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下蜀黄土组成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友军  马毅杰 《土壤》1993,25(1):11-14
本文研究了下蜀黄土的颗粒、矿物和化学组成,并对下蜀黄土的成因作一初步探讨。研究表明,下蜀黄土物质组成以粉砂和粘粒为主,并存有一定量的>0.25mm粗颗粒;粗颗粒中重矿物含量很少,轻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粘粒矿物以水云母为主;伴有绿泥石、蛭石、高岭石、2:1/1:1型不规则混层矿物、无定型物质、氧化铁(针铁矿、赤铁矿)和石英,矿物结晶较差。下蜀黄土存在较弱的脱硅富铝化作用(SiO2/Al2O3为3.29±0.19),且有东南部高于西北部趋势。  相似文献   

2.
土壤剖面的反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徐彬彬 《土壤》2000,32(6):281-287
研究表明,土壤反射光谱包含有丰富的土壤信息,可从中获取有机质含量、氧化铁含量、质地、主导粘土矿物类型等多种有用信息。本文以不同地区的土壤剖面为例,解读它们的反射光谱,以获得土壤形成特征的某些信息,为在土壤研究中进一步应用反射光谱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红外光谱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壤分析,由其检测区域和手段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光谱类 型。本研究以第四纪黄土为例,系统地比较了近红外区和中红外区反射光谱和光声光谱的吸收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中红外光谱比近红外光谱的信息更为丰富,且中红外光谱与样品中物质的特征吸收关系更加密切,从而更有利于土壤定性与定量分析。土壤的反射光谱和光声光谱表现出了明显不同的特征,在近红外区,反射光谱和光声光谱吸收明显不同,而在中红外区,反射光谱和光声光谱具有相对应的吸收,但相对吸收强度明显不同,且吸收峰的位置也发生改变,尤其在1 000 ~ 2 000 cm-1谱区,反射光谱相互干扰很强,而光声光谱的吸收特征更为明显。在黄土的分类鉴别上,反射光谱优于光声光谱。红外反射光谱和光声光谱在不同波段下具有不同的吸收灵敏度,在土壤定性与定量分析中各自都将具有其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镇江下蜀黄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稀土元素(REE)作为示踪元素在各种岩石的成因、物源、演化及形成环境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对镇江大港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镇江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REE变化于193.7~214.9μg g-1之间,平均值为207.7μg g-1。下蜀黄土REE绝对丰度明显高于黄土高原黄土,这主要是由于下蜀黄土中粘粒组分含量较高,对REE特别是轻稀土元素(LREE)产生较强的吸附作用造成的。镇江下蜀黄土和黄土高原黄土的REE特征参数及配分模式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它们均与上陆壳(UCC)具有相近的REE组成;下蜀黄土剖面不同时代样品的REE分布模式几乎完全一致。这些特征为下蜀黄土的“风成说”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证据,并揭示了下蜀黄土的物质来源区可能是一个广泛而开放的空间范围,下蜀黄土粉尘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经过了高度的混合。镇江下蜀黄土的稀土元素特征主要继承了原始物质的特征,粉尘物质堆积后虽经过较强的风化成土作用,轻重稀土间的分馏强于黄土高原黄土,但总体来说化学风化对REE的分馏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古土壤层与黄土层样品的REE组成差异不大,没有产生明显的Ce和Eu再分馏。  相似文献   

5.
长江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土发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龙江  莫多闻 《土壤通报》2007,38(6):1064-1067
通过对长江下游地区一个典型剖面的系统研究,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土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全新世最适宜期形成的古土壤层(黄棕壤)是在末次冰期下蜀黄土堆积成壤基础上的再发育,与下伏下蜀黄土之间基本具备发生学联系。  相似文献   

6.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factors which might influence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S in some surface horizons and typical profiles of soils derived from Xiashu loess on the upper slope (US), middle slope (MS) and lower slope (LS) of Nanjing-Zhenjiang-Yangzhou hilly zone. The total S contents varied from 70.30 to 350.21 mg/kg, and the average for all surface soils was 218.3 mg/kg. The average S contents in the profiles followed the sequence: USo) and the ratio of amorphous iron oxide to free iron oxide (Feo/Fea), but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otal S and the ratio of free iron oxide to total iron (Fed/Fet). Inorganic sulphate in paddy soils (MS and LS) was nearly higher in surface soil than in subsurface soil and subsoil, it, however, remained relatively unchanged with increasing depth for the original soil profile (US). The average organic S accounted for 94% of the total S in the surface soils, but the percentage decreased with depth in the profiles. Like the total S, the organic and inorganic S contents were highl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organic matter, total N, Feo and Feo/Fed ratio, but they were in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Fed/Fet ratio. The C/S and N/S ratios in this study were somewhat lower than the results reported by others. The C/N/S ratios varied considerably within the same profile and among different soils but they fell within the range of values reported worldwide.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几种主要类型土壤反射光谱的剖面变化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测定,研究了湖南省主要类型土壤反射光谱的剖面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同一土壤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反射光谱曲线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经统计分析得出,在每个自然土壤剖面中,各土层420nm处的的光谱反射率均与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之间存在着线性负相关性,620-660nm波段的平均光谱反射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幂函数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湖北省郧西县庹家湾黄土剖面的色度参数分析,并结合磁化率、粒度、铷锶比(Rb/Sr)指标揭示汉江上游地区风成黄土的色度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应用X-rite VS450型分光测色仪对庹家湾黄土剖面色度参数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庹家湾黄土剖面红度a*的变化与沉积物氧化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S_0(6.34)MS(5.52)L_t(5.18)L_0(4.98)L_1(4.82)T_(1-al_2)(3.66);亮度L*的变化与氧化铁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呈负相关,其中氧化铁含量对L*的影响更大,L*在黄土层出现了峰值;色调角h*在古土壤层呈现低值(68.64°),黄土层呈现高值,a*/b*与h*特征相反,在古土壤呈现高值(0.39),黄土层呈现低值;其中在马兰黄土L_1中存在两层弱古土壤层L_1-S_2、L_1-S_1,其色度参数特征较L_1具有较高的a*值和a*/b*值及较低的L*值和h*。黄度b*指示该区域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局限性,h*、a*/b*、L*和a*均可作为良好的气候替代指标,a*值和a*/b*值越大指示气候越暖湿,成壤作用越强,L*值和h*越大指示气候越冷干,成壤作用越弱。h*、a*/b*、L*和a*共同记录了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经历了晚更新世末期的干冷、全新世早期逐渐回暖、全新世中期的温暖湿润、全新世晚期气候逐渐干冷,在马兰黄土形成时期,气候出现了短暂的温暖湿润期(27.5~21.5ka B.P.)。  相似文献   

