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农业科技》2006,(10X):85-85
9月9日15时,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实践八号”育种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主要用于航天育种试验和研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说,“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是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育种工程迈出了关键步伐。据悉,“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装载的9类2000余份育种材料,可望创造出200多个育种新材料,培育出10多个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经繁育推广后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科技》2006,(11):59-59
日前,随着免费成功搭载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遨游太空15天后返回地面的1500克小麦的交付,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超级小麦航天辐射育种项目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3.
"天宫一号"即将发射,在这颗"新星"闪耀的背后,不仅仅只有人类征服太空的宏伟梦想,它随身携带的哪怕是小小的一粒种子,也有可能改变地球上人们的生活。从1987年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植物材料至今,我国已经积累了20余年航天工程育种科研及产业化的实践经验和成果,2006年,发射了世界迄今为止唯一一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实践八号"。  相似文献   

4.
2006年9月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实践八号”育种卫星送人预定轨道。卫星主要用于航天育种试验和研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说,“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是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育种工程迈出了关键步伐。优良品种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航天育种利用空间环境资源,通过航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结合,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是我国在农业育种领域获得的一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实施航天育种工程,为我国农业科学家探索农作物的空间诱变育种机理、全面选育农作物新品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技术平台,必将有力推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在卫星返回地面屙,农业部将组织有关科研单位,抓紧开展机理研究与育种试验等科研工作,争取早日将航天诱变取得的新材料转化为育种科研成果,3—5年后航天育种成效将得到充分显现。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航天育种航天育种也称为空间技术育种或太空育种,就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二、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农作物航天育种的1987年8月5日,随着我国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水稻和青椒等农作物种子被送向了遥遥天际,这是我国农作物种子的首次太空之旅。当时搭载作物种子的目的并不是想育种,只是想看看空间环境对植物遗传性是否有影响。但是,科学家们在实验中无意发现,上过天的种子中发生了一些意外的遗传变异,因此人们开始考虑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农作物航天育种。  相似文献   

6.
<正>航麦二号是石家庄大农航天育种研究中心2003年以淄麦12为亲本,搭载第18颗返回式卫星,经过18d的轨道运行,太空诱变育种选育的新品种。该品种已于2009年通过了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津审麦2009001)。  相似文献   

7.
2006年9月9日15:00,随着我国育种卫星"实践八号"点火升空,张家口市农科院引育的14份亚麻和豌豆种子资源与卫星一起升上了太空,开辟了该院航天育种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动态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是将水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航天器(卫星),经过空间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在地面选择有益变异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与常规育种相比,航天诱变育种具有诱变频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有利突变体多等特点。目前普遍认同产生变异的主要因素有微重力、强幅射、转座子活化和高真空等,并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水平以及细胞学水平开展空间诱变机理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我国自1988年首次通过卫星搭载开展水稻航天诱变育种以来,已有9个育成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其中“华航一号”等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审定。鉴于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其可望成为推动21世纪水稻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2012年10月22日,笔者在上海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看到,6年前曾搭乘我国第一颗专业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飞往太空的大麦种子,已经繁育出我国首个"太空大麦"新品种—空诱啤麦1号。"太空身世"确实让它们与众不同:产量高、抗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航天育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航天器返地技术的三个国家(中、美、俄)之一,也是少数利用航天技术进行诱变育种的国家。航天育种是利用卫星、飞船等返回式航天器将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太空诱变因子的作用下,使其发生遗传性状变异,利用有益变异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它是航天技术与农业遗传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农作物诱变育种的新兴领域,航天育种可以创造出新的种质资源,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一、我国航天育种的初步成果自1987年始至2001年初,我国已成功…  相似文献   

11.
植物空间环境的诱变育种与现存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返回式卫星进行搭载,利用空间环境进行诱变育种作为现代育种的一条新途径,已成为植物诱变育种的新兴领域。我国目前在航天诱变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培育出许多新品种(系)。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对理论研究质疑较多,甚至存在很多矛盾性的结果,阻碍了航天育种的进一步发展。综述了航天育种的诱变机理、诱变特点及对植株的影响,并着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航天诱变育种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近年来,航天诱变育种已成为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培育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花卉及抗生菌等高产优质新品种(系),经过卫星搭载,生物在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了变异,也可激活细胞中的转座子,使生物发生突变,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开创了育种的又一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航天育种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育种是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诱变育种方法也是一种利用航天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新型育种技术。本文从航天育种的原理出发,综述了航天育种的特点、国内外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航天育种在现代育种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信息超市     
9月9日15时,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实践八号”育种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主要用于航天育种试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航天育种的成就与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概述了植物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我国作物航天育种的成就 ;航天飞行对生物的关键影响因素 ;空间诱变不同层次上的生物学效应 ;航天育种的研究动态 ;并对航天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航天育种,又称太空育种,就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等返回式航天器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种子或植株)的诱变作用以产生变异,在地面选育优良的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植物育种新技术。科学实验证明,宇宙辐射和微重力等综合环境因素对植物种子的生理  相似文献   

17.
<正>记者从西安航天基地的航天育种科技产业示范园了解到,陕西省拟在澄城县建设花椒产业示范园,将2016年跟随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十号"在遨游太空12天后返回地球的澄城县水莲古村史家河山寨的花椒种子,经过无刺、矮化和密植,通过花椒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1987年首次开展水稻等农作物种子返回式卫星空间搭载至今已有32年。本文对我国30多年来在水稻航天诱变机理,航天生物育种共性关键技术,航天诱变新种质(基因)创新,优质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北京农业》2011,(29):52-53
<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近日建议,要把航天工程育种纳入载人航天及空间站计划,协调利用好中国空间搭载试验机会,为空间诱变机理和航天工程育种研究提供一个长期的科学试验平台。中国"2011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当天在北京开坛,戚发轫做主题报告时作上述表示。他说,在  相似文献   

20.
1987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和高空气球先后进行了21次农作物种子等生物材料的空间搭载试验,共涉及70多种植物的1 000多个品种。经过多年的地面种植筛选,已育成60多个农作物优异新品种(系),包括水稻15个、小麦4个和番茄、青椒、芝麻各2个,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罕见突变材料。特别是国家"十五"期间"863"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航天育种在新品种培育、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以及航天育种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航天育种技术已成为快速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要加强作物空间环境诱变的响应机理研究,破解航天诱变育种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