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究山杏蒸腾耗水规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山杏造林树种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山杏蒸腾速率,并结合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水汽压亏缺、风速等因子,研究了山杏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的连日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山杏蒸腾速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变化趋势呈现双峰曲线,第一个峰值为148.82 g·h-1,第二个峰值为144.75 g·h-1,并存在“午休现象”,白天蒸腾速率较高,夜晚蒸腾速率较低且变化幅度相对平缓。②山杏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水汽压亏缺、风速成极显著正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成极显著负相关,并且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时滞性。③各环境因子对蒸腾速率的影响程度顺序为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水汽压亏缺>空气相对湿度>风速。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山杏蒸腾耗水规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山杏造林树种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山杏蒸腾速率,并结合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水汽压亏缺、风速等因子,研究了山杏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的连日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山杏蒸腾速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变化趋势呈现双峰曲线,第一个峰值为148.82 g·h-1,第二个峰值为144.75 g·h-1,并存在“午休现象”,白天蒸腾速率较高,夜晚蒸腾速率较低且变化幅度相对平缓。②山杏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水汽压亏缺、风速成极显著正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成极显著负相关,并且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时滞性。③各环境因子对蒸腾速率的影响程度顺序为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水汽压亏缺>空气相对湿度>风速。  相似文献   

3.
依据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种适宜大通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系统模式,并经过对系统的综合与优化,最终使本地区生态趋于稳定,农林牧结构合理,农民增收,经济效益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4.
根据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和相关雨水集蓄资料,计算了彭阳中庄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并对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其供需关系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示范区小流域雨水资源最大理论值为7304550 m3,就地利用、异地利用和叠加利用3种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37.49%、2.10%和60.41%;(2)示范区雨水资源可实现潜力量为7124503 m3,占全流域雨水资源理论潜力的97.5%;(3)目前示范区小流域的需水总量为5339096.60 m3,仅占可实现潜力量的74.94%,从试区雨水资源的可实现潜力来看,还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4)雨水资源利用评价结果表明示范区小流域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还很不充分,应适当地加大雨水就地利用的规模。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沙棘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南部山区气候干旱,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层薄.养分不足,水土流失严重。沙棘具有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它既可保持水土,又可改造环境,是适合黄土丘陵区栽培的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6.
搜集豌豆品种对其进行品种适应性、丰产性等观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特旱年,本地品种具有较好的特性,应继续保持,但其营养成分,市场价格等都较低;其他5个引进品种虽然在产量上显著低于本地品种,但其营养成分,市场价格,食用品质都高于本地品种,应继续进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环境条件对黄土丘陵区旱坡地枣树水分蒸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石楼木枣为试材,采用LI-1600稳定气孔计测试方法,对空气温度、光照和空气湿度与枣树叶片蒸发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晋西黄土丘陵区,枣树叶片蒸腾量与空气温湿度和光照具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建立起的回归方程为:y^-=-0.746x1 0.008x2(其中a=-0.746,b1=0.076,b2=0.008)。空气相对湿度与叶片蒸腾量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3.524-0.041x(其中a=3.524,b=-0.041)。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和治沙工程的开展,黄土丘陵区林草覆盖率已大有增加。但从整体上看,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还很脆弱,水土流失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农业发展仍然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旱涝灾害频繁,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加速这一地区的生态林业建设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区植物道路的产流产沙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质道路是当前黄土丘陵区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的主要道路,也是发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若田间地块道路路面种植植物,则可以达到减少、控制道路水土流失的目的。