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分析韩国栗疫病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遗传变异和抗病性的筛选,利用抗病性的快速检测法和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方法对13个栗树品种进行了抗病性检测和RAPD标记分析。抗病性的快速检测选出了5个抗病品种、5个感病品种和3个中度抗病(或中度感病)品种,并且这一结果与该品种的田间表现相一致。利用筛选的12个随机引物,扩增了100个多态性RAPD片段,但未发现与抗病性或感病性相关的特异RAPD片段。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品种大致分为抗病、感病和中度抗病(或中度感病)等3个大组,并与抗病性的快速检测结果基本一致。抗病品种“MANSEKI”表现出了相对于12个品种较远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不同猕猴桃品种对细菌性溃疡病的抗病性及其聚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田间定点抗病性调查,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得出:不同猕猴桃品种对细菌性溃疡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金魁和两种雄株中华软、美味硬最为抗病,早鲜次之,魁蜜稍抗。华美2号、海沃德中感。秦美、金丰最感病。用最长距离法对安徽省9个猕猴桃品种进行抗细菌性溃疡病系统聚类,可以将9个品种划分为5类。在谱系图上,抗病性相同的品种大致划分在同一个类中,第1类中华软、美味硬(8、9)为免疫品种;第2类早鲜、金魁(6、7)为高抗品种;第3类魁蜜(5)为中抗品种;第4类为中感品种,华美2号(4)为偏抗病,海沃德(3)为感病品种;第5类则为感病品种,金丰(1)为高感品种,秦美(2)为感病品种。其结果与实际抗性调查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
探讨2008-2009年度河北、河南、四川、江苏四省参加区试的70个小麦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和抗条锈性,以期了解小麦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差异,并为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亲缘系数(coefficient of parentage, COP)分析2008-2009年度四省的70个供试小麦品系的2 415对组合并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对这70个品系接种条锈菌混合菌系CYR32、CYR31、CYR33、CYR30和CYR29,进行抗条锈性鉴定。供试的所有品系的COP值的变化范围在0.000 0~0.750 0之间,COP值的总和为24.607 5,其平均值为0.010 2。聚类分析分为6大类,聚为一类的多为同一个骨干亲本培育的品系且它们的抗性相似,说明使用同一骨干亲本抗病性得到了较好的遗传,但使用同一亲本降低了小麦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增大对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的应用,有利于增加小麦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创造出更多的优异种质。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四省的小麦区试品系对条锈病感病和抗病分别占总参试品系的57.14%和40%,其中,四川抗病品系占参试品系的61.55%,总体上看抗条锈性相对较好,其他三省抗条锈性相对较差,抗病品种选育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麦贵州98-18中抗叶锈基因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系贵州98-18对中国目前大多数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生理小种表现抗性。基因推导表明,贵州98-18可能携带新的抗叶锈基因。为了有效利用这一抗源,将贵州98-18和感病小麦品种郑州5389杂交,获得F1、F2代群体,用我国叶锈菌优势小种THTT对双亲及其杂交后代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贵州98-18对THTT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LrG98。采用SSR技术对贵州98-18携带的抗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共筛选了1 274对SSR或STS引物,位于1BL染色体上的4对引物可在抗/感池和双亲中扩增出多态性DNA片段。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该抗病基因位于小麦1BL染色体上,与Xbarc582-1B和Lr26的STS标记ω-secali(Glu-B3)的遗传距离最近,均为3.8 cM。该基因与目前所有已知的抗叶锈基因不同,可能是1个新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5.
81份春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病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结合苗期分小种接种和大田成株期自然诱发条件下对供试的81份春小麦资源进行抗条锈病鉴定,分析其抗条锈病情况、抗病类型及抗病性关系,结果表明:具全生育期抗条锈病类型的资源有7份,具成株期抗条锈病类型的资源有39份,有30份资源为含有成株期和对部分小种失去抗性的全生育期抗病性的抗性类型;苗期分别接种7个小种后,表现抗病的资源数为9~25份不等,表现中抗的资源为2~6份不等,表现感病的有50~69份不等,成株期表现抗病的73份,表现中抗的3份,感病的5份,即供试种质资源大部分表现为苗期感病,而成株期具有抗病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81份种质资源抗性聚类相对分散,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研究结果为小麦育种提供优良的抗条锈性资源。  相似文献   

