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1小麦冬灌有什么好处?小麦适时冬灌,一是能平抑地温,防止冻害死苗;二是能沉实土壤,粉碎坷垃,消灭越冬害虫;三是冬水冬肥相结合,可为翌春小麦返青和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此外,盐碱地麦田冬灌,还可以压碱改土。据调查,冬灌比未冬灌的麦田,亩穗数增加12.3万穗,穗粒数增加6.7粒,千粒重提高1.3克,增产27%。  相似文献   

2.
1.小麦冬灌有什么好处? 小麦适时冬灌,一是能平抑地温,防止冻害死苗;二是能沉实土壤,粉碎坷垃,消灭越冬害虫;三是冬水冬肥相结合,可为翌春小麦返青和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此外,盐碱地麦田冬灌,还可以压碱改土.据调查,适时冬灌比未冬灌的麦田,667平方米(1亩)穗数增加12.3万穗,穗粒数增加6.7粒,千粒重提高1.3克,增产27%.  相似文献   

3.
<正>一、小麦冬灌有什么好处?适时冬灌,一是能平抑地温,防止冻害死苗;二是能沉实土壤,粉碎坷垃,消灭越冬害虫;三是冬水、冬肥相结合,可为翌春小麦返青和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盐碱地麦田进行冬灌,还可起到压碱改土的作用。据调查,与未冬灌的麦田相比,冬灌麦田每667平方米穗数增加12.3万穗,穗粒数增加6.7粒,千粒重提高1.3克,增产27%。二、什么样的麦田要冬灌?小麦是否需要冬灌,一要看墒情,凡冬前田间持水量低于80%、有水浇条件的  相似文献   

4.
按每亩小麦产量的高低划分为高产麦田、中产麦田及低产麦田,分别调查它们的产量构成三因素,以及单株分蘖成穗数、每穗总小穗数、不孕小穗数、每小穗的粒数、粒位等与穗粒重的关系。并论述了增加每穗粒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小麦适时冬灌,一是能平抑地温,缓和地温的激烈变化,防止冻害死苗;二是能沉实土壤,粉碎坷垃,使表土疏松;三是可以消灭越冬害虫;四是冬水冬肥相结合,可为翌春小麦返青和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此外,盐碱地麦田冬灌,还可以压碱改土。据调查,正确进行冬灌的麦田,可比未冬灌的麦田增产10%~30%。小麦冬灌,必须考虑温度、土壤水分和苗情等因素。1.什么样的麦田耍冬灌小麦是否需要冬灌,一要看墒情,凡冬前田间持水量低于80%,且有水浇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资》2013,(9):24
<正>在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中,一般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亩穗数。因此,麦田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争取亩穗数最大化,也就是要争取早分蘖、多分蘖、培育大蘖,千方百计增加分蘖和提高分蘖成穗率,而春季麦田水肥供应对分蘖成穗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7.
小麦春季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麦正处于春季管理阶段,即小麦返青至抽穗前。且前正是返青拔节期,即年后分蘖高峰期。这一阶段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是决定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需水、需肥最多的时期。当前麦田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麦田群体偏少。主要原因是受干旱影响三类弱苗群体增多。二是部分麦田杂草偏多。由于部分麦田冬前没有开  相似文献   

8.
以郑麦366为材料,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的条件下,进行不同施肥处理(不施氮肥、施纯氮180 kg/hm2、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施纯氮270 kg/hm2)的田间大区对比试验,以探讨秸秆还田与氮肥、有机肥配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有机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对小麦的生育时期无影响;在施加有机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能使小麦的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施有机肥能够推迟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在不施氮肥条件下,秸秆还田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增加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施纯氮180 kg/hm2时,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成穗数、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施纯氮270 kg/hm2时,秸秆还田抑制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在秸秆不还田时,施加氮肥和有机肥均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且成穗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秸秆还田时,施加氮肥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但成穗数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加有机肥能增加小麦成穗数,但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总之,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处理最优;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处理最优,且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春季是小麦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迅速生长的时期,也是形成穗数、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做好春季麦田管理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率。春季麦田管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从小麦产量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谈小麦增产技术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生产实践证明,在不同产量水平的麦田里,小麦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粒重(包括粒数和粒重两因素)在提高产量中的作用是不等同的,研究不同产量因素在各种产量水平的相对重要性的变化特点,有助于我们明确各种水平小麦的增产技术途征和制  相似文献   

