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说“紫”     
说“紫”浙江湖州寇丹陆羽在《茶经》上说茶是紫者上,笋者上,故将阳羡,顾渚之茶名为“紫笋”,作贡茶。近年,不少学者在论及紫笋茶时,往往把紫色作为该茶的特征来描述。但笔者虽见紫笋茶芽确带紫红色,然在广东、福建、云南茶区所见,几乎所有茶芽稍肥壮者均带紫色,...  相似文献   

2.
闲对茶经说茶事 说到茶,好像人人都懂,谁没喝过茶?谁没见过茶?可是说到茶艺,知道的人好像就不会那么多了。也许你听说过日本的茶道,殊不知那本来是咱们老祖宗玩腻了的活儿,到了日本就少见多怪地当成了宝贝,格外小心地珍藏起来,并且越发地小气起来,一般情况下大众不会轻易见到,只有招待高级客人的时候才拿出来表演一番。这活儿在中国的时候,是这样的吗?肯定不是。想那秦、汉、唐、宋,泱泱大国,胸怀海一样宽阔,什么样的文化不能包客?什么样的文化不能滋生?茶本来就是自家产的东西,是烹是煮是泡是沏,是大碗喝还是小盅品,…  相似文献   

3.
杭州泉话     
杭州是名茶之乡,俗话说,“好茶需好水”。这是因为茶与水的关系至深,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质,中国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尤其是古代文人雅士更是对佳水孜孜以求。古人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认为“清轻甘洁”的泉水最宜泡茶。作为“茶都”的杭州,同样名泉荟萃,宜茶之水很多。宋人耐德翁在《都城纪胜》书中说:从五代吴…  相似文献   

4.
说茶     
说茶上海尹荣方我饮茶三十年,常恨茶虽源于吾国,而吾国似没有如日本之“茶道”者。我国人饮茶,常斤斤于察味别水,知茶、水、烹法而不知其他。我从前对这种徒逞口腹之欲的“茶文化”,实在是不敢多加恭维的。但近年留心说茶文字,知我们的先人于饮茶一事,别出机杼,提...  相似文献   

5.
巴蜀茶史三千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蜀茶史三千年四川农业大学李家光巴蜀茶叶利用的起源、发展与演变是祖国茶史的重要部分,历来学界说法有异,有说“发乎神农”,有说“起源商代”,……传统茶史考证多从古史茶假借字“荼,……”着手,很少考虑古地理、古民族、古习俗,以及民族分布与茶树自然分布等方...  相似文献   

6.
林更生 《农业考古》2000,(4):106-107
一、茶浴是茶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所涵盖的面极广,包括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例如茶话、茶诗、茶文、茶联、茶书、茶俗、茶德、茶艺、茶具、茶馆、茶食,以及茶与名人、茶与健康、茶与贸易、茶与宗教、茶与戏剧、茶与音乐、茶与美术等。而茶浴也是诸多茶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茶浴及其重要意义。用茶汤沐浴,在我国南部山区人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为普遍。研究表明,早在殷商时期,居住在福建武夷山九曲溪一带的闽越族就流行有一种洗岩茶浴的习俗。茶浴,说起来比较简单,就…  相似文献   

7.
茶联趣谈     
茶联趣谈江西武宁正国我国的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在茶文化的百花园中,茶联更是其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从某种意义上说,茶联是茶艺的升华,是茶文化的瑰宝,是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大凡茶场、茶园、茶馆、茶庄,大凡楼台、庭...  相似文献   

8.
饮茶考古谈茶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顺超 《农业考古》2003,(4):161-163
茶文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茶在古代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茗、荼、荼茗、葭、萌等。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文献记载中还未出现过,是唐代人把古“荼”字减去一笔而成“茶”字。“荼”是“茶”的古体字,“茶”是从“荼”字分化出来的。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续)二、修性──茶文化的道德完善北京茶叶学会邹明华茶,不仅作用于人的身体,而且影响人的心性。茶的属性、饮茶活动本身以及饮茶方式,都有可能感染我们的道德情操。茶是一种文明饮料,被人们认为是“饮中君子”。人们把茶品与人品相联,说茶德似...  相似文献   