在前人对生物道路实施的可行性、建造方法、实用性研究的基础上,在延安市燕沟小流域采用小区径流监测的方法,对12个不同处理植物路小区为期3a27场次产流降雨的产流产沙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物道路侵蚀均发生在6-9月,其中降雨量10~25mm发生概率最高,最小产流雨为5.7mm。降雨量与降雨强度对道路侵蚀影响显著,为此将降雨量划分为5级,分析了各级降雨下的侵蚀强度,同时给出了侵蚀强度随降雨侵蚀力变化的模拟模型。同时,分析坡度对道路产流、产沙的影响表明,5°~10°坡的侵蚀强度是3°~5°坡的3.7倍、0°~1°坡的6.5倍;5°~10°坡的径流深是3°~5°坡的2.44倍、0°~1°坡的3.66倍。试验道路3a平均侵蚀模数2825t·km^-2·a^-1,远低于当地土路5~10万t·km^-2·a^-1的侵蚀模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了小流域土地覆被物的主要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黄土丘陵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及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在陕北黄土丘陵区安塞县的大南沟、纸坊沟、县南沟3个小流域,选取172个样地调查了植被、枯落物及生物结皮等土地覆被物的盖度、厚度及所处的地形条件等数据,并运用SPSS13.0进行了分析。【结果】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覆被物以草本盖度最大,枯落物和生物结皮盖度次之,乔木和灌木盖度较小;植被盖度在沟坡大于梁峁坡,阴坡和半阳坡大于阳坡,不同坡度之间无显著规律,不同地形条件下枯落物盖度的变化与植被的变化趋势一致,生物结皮盖度的空间分布与植被盖度和枯落物盖度呈相反趋势;小流域9个土地覆被物指标可以归为3类土地覆被物因子,即地表覆被物、近地覆被物和地上覆被物。土地覆被物空间分布受地形因子及土地覆被物之间的影响,乔木盖度受地形影响较大;灌木盖度受坡度影响较大;草本盖度主要受乔木盖度的影响;枯落物受乔灌草盖度影响较大,受地形类因子影响较小;苔藓、藻类盖度及生物结皮盖度主要受枯落物、草本盖度等近地因子的影响。【结论】流域土地覆被物空间分布特征与水土流失状况密切相关,在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进行合理的植被配置,进而形成优化的土地覆被物配置,促进黄土丘陵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比较退耕条件下流域间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变化,有助于理解黄土高原区域土壤有机碳源/汇效应的变化机理。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自北向南从砒沙岩区、风蚀水蚀交错区、水蚀区分别选取五分地沟、砖窑沟、燕沟三个典型治理小流域,研究了坡地退耕为林草地后SOCD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内,林草地SOCD显著大于坡耕地,表层0~10cm高于亚表层10~20cm,且差异显著(P0.05)。(2)流域间,同一土地利用方式SOCD因流域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北到南,坡耕地和林地SOCD基本呈增加的趋势,坡耕地表层SOCD分别是0.54、0.56 kg·m-2和0.61 kg·m-2,林地SOCD依次为0.64、0.90 kg·m-2和1.05 kg·m-2;而草地先略有下降后又呈增加的趋势,分别为0.71、0.67kg·m-2和0.73kg·m-2。(3)相对于坡耕地,流域间同一退耕方式SOCD的增幅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退耕还林方式下SOCD的增幅从北到南依次变大,由五分地沟流域表层的18.8%变化到燕沟流域的72.7%;退耕还草SOCD的增幅较小,从32.1%变化到20.1%。可见,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方式不仅影响流域内SOCD含量的变化,而且影响流域间SOCD增幅的变化,这一变化与南北流域的气候条件、生物因素(细根生物量)、土壤性质以及土壤侵蚀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封育、鱼鳞坑和水平沟措施实施5a后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的植物群落特征。通过野外测定,发现水平沟和鱼鳞坑措施下群落物种数较封育草地增加,但1a生物种及杂类草的重要值上升,而一些饲用价值较好的牧草重要值降低。鱼鳞坑植被盖度最高,封育草地最低,地上生物量为封育草地最高,水平沟最低。鱼鳞坑和水平沟群落的相似性较高,但均与封育草地植被有一定差异。物种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鱼鳞坑最高,水平沟居中,封育草地最低,生态优势度则相反。说明,水平沟和鱼鳞坑整地5a后植被仍处于恢复阶段,3种措施下植物群落均处于不稳定的演替阶段,其中,鱼鳞坑措施下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最大,水平沟和封育草地的群落稳定性接近。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典型草原蒸散特征的影响,通过野外测定,研究了水平沟、鱼鳞坑和封育3种恢复措施下草原的蒸散特征,发现棵间蒸发量在各措施下差异不显著。当地5种主要牧草---长芒草(Stipa bungean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冷蒿(Artemisia frigid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和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的平均蒸腾速率在水平沟措施下最大,封育草地次之,鱼鳞坑最低。棵间蒸发量与地上20 cm处气温和0~40 cm土壤含水率明显正相关,蒸腾速率与土壤0~15 cm温度和0~40 cm含水率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宁南黄土丘陵区新型集流造林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索在小流域土壤侵蚀治理基础上的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模式,以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国家重点治理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遵循坡地水量平衡原理和雨水叠加利用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小流域坡地集雨蓄水工程整地造林技术—“88542”集流水平沟。研究这类工程的内涵、集流潜力及其断面参数。