11.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优质专用小麦采取春季氮肥后移追肥技术,增产保优效果明显。起身期追肥虽能增加成穗数,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下降;孕穗期追肥虽能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但成穗数最少;拔节期追肥成穗数,尤其是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明显增加,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增产保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春季是小麦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迅速生长的时期,也是形成穗数、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做好春季麦田管理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率.春季麦田管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拔节—孕穗期(中后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肥水需求迫切,反应敏感,为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确保小麦丰产丰收,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因地制宜科学运用肥水1.1拔节孕穗肥水。密切关注天气预报,结合土壤墒情和苗情长势适时浇好拔节孕穗水。春季没有浇水追肥的高产麦田,要在拔节孕穗期浇水施肥,每亩施尿素5~10kg,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小麦孕穗期是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此时期缺水  相似文献   

14.
<正>从抽穗、开花直到成熟,是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这一时期也是小麦籽粒的生长期,是产量形成三要素(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关键时期。小麦中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穗数、增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增产量。要想确保小麦丰产丰收,在日常生产中,必须抓好以下几项管理要点。1浇好水麦田后期管理水当先,在小麦的生长后期麦田的土壤湿度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80%,以满足小麦对水分  相似文献   

15.
孟津县2003年旱地小麦受旱灾影响,除亩穗数和穗粒数有明显下降外,最突出的症状是穗部干尖严重。据调查,1郾0万hm2旱地麦田不同程度表现出病状,穗粒数平均减少4郾5粒,其中有3533hm2的小麦,穗粒数减少8郾5粒,减产15%左右,仅此一项就减产607郾3万kg。为了探索小麦穗部干尖的生理机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掌握明年蒲城县小麦苗情,有针对性的管理好小麦生产,笔者通过对2011年全县小麦的苗情进行了分析。当前我县麦田的管理原则和主攻方向是以促为主,抢时浇水补肥,防治病虫草害,实现稳定穗数、增加粒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小麦生育期间光热资源丰裕,但降雨分配不均。灌区小麦分蘖发展快,两极分化速度慢,籽粒灌浆期短,麦田耗水量大,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亩穗数和千粒重。旱区小麦分蘖的第二盛期不明显,不孕小穗和退化小花数目多,籽粒灌浆期更短,麦田耗水量小,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亩穗数和穗粒数。有效促控小麦群体发展,充分利用生态条件,把握着适宜于当地的小麦群体是两区稳取高产的基础;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或缓和导致穗重不稳的主要矛盾是确保两区小麦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旨在准确测定小麦穗粒数,为制定高产技术方案和总结高产经验提供技术支撑。[方法]用大田试验方法进行了小麦穗粒数测定方法的探讨。[结果]结果表明,新的穗粒数测定方法,在不同产量群体麦田中,其取样率可较传统方法提高约4倍,可相对提高准确率。其具体方法为:在测定麦田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点多个,在每个样点(面积1平方米)内连续取样本≥100穗,并装入网袋记录相关内容;烘干样本,对每个样本脱粒称重,在样本籽粒中随机数取一定数量的籽粒≥3份,作为每个样本穗粒数的重复并计数;依据每个重复的粒数对应的重量与样本重量换算出样本的总粒数,再用样本的总粒数除以样本穗数测得每个重复对应的样本穗粒数;将每个重复对应的样本穗粒数相加除以重复数则得到每个样本的穗粒数;将每个样本的穗粒数相加除以样点数量则得到取样麦田的穗粒数。[结论]新的测定方法有效提高了样本取样率,可较好反映不同群体麦田的穗粒数;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由于遗传、栽培及环境因素造成穗部不整齐而形成的误差。  相似文献   

19.
中东复合肥料在小麦上应用的试验结果表明,中东复合肥料能增加小麦穗数和穗粒数,比无氮处理对照增加穗数10.7万/亩-11.0万/亩,增加穗粒数4.02~6.34粒/穗,从而提高产量,较常规对照增产62.07~72.89千克/亩,增产率达62.07%~72.89%。  相似文献   

20.
早春是小麦分蘖向两极分化、幼穗加快发育,决定穗数和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草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并决定小麦是否能高产的关键时期.早春麦田的管理目标是:"巩固分蘖争穗数,增花保花攻大穗,战胜灾害增粒重."管理上应根据麦苗长势长相和气候条件,认真抓好"七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