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不同密度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密度为 2 2 5株 /hm2 ,375株 /hm2 ,6 0 0株 /hm2 的 3种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裸地种竹和原近熟杉木林 (现杉木已采伐 )套种毛竹等 5种林分的成活率、新竹及竹鞭生长指标分析研究表明 :各种经营模式中 ,杉木近熟林套种有利于提高毛竹成活率及长竹率 ,但发笋长竹数以裸地种竹为最多 ;新竹的生长以原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的林分为最好 ,其次是杉木密度为 2 2 5株 /hm2 ,375株 /hm2 的近熟杉木林、裸地种竹和杉木密度为 6 0 0株 /hm2 的林分 ;单根竹鞭长和鞭节长有随林分郁闭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 ,而总鞭长、竹鞭数及竹鞭断梢率则相反 ;鞭深的分布变化不很明显 ,但有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变浅的趋势 ;从更新杉木林分看 ,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以杉木密度为 2 2 5株 /hm2 的较理想  相似文献   

2.
对密度为225株/hm^2,375株/hm^2,600株/hm^2的3种近熟杉木林套毛竹、裸地种竹和原近熟森杉木林(现杉木已采伐)套种毛竹等5种林分的成活率、新竹及竹鞭生长指标分析研究表明:各种经营模式中,杉木近熟林套种有利于提高毛竹成活率及长竹率,但发笋长竹数以裸地种竹为最多;新竹的生长以原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的林分为最好,其次是杉木密度为225株/hm^2,375/株hm^2的近熟杉木林、裸地种竹和杉木密度为600株/hm^2的林分;单根竹鞭长和鞭节长有随林分郁闭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而总总鞭长、竹鞭数及竹鞭断梢率则相反;鞭深的分布变化不很明显,但有随林分增大而变浅的趋势;从更新杉木林发看,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以杉木密度为225株/hm^2的较理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设置三种不同密度近熟杉木林分套种毛竹及一种杉木纯林共四种处理 ,比较林内小气候特点及地上部分水源涵养状态 ,结果表明 :各林分光照强度只有裸地的 3 .4 %- 6.6%,温度比林外低 2 .91 - 4 .4 4℃ ,相对湿度日变化平均值比裸地高出 4 .4 %- 1 5 .4 %,各林分地上部分水源涵养能力不同 ,持水量为 7.681 -1 1 .3 95 t/ hm2 ,总的来看 ,林分削弱光照、降低温度、提高湿度、水源涵养的功效以高密度林分 >杉木纯林 >中密度林分 >低密度林分。  相似文献   

4.
陈良生 《农技服务》2009,26(11):107-107,115
通过试验表明,毛竹造林是加快杉木块状采伐迹地更新的有效方法。造林母竹运输距离的远近对母竹成活率和新竹数量、质量有显著影响。应就近挖取,以减少运输对母竹质量的损坏而影响造林效果。毛竹造林采取施肥措施,能有效提高新竹质量,应合理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以提高施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在新造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碳汇林内,设置80 m×100 m固定标准地,采用固定样地长期连续观测的调查方法,研究新造毛竹碳汇林在成林前(第1~5年)林分非空间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新造毛竹碳汇林成林初期,立竹度、林分平均胸径及林分平均竹高是林分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且随着造林后年限的增加,立竹度、林分平均胸径及林分平均竹高均在不断增加。2新造毛竹碳汇林在成林过程中,立竹度(N)随造林后年限(y)的增加而增加,并满足异速生长方程:N=17.214y2+309.21y-217.4,R2=0.981 1。3随着造林后年限的增加,新出毛竹的平均胸径逐年增大,新竹平均胸径(DBH)与造林后年限(y)的异速生长方程为:DBH=0.015 7y2+0.727 9y+1.598 0,R2=0.756 5。4每年新出毛竹的平均竹高(H)随着造林后年限(y)的增加而增高,其拟合方程为:H=0.108 5y2+0.429 9y+2.155 3,R2=0.723 2。  相似文献   