并对工程集蓄的径流通过典型工程应用,分析研究了集流水平沟对土壤水分的恢复调控和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地区适宜修建“88542”集流水平沟,在0~100 cm土层,与自然坡面相比土壤平均含水量提高5.26%;粉砂粒和粘粒含量提高0.67%和1.53%;有机质提高80%;容重降低11.59%;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透气度分别增加了0.63%、2.03%、1.92%、2.71%、5.29%,而且林木的生长量也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高效利用天然降水资源,缓解干旱逆境因子对旱地小麦的不利影响,在山西洪洞、闻喜采用大田对比方法,开展了黄土丘陵区旱地小麦膜侧条播种植模式增产效应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在严重干旱年型条件下,2个试验示范点的2种覆膜种植模式均较露地条播小麦增产,2种覆膜种植模式中1膜4行优于1膜2行,2种覆膜种植模式增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穗粒数的增加和千粒重的提高;土壤水分测定表明,在小麦起身期2种覆膜模式0~60 cm土壤水分明显优于露地麦田,其中1膜2行模式的土壤水分优于1膜4行模式;该试验示范为旱地冬小麦抵御干旱逆境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以地处黄土丘陵区的陕西榆林南部6县(米脂、绥德、佳县、吴堡、清涧和子洲)为例,对自1999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10年以来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榆林南部6县的固土保肥、固碳制氧和涵养水源效益是工程实施取得的主体生态效益,占总效益的99%;榆林南部6县工程实施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程度分别为50.5%、93.0%、4.2%、47.0%、5.0%和36.0%,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分别为1.1、2.1、1.1、2.0、0.3、3.2人/hm2,农户对工程实施均持基本满意态度。构建了由固土保肥、固碳制氧、涵养水源、工程实施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程度、工程实施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第一产业占县域GDP比例、农户对工程实施的满意度和耕地压力指数8个指标组成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综合效益为子洲米脂吴堡清涧绥德佳县。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区不同类型生物结皮下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黄土丘陵区不同类型生物结皮的发育特征及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以明确生物结皮形成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黄土丘陵区浅色藻结皮、深色藻结皮、藻+少量藓结皮、藓+少量藻结皮及藓结皮5类生物结皮的发育特征,并测定生物结皮层及结皮下0~2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化学性质,最后分析了不同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和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区浅色藻结皮、深色藻结皮、藻+少量藓结皮、藓+少量藻结皮及藓结皮的结皮厚度分别为1.13,3.26,6.31,8.91,12.61mm,藻盖度分别为100%,98.67%,71.61%,27.33%,7.80%,藓盖度分别为0%,0.80%,24.90%,65.87%,81.30%。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土壤细菌数量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为53.12%~72.09%,放线菌所占比例为27.49%~46.80%,真菌所占比例为0.08%~0.92%。在生物结皮层,土壤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数量从浅色藻结皮到藓结皮总体呈增加趋势,藓结皮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生物结皮;在结皮下0~2cm土层,土壤微生物总数和放线菌数量表现为藓结皮浅色藻结皮深色藻结皮藓+少量藻结皮藻+少量藓结皮,藓结皮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生物结皮。在生物结皮层,藓结皮土壤细菌比例较藻结皮有所增加,放线菌比例相应减少,藓结皮真菌比例最高;藓结皮下0~2cm土层真菌比例显著大于其他生物结皮。垂直分布上,生物结皮层土壤细菌数量和比例、真菌数量和比例均大于结皮下0~2cm土层,但放线菌数量和比例小于结皮下0~2cm土层。在生物结皮层和结皮下0~2cm土层,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土壤化学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生物结皮层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和比例、真菌数量与藓盖度和结皮厚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放线菌比例与藓盖度和结皮厚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和比例、真菌数量和比例与土壤碳氮含量、碳氮比、电导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细菌数量和比例、真菌数量和比例与土壤pH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生物结皮对半干旱地区土壤微生物具有重要影响,藓结皮较其他生物结皮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18.
韩丙芳  马红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33-1934,1961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地表干扰恢复措施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方法]用双环法测定了宁南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鱼鳞坑、水平沟和封育3种恢复措施实施5年后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结果]鱼鳞坑、水平沟措施使土壤水分入渗速率显著增加,这与地表干扰导致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增加有关。水分入渗过程适合用Philip入渗公式模拟。[结论]地表干扰恢复措施可提高土壤水分入渗性能。  相似文献   

19.
柴草河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草河小域内地势复杂、坡陡沟多,水土流失严重。通过对不同地形坡度的改造整治,从下到上依次为基本农田、经济林、水保林和植草的分层种植模式,配套相应的水利工程措施,土地重新规划、部分退耕还林还草等方法,基本实现了泥不下山、溪水常流,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对山区小流域治理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红彬  谢应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067-18069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地表干扰恢复措施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测定并分析了宁南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鱼鳞坑、水平沟和封育3种恢复措施实施5年后土壤0~40、40~100 cm土壤颗粒组成、容重、孔隙度、持水性、水分有效性和水分盈亏状况。[结果]鱼鳞坑、水平沟措施下土壤容重变化不大,但土壤黏粒含量、毛管孔隙和持水性下降,水分有效性和水分盈亏状况改善。[结论]地表干扰恢复措施可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但使土壤持水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