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胡振菊  欧阳也能  张东之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4878-4879,4891
2006年7月7日利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指导桃源县山丘区进行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就其作业条件与作业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依据多普勒雷达资料,利用山丘区迎风坡地形对云系的招升作用,适时开展火箭作业进行人工催化,可以取得显著的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2.
由于在人工增雨作业中,天气雷达起着监测天气系统、选择催化云和观测催化效果的作用,所以天气雷达的配合就成为人工增雨工作中减少盲目作业、增加科学性的重要手段。宁南山区的“三七”高炮人工防雹和增雨工作最早是于70年代在固原、西吉进行的,其后逐渐发展到整个固原地区,1975年配备了“711”型天气雷达,2004年又配备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别是1982年以来,宁夏的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已普及全区,并且人工增雨与防雹又使用了飞机与火箭,目前我区已有三部天气雷达在进行着对全区天气的预警与监测,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区的三部天气雷达在人工增雨中,…  相似文献   

3.
对华北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率、年降水量和干旱现状进行分析,表明华北地区水资源非常短缺;再对华北地区空中云水资源和人工增雨潜力进行分析,根据CWR-PEP法,评估得出华北地区进行人工增雨的作业开发潜力;最后,收集并整理了华北地区2004~2013年5个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混合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方法进行估计,得出经济效益与降水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并通过估算得出华北地区人工增雨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对华北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率、年降水量和干旱现状进行分析,表明华北地区水资源非常短缺;再对华北地区空中云水资源和人工增雨潜力进行分析,根据CWR-PEP法,评估得出华北地区进行人工增雨的作业开发潜力;最后,收集并整理了华北地区20042013年5个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混合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方法进行估计,得出经济效益与降水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并通过估算得出华北地区人工增雨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辽源地区多普勒雷达强回波跟踪显示系统,以提高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服务工作的效能,提高人工增雨的工作效率为目的,通过对雷达数据的分析和提取,得到更加清晰的强回波图像,从而为本地短时预报预警、人工增雨等工作提供更多更详细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7年3月3日夜间烟台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径向速度的回波演变特征,分析人工增雨的作业时间、地点及发射炮弹方位。通过反射率因子作业前后回波变化,验证增雨效果。结果表明:增雨作业要选择在天气系统发展或成熟阶段进行,即反射率因子回波呈片状、强度最好在30 dbz以上,径向速度图上存在风向或风速上的辐合,这种回波特征有利于天气系统发展,且降水持续时间较长,非常有利于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并能取得较好的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7.
白婷  刘谦  吴奕霄 《安徽农业科学》2017,(34):185-188,210
利用欧洲预报场、GRAPES模式预报及雷达等资料,分析2017年4月4日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开展的一次人工增雨作业过程。结果发现,低槽东移是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此次过程全省大部分地区均有过冷水存在,北部、中部垂直累积过冷水含量较高,中部地区作业潜力最好;增雨作业结束后30 min,作业区及下风向回波增强,30 d Bz以上强回波区范围增大;比较对比区降水量,增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积层混合云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沈阳棋盘山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04~2006年在辽宁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人工增雨作业及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并总结出对积层混合云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条件、部位、时机和方法等新一代天气雷达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9.
辽西北地区春播期干旱及增雨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林  邓卓  梁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48-4549
[目的]研究辽西北地区春季干旱发生规律及春雨形成的天气特征,为春播抗旱防灾、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和经验公式分析干旱概率和干旱规律。[结果]辽西北地区春播期重干旱年份约占40%,轻干旱约占30%,1/3年份春季透雨不足;春季干旱存在着10~11年的周期性,逢1、2、3年份出现干旱达80%。东北低压、华北低压和冷锋云系是春播期降水主要天气特征。[结论]掌握春季干旱发生规律和春季降雨天气特征,可为抗旱防灾及春播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乐山市1981—2012年2个具有代表性的县级观测站的逐日观测资料对该市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乐山市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乐山市市中区与井研县年降水量总体都呈弱减少趋势;市中区与井研县的月平均降水量呈单峰型,最大值都出现在8月,最小值都出现在12月;井研县的干旱与高温的频数与强度都远远大于市中区;2002—2012年间中雨以上雨型的降水概率大部分高于1981—2001年,特别是2、3、10月的中雨概率和5、6、9月的大雨概率,正好与乐山市的人工增雨作业集中时间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宋长远  梁曙光  寇思聪  赵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30-1632,1649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营口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1年8月28~29日发生在本溪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带低槽、低层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的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了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在基本反射率图上,在混合性降水云系中存在强度为45~55 dBz的强回波中心,对流云团出现"列车效应"时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发生;在多普勒速度图上,低空急流和逆风区是这次暴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检验人工增雨的作业效果,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定量测量降水的技术获取面雨量资料,采取了非随机统计方法,对比区根据地形相似和时间相似方法选择,统计计算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的降水相似程度,建立作业区与对比区的自然降水关系回归方程。