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对林茶食用菌生态茶园研究表明,茶园采用四周种植经济林木(板栗、黄柏、杜仲、梨等),茶蓬下栽培食用菌,茶蓬下土层中种植天麻模式,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品质,防止水土流失,而且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纯茶园.  相似文献   

2.
根据崂山茶区的生态环境和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本文提出一套适合本茶区应用的控制技术:在茶园间作紫花苜蓿、茶园周边种植防护林或留草等生态恢复技术,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蓄养天敌,发挥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加强对害虫发生情况的监测,结合采茶等农艺活动,对害虫实施点片防治或人工防治;秋茶结束后喷施化学农药,以消灭在茶园越冬的害虫,或用纱网覆盖茶蓬,阻止绿盲蝽回迁茶园产卵越冬。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闽东生态茶园建设措施和目标,总结出适合闽东红绿茶生产的新垦茶园、茶林嵌合型和纯茶种植老茶园生态建设技术。  相似文献   

4.
朱德顺 《中国茶叶》2006,28(6):23-23
高县地处四川省南缘,南有茶园7.42万亩,其中良种茶园2.72万亩,占36.66%。2005年生产各类茶叶3155吨,产值5659万元。茶业是高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2.35万亩,占31.67%,其中实施茶梨和茶林间作的无公害生态茶园2000亩,取得较好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有500亩,实践证明,实施茶果间作不仅能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还能显著提高茶园经济效益,是一项符合经济、环境、生态可持续的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相似文献   

5.
衡量茶园树势的好坏,都是用茶蓬的生长状态作为评价标准:茶蓬覆盖度大、骨干枝粗壮而分布均匀、生产枝整齐、发芽密度适中、正常芽叶多。这样的茶蓬,不可能自然长成,要靠人工培养塑造;人们用种种手段,使茶树长成理想的茶蓬。这些手段用在茶树上的叫树体管理,用在茶地里的叫园地管理。树体和园地双管齐下,促使茶蓬宽阔繁茂,茶叶高产优质。下面就讲如何培养茶蓬。  相似文献   

6.
根据闽东茶园面临着多方面的生态问题,本文运用生态学原理,提出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初步设想,即采用不同作物的间套混等种植方式,利用生物生育过程的时空差异、生物链,以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当前我区茶叶生产存在的诸多问题中,生态环境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改善闽东茶园生态问题提出一些设想,以期引起茶业界同仁对生态问题的共同关心,在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加强生态茶园建设。生态茶园建设及其发展模式初探@陈强$宁德地区水土保持办公室!352100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述茶园土壤微生物种类、研究方法和培肥、套种绿肥与食用菌及覆盖等农业措施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构建"茶-草-菌"耦合生态茶园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微生物群落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茶园土壤微生物种类、研究方法和培肥、套种绿肥与食用菌及覆盖等农业措施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构建"茶-草-菌"耦合生态茶园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微生物群落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9.
我国茶园大多分布在丘陵山坡地带,有的甚至种植在坡度大于20°的山坡上。因此,在老茶园的换种改植中,采用生态保护型的嫁接换种技术,对茶园水土保持和维护茶园土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老茶园改植换种,常采用先挖去老茶树,再重新种上新茶苗,或在老茶园中先种新茶苗,待茶苗长成茶树后再将老茶树挖去的方法。对于前者,虽然改造简便,但是,重新种植的头三四年中茶园无收获;幼苗期茶园裸露面积大,水土冲刷严重;如间作其他农作物又会因争夺养分和水分而影响茶苗生长。对于后者,虽然不致于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太…  相似文献   

10.
赵大川 《中国茶叶》2002,24(3):18-21
作为知青,种植茶树、炒制茶叶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改革开放后,多年从事茶园的喷灌工作;退休前还兼任过拥有6000亩茶园的杭州茶叶试验场场长,与茶可谓有缘。作为杭州人,多少为茶神陆羽在杭州余杭双溪著茶经,名垂千古;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品尝过十八棵……  相似文献   

