦县农业局419300)免耕晚稻栽培在大多双季区已广为流行,它不仅解决了早稻收割后,经耕耙后再移栽晚稻而出现的劳力、畜力紧张的问题,而且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和防止叶片衰老,有利于晚稻高产。但是许多农...  相似文献   

9.
<正>水稻合理灌溉能达到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温,协调水、肥、气、热的目的。据观察,早稻插秧后通过合理灌溉增产可达10%以上,所以,应根据不同类型稻田,采取相应的高产管水方法。爽水型稻田。这类稻田一般分布于地势较高的地方,土壤通透性能好,大多是壤土或粘壤土,地下水位低。对这种类型的稻田可以采取薄水插秧、浅水返青、少水分蘖、放水晒田的管水方法。薄水插秧:早稻移栽时田面只需保持遮泥水,确保插秧质量,插秧结束时及时灌水深3  相似文献   

10.
“水稻塑盘育秧抛栽”轻型栽培,具有省工、省本、高产高效的优点,目前已在我国单季稻和双季稻的早稻上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大效果。由于适宜抛栽的水稻秧苗不能过大,秧龄不能过长,而塑盘育秧播种密度大对于晚稻应用该技术是一个制约因素。为了能在晚稻使用该技术,晚稻...  相似文献   

11.
以“中早39”和“天优华占”为供试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早、晚稻产量形成、氮素利用率和水稻―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双季稻在0~40 cm土层土壤残留无机氮,且氮形态以NH4+-N为主;当施氮量分别超过180 kg/hm2(早稻)、200 kg/hm2(晚稻)时,土壤残留无机氮含量不再显著增加;水稻―土壤氮素平衡表明,除氮肥外,其他氮输入占氮素总输入的48.7%~78.4%,氮的输出主要受水稻吸氮量、土壤氮残留量和氮损失量影响,在一定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显著增加。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早、晚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水稻产量;氮偏生产力、氮农学利用率与氮素依存率随施氮量增加显著降低,但氮吸收利用率、氮表观残留率和氮肥贡献率呈相反变化趋势。水稻产量和施氮量二次回归模型表明,早稻、晚稻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63.4和209.2 kg/hm2。因此,浙江杭州区域双季稻推荐施氮量分别为早稻163.4 kg/hm<...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化肥氮钾减施配合紫云英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常规化肥处理(100%化肥)为对照,研究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下早稻减施20%,30%,40%化肥氮和同时减施40%化肥钾对双季稻产量、幼穗分化期倒三叶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SPAD)及早晚稻收获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减施比例下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均能增强水稻光合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年产量,且以减施30%化肥氮、40%化肥钾处理(T4)效果较好。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T4的水稻年产量增加4.5%,早稻稻谷增产6.8%,倒三叶叶片Pn、Gs、Tr和SPAD值分别降低7.8%,23.9%,21.0%,9.5%,Ci提高19.5%;其晚稻稻谷增产2.0%,倒三叶叶片Pn、Gs、Tr和SPAD值分别提高27.0%,55.3%,14.8%,13.4%,Ci降低1.6%;早晚稻收获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有提高。研究结果,对指导双季稻田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下化肥氮钾减施、水稻增产和地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稻早衰是水稻生育后期(抽穗到成熟)根、茎、叶机能过早衰退的一种现象。早衰的水稻后期呈现茎叶枯萎、未老先衰,导致子粒充实不良、瘪谷增多而减产。永丰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属双季稻主产区,由于早稻生长后期高温热风频繁,晚稻生长后期寒露风时常出现,部分土壤通气条件差,水稻根系生长衰弱,一旦品种抗性低,施肥不当,后期的缺肥等,最容易引发早衰。因此,必须采取前防后治措施,加强水稻早衰的防治,以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双季稻地区发展一季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是典型的双季稻区,水稻常年播种面积400万hm~2,稻谷总产2500万t左右,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全省双季稻面积逐年减少,而一季稻(包括中稻和一季晚稻)面积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种植模式双季稻(RR),春玉米―晚稻(MR),早稻―秋玉米(RM)的生育期、产量、经济效益及农产品镉含量等,探讨湖南镉污染稻田玉米对水稻季节性替代种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从生育季节来看,3种模式的晚季作物均能在10月下旬成熟,均适合在湖南双季稻区应用。2015和2016年两季作物总产量分别以RR和MR模式较高,但差异均不显著。与RR模式相比,2015年MR和RM模式下的纯收入有所下降,但2016年明显提高,2年总收入表现为MR>RM>RR,且前2种模式的单个劳动力纯收入明显高于RR模式。RM与MR模式的水稻糙米镉含量较RR模式有降低趋势,2016年晚稻表现更明显,从0.823mg/kg降到了0.621mg/kg。水稻糙米镉含量在0.231~0.823mg/kg,玉米籽粒镉含量在0.036~0.081mg/kg。水稻镉积累量远高于玉米,晚稻镉积累量远高于早稻,3种模式2季作物地上部总镉积累量表现为RR>MR>RM,且差异显著。可见,从生育季节、产量、纯收入和籽粒镉含量等角度考虑,春玉米―晚稻与早稻―秋玉米种植模式替代双季稻模式是可行的,考虑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地上部镉移除量较多,因此宜首选春玉米―晚稻模式。  相似文献   

