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HST-1型北方太阳能木材干燥窑的应用试验李琳,张缓(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研究所)(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的、天然无污染的能源。世界各国都在试验研究利用太阳能进行木材干燥,1985年以来世界共建成近50座试验性木材太阳能干燥窑。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2.
橡胶木太阳能-热泵联合干燥能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材干燥不但是保障和改善木材品质、提高木材利用率的重要环节,也是木制品生产过程中能耗最大的工序。为了适应新的环保要求和降低能耗成本,太阳能-热泵联合干燥成为目前木材干燥技术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笔者研制了以热水为传热工质的太阳能-空气源热泵联合干燥设备,按照含水率干燥基准,以"太阳能利用最大化"为控制原则对进口橡胶木(Hevea brasiliensis)板材进行了干燥能耗的试验研究,并对比分析了太阳能-空气源热泵联合干燥与其他以常规能源供热的干燥方式的能耗及经济性。结果表明,马来西亚产25 mm厚橡胶木板材单位体积实际耗热量为547 275 kJ/m~3,干燥系统热损失率为15.8%,总体能效比为2.41。联合干燥的能耗成本是燃油锅炉干燥的30%,电加热器干燥的39%,燃气锅炉干燥的52%,电+热泵干燥的84%。干燥后木材含水率及干燥缺陷满足国家标准二级要求。说明在光照条件好的地区可以在木材干燥行业中大力推广太阳能-空气源热泵联合干燥,具有环境优势的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典型木材干燥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低压力下高电压放电方法干燥木材的新技术。首先对低压力下高电压放电方法干燥木材的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然后建立试验装置并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低压力下高电压放电法干燥木材的方法有望能有效干燥厚硬高湿难干木材,缩短干燥周期,节约干燥成本。  相似文献   

4.
目前生产中使用的木材干燥窑,所需热能,多数是用蒸汽,少数用电能和瓦斯,利用太阳能干燥木材(自然干燥除外)国内尚在试验阶段。用这几种种能源干燥木材,虽经多年革新改进,现在仍然是耗能多、生产费用高,已接近极限,没有多大改进余地了。利用太阳能干燥木材,虽然耗能少,但干燥周期长,而且木材含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电压放电法干燥木材能实现木材整体加热,木材整体温度及湿度的均匀分布,在短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干燥木材.但高电压干燥法消耗的电能昂贵.热传导法干燥利用木材燃烧废料产生热能,能节约干燥成本.由于这两种方法的压力梯度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能实现相互抵消补偿,可达到降低沿截面压力梯度的目的,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干燥木材,因此笔者分别利用高电压放电法、传导法及二者结合法进行了干燥木材比较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利用高电压放电法结合传导加热法干燥木材,能以较少的消耗干燥成本及较短的干燥时间获得高质量的木材.  相似文献   

6.
木材干燥能耗高的原因之一是常规蒸汽干燥的排气热损失大,能量利用率低.除湿干燥与太阳能干燥都是节能效果好的干燥方法,该文介绍了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除湿机与太阳能联合干燥系统的设备组成与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与试验测试数据,最后对此类干燥技术作了一些评价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能源的缺乏以及常规能源的大量使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迫使各国都着眼于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在木材干燥行业中利用太阳能的研究亦正在加紧进行。截止目前为止,世界各国总共建起了近50座试验型的太阳能干燥窑。我国有关部门也在积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试验工作。据了解,我国已建成和正在建造的试验型太阳能木材干燥窑有4~5座,但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下对太阳能干燥木材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木材干燥是木材加工企业中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序,是合理、高效利用木材的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也是保证木制品质量的关键技术.木材的干燥成本和干燥质量直接影响产品成本和产品质量.木材干燥过程中电能消耗很大,干燥成本过高.在干燥窑内使用调频装置调整电机转速,可以解决干燥过程中电能消耗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南方近自然混交林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德国哥廷根大学木材生物学与木材工艺学研究所所长 Edmone Roffael最近指出 ( 2 0 0 0年 1 1月 1 7日 ) ,木材过去和现在都是一种最重要的天然原材料。许多著名科学家近年来又反复论证 ,认为木材的地位和意义在未来呈上升趋势。他们的根据主要有 3点 :1 .木材生物合成是一个有利于环境的过程 ,减轻环境负担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和 CO2 ,把有效能量与熵蓄贮起来。2 .世界许多地区的实践证明 ,通过速生造林与森林的集约经营 ,扩大木材供应潜力的可能性是广泛存在的。速生人工林平均每公顷能年产 2 0m3木材 ,相当于每天可产 1 5g纤维素或…  相似文献   