6.
由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引起的溃疡病是猕猴桃生产中威胁最大的细菌性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猕猴桃溃疡病最有效途径,猕猴桃抗源是抗病育种的物质基础。本试验通过离体接种,在室内评价了4个不同种的7个猕猴桃资源及品种对溃疡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离体叶片、枝条接种溃疡病菌后,其发病时间、病斑大小、发病率差异明显。按病斑大小排序,其抗性强弱依次为毛花猕猴桃‘M9808’>对萼猕猴桃‘S9801’>美味猕猴桃‘M-06’>美味猕猴桃‘米良1号’>中华猕猴桃‘Z-12’>中华猕猴桃‘东红’>中华猕猴桃‘红阳’(CK)。其中,毛花猕猴桃‘M9808’抗病性最强,表现为发病最晚,离体叶片、枝条分别于接种后10 d、20 d发病,比对照推迟了8 d、10 d;病斑最小,为对照的1/25、1/11;发病率最低,为对照的1/28、1/10。抗病性相关酶活性比对发现,不同材料的PAL、CAT、POD酶活性差异较大,抗性材料均高于感病材料,且峰值出现时间早于感病材料。其中,毛花猕猴桃‘M9808’的PAL峰值最高,接种后5 d出现,比对照早10 d;CAT、POD峰值接种后10 d出现,比对照早5 d。说明毛花猕猴桃‘M9808’对溃疡病抗性最强,可作为今后猕猴桃抗病育种或抗性砧木的理想材料。这为猕猴桃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豆枯萎病菌尖孢镰孢遗传多样性及大豆品种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大豆枯萎病菌的群体遗传特征及明确大豆种质对大豆枯萎病的抗性,对抗病育种、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以及制定更有效的病害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大豆枯萎病菌—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到10个多态性随机引物,共扩增出75条RAPD条带,其中55条为多态性条带,占73.3%。利用UPGMA法对DNA扩增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以相似系数0.68为阈值,55个分离物可分为9个遗传聚类组,表明我国大豆枯萎病菌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所划分的群体与分离物来源地不相关。同时,对上述分离物进行致病性分析,发现我国的大豆枯萎病菌具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进一步利用3个代表性分离物对来自我国不同大豆产区的180个大豆品种(资源)进行抗大豆枯萎病鉴定,发现皖豆28、中黄13、中黄51、中作X08076和5D034等5个品种对大豆枯萎病具有良好抗性,占供试材料的2.8%,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以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L1和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为抗源选育出的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进行分子检测和抗病性鉴定.通过应用RAPD、SSR、SCAR 3种分子标记OPF15、Xgwm37、SC-W37进行分子检测,并采用人工接种和大田自然感病的方式进行抗黄矮病鉴定,筛选到了‘93646’、‘2003-2’等高抗黄矮病的小麦新品系.分子检测抗黄矮病基因与田间抗病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应用的3种PCR标记都可以检测出抗病材料,但SCAR标记SC-W37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可在小麦抗黄矮病育种早代选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广东优质籼稻抗稻瘟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广东优质籼稻品种抗瘟性研究、抗病品种的系谱分析以及抗病育种实践的回顾,综述了广东优质稻抗性育种历史及现状,剖析了优质稻抗瘟育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提出开发利用不同稻作系统的抗病资源,构建遗传多样性丰富的抗病优质种质,延长品种抗性寿命及解决品种优质与抗病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种质资源筛选是抗病育种的前提和基础。以已知抗病水平的5份鉴别品种为对照,对水稻5个类群和1个混合类群的299份品种进行了温室苗期纹枯病抗性鉴定,筛选抗纹枯病水稻新种质。在“雾室/mist-chamber”环境下以改进的带菌木质短棒为接种物、以基于“叶枕高”的“0~9”级病级指标为标准,可有效区分对照品种间的抗病水平。299份品种中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中抗以上品种比例仅为36.5%,多数品种为中感至高感水平。就水稻不同类群而言,AUS类群中中抗以上品种的分布频率最高,超过60%;其次为ARO类群,为54.6%;分布频率最低的为TRJ类群,仅为22.7%。结合各品种苗高及与抗病对照YSBR1间的病级差异,从299份品种中筛选到7份抗病新种质,其中1份的抗性显著高于YSBR1,接近高抗水平。本研究为水稻抗纹枯病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的抗源,同时为选择合适的类群间品种杂交以培育抗纹枯病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猕猴桃溃疡病是猕猴桃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建立该病的快速诊断技术,本实验通过RAPD分析获得一条1 300 bp左右的致病菌的特异片段,对该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在测序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引物F7/R7,优化特异引物扩增条件,并验证引物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利用该特异引物对包括猕猴桃溃疡病菌在内的14个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表明,只有猕猴桃溃疡病菌能扩增出1条约为950 bp的特异条带,其他菌株及对照均未扩增出特异条带。对采自果园的染病枝干组织和接种致病菌的枝干组织的检测表明,该特异引物能特异性地检测到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存在,其在组织中的检测灵敏度为100 fg/μL。因此,利用设计合成的特异引物F7/R7,参考优化的体系和程序,结合简单的试剂盒法提取猕猴桃溃疡病菌或植物组织DNA,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该病原菌的分子检测。  相似文献   

12.
猕猴桃品种酚类物质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抗溃疡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安徽省猕猴桃主栽品种金魁、早鲜、魁蜜、华美2号、秦美、金丰为研究对象,于展叶孕蕾期分别取发病的枝条、叶片,以未发病健株的相应组织为对照,分析枝条、叶片中酚类物质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健株枝条、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易感病品种,说明枝条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品种抗性成正相关。自然发病后,感病品种枝条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抗病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抗病品种健枝条、叶片中酚类物质含量高于易感病品种的健枝、叶,发病后抗感品种酚类物质含量都增加。  相似文献   

