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小麦齐穗后,构成小麦单产的成穗数和穗粒数均已基本定局,后期管理的目标就是在巩固成穗数和穗粒数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灌浆正常进行,使籽粒饱满,增加粒重,提高单产。分析了濉溪县小麦生育期间气象特点,并提出了小麦抽穗后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根外喷肥、防治病虫害、防旱排涝等。 相似文献
3.
4.
阐述了皖北地区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包括济麦22、皖麦52、淮麦28等,并总结了当地的主推技术,以期促进当地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5.
6.
濉溪县小麦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3414肥料效应试验表明:产量与氮磷钾施肥量呈三元二次相关关系。濉溪县同等地力土壤推荐施肥量为N225kg/hm2,P2O590kg/hm2,K2O90kg/hm2。配方:(1)普通复合肥18-12-12,每667m2基施50kg,拔节期追施尿素13kg。(2)控释(失)复合肥22-9-9,每667m2基施60kg。 相似文献
7.
介绍2014年蒙城县小麦秋种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施基肥、深耕整地、播种、浇好蒙头水、查苗补种等方面内容,以指导蒙城县小麦秋种。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2013—2014年濉溪县小麦生育特点,对生育进程、叶蘖动态、个体与群体、灌浆速率及实测千粒重等指标与往年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小麦生育期间的气象条件,表明2013—2014年濉溪县小麦生育期降雨总量略不足,但小麦需水关键期降雨充足,加上小麦生育期提前,后期温度适宜,灌浆速率高,粒重增加,有利于获得丰产。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介绍了2014年春季河南省小麦纹枯病的主要症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技术,以期为河南省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该文概述了濉溪县2015-2016年小麦生产周期减产的原因是后期雨水较多、赤霉病偏重发生,气温整体偏高、越冬期冻害偏重、日照不足、灌浆期气候条件欠佳、秸秆还田后农机农艺措施不适等.并提出优化品种布局、提高整地播种质量、集成推广绿色增产技术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15.
<正>小麦是四川省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单产已从2001年的230kg/亩增至2012年的288kg/亩;总产从518万吨增至560万吨。四川小麦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得益于多项利好因素:惠农政策的引导,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田基本设施进一步改善,御灾抗灾能力增强;高产育种取得实质性突破,品种布局不断优化;机械化播种面积扩大,播种质量明显提升;技术培训与服务多样化,农民种田技能得到提高;减灾应急措施得当,因灾损失大幅下降等。 相似文献
16.
濉溪县50个小麦生产周期平均降水量274.1mm,雨日47.3d,蒸发量955.3mm。2010-2012年平均地表水2.2亿m3,浅层地下水2.1亿m3,埋深降至3.0~4.5m。旬降水量、雨日和蒸发量、降水过程与旬次呈抛物线关系。播种期、分蘖越冬期和拔节孕穗期降水20mm以上的保证率为66%、24%和58%。随着时间的推移,降水量略有减少,全生育期和返青至抽穗期雨日减少趋势明显;越冬期、返青至抽穗期、抽穗成熟期和全生育期蒸发量明显减少。耕层土壤含水量增长与雨前含水量、过程降水量多元直线相关,含水量消退与雨后含水量、无雨时段蒸发量多元相关。干旱7周期4遇,涝渍8周期1遇。因此,应蓄水保墒,及时人工增雨,适时补充灌溉。 相似文献
18.
19.
20.
分析濉溪县1962~2011年50个小麦生产周期逐日气温资料发现,抽穗前平均气温、返青—抽穗平均最高气温和全生育期平均最低气温明显升高,气候趋向偏暖,越冬期平均气温≥3℃天数明显增多;11月~次年2月极端低温升高,最低气温0℃、≤-5℃、≤-8℃和≤-10℃,平均气温3℃、0℃和≤-5℃的天数明显减少,负积温升高;灌浆期平均气温17℃、最高气温≥30℃的天数趋于减少。低温、干热风气象灾害频率降低,有害生物危害偏重发生;小麦越冬期缩短,生长期延长,抽穗开花提前,灌浆期延长,千粒质量提高。生产上应适期播种,扩种偏冬性品种,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平衡施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