11.
建设综合性生态茶园已经成为当前茶产业发展的一种主流趋势。对茶企来说,可以有效地集约化生产经营,生产出高品质的茶叶,提高茶企的市场竞争力。茶企要在政府部门的宏观引导、业务辅导、技术指导下,拓展生态茶园建设业务,深入挖掘其旅游服务、资源利用、社会服务、环保保护等功能。  相似文献   

12.
茶园种植遮荫树,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品质,尤其可提高绿茶品质。茶园种树不仅在于遮光,对于地面、地下和空间的生态环境都有影响。我国各茶区,如安徽休宁在茶园中种乌桕树,祁门茶场在茶园中种植泡桐树,江苏宜兴芙蓉茶场在茶园中种植杉木、苦栋树,广东英德、高鹤在茶  相似文献   

13.
茶畜草组合型生态茶园建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过婉珍  雷鹏法  王一民  马灿娟 《茶叶》2004,30(3):134-136
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机械化作业程度的不断提高,农家肥的减少茶园普遍出现缺肥(有机肥)现象,茶芽生长减弱,树势衰老加快,改造年限提前,导致茶树经济生产年限周期明显缩短。为改变这一现状,特提出以养畜积肥、畜肥培茶;种草养畜、种养结合的茶畜草缉合型生态茶园建设,促进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蚂蚁是茶园重要的天敌生物,通过改进茶园种植模式提升茶园蚂蚁多样性及其害虫生物控制服务,对打造绿色有机茶园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不同种植模式茶园蚂蚁多样性和群落组成进行调查,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茶园蚂蚁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采用陷阱法对单一种植茶园(MT)、橡胶-茶混农林(RT)、大叶千斤拔-茶混农林(FT)和...  相似文献   

15.
平和县茶叶示范场创办于1981年,现有茶园208亩,年产茶36吨。自从1985年开采以来,由于是大集体管理模式,年年亏损,到1987年已亏损2.4万多元。1988年起改为承包责任制,实行低耗的栽培管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年实现税利10多万元。茶园低耗的栽培管理主要是抓好以下六条措施:一、少耕或免耕平和县茶叶示范场茶园覆盖率超过90%,茶蓬已基本封行,自1988年以来对茶园很少进行深耕,中耕除草也少进行,没有发现土壤板结,茶园面貌明显好于周围失管的同龄茶园。二、药剂除草长期以来茶园都是实行人工除草,费工费时。该场自八十年…  相似文献   

16.
国营东山峰农场自1979年下半年以来,发展密植茶园500余亩,现在茶长势喜人,部分茶园已经投产,1982年个场产干茶600担,1983年到6月底止已产干茶961担,预计全年产茶可达1500担以上,其中一分场0.7亩试验地。1980年3月播种,1982年复盖度达80~90%,蓬内分枝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茶园覆草、遮阴等方面研究了北方茶园种植无性系茶苗各项技术对茶园用水、茶苗长势和成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皖南屯绿茶区是优质茶叶产地,在该地区存在着多种植茶方式的茶园,如普通纯茶园、密植速成茶园和茶林复合园,后者以茶树—乌桕树复合园最有代表性。有人认为这种复合园是屯绿内质优良的保证,为此笔者于1987年在黄山市休宁县洪里乡作了不同种植类型茶园茶叶内质成分的比较,欲为改进茶树栽培体系,提高茶叶品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翁以财 《福建茶叶》2023,(11):37-40
消费者对高品质、健康和可持续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福鼎白茶产于福建省福鼎市,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备受关注。本论文旨在探讨如何建设高标准的生态茶园,以提升白茶的质量和可持续生产能力。通过分析高标准的生态茶园特点、茶园规划、土壤管理与肥料运用、种植技术与(加工工艺)、生态害虫与病害防治,本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的策略和方法。这些策略包括优化土壤环境、生态害虫防控管理等,有助于推动白茶产业向着更加可持续和高品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福建华安铁观音茶产业通过十几年发展壮大,至2015年底,全县种植总面积已达1.05万hm~2(主栽品种是"红牙"铁观音,占99%以上)。当前茶树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橙缨螨、茶黄蓟马、茶圆赤星病、茶炭疽病等,且虫害重于病害,小虫重于大虫。当地经过几年的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由于气候的变化、茶园环境建设不足和单一的科植模式等原因,个别病虫害特别是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