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角果内种子发芽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田间自然条件下角果内种子发芽的甘蓝型油菜品系780、943、890、11-5、20-1为材料,将种子分为全发芽种子、自然混合种子、和无发芽种子三种类型,通过近红外测定仪测定了油菜种子的主要品质;将780、890、11-5角果内发芽种子根据芽长与种子长的比例大小分为:>1、0.5~1、<0.5和没有发芽四类,分析了种子发芽对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角果内种子发芽导致种子的含油量和芥酸含量下降,蛋白质含量略有提高,硫甙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千粒重降低5.52%~22.17%。  相似文献   

2.
旱地果园集雨穴井覆膜效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吉县现有苹果园28.81万亩,全部为旱地果园,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制约着苹果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了选择适宜的早作保水措施,近年来,我们探索出了旱地果园集雨穴井覆膜提高土壤含水量技术,2011年选择有代表性的果园进行了对比试验,以下是试验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3.
黄梦琪 《种子科技》2023,(11):135-137
不同覆膜形式对于旱地玉米的生长有着一定影响,为提高旱地玉米产量,对旱地玉米采取适宜的覆膜形式十分必要.基于此,文章对旱地玉米不同覆膜形式集雨补灌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能够为提高旱地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旱地绿豆双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旱地绿豆双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是在继承和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等先进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榆林地区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大力推广双沟覆膜集雨保墒技术后形成新的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在选用商品率很高的大明绿豆前提下,改露地平作栽培为双沟覆膜栽培;改肥料浅施为双沟配方深施;改株行距随意稀植为宽窄行合理密植.是集地膜栽培与密植栽培优势于一体,融双沟集水与双沟施肥措施于一垄的高产栽培技术,增产作用十分显著.2001年,在春夏连旱80 d,露地作物无法入种情况下,双沟覆膜绿豆仍获得丰收.经农技中心在佳县、米脂等县大面积示范推广,平均产量达2250~3000 kg/hm2,增产40%~60%.最高产达3180 kg/hm2,目前该技术将在本市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宋朝辉  孙学保 《作物杂志》2011,27(6):104-105
采用地膜全地面覆盖起垄栽培春小麦,垄面将接纳的雨水富集到垄沟,可有效利用微小降水,使5mm以下无效降水变为有效降水,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全膜垄作小麦比露地栽培增产1734.94kg/hm2,增幅达82.7%。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针对以往在干旱地区建设蓄水窖造价高、费工费时和旱地冬小麦生长期存在的各种逆境及有限补灌时期和补灌定额的诸多问题,从蓄水窖位置的选择,蓄水窖容量的确定,根据地形确定蓄水窖的形状,窖壁处理技术等方面开展了修建蓄水窖工艺技术和有限补灌农艺节水的系列研究,为不同旱作类型区的小麦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山旱地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是旱作农业的一项新技术。它集覆盖抑蒸、增温保墒、膜面集雨、垄沟种植等技术于一体,最大限度地保蓄自然降水,特别是对早春5~10mm的小降水能够有效拦截,使其及时渗入地下,以备玉米吸收,保证发芽出苗。该技术具有投资小、操作简单、农民便于接受等优点。2007年乐都县根据本县实际情况进行该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玉米在海拔2500m以下的干旱山区能充分成熟,单产达到5250~6000kg/hm2。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在乐都县干旱山区的应用是继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后的又一项技术创新。因此,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丰富了当地农作物栽培模式,同时对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发展家庭养殖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将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利用在向日葵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现蕾期,从而使之产量比对照增加57.78kg,增长60.60%,降水利用率提高16.4%,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27kg/mm.667m2,水分生产效益提高1.15元/mm.667m2。  相似文献   

9.
大春马铃薯覆膜集雨保墒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高海拔春旱地区大春马铃薯覆膜集雨保墒高效栽培技术,包括选用优质脱毒壮龄种薯、选地整地、播种施肥、起垄覆膜、田间管理、植保措施、适时收获等内容。该技术经过充分的试验和生产示范,技术经济效益好,适合盐源及类似严重季节性干旱和无灌溉设施地区马铃薯栽培,也可供其他作物(如玉米)集雨节水栽培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县西北山区,春迟秋早气温低.土壤肥力不足,施肥水平不高.而低温冷害和旱害是影响杂交玉米产量不高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开发山区挖掘早地增产潜力,利用地膜覆盖技术的增温效应.以弥补积温的不足,促进早熟,减轻干旱威胁,达到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11.
2002—2005年在山西太原、清徐和临汾就旱地冬小麦应用绿色抗旱剂的喷施技术及节水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DR5号喷施以稀释225倍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其次为稀释300倍和150倍,增产幅度为5.2%~18.5%;GDR5号喷施以起身喷+灌浆(挑旗、抽穗)喷的效果最好,其次为起身喷。增产幅度为10.2%~20.6%;绿色抗旱剂拌+喷试验表明以GDR1号拌种+GDR5号起身期喷施效果最显著。各个绿色抗旱剂叶面喷施的节水效果以GDR5号的较高,其次为GDR2号和GDR1号。该项研究为旱地冬小麦应用生长调节剂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干旱胁迫对3个夏花型小菊新品种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苗自然失水和PEG胁迫法研究干旱胁迫对3个夏花型小菊新品种叶片形态、相对含水量、MDA含量及生长过程中干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证明:干旱胁迫下,叶片萎蔫出现的早晚、相对含水量迅速下降的时间、下降幅度和速率,存在着品种间的差异;MDA含量经历了升高—下降—升高的变化过程;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对干物质含量的影响存在着品种和部位(地上与地下)的差异,根冠比总体呈升高的趋势。综合分析证明,A27萎蔫症状出现得迟,叶片RWC下降相对缓慢,MDA含量较低且变化幅度小,地上部和根系的干物质含量变化幅度小,耐旱性较强。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北部垄膜沟植田间集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土高原北部,采用起垄覆膜(垄上覆膜种植马铃薯,垄沟种植谷子)的垄沟间作田间集雨补灌栽培并结合增施氮、磷、钾化肥,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该技术可大大提高化肥的增产效果和肥料利用率,有明显的集雨增墒效果,同时采用起垄覆膜种植马铃薯与垄沟种植谷子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工程集雨,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进行节约化农业经营。  相似文献   