分析作业后对比区和影响区的3小时累计降水量的变化,即用作业区的实际雨量减去用对比区雨量计算出的作业区雨量,得出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结合桂林人工增雨作业的实际,规定各作业区与对比区,检验分析发现,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的降水总量有明显差异,多年统计平均,增雨率达到15%左右。雷达定量测量降水资料对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检验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2~13日沿江江南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同时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造成强降水的直接原因是冷空气激发的中尺度降水系统。低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高空急流造成的对称不稳定使中尺度上升运动加强。逆风区、中尺度气旋等中尺度特征与暴雨中心的生消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媛静  张平仓  李亚松  李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765-5766,5778
[目的]开展水动力条件下径流和产沙特征对于探索土壤抗侵蚀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方法]应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对黄土、黑土、紫色土、红壤坡面产流及产沙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在同等条件下4种土壤抵抗侵蚀能力大小顺序为黄土黑土紫色土红壤。[结论]在制订保土措施时,应结合不同土壤的侵蚀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雷达资料建立一种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物理检验方法。[方法]采用径向和方位上的最近邻居和垂直线性内插法对沈阳雷达基数据进行插值处理,建立有关的响应变量,并对一次人工增雨作业进行检验分析。[结果]从各个响应变量的变化趋势上可看出此次增雨作业产生了一定的正效果。[结论]个例分析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进一步开展物理效应的统计检验可能是该研究日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黔中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实测降雨资料,选取降雨量、降雨历时、平均雨强3个指标,采用快速聚类、判别聚类和分位数取值相结合的方法,将侵蚀性次降雨划分为A、B、C3类雨型,研究黔中地区侵蚀性次降雨特征.结果表明:1)黔中地区年均降雨量913.52 mm、年均侵蚀性降雨量493.17 mm,平均次侵蚀性降雨量26.42 mm.2)侵蚀性降雨量在每年5月和9月最稳定,在7月达最大值.3)降雨次数和降雨量均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趋势.降雨量在夏季年际间波动小,在春季和秋季年际间波动大.4)3类雨型的侵蚀能力呈A雨型(大雨量,长历时,大雨强,低频次)>C雨型(小雨量,短历时,中雨强,高频次)>B雨型(中雨量,中历时,小雨强,中频次).5)各雨型降雨侵蚀力与平均雨强、最大30分钟雨强、最大60分钟雨强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许昌市春季干旱发生频率、不同降水量级雨日概率分布和人工增雨可作业几率。[方法]选用许昌观测站1953~2010年3~5月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分析近58年来许昌市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和不同降水量级雨日概率分布,并结合人工增雨原理和催化作业技术,分析了该地区人工增雨可作业几率。[结果]许昌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变化范围为-83.03%~168.58%,在极端年份会出现严重春旱和春涝;春季干旱发生频率为36.2%,平均每2.8年出现一次;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Pa≤-50%的年份有10年,且近年来Pa≤-50%的年份明显增加;春季出现1.0~2.9和5.0~9.9 mm降水量级雨日的概率较大,分别为36.4%和26.3%;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Pa为正距平年份有22年。许昌春季3 mm以上降水量级的作业机会平均有8次,5 mm以上和10 mm以上降水量级的作业机会平均分别为6和3次。[结论]该研究为该地区抗灾减灾、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升  陈邦怀  娄成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11-21313
卫星云图是监视云环境、天气系统和中小尺度天气的有用工具。通过对2011年2月份淮北地区一次人工增雨作业实例的分析,云图在判断天气系统移动方向、云类、含水量以及选择人工增雨作业时机、作业区域、作业方式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明显,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很有效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抗旱节水栽培技术。[方法]采用盆栽人工控水法对参试74份马铃薯材料进行抗旱性鉴定,测定各材料的抗旱系数、抗旱指标、薯块膨大期叶面积指数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并将薯块膨大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叶面积指数与抗旱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白脚板、威芋3号、咪咪洋芋、冀张薯8号、鄂薯7号、毕引2号、克新19号、云薯501、米拉9个品种为高抗旱品种,大方本地洋芋、中薯14号、SO3-753、05-191、SO4-2303、大白花、SO1-198(7)、丽薯6号和春薯4号9个品种(系)为中抗旱品种,其余品种(系)均为低抗旱或不抗旱品种。且马铃薯抗旱系数的高低与叶面积指数相关性较小,而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有直接相关性。[结论]马铃薯人工控水抗旱栽培是一项节本、增效的技术,这为马铃薯资源抗旱性鉴定和筛选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