13.
对陕西西安(周至、户县、长安)地区12个村60个猕猴桃园的猕猴桃溃疡病发病特点调查分析,发现品种、树龄与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直接相关,4个主栽品种(红阳、亚特、秦美和海沃德)中红阳最感病,亚特和海沃德次之,秦美发病最轻;且随着树龄的增大溃疡病危害相应加重(3~13 a生)。地区之间猕猴桃溃疡病严重程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除地区间小气候外,管理水平也是影响溃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猕猴桃品种中糖分及木质素含量 与抗溃疡病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安徽省猕猴桃主栽品种金魁、早鲜、魁蜜和金丰为研究对象,于展叶孕蕾期分别取发病的枝条、叶片,以未发病的健株相应组织为对照,采用生理生化的方法,分析枝条、叶片中木质素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以及与抗溃疡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品种金魁健株枝条、叶片中可溶性糖及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金丰。自然发病后,抗感病品种枝条、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都降低,感病品种降低更多,金魁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4.20%,金丰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55.35%;木质素含量都升高,且抗病品种金魁叶片中的木质素含量比感病品种金丰高得多,其变化率分别为7.17%、3.01%,枝条中的木质素含量变化率分别为110.39%、68.98%,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枝条中木质素、可溶性糖含量与品种发病率也呈负相关,γ分别为-0.9583和-0.9282;叶片中木质素、可溶性糖含量与品种发病率呈负相关,γ分别为-0.8099和-0、8266。从而说明枝条、叶片中可溶性糖及木质素含量与品种抗性呈正相关。抗感品种淀粉含量无明显规律性变化,与品种抗性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一个与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连锁的RAPD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原始栽培种Solanum phureja作为抗源构建了一个二倍体马铃薯作图群体,并且用于进行群分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分析,以筛选检定马铃薯青枯病抗性的RAPD连锁标记。使用300个随机引物进行RAPD检测,发现引物OPG09可在抗感性DNA池之间产生960 bp的稳定的相斥型多态性产物。进一步分析分离群体并得到与抗性相连锁的标记OPG09960。该标记已有效地应用于检测其它具相近遗传背景的二倍体群体的抗性。  相似文献   

16.
Shiotani H  Ozaki K  Tsuyumu S 《Phytopathology》2000,90(12):1383-1389
ABSTRACT The aggressiveness of strains of 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 on seven Citrus species, including Citrus sinensis (navel orange), C. paradisi (grapefruit), C. unshiu (Satsuma mandarin), C. junos (Yuzu), C. aurantifolia ('Mexican' lime), C. tachibana (Tachibana), and C. grandis (pummelo: 'Otachibana', 'Banpeiyu', and 'Anseikan'), were assessed by comparing lesion expansion and growth in planta, using a prick inoculation method. The existence of two groups distinct in aggressiveness was demonstrated on the pummelo cultivars, whereas the remaining species tested were uniformly susceptible. The two groups of strains were distinct in lesion expansion and growth in planta; however, both caused canker lesions on the 'Otachibana' pummelo. The sensitivity of the bacterial strains to phages Cp1 and Cp2 wa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aggressiveness. Namely, all the strains sensitive to Cp2 but resistant to Cp1 were aggressive to 'Otachibana', whereas all the strains sensitive to Cp1 but resistant to Cp2 were weakly aggressive. When a repetitive sequence-bas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eric consensus (ERIC) sequences (ERIC1R and ERIC2) as the primers, these two groups were also distinguishable by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1.8-kb DNA fragment among otherwise identical fragments. The 1.8-kb fragment was amplified only from the strains aggressive to C. grandis.  相似文献   

17.
选用6个随机引物对淡紫拟青霉IPC菌株及其15株突变菌株的全基因组DNA进行随机多态性扩增,共扩增出114条250~2500bp的DNA片段,多态检测率为83.3%。利用UPGMA方法对扩增的DNA片段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应用RAPD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菌株是否突变及突变程度;参照突变菌株表型特性上的改变,该方法可以作为确定其遗传性上是否发生分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抗大麦黄矮病毒GPV株系小麦异附加系Z1抗性基因的RAPD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生物学方法鉴定,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Z1高抗我国特有的大麦黄矮病毒GPV株系,用104个随机引物对Z1及其亲本中7902的基因组进行RAPD分析,发现其中的引物OPS-16能从Z1中扩增1个约1.7 K b的特异性片段。用引物OPS-16扩增Z1、中7902、中间偃麦草、中5,同样也从Z1、中间偃麦草、中5中能稳定地扩增此1.7 Kb片段。对Z1的抗、感病单株的自交后代进行RAPD分析,发现在所测的抗病株的自交后代中能稳定地扩增此1.7 Kb片段,而在感病株的自交后代中则不能扩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