14.
Ca2+、PEG预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某些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洪法水  董振吉 《作物学报》1996,22(1):101-106
本文结果表明,Ca^2+、PEG预处理小麦种子具有提高其幼苗RWC及SOD、CAT、POD的活性和降低膜透性的效应,在干旱胁迫下植株生长抑制减轻。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强、SOD、CAT、POD活性迅速上升并始终维持较高水平,具体表现为浸种处理PEG〉Ca^2+〈H2O;RWC表现为PEG〉Ca^2+〉H2O,植株生长抑制程度表现为PEG〈Ca^2+〈H2O。解除干旱胁迫后,Ca^2+,PEG浸种处理的  相似文献   

15.
2010年盛夏人工增雨防控太湖蓝藻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佳  陈钰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4):232-237
研究旨在客观分析2010年盛夏江苏气象部门环太湖人工增雨降温防控太湖蓝藻的实际效果,科学论证人工增雨防控蓝藻的可行性。收集增雨作业位置、时间等信息,结合高空风向风速,确定了作业影响区、非作业对比区。综合利用2个区域内气象站降水与气温观测资料、太湖蓝藻遥感监测资料,开展增雨效果区域回归分析、降温效果区域对比分析、作业前后太湖蓝藻面积变化实况分析。结果发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后太湖地区平均增雨量达10.9 mm,增幅达11%,同时云中下沉气流增强,导致向地面输送的冷空气增强,太湖地区气温迅速下降,降幅1~2℃。增雨降温对防控太湖蓝藻初期繁生、中期扩展、降低污染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Drought tolerant and susceptible cultivars of wheat, C-306 and Kalyan sona, growing under non-stressed and water-stressed conditions, were sprayed with benzyladenine (BA) at 70 days after sowing (DAS). Observations recorded at 5, 10, 15, 20 and 25 days after spraying revealed that BA increased the rate of transpiration (TR) in C-306 under non-stressed conditions. However, under water stress, the increase was significant only after 5 days of BA spraying. In Kalyan sona BA treatment either decreased TR or did not exhibit significant increase under non-stressed conditions, but cause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R under water stress. The increase in TR was elicited through enhanced stomatal opening. Water potential, osmotic potential and pressure potential of both genotypes decreased on account of water stress. The effect of BA was not perceptible on restoration of leaf water potential (LWP) or its components. The effect of BA was possibly confined to stomatal behaviour and transpiration.  相似文献   

17.
徐国伟  吕强  陆大克  王贺正  陈明灿 《作物学报》2016,42(10):1495-1505
以新稻20为材料进行土培试验,设置浅水层灌溉(0 kPa)、轻度水分胁迫(–20 kPa)和重度水分胁迫(–40 kPa) 3种灌溉方式及0氮(0N, 0 kg hm-2)、中氮(MN, 240 kg hm-2)和高氮(HN, 360 kg hm-2) 3种氮水平,研究不同水氮耦合处理对水稻根长、根冠比、根系伤流、根系有机酸含量、根系玉米素及玉米素核苷与籽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轻度水分胁迫增加了主要生育期根长、根系伤流量、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总量、根系玉米素及玉米素核苷含量,提高籽粒ATP酶、蔗糖合酶及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降低穗分化后水稻根冠比,且与MN耦合后产量最高,为本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模式;重度水分胁迫则显著降低主要生育期根长、根系伤流量、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总量、根系玉米素及玉米素核苷含量,降低籽粒ATP酶、蔗糖合酶及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增加主要生育期根冠比。水稻籽粒产量与主要生育期水稻根长、根系伤流量、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总量、根系玉米素及玉米素核苷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而穗分化至成熟期根冠比与水稻产量呈负相关;同时水稻根长、根系伤流量、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总量、根系玉米素及玉米素核苷含量与籽粒ATP酶、蔗糖合酶及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通过适宜的肥水调控发挥水氮耦合效应,可以创造良好的根系形态、提高水稻根系代谢能力和籽粒库的生理活性,促进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分层供水施磷对冬小麦磷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为指导旱地施磷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设整体湿润(W1)和上干下湿(W2) 2 种水分处理,不施磷(CK)、表施(SP)、深施(DP)3 种施磷处理,供试品种选用水分敏感型(‘小偃22’)和抗旱型(‘长旱58’)。研究结果表明:磷肥施用深度对冬小麦磷根效率比、磷肥利用效率、磷肥偏生产力(PFPP)及产量的影响随土壤水分和品种而异。2 种水分条件下,‘小偃22’DP较SP处理磷肥利用率、PFPp均显著降低(P<0.05),磷根效率比及产量则差异不显著;W1 处理下,‘长旱58’DP较SP处理除磷根效率比外其他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W2 处理下则相反,上述指标均显著增加(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供应不足时,磷肥深施有利于提高抗旱性较强冬小麦品种对磷素的吸收利用能力,从而提高磷肥利用率及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