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邛崃山系大熊猫栖息地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中部、西南,向北直到北京周口店等16个省市,南至缅旬北部。由于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熊猫分布区急剧缩小,目前仅存于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秦岭等6大山系的部份高山狭谷地带。其中,邛崃山系的大熊猫分布范围10475km~2,占现存大熊猫分布区总面积的33.5%,大熊猫资源量占四川省大熊猫资源总量的50%。具体分布在汶川(含卧龙)、芦山、泸定、崇庆、宝兴、天全、大邑等7县境内。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和研究,结合有关材料,对邛崃山系大熊猫栖息地的竹林资源、人为干扰(森林采伐、人为活动)及对大熊猫的影响进行探讨,提出保护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理论,根据土地岭区域前后两期森林分布信息和大量的野生动植物以及社会经济信息,详细分析了土地岭区域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的植被分布格局、斑块结构、廊道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岭区域植被符合大熊猫栖息地建设条件。残余班块分布连续,占据区域森林植被的主体,有利于廊道栖息地恢复。引进斑块面积大,质量差,是廊道栖息地建设的主要改造类型。在众多的社区活动影响中,采笋的负面影响最大,最值得重点关注。基于一些主要因素的分析,作者提出了在土地岭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4.
5.
大熊猫栖息地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大熊猫栖息地评价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大熊猫栖息地评价的考察指标和研究方法,探讨了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以及干扰因子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以及栖息地破碎化特征。野外调查误差大、评价指标的局限性等是目前大熊猫栖息地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目前较流行的已被证明比较优良的无线电遥测、GIS与遥感成像等先进技术,并融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从较大尺度空间来研究大熊猫的栖息地评价,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蛔虫(Ascaris schroeder)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易感染、危害性极大的体内寄生虫。它不仅影响大熊猫的生长发育,导致严重营养不良,而且蛔虫引发的胆囊炎、胰腺炎等病症常直接导致大熊猫死亡。为探讨野生大熊猫的蛔虫感染率与栖息地的海拔高度、植被类型、竹子覆盖率和开花枯死率、森林采伐程度、人为影响程度等因子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组大熊猫蛔虫感染率的差异,制定保护对策,笔者对1985~1988年全省大熊猫资源调查中收集的这类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7.
8.
科学全面地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特征,提升栖息地质量对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工具研究了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并从地形、植被类型、植被盖度、植株密度等方面分析了长青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特征。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核密度高值区位于县坝村北部、洋县国有华阳林场、朝阳村北部以及洋县国有茅坪林场东部;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显著性高值聚集区位于县坝村北部、洋县国有华阳林场的东部和西部边界、洋县国有茅坪林场东部以及朝阳村的北部,显著低值聚集区位于洋县国有华阳林场的北部边界;在地形选择上,大熊猫多集中在海拔1 400~2 500 m的急坡或陡坡,更喜爱在中下坡位和阳坡活动;在植被选择上,大熊猫多栖息在盖度0.6~0.8,植株密度为500~3 000株·hm-2的栎林、桦木林、竹林、冷杉林等硬阔林中。基于长青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建议在洋县国有华阳林场的桦木林、栎林、冷杉林和软阔人工林,朝阳村和县坝村的栎林等郁闭度低于0.4的林地补植大熊猫喜食竹种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秦... 相似文献
9.
为了及时获得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为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采用样线与样方网络、问卷调查、社区走访和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20个自然保护区管护面积428 343hm2,在布设的547条动物样线上,遇见大熊猫11次、大熊猫伴生动物1 202次;发现其他活动痕迹1 196处;大熊猫喜欢在乔木郁闭度0.4以上、灌木盖度30%-69%之间的天然林栖息地活动;竹子盖度在30%以上的竹林所占百分比为48.14%,无竹子面积占32.63%;放牧、挖药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较大,耕种、其他采集干扰中等,割竹、偷猎、砍伐、砍柴、旅游、采矿、竹子开花干扰较轻。因此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了基本保护,大熊猫活动正常,处于稳定期;人为干扰活动基本得到控制,有一支常年工作在野外的监测队伍。 相似文献
10.
陕西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及时获得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为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采用样线与样方网络、问卷调查、社区走访和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20个自然保护区管护面积428 343hm2,在布设的547条动物样线上,遇见大熊猫11次、大熊猫伴生动物1 202次;发现其他活动痕迹1 196处;大熊猫喜欢在乔木郁闭度0.4以上、灌木盖度30%~69%之间的天然林栖息地活动;竹子盖度在30%以上的竹林所占百分比为48.14%,无竹子面积占32.63%;放牧、挖药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较大,耕种、其他采集干扰中等,割竹、偷猎、砍伐、砍柴、旅游、采矿、竹子开花干扰较轻。因此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了基本保护,大熊猫活动正常,处于稳定期;人为干扰活动基本得到控制,有一支常年工作在野外的监测队伍。 相似文献
11.
