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江苏省科委的支持下,在江苏省建立了3个脱毒草莓科技示范园,为了检验脱毒草莓在生产上的增产效果,以事实宣传和启发广大果农科学种田,靠高科技致富的积极性,使脱毒草莓这一高科技成果在生产上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我们在草莓科技示范园内进行了草莓脱毒苗和有病毒苗的比较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草莓通常用匍匐茎繁殖育苗,生长期间易受病毒病危害,且病毒病种类多、防治效果差。根据草莓脱毒组培快繁的理论依据,我们经过多年研究,在分析试验结果基础上,总结了草莓无病毒苗组培快繁及无病毒原原种苗栽植和培育的关键技术,以期为草莓脱毒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草莓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草莓主要病毒病的种类及危害,草莓病毒的脱毒机理、脱毒方法,脱毒苗的鉴定与繁殖,指出了存在问题,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以2种不同大小的草莓茎尖分生组织为试材,进行组织培养,分别获得再生小植株并进行病毒检测,利用上述脱毒母株和农家自留种苗分别繁育匍匐茎子苗,研究了2种子苗的病毒发生率与果实品质,以期通过草莓脱毒试验为脱毒苗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草莓品种的病毒含量有差异,并且病毒外壳蛋白表达量与其核酸转录量一致。切取草莓匍匐茎约5 mm茎尖分生组织进行第一次脱毒,其部分再生小植株仍然携带了低浓度病毒。与之相比,再切取试管苗约0.5 mm茎尖组织进行第二次脱毒,其再生率虽然仅为31%,但是二次脱毒株均为无毒苗。利用已鉴定的脱毒母株和农家自留种苗分别繁育匍匐茎子苗,经过定植后发现2种子苗的病毒病发生率差异极显著。二次脱毒母株繁育的子苗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农家自留种苗(P<0.05),而可溶性总糖等品质参数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以0.5 mm茎尖分生组织为外植体进行草莓组织培养,可以获得优质的脱毒母株,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未来草莓良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脱毒草莓具有科技含量高,栽培容易,增产效果显著,周期短,风险较小和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是发展我国高效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的首选经济作物。根据我们多年的调查研究和脱病毒草莓示范推广中的实际经济效益,一般草莓目前普遍严重感染病毒病,  相似文献   

6.
正传统草莓栽培因育苗带来的种苗种性退化、病毒病发生严重,致使草莓产量、品质严重下降,解决途径是必须建立无病毒种苗繁育体系:包括脱毒苗原种中心、脱毒原种苗生产骨干、脱毒苗生产育苗大户及脱毒苗技术推广体系等。通过脱毒原种苗大棚避雨育苗及促进花芽分化技术,可以解决主栽草莓品种‘红颊’发展瓶颈。通过生物农药及粘虫色板、性诱剂等绿色综防技术,达到草莓有机生产和绿色生产。通过集成石灰氮、有机质与日光利用等  相似文献   

7.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草莓脱毒苗是恢复草莓优良性状、防治草莓病毒病、提高草莓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草莓脱毒苗工厂化生产应综合考虑生产效率、脱毒效率和生产成本,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为验证用茎尖脱毒培养、增殖和生根培养方法培育草莓脱毒苗的效果,作者开展了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长度为0.2~0.5 mm的茎尖、1/2 MS培养基培育草莓脱毒苗,虽然成活率较低,但脱毒率较高,既可简化脱毒环节、保证芽苗的增殖倍数、提高生根效果,又可降低生产成本,在保证一定的脱毒率和成活率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草莓病毒检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莓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产上为无性繁殖,经多年栽植后,很容易感染多种病毒,致使种性严重退化,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抗病性减弱等.一般减产30%~80%,并逐年加重,给草莓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目前,还没有可以有效防治的药剂,唯一的出路就是脱去植株中的病毒.但是,草莓经脱毒处理后,又需要经过检测,验证确实不带有病毒后,才能定为无病毒原种母株,然后以此繁育无病毒苗,实现草莓的脱毒化栽培.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大潮中,最大的难题是选择什么作物来发展高效农业.目前,我们推荐高新技术成果--大果型脱毒草莓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首选经济作物,这是目前我国惟一通过国家鉴定的脱毒草莓,根据我们多年的调查研究和脱病毒草莓示范推广中的实际情况,脱病毒草莓的经济效益是一般农作物或经济作物的5~10倍.  相似文献   

10.
草莓无病毒苗产量较普通草莓苗提高3 0 %左右 〔1〕,而且无病毒植株抗性强、果实品质好。国内草莓脱毒多采用茎尖培养技术 ,通常其脱毒率仅为 60 %~ 80 %〔2〕,采用花药培养技术 ,脱毒率为 94%~ 1 0 0 % 〔3〕,获得的植株虽有变异 ,但仅占 2 %左右。 2 0 0 0~ 2 0 0 1年 ,我们对近年新引进的草莓品种进行了花药培养脱毒试验 ,以期为其无病毒化栽培提供更有效的繁苗技术。1 材料与方法  供试草莓品种为鬼怒甘、幸香、五丰二号、美香莎、吐德拉、西班牙 1 1号 6个品种。  夏季 ,从田间采取供试草莓品种花蕾 ,用醋酸洋红染色、压片 ,在…  相似文献   

