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用抗性不同的(抗,高抗,中抗和不抗)16个大豆品种,组成17个要交组合,以其杂种二代为研究材料,研究其褐斑率与病毒病发病程度的相关性及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花叶病毒是籽粒发生褐斑的前提,在大多数情况下,褐斑率大小与病害程度呈正相关,一般情况下,在组合内,褐斑率与百粒重呈负相关,褐斑率高的品种,脐色一般较深,生育期越长,褐斑率越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江苏省夏大豆不同抗性品种(高抗、中抗、不抗)组成9个杂交组合,对其F4、F5世代的单株采用叶部摩擦法按种Sb、Sa病毒株系,调查受害程度,褐斑粒度,并计算相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合F4、F5的病级与褐斑率的相关性大多数达到显著水平,其平均相关系数从-0.209-0.675^[**]。F4代应对大豆花叶病的抗性进行严格选择,F5仍需进行抗病性选择。绝大部分组合的种子褐斑粒率与病级指数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其杂种后代能产生超亲现象。一般而言,要得到抗性强的植株,其亲本中至少有一个为高抗。其遗传机制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3.
大豆花叶病(SMV)若干抗性鉴定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40个大豆品种的抗大豆花叶病鉴定,阐述了种传率、褐斑率和成株抗性三个抗性鉴定指标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种传率、褐斑率、成株抗性分别受不同基因控制。植株感染病后,任一指标为抗性,三项指标间不存在相关性。病株种子出苗率(种子活力)下降主要受种传率影响,与褐斑率、病情指数关系不大。在田间自然传毒情况下,褐斑率、种传率均随成熟期的推迟而加重。这是原始病株(带毒种子产生的病苗)、蚜虫消长及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熟期品种生长发育期不同所致,不能反映品种本身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4.
大豆病毒病与籽粒褐斑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  薛守贵 《大豆科学》2000,19(4):377-380
通过对我院经作所保存的248份大豆种质资源在田间的种植表现,来研究我省夏大豆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感染程度,再通过观察其相应品种籽粒的褐斑粒率来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豆花叶病发病程度与籽粒褐斑粒率的相关系数为0.1869,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在褐斑率低的品种中,一级病害的发生率明显多于二级;在褐斑率高的品种中,三级病害的明显多于一级病害的发生率。这说明病毒病的发生与褐斑率的高低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试验还选出启东八月白、苏豆4号1南农88-31等病害程度轻、褐斑率低的品种,可供杂交时做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院经作所保存的 248份大豆种质资源在田间的种植表现,来研究我省夏大豆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感染程度,再通过观察其相应品种籽粒的褐斑粒率来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豆花叶病发病程度与籽粒褐斑粒率的相关系数为0.1869,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在褐斑率低的品种中,一级病害的发生率明显多于三级;在褐斑率高的品种中,三级病害的明显多于一级病害的发生率。这说明病毒病的发生与褐斑率的高低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试验还选出启东八月白、苏豆 4号、南农 88-31等病害程度轻、褐斑率低的品种,可供杂交时做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   

6.
在人工接种江苏大豆花叶病毒(SMV)SA株系条件下,研究了SMV对19个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9个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感病品种在苗期接种SA后,除根瘤数外其余8个性状均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受SMV影响的程度从大至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叶面积、根瘤重、茎叶干重、根干重、种子褐斑粒率、株高、百粒重。抗病品种9个性状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感病品种在苗期与花期分别接种SA后,褐斑粒率、百粒重、单株粒重有极显著差异,早期感染SMV其危害大于中后期感染.  相似文献   

7.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双抗育种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的两大主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大豆灰斑病在一般发病年可减产5—12%,大发生年减产31%。感病籽实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均降低。大豆病毒病一般植株发病率达60%、籽实褐斑率达10—12%,重者达70%以上,严重影响大豆出口和销售价格,尤其两种病同时流行对大豆生产影响更大。目前我省已推广了一批抗灰斑病品种,但生产中尚无抗病毒病品种,更缺少灰斑、病毒兼抗品种。  相似文献   