10.
优质绿茶是绿茶中的优质产品,在同类商品中出类拔萃,品质上乘,有品牌,有大批产量,其中有不少优质绿茶还被有关部门认定。应该说名茶是优质茶,但优质茶不一定是名茶。优质茶生产只有长期保持优良品质,而且产品形成独特风格。并得到社会承认和获得品牌后,才会上升到名茶的档次和地位,成为名茶。  相似文献   

11.
一度低迷的国茶,如今又风靡大江南北。随着科学饮茶和茶叶知识的普及,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上海人将茶作为首选饮料。人们说,“茶痴”刘启贵功不可没。刘启贵出生在一个茶叶世家,从祖父到兄弟都以茶为业。他自己说,我一生注定与茶有缘。为了茶,他曾上云贵,闯川广,江、浙、闽更是常来常往。八十年代后,咖啡、洋饮料蜂涌而入,中国茶叶面临着市场危机。刘启贵奋然而起,把对茶的感情凝于笔端,在《文汇报》上刊出科普文章,阐述茶养生健身的科学价值,居然在海外引起了很大反响。他由此受到启发,国茶的兴旺,必须普及茶知识,弘扬茶文…  相似文献   

12.
茶史、茶俗与茶叶博物馆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良中国是茶的故乡,这已为世界所公认,但究竟饮茶始于何时?说法不一。《华阳国志·巴志》说,巴蜀地区给周天子的“贡品”中已有茶叶,又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这都是传说。有确切记载的为西汉...  相似文献   

13.
在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陕西省作家协会王愚朋友们,我们在座的有许多是茶界专家,也有不少文化人,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讲,诚如陈文华院长刚才说的,文化界介入茶文化研究的领域,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新的尝试。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喝过茶,也怡如丁文同志说的...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在不少茶文章中“工夫茶”、“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有的说“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但《辞海》缩印本503、509页“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云: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笔者拜访请教了当代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并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15.
湖州的茶馆     
明清时民间饮用泡茶之风盛行,在此之前,人们一般都饮用剪茶。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乃斫、乃熬、乃杨、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对于散茶不用斫炀或春,只要炒焙后冲洗水即成庵茶备用。可以说有了散条,就有了泡茶的可能性,所以,实际上唐代已经出现了饮用泡茶的情况。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说:“山憎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咀。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这可能就是泡茶的雏形。古代没有保温瓶之类的设备,饮茶只能煎制,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巴志》:“园有方■,香茗”记载,我国人工栽培利用茶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1)在这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人们首先把其当成饮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讲求的享受,对水、茶、器具、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  相似文献   

17.
饮茶五字经     
一、泡饮茶对于人类的益寿保健有很大的好处。据载,常饮茶,能促进人的新陈代谢,有益身心健康。中国几千年中有几百个皇帝,长寿者极少,而能活到80岁以上的乾隆皇帝,其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常喝茶。乾隆皇帝嗜茶如命、伴茶芳邻,85岁时退让皇位,老臣们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呀!”乾隆皇帝便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呀!”寥寥八个字,道出了人世间对茶的依恋。饮茶首先讲究泡茶。泡茶要注意水质和煮水的时间。水须是甜水,一般说山泉最好,江河水次之,井水再次之。如用井水,应是常用的、质甜的活井水。煮水时要慎煮。水煮到接近沸时…  相似文献   

18.
"茶禅一味"考辨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潘林荣"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特质,其中既道出了茶与禅宗的密切关联,同时在某种意上说也包涵了中国士大夫对茶文化内在精神的深刻把握。然而,也许是"茶禅一味"之说流传久远,且又"语焉不详",抑或是时过境迁...  相似文献   

19.
梁子 《农业考古》2003,(2):299-300
国人饮茶说茶,动辄鸟龙、龙井,似乎地处黄土地的陕西与茶无缘,殊不知,陕西不仅产茶,而且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南方茶大量进军西北市场,陕西茶界各奔东西之时,陕西茶人韩星海放下舒适工作环境,四处奔走,终于办起了内部宣传资料性报纸——《园林导报》,以“报道园林经济、传递果业信息、宣传名牌茶叶、服务城乡百姓”为已任,一年多来,充满艰辛,也充满着辉煌。  相似文献   

20.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4):120-133
所谓茶俗,是民间长期生活积累、演变、发展而自然积淀起来与饮茶相关的文化现象,简单地说,茶俗就是民间的饮茶习俗。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信仰、经济等等条件的不同,各地的茶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盛局面。特别是有些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