12.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分布的最南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由于各种人为干扰的影响,保护区范围内的大熊猫数量从1992年的36只锐减至2012年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的18只。为了探讨大熊猫数量下降的缘由,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人为采笋活动和大叶筇竹生长状况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周边居民的采笋活动由来已久,采笋的群体组成和空间范围都在逐年扩大,采笋收入是居民生活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20年前的竹子生长状况相比较,采笋活动使得大叶筇竹的基径、高度和密度下降明显。因此,人为采笋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生长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马边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估采笋管理政策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的作用,2018年 9月对保护区内采笋管理区域和保护区外围保护带的未管理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对比分析采笋管理区域与未管理区域大熊猫主食竹——八月竹( 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 )的生长状况以及森林植被特征。结果显示: 1)采笋管理区域的竹笋株高与数量明显大于未管理区域的相关指标( p <0.05),竹笋基径,成竹株高无明显差异。2)采笋管理区域乔木胸径,乔木树高,灌木层盖度大于未管理区域,且差异显著( p <0.05)。可见,采笋管理政策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的恢复产生正面作用,而连续采笋不仅影响了大熊猫主食竹的生长,也在改变大熊猫生境的森林植被特征。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大熊猫的生存,保护区实行科学的采笋管理政策是有效的,建议在其他保护区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大熊猫野化培训圈主食竹种生长发育特性及生物量结构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应用样方法、收获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大熊猫"祥祥"野化培训圈内主食竹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生物量结构特征.大熊猫野化培训圈内主要分布有拐棍竹和短锥玉山竹两种主食竹类,拐棍竹占98%以上,种群密度两竹种分别为拐棍竹23.38株·m-2,短锥玉山竹4~10株·m-2.拐棍竹竹笋平均地径1.633 cm,竹高198.75 cm;幼竹地径0.928 cm,竹高278.00cm;成竹地径1.477cm,竹高373.04 cm.短锥玉山竹的地径0.475 cm,竹高90.65 cm.主食竹种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生物量平均为6.855kg·m-2,其中竹笋和成竹生物量最大,占总量的75%;不同器官生物量的排序为竹秆生物量>竹枝和竹叶,不同龄级生物量则以幼竹最低,仅占1.41%.拐棍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呈现出竹秆随高度的增加而递降的趋势,枝叶则表现为偏正态分布.通过各器官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拐棍竹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由此建立了地径、株高与各器官生物量的估测模型. 相似文献
16.
野化培训大熊猫利用后拐棍竹残桩与丢弃部分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2004年,在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野外放归培训圈内,实验熊猫利用后拐棍竹残桩形态及残桩基径、高度和丢弃部分的长度和鲜重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化培训大熊猫利用后拐棍竹残桩的平均基径、高度和单株鲜重分别是16.46mm、0.82m和0.140g,丢弃部分的长度和单株鲜重平均为3.41m和0.372g。拐棍竹残桩基径与残桩高度和丢弃部分长度,残桩基径、D2H与残桩和丢弃部分鲜重之间均呈极为显著性相关,p=0.001,为此,运用SPSS分析软件建立了他们之间的回归估测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主食竹种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了大熊猫主食竹种的研究历史,并着重从主食竹种的分类与分布、生理生化特征、生态生物学特性、营林技术、大熊猫对主食竹种的食用、主食竹种病虫害以及高新技术在竹类研究中的应用等7个方面综述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竹类分布特征以及植被中植物区系的属分布区类型的比较,分析了现今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分布区域与原有大熊猫分布的峨眉山以及大熊猫早已绝迹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差异.结果表明:峨眉山属于大熊猫分布区域,而神农架的地理经度超出了大熊猫分布区域,其它环境因子与野生大熊猫分布地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竹子种类也分布有大熊猫喜食的中小径竹;同时植物区系的属分布区类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极为相似.因此,造成大熊猫现在在峨眉山和神农架地区没有自然分布可能是历史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20.
大熊猫野化培训圈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植物群落学理论分析了卧龙大熊猫野化培训圈的植物种类组成、区系地理成分、优势树种以及生活型谱等特征。结果表明:大熊猫野化培训圈主要为野核桃、红肤杨、华西枫杨、连香树、扇叶槭、五裂槭、大翅色木槭、长序稠李、槐树等树种组成的落叶阔叶林。栖息地群落中分布的常见种子植物有71种,分属39科,58属,其中裸子植物3种,双子叶植物63种,单子叶植物5种;且以槭树科、杜鹃花科、忍冬科、蔷薇科、竹亚科、虎耳草科、菊科、百合科、禾本科等科植物构成优势组分。占组成植物总数的40.8%以上。从植物地理成分分析来看,无论是科分布型,还是属分布型,大熊猫栖息地植物都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分别占57.5%和46.55%。植物群落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茅植物占优势,达56.34%,反映出大熊猫野化培训圈的植物群落具有温带落叶阔叶林特点,这与卧龙大熊猫栖息地的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相似。根据植物群落分类原则,将野化培训圈的植物群落共划分为连香树-拐棍竹-黑鳞耳蕨群落、野核桃-短锥玉山竹群落、野核桃-拐棍竹-艾蒿群落和野核桃-薄叶鼠李-小鳞苔草群落等4个类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