9.
土壤的多角度偏振反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虎  晏磊  赵云升 《土壤学报》2004,41(3):476-479
在利用多波段、多时相、高光谱的遥感数据来提高遥感对地物的识别能力的同时[1] ,人们注意到角度信息在遥感图像识别和分类中起到的影响和贡献[2 ] ,即地物在2π空间上的三维光谱特征。在早期的遥感,主要采取垂直收集对地观测数据。根据不同的地物具有不同的吸收、反射和发射电  相似文献   

10.
11.
下蜀黄土中记录的氧同位素3阶段(MIS3)特殊暖湿现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蜀黄土在第四纪古气候研究上具有独有的区位特征,对南京李家岗下蜀黄土剖面上部的近20m进行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划分出5层黄土和5层古土壤,按5cm间距采集了Rb/Sr、色度、磁化率和粒度样品,并在剖面和可追索的相邻剖面上采集了12个光释光测年样品。通过气候代用指标与深海氧同位素及古里雅冰芯、马兰黄土等的对比,结合光释光测年,对南京李家岗下蜀黄土进行气候地层划分,对比结果将下蜀黄土划分出分别相当于MIS2~MIS5的4个气候旋回。气候意义的分析表明,各代用指标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显示了氧同位素3阶段明显的特殊暖湿特征,并且其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过程和强度与青藏高原及西部黄土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侵蚀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阐述了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的机理,建立了我国南方地区土壤侵蚀程度解译标志。根据兴国县和岳西县三个时相的土壤侵蚀动态态监测图和调查统计资料分析表明,建国以来南方山地丘陵区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基本上呈抛线形发展态势;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省的土壤侵蚀面积,均有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当今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已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本文提出发展能源林,解决黄土高原农村能源问题,可实行林农牧相结合的技术方针,即建立以沙棘、山桃、柠条、刺槐等能源林树种为主居于上层空间,在下层以带状或行间配置粮、油作物或牧草等,组成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建造模式,以提高能源林的生物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黄土的平均化学成分与地壳克拉克值的类比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相似文献   

15.
以脱水高丽菜为材料,研究辐照对微生物ATP生物发光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ATP标准品生物发光光谱的发光区域在490~640nm的范围内,峰时为563nm;辐照后样品中微生物ATP生物发光光谱的发光区域未发生改变;不同剂量辐照处理后,样品中微生物ATP提取液生物发光光谱的峰时没有显著差异;辐照后样品中微生物ATP生物发光光谱峰值高于对照,说明辐照后微生物ATP提取液中ATP的浓度有所增加,而且这种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6.
陕西五种土壤红外光谱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化民  张一平 《土壤学报》1992,29(2):232-236
红外光谱这一近代的物理研究方法,近20年来在土壤有机质研究、土壤矿物鉴定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此外近年来,我国主要土壤的粘粒部分和土壤中新生体等已获得了一些红外鉴定资料。为应用红外光谱进行土壤发育和特性的研究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组成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群落主要植物的蒸腾强度及其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并计算了群落的蒸腾强度,结果表明:①组成群落各植物在生长期间的平均蒸腾强度为0.259 3~0.991 6g/g·h,其中乔木层为0.259 3g/g·h,灌木层为0.498 2~0.9916g/g·b,草本层为0.577 2~0.848 8g/g·h;②各植物蒸腾强度的日变化符合多项式E=ea.ebt·Tc·rJ,③蒸腾强度有相似的季节变化趋势,但各植物的节律稍有差异;④人工油松群落蒸腾强度为0.284 5g/g·h,其中乔木层为0.262 4g/g·h,灌木层为0.619 7g/g·h,草本层为0.780 8g/g·h。  相似文献   

18.
黄土地区降雨特性与土壤流失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对黄土地区5种降雨参数与土壤流失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30分钟最大降雨量的瞬时雨率,是与土壤流失量的相关性较为密切的一个降雨参数,其中15分钟的最大降雨量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相关系数达0.90。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频率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这一地区坡面土壤侵蚀资料的统计计算,求得了黄土地区侵蚀性降雨的基本标准、一般雨量标准、瞬时雨率标准和暴雨标准,给出了这些标准的有关值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