8.
用28个大豆品种分期播种,在不同发育期接种大豆花叶病毒,探讨影向褐斑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各品种的褐斑率与接种SMVⅠ—1、SMVⅡ—3毒株间相关显著;接种SMVⅠ—1毒株的褐斑率为66.21%,SMVⅠ—2为56.54%,SMVⅡ—3为74.45%,SMVⅡ—4为65.77%;顶枯型的褐斑率为38.1%,轻花叶型为44.1%,重花叶型为57.5%,皱花叶型为65.7%,皱缩型为81.6%。早播的褐斑率比晚播的低。真叶期接种的褐斑率较复叶期和开花期接种的低。  相似文献   

9.
近十余年大豆病毒在不少地区有所发展,对大豆产量和籽粒品质影响很大。曾在湖北省江汉平原推广的某些大豆品种,产量虽较高,并具有不少优异特点,但因严重感染病毒病,竟酿成颗粒无收。李莹(1976)指出,大豆病毒病可使大豆籽粒产生的褐斑粒率高达95%。当前,在化学和生物防治均难以控制该病的情况下,大豆抗病毒病的育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杂交F2代大豆食心虫抗性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对大豆食心虫不同抗感材料8004、合丰25、8604、1068、9001、85164、黄宝珠和国育100-4大豆品种(系)为亲本,组配抗×中(8004×合丰25)、中×感(9001×85164)和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对F2代性状的相关性[x1]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虫食率与虫食粒数、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和茎杆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中×感(9001×85164)、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中虫食率与荚皮颜色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中发现,虫食率与茸毛密度正相关性极强.由此表明,矮杆主茎节数少、单株粒数少、籽粒小、直立性强不倒伏、荚皮颜色浅、茸毛密度小的大豆品种不利于大豆食心虫的产卵和危害,有降低虫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大豆对SMV数量抗性的育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证实潜育期长、病情发展缓慢、最终病情轻的数量抗性的利用价值,在接种SMV-Sa株系条件下,比较了同一遗传背景、不同发病时期、不同病情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研究表明早期感染SMV对大豆产量、褐斑率等的影响显著大于花期感染;病情指数与大豆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存在显著负相关,病情指数越高,对产量等危害越大;通过比较SMV对质量抗性、数量抗性和感病3类大豆品种的影响,证实数量抗性品种在株高、单株粒数以及大豆产量等方面受SMV影响显著小于感病品种,与质量抗性品种接近.说明选育数量抗性品种对控制SMV危害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豆种质的倒伏性调查及其相关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倒伏是大豆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以60份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为材料,调查和分析了大豆倒伏性及其与茎秆性状和产量性状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倒伏性存在显著差异,倒伏的严重程度与茎秆性状有关.大豆品种的倒伏级别与株高、主茎节数、节间长、分枝数等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达1%显著水平,茎秆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百粒重呈负相关.不同倒伏级别组之间产量性状表现显著差异,2级倒伏组是具有轻度倒伏和高产潜力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两年来对吉林省1923~2005年生产上主推16个大豆品种的生物量、产量、收获指数以及种子蛋白质、脂肪含量的研究表明:大豆植株的生物量从苗期到R6期逐渐增加,到R6期达到最大值,然后下降,老品种比现代品种下降速度快。大豆品种的生物量、产量和收获指数均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其中产量和收获指数平均每年分别增加14.84kg/hm2(1.29%)和0.09 %。种子脂肪含量随育成年代增加,平均每年增加0.87%;而蛋白质含量随年代降低,平均每年下降1.52%。产量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种子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本文结果表明,大豆育种工作者以高产为选择目标的同时使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得到提高。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可以作为高产品种选育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大豆品种品质特性与豆腐凝胶特性的关系,选用15个来自黑龙江、北京等地的食用大豆品种为试材,测定籽粒百粒重、容重、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并且研究相同条件下制作GDL豆腐的凝胶体积和质构特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籽粒品质特性和豆腐凝胶特性均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豆腐凝胶体积与质构参数中的弹性、内聚性和耐咀嚼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750、0.8410和0.7932),而与硬度和胶粘性呈极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7556和-0.8196);大豆籽粒品质特性与豆腐凝胶特性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并不能由大豆品种粗蛋白含量、百粒重和容重等简单指标判定豆腐得率与品质.产生这种差异的化学和分子学基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东北大豆作为毛豆品种引种南方后有关性状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朱国富  戚胜方 《大豆科学》1999,18(4):336-341
1992年至1995年从东北三省引进的大豆品种(系)20个,从中选出13个在合肥(31°58′N)进行春播比较试验,研究其作为菜用大豆使用时生育期、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得出以下几项结果:1.品种原产地与本地区的纬度之差和引种后的生育期存在极显的负相关(r=-0.8020),原产地生育期与引种后的生育期相关明显;2、品种的原干籽产量与引种后的鲜英产量相关不大,品种的原干籽百粒重与现有的鲜  相似文献   