16.
灌溉方式是影响水稻植株生长和产量重要的农艺措施,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植株理化和生特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系统比较研究了间歇灌溉(Ⅱ)、湿润灌溉(WI)和节水灌溉(WSI)3种灌溉方式条件下早稻和晚稻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各灌溉方式处理水稻植株的分蘖数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ⅡWIWSI;植株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均为WIⅡWSI;Ⅱ和WI条件下,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大小顺序均为WIⅡWSI。早稻和晚稻各处理植株的根系、茎、穗干质量大小顺序均为ⅡWIWSI,叶干质量均为WIⅡWSI;各处理间水稻植株的穗干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早稻和晚稻植株Ⅱ处理的有效穗数均最高,均显著高于WI和WSI处理。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Ⅱ处理产量为最高,2个年份早稻产量分别比WI和WSI处理增加107.9,461.7 kg/hm~2和98.8,422.2 kg/hm~2,晚稻分别比WI和WSI处理增加250.1,683.6 kg/hm~2和220.3,661.8 kg/hm~2,其大小顺序均表现ⅡWIWSI。在稻田不同水分管理中,可采取间歇灌溉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正>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于2017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园水稻害虫历年发生偏重的双季稻田,采用撒施法,研究0.5%吡蚜酮·杀虫双缓释粒剂对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田间防效及对天敌蜘蛛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药剂1125、1500g a.i./hm~2处理在水稻移栽前撒施,对早稻和晚稻二化螟防效分别为66.99%~81.80%和69.36%~81.63%,对稻纵卷叶螟防效分别为55.13%~77.75%和  相似文献   

18.
绿肥还田对双季稻根际土壤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PCR-DGGE技术及克隆文库构建方法研究,尿素、紫云英鲜草翻压还田、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和不施氮肥4种处理对双季稻不同生育时期(早稻季:分蘖期,拔节期,成熟期;晚稻季:分蘖期,扬花期,成熟期)稻田根际土壤中产甲烷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不同取样时期和各处理中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稳定且相似,早稻季和晚稻季的优势群落均为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Rice Cluster I(RC-I)、甲烷鬃菌科(Methanosaetaceae)、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但早稻季产甲烷古菌群落的Shannon-Weiner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R)整体低于晚稻季。紫云英和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处理较尿素处理更为明显地提高了双季稻(一年)稻田根际土壤中产甲烷古菌群落的Shannon-Wei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但均暂未对产甲烷群落结构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江苏省东海县水稻种植面积达97.6万亩,其中机插秧面积为60万亩,手插秧及抛秧田面积为22.6万亩,直播稻面积为15万亩。机插秧水稻品种大多为连粳系列,手插秧及抛秧田多是中籼稻品种,直播稻大多为镇稻99系列。水稻纹枯病在水稻各品种上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尤以中籼稻为主的早栽田发生最严重。笔者根据近年来的田间普查数据,分析并总结出东台县当前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发病原因以及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水稻水足迹计算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运用水足迹的理论和方法计算了湖南省水稻水足迹,并分析了其历史变化和构成特征,以期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和建议。结果表明:湖南省水稻水足迹由1960年的22×109 m3上升至2008年的34.4×109 m3,增加了12.4×109 m3;水足迹构成以绿水为主,但所占比例逐渐降低,灰水足迹由7%增加到24%,说明所需稀释水量逐渐加大;早、中、晚稻的水足迹以晚稻最大,占到总水足迹的38%~48%,其次是早稻,最少是中稻;早、中、晚稻的绿水占各自水足迹的比重依次降低,蓝水比重依次增加,灰水比重均在21%以上;从单位产量水足迹来看,双季稻平均比中稻少23.3 m3/吨。综合考虑水资源和产量因素,双季稻在有效利用水资源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比单季稻更有优势,建议减少单季稻,增加双季稻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