11.
草莓富含营养物质,且口感极佳,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因病毒病害不断加重,导致产量降低、效益下降。为提高经济效益,生产上常采用栽培脱毒苗实现高产高效。本文综述了危害草莓的四大病毒病,并介绍了3种主要的脱毒技术,旨在为草莓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RT-PCR技术,以草莓肌动蛋白基因序列为内标,结合4种草莓病毒特异性扩增,检测草莓组培脱毒苗是否脱毒情况。结果表明:此内标与这4种草莓病毒的特异性扩增的结合,能较好达到病毒检测的目的,减少了结果判断的盲目性,为准确、快速检测草莓脱毒苗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红实美草莓脱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感染病毒的红实美草莓为材料.时试管苗热处理脱毒和试管苗热处理后茎尖培养脱毒的成活率和脱毒率效果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试管苗热处理后茎尖培养脱毒能显著提高脱毒效果,比试管苗热处理脱毒效果好;其中剥离0.5~0.6 mm的茎尖培养成苗,试管苗0.5~1.0 cm高时40℃(4 h)~250C(20 h)变温处理4周,再次剥离0.5~0.6 mm茎尖培养的脱毒效果最好,成活率85.6%,脱毒率98.8%.  相似文献   

14.
针对草莓主要病毒病及其为害特点、草莓脱毒主要技术及病毒检测技术进行综述,介绍了近年来草莓脱毒苗繁育技术,以期对草莓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山东草莓病毒病侵染程度及无病毒苗大棚栽培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忠和 《落叶果树》1993,25(2):23-24,37
山东草莓已受草莓斑驳病毒等病毒病的侵染,且侵染程度在全国属于重区;大棚栽植草莓无病毒苗,增产、增益效果明显;UC5等不仅是鉴定草莓病毒病的理想指示植物,而且还可利用选择无病毒母株,简化加速无病毒繁殖进程。  相似文献   

16.
郭艳  李亚静 《现代园艺》2014,(10):11-12
主要以红颜草莓脱毒苗为试验材料进行炼苗移栽技术研究,通过对不同基质条件下草莓脱毒苗的移栽对比试验及前期驯化、后期管护研究,筛选并总结出红颜草莓脱毒苗的最佳移栽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草炭土、蛭石、珍珠岩按体积比8:1:1混合的基质条件下,红颜草莓脱毒苗根系最为发达、茎粗壮且移栽成活率高达90%。  相似文献   

17.
根据目前各种经济作物的市场行情和经济效 益,我们向广大农村乡镇干部、农业科技开发集团和广大农业专业户推荐我们的高新技术成果──大果型脱毒草莓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首选经济作物,脱毒草莓项目具有科技含量高,栽培容易,增产效果显著,周期短和经济效益高的特色。根据我们多年的调查研究和脱病毒草莓示范推广,一般草莓目前由于普遍严重感染病毒病,果子变小,品质下降,畸形,叶子皱缩,生长缓慢,并逐年加重。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产值平均每667m2最高只能达到2000元,而脱病毒草莓的产值平均每667m2可以达到3000-4000元,尤其是大…  相似文献   

18.
葡萄是果树中感染病毒病最多的树种之一,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现发现的葡萄病毒病20个属55种,我国鉴定明确的葡萄病毒总共有6种.北冰红冰葡萄发现有四种主要病毒,葡萄卷叶病毒(GLRaV)、葡萄花叶病(GCMV)、葡萄扇叶病毒(GFLV)、葡萄栓皮病毒(GCBD).本试验通过酶联免疫检测手段筛选无病毒种苗,进而达到扩繁和工厂化生产北冰红脱毒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利用分生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草莓无病毒苗的技术,已普遍受到国内外人们的重视,无病毒苗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我国利用草莓茎尖培养无毒苗也获成功,并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草莓无毒苗培养有三个阶段,即草莓茎尖培养成脱毒苗;利用指示植物叶片嫁接方法检测和鉴定病毒;得到无毒苗,在无毒条件下快速繁殖。  相似文献   

20.
携带斑驳病毒和微繁殖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草莓主栽品种丰香携带斑驳病毒(SMoV)、脱毒微繁殖苗及携带斑驳病毒匍匐茎苗的田间生长情况和抽生匍匐茎能力。在整个生长期,丰香草莓的株高和冠径都表现为:携带斑驳病毒匍匐茎苗>脱毒微繁殖苗>携带斑驳病毒微繁殖苗。草莓苗平均单株抽生匍匐茎的数量,2种微繁殖苗是匍匐茎苗的2~3倍,而微繁殖苗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感染斑驳病毒导致草莓植株生长势明显下降。与常规的分株繁殖方法相比,采用微繁殖方法繁育的草莓苗,生长势较弱,但匍匐茎抽生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