6.
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后的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毛竹向杉木林扩张过程中形成的3种林分:毛竹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杉木林为对象,研究毛竹扩张对立竹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杉木混交林中立竹高度>9 m以及胸径>9 cm的立竹比例显著高于毛竹林中的比例,混交林中毛竹通过增大立竹高度和立竹胸径获得更多的养分和光照等资源,从而促进毛竹的快速生长以及扩张。毛竹向杉木林扩张过程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量呈增加趋势,当杉木林完全演替为毛竹林后,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毛竹扩张对灌木层物种分布均匀度无明显影响,但会增加草本层物种分布均匀度。研究结果可为毛竹林扩张控制的人工干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红旗  李玉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0):33-36,61
对套种和不套种籽西瓜的杉木林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杉木连栽地套种籽西瓜可提高林分空间的利用率,改善林地小气候,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增加林地有机质含量,改良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水能力,能有效地防止林地的水土流失。套种籽西瓜所产生的良好环境效应,促进了杉木幼林生长,套种林分蓄积量和生物生产力分别较不套种的林分高191.22%和141.85%,使二代林的林分生产力比一代林的木材产量净增30%~50%。山地杉木幼林的套作方式经济效益显著,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利润、以短养长、以短促长的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和木荷不同类型苗木造林后幼林生长建成差异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马尾松和木荷容器苗、裸根苗造林后幼树的生长建成差异,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开展其1年生容器苗和裸根苗造林对比试验。造林3a后,对其保存率、生长量、根系特征及N、P养分质量分数等幼树生长建成指标进行调查、测定。结果表明:马尾松容器苗林分4年生幼树平均地径、树高及调查当年新梢生长量分别为35.52 mm、200.59 cm和105.59 cm,分别比裸根苗显著大31.71%、18.25%和21.13%;相对裸根苗,木荷容器苗林分生长量亦表现出较大优势,其地径和树高分别较裸根造林大4.36 mm和26.72 cm,并且调查当年的新梢生长量和保存率分别显著较裸根造林大19.68%和33.73%;两树种容器苗林分平均单株干质量均近等于裸根苗的2倍;容器苗林分根系发育均较相应裸根苗林分优,马尾松容器苗林分幼树平均主根长、根幅和一级侧根数分别比裸根苗相应指标大6.02 cm、14.30 cm和4.13条,木荷容器苗林分幼树平均根幅和一级侧根数分别比其裸根苗幼树相应指标显著高出14.24 cm和6.75条;两树种容器苗林分幼树N、P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裸根苗。因此,从马尾松和木荷不同类型苗木造林初期幼树的生长等相关结果看,容器苗根系的完整性保障其林分幼树根系的较好拓展和发育,利于造林初期其对养分的吸收进而促进地上部分生长;容器苗造林效果不仅体现在当年的成活率高、缓苗快,造林第3年幼林的生长建成及养分吸收优势仍在。  相似文献   

9.
对麻竹造林后新竹生长的研究表明,扦插苗造林当年效果要比移栽母竹的好,其新竹大且多。扦插苗造林当年,每丛萌发的新竹越多,则新竹平均直径越大;而移栽母竹造林当年新竹随株数增多而减小。对移栽母竹造林的多年试验表明,至第4年时,新竹大小趋于稳定,基本达到稳产时的水平。集约经营的麻竹林新竹生长快,且对立地要求不严。一般经营中以山坡下部Ⅰ级地最好,其余集资为沟谷Ⅱ级地、山坡Ⅱ级地、山坡中上部Ⅲ级地。研究结果可  相似文献   