10.
木材干燥方法分为两类,即天然干燥和人工干燥. 广西武鸣县木材公司从一九八一年开始生产木制品并采用天然干燥.成材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橄榄木、五眼果木、椎木及其它三四类什木.自然干燥分两步. 第一步:锯解后的木材先进行阴干.刚  相似文献   

11.
高建民  张璧光  伊松林 《木材工业》2004,18(1):24-26,35
通过高温热泵除湿与太阳能(GRCT)组合干燥的大量工艺试验,总结出了GRCT组合干燥系统的工艺特点,确定了GRCT组合干燥部分常规树种木材的干燥基准。结果表明,GRCT组合干燥系统是一种节能效果明显、干燥质量优良的木材干燥方法,更适合干燥较硬的木材。  相似文献   

12.
应用一种带有石蜡储热的新型太阳能干燥室干燥杨木,分析该干燥室的温、湿度变化对木材内外温度差和木材干燥速率的影响,并检测了杨木木材的干燥质量,结果表明:太阳能干燥室的温、湿度呈周期性变化规律,在一个温度变化周期内,干燥速度亦呈周期性.建议在升温段控制干燥速度,在降温段加快干燥速度.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一种集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温室型太阳能干燥室及控制系统为一体的光电-光热联合木材太阳能干燥设备,探讨了该设备的光电、光热性质及3种试材在设备中的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干燥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设备2015年8月的总发电量可达221.37 k W·h,满足负载的能耗需求,并节余电量39.9 k W·h;在晴天和晴转多云两种天气条件下,干燥室内空载平均温度分别为51.2和48.6℃,负载平均温度分别为46.7和42.7℃,日累计辐射量分别为20.7和14.3 MJ/m2,日光伏发电量分别为9.44和5.99 k W·h;采用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通风方式,后者温度分布更均匀,但干燥室内整体温度出现一定幅度下降;相比于自然干燥,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方式可分别提高干燥速率41.4%~116.3%,且两种方式对改善木材含水率分布的均匀性、降低木材干燥应力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常规木材干燥窑能耗大、送风不均匀和效率低等不足,研制了干燥窑风机回转送风装置和可调控引导送风装置.实践表明,这两种装置可使送风气流量增加,木材干燥窑节电60%,干燥周期平均缩短2天;省去挡风板,使干燥窑高度降低约0.5 m,节省了干燥窑初期投资约2万元;材堆装卸简便,设备维护保养方便.  相似文献   

15.
小型木材除湿干燥机由除湿机、干燥机机体、风机和加热器组成,具有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性价比高等特点。一次性干燥木材的容量为10~12m3,干燥周期为12~14d,平均能耗为87.50kW.h.m-3,成本为120.00元.m-3。符合国家标准锯材干燥质量中的有关规定,且木材保持天然色泽。  相似文献   

16.
百色地区栎类木材资源丰富,其中比较多的是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BI.)、麻栎(Q.acutissima Carr.)和白栎(Q.fabri Hance)。因其原木在干燥过程中极易开裂,干燥后变形大,当地群众仅把此类木材作薪炭材或培养木耳用。百色农机二厂曾用此类木材生产木地板,但因产品严重开裂和变形而停产。百色市木材公  相似文献   

17.
给出了用于木材太阳能干燥的三种主要类型干燥室的特点、结构和技术指标,简要介绍了太阳能与除湿机联合干燥技术,分析了木材太阳能干燥技术的工艺要点,列举了该技术的优点、不足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促进我国木材干燥业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加大木材干燥的科研投入,降低节能干燥设备的税率,对太阳能等新能源干燥技术应用得政策倾斜,鼓励发展规模经营木材干燥的企业,建立木材干燥节能减排示范基地,完善木材干燥行业标准并加强监督实施,逐步实施操作人员(干燥工)持证上岗,以及对强制关闭高能耗、高污染木材干燥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落叶松集成材中的木材干燥问题,阐述太阳能-热泵联合干燥系统,并对木材干燥室进行了设计研究,实现对木材干燥中温度、湿度、空气流动、加热时间等影响木材干燥的关键因素进行全程监测和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20.
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是我国北方用材树种,主要生长在辽宁、吉林省等地区.该木材强度高,纹理美观,易于机械加工,但是存在着难干燥、易开裂等问题,因而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开发利用辽东栎木材,研究制定合理的干燥工艺,使其成为可用树种,对补充木材资源的不足,使辽东栎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