16.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1):103-108
A large amount of nitrogen is redistributed from vegetative organs to the seeds during seed filling in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ill). However, the effect of nitrogen redistributed from leaves on the seed yield production is not clear. We evaluated the varietal difference in nitrogen redistribu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seed yield. Ten soybean cultivars were cultivated under conventional conditions in the field in Saga, Japan. The pla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various reproductive stages, and then the nitrogen contents in each part were determined. The redistributed nitrogen was estimated by the difference in the nitrogen contents of leaves between the plants at the R5 and R7 stages. The nitrogen content of leaves began decreasing after R5 stage in all cultivars, indicating the start of nitrogen redistribution. About 13.8% to 37.9% of the total nitrogen in the seeds was estimated to have been redistributed from the leaf tissues in the ten cultivars. The seed yield was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the amount of redistributed nitrogen from leaves but neither with th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the leaves at R5 nor with the proportion of redistributed nitrogen in the seeds. However, in high seed yielding years, 2008 and 2009, the seed yield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nitrogen redistribution; and the lowest nitrogen redistribu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 relatively high seed yield in Tamahomare.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distribution of a large amount of nitrogen does not always contribute to high seed yielding, implying the direct nitrogen uptake during seed filling could be more important factor for high seed yielding depending on the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大豆硬实种子保存大豆种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金龙 《大豆科学》1999,18(4):351-354
大豆硬实种子与正常种子在室温下保存,正常种子2年左右的时间即失去生命力,硬实种子保存4年发芽率仍在90%以上。硬实种子的后代与正常种子后代性状一致,说明硬实种子未发生遗传变异。这种便硬实种子在大豆种质保存中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及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黑龙江省和黄淮海地区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粒重、荚比、三四粒荚数、每节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脂肪含量等性状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倒伏性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各地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在于抗倒伏性显著增强,单株粒重提高,每节荚数、每荚粒数增多,粒重增大,茎杆增粗,株高降低。  相似文献   

19.
对1923~2008年间育成的吉林省主推的57个大豆品种按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品种进行分类,研究了不同熟期组品种各冠层农艺性状和叶片部分光合特性指标的演化趋势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熟期品种的产量、百粒重、株高、单株叶面积、叶柄长、始粒期的光合速率和SPAD与育成年代均成正相关,单株分枝数与育成年代成负相关;单株荚数、单株荚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茎重、始粒期SPAD与产量成正相关,其中单株荚重与产量显著相关。总体上看,中早熟和中晚熟品种各性状的演化趋势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较相似,它们的百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叶面积、叶柄长、始粒期光合速率及始粒期SPAD与育成年代及产量都成正相关;始粒期SPAD在所有性状中表现最稳定,在各熟期组中与育成年代及产量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