10.
平衡施肥对毛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亮  王婷  郭晓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5019-15020
[目的]探索适宜毛竹林的施肥技术。[方法]采用沟施法,在江西省奉新县毛竹主产区选择28块固定标准地进行肥效试验。[结果]N2P1K1处理的新竹数最多,是对照的1.29倍,N2P2K2处理的新竹数最少。1999年的新竹数最多。各施肥处理的胸径增长量在0.62—1.61cm之间变动,对照的胸径增长量最小,N2P2K2处理的胸径增长量最大,是对照的2.6倍。K2处理的胸径增长量大于K1处理和对照。N2P1K2处理的新竹产量最高,K2处理的新竹产量高于K1处理,对照的新竹产量明显低于各施肥处理。施肥后5年年均增产鲜竹1694—6243kg/hm^2,产量提高了11.1%~41.2%。各年度中以N2P1K2处理的新竹产量最高,1999年的新竹产量最高,1997年的新竹产量最低。[结论]施肥能不同程度地增加新竹的胸径和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克服三七设施栽培成本高和栽培土地的“连作障碍”,满足市场需求,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增加林农收入,保护生态环境,选择核桃林、杉木林、葡萄林和猕猴桃林4种林地,采用云南文山优质三七种苗,开展林下栽培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种植时,核桃林地栽培的三七高生长、冠幅、成活率和三年生块茎重量均高于其它三种林地,杉木林地优于葡萄林地和猕猴桃林地,葡萄林地冠幅和成活率高于猕猴桃林地,而高生长和块茎重量低于猕猴桃林地。因核桃为阔叶落叶树种,故三七林下规模化栽培时,宜选择阔叶落叶林地;而且林地的郁闭度应在0.8左右,利用林下阴凉环境和丰富的落叶腐殖层,节约人工、遮阴、肥料等成本,而且符合三七的生态习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能提高产量,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浙江省安吉县丘陵山地10年生杉木纯林,杉 泡桐混交林和杉 檫树混交林3个面积相等、条件相似的林分生物量、树冠结构、根系垂直分布的调查和树干解析,结果表明,在浙北丘陵山地的杉阔混交林对杉木早期树高和材积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必须控制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13.
杉木毛竹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不同杉木密度的杉木毛竹混交林及其人工纯林进行调查 ,分析了纯林与混交林的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变化 ,以及土壤的贮水能力和渗透性能 .结果表明 :与纯林相比 ,杉木密度为 1 80 0株· hm-2的混交林营养空间利用充分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不同林下三七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三七设施栽培成本高和栽培土地的"连作障碍",满足市场需求,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增加林农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笔者选择核桃林、杉木林、葡萄林和猕猴桃林4种林地,采用云南文山优质三七种苗,开展林下栽培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种植时,核桃林地栽培的三七的高生长、冠幅、成活率和3年生块茎重量均高于其他3种林地,杉木林地优于葡萄林地和猕猴桃林地,葡萄林地冠幅和成活率高于猕猴桃林地,而高生长和块茎重量低于猕猴桃林地。因核桃为阔叶落叶树种,故三七林下规模化栽培时,宜选择阔叶落叶林地;而且林地的郁闭度应在0.8左右,利用林下阴凉环境和丰富的落叶腐殖层,节约人工、遮阴、肥料等成本,符合三七的生态习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能提高产量,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长苞铁杉天然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研究了闽西邱家山长苞铁杉天然林、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的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持水量、土壤蓄水能力和渗透性能,结果表明:长苞铁杉天然林地上部分持水量与常绿阔叶林接近,分别为258.426T/hm2和277.242T/hm2,林地土壤的稳渗值亦相近,分别为6.68mm/min和6.91mm/min,是杉木人工林的1.8倍和1.9倍.说明了长苞铁杉天然林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6.
林地前茬对土壤肥力和杉木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林地前茬的土壤分析和杉木幼林生长调查结果表明:天然次生常绿针阔叶林地上营造杉木幼林生长各指标均明显大于柿子经济林地,杉木造林后第二年,两种林地前茬的杉木幼林生长差异尤为明显,杉木树高和地径比林地前茬为经济林增加66.83cm和1.64cm;天然次生常绿针阔叶林地土壤水分、孔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均优于柿子经济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性养分含量也明显高于柿子经济林地.经济林地土壤结构恶化和养分含量下降是杉木造林生长不良的一个主要原因,杉木造林地的合理选择是保证杉木持续速生丰产的一个关键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农户林地经营的规模依赖性及其规模经济表征,基于广东、浙江、安徽3省的农户调查数据,首先运用拟合的二次函数,以单位面积的出材量与收益为标准,测算了毛竹、果树、杉木与松木的适度经营规模,然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单位面积的资金与劳动投入为因变量进一步对农户林地经营的规模经济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果树、杉木与松木的经营面积与产出呈倒"U"型关系,其中,杉木与松木的拟合最优经营规模分别为6.27和7.31hm2,果树的拟合最优经营规模分别为5.41和5.56hm2。2)毛竹经营面积与产出呈"U"型关系,拟合极小值点分别为97.71和102.15hm2。3)杉木与松木经营面积的增加可以显著降低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毛竹与果树经营面积的增加可以显著降低单位面积的资金投入。对此,不是所有树种经营都存在规模依赖,林地集中未必依赖于土地流转,也可以通过合作实现,林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提高农户经营收益。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开化县1972~1989年营造的51839.8hm~2杉木基地林,总经济价值为44276.65万元,若考虑山价时其总经济价值为51638.66万元。现有活立木年增值2919.15万元。在考虑在产品(现有杉木基地林总价值)的情况下,已收回营造杉木基地林投资开获得了利润。杉木基地中的速丰林和一般林其内部收益率分别为14.58%和13.64%,以6.00%的年利率计算,投资回收期分别为7.19a和9.20a。营造杉木基地林投资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林层结构划分条件、林分起源、林层年龄、树种组成等因子,将松江河林区的幼、中龄林划分为四个林相组和九个林相类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幼、中龄林林相类型表。用该表能指导幼、中龄林的调查、设计和抚育间伐。该目标管理技术环节易于掌握,并可提高抚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