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林间连续四年十次释放不同蜂量的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防治第一代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结果表明,当害虫卵块密度在1.0块/株以下时的效果是显著的,每公顷放蜂量15—60万头较合适,但林间释放赤眼蜂持续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森得保粉剂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是南方松林常见害虫,呈周期性暴发,一旦暴发,发生面积往往很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作者在2004年6月开展了喷施森得保粉剂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1试验地概况防治试验区设在江西省上犹县梅水乡水径村,该地区为丘陵山地,海拔157~235 m,高差在30~80 m之间。防治试验区面积为247 hm2,林分为马尾松纯林,胸径4~16 cm,树高4~12 m,郁闭度0·7~0·8。供试虫为马尾松毛虫第1代幼虫,多为3~4龄,虫口密度在35~480条/株,有虫株率为99·5%。2材料与方法防治药剂为乐斯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森得保可湿性粉剂,喷…  相似文献   

3.
通过人工模拟试验,找出了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食叶量与马尾松高、径及材积生长的关糸,试验表明,失叶量超过单株针叶蓄积的50%时,就开始对马尾松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即5~10a生马尾松虫口密度达25头/株,10~20a生马尾松虫口密度达77头/株,对其树高、胸径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为控制该虫的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蠋蝽对3种主要松毛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是湖南省3种主要松树害虫,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昆虫。为探究蠋蝽对3种松毛虫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龄期的蠋蝽3龄若虫、5龄若虫和成虫对松毛虫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每个虫态的蠋蝽对3种松毛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都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在饱和猎物密度条件下,蠋蝽各虫态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5.86头(成虫)5.10头(5龄若虫)2.79头(3龄若虫);蠋蝽各虫态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4.10头(5龄若虫)4.02头(成虫)2.65头(3龄若虫);蠋蝽各虫态对云南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4.27头(成虫)3.65头(5龄若虫)2.42头(3龄若虫)。其中,蠋蝽成虫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控害潜能最大,a/T_h值为3.293 1。可见蠋蝽对3种松毛虫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在松毛虫低龄幼虫期,选择蠋蝽成虫或5龄若虫释放防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南方马尾松林的主要害虫,研究马尾松毛虫的空间格局,对于深入了解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选择、确定合适的估计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方法和该虫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种群消长的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通过对衢州市开元寺、荆溪、横路、华墅的马尾松林和马尾松毛虫(1984)第一、第二代、越冬前、越冬代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主次要食叶害虫与天敌种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尾松林中的若干次要食叶害虫是马尾松毛虫的寄生或捕食性天敌的转主寄主,从而使马尾松纯林至少有6条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沿着这6条食物链流动的48条能流线。因此,只要合理地实施人工防治,不滥用化学杀虫剂,能够提高马尾松纯林的自然控制能力,有利于控制马尾松毛虫灾害,并达到综合防治多种食叶害虫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天池林场老土地工队有马尾松纯林3012亩,海拔750—900m,树高11m,胸径14cm、郁闭度0.8,林相整齐,生长较好,地被物较多,由于未作虫情测报工作,也无防治准备,于1981年暴发马尾松毛虫,有虫株率100%,平均虫口密度282头,最大达2733头,危害十分严重.为了保证林木正常生长,我们针对当时无药缺械,树高虫多的情况,采用黑光灯诱杀松毛虫成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诱杀情况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8.
油松毛虫是一种暴发性强、繁衍快的毁灭性害虫,其危害特点主要是幼虫取食油松针叶。笔者阐述了油松毛虫在山西省沁水县的生活习性及危害情况,并总结了2016年在端氏林场采用的飞防防治油松毛虫的技术。机型选择法国小松鼠350 E直升机,用药为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沉降剂、药剂、水的比例为1∶30∶89,每架次装药量600 kg进行超低量喷雾,用药量6 kg/hm^2.防治前虫口密度为80头/株,防治后3年平均株虫口密度分别为41. 250头/株、0. 075头/株、0. 015头/株,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正> 松茸毒蛾(Dasychira axutha Collenette)属鳞翅目毒蛾科,是大口林场马尾松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1984年前,常与马尾松毛虫混同发生,但不成灾;1984年以来,多次大面积严重危害,1985年5000亩松林针叶被食光,最高虫口密度达709条/株,平均虫口为301条/株;1989年第一代发生15000亩,虫口密度最高达1000条/株,该虫严重影响了马尾松的生长。为了掌握该虫在大口材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便有效地控制其危害,1985年始,我们对松茸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观察和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用棉铃虫做为替代寄主生产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应用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达7O%以上,且具有待效作用,一次防治可控制5-6年不成灾。但是,利用马尾松毛虫生产DpCPV受季节及虫源的限制,同时还存在林间生产的病毒质...  相似文献   

11.
根据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原理,建立仙居县1983—2009年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的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的非线性似乎不相关模型的拟合精度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拟合精度;用非线性似乎不相关模型预测未参与建模的2010—2011年4代马尾松毛虫的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8.25%,18.17%和14.35%。  相似文献   

12.
我县于1982年10月13日至25日对越冬前马尾松毛虫进行大面积超低容量飞机防治,效果显著,初报如下。一、飞防作业区概况:大部分马尾松林分布在海拔100—500米黄土丘陵上,林相单纯,五十年代以来不断遭马尾松毛虫危害,1982年第2代发生面积17万亩。虫口密度高的达500—600条/株,低的20—30条/株,有虫株率95—100%。  相似文献   

13.
2007年至2011年,利用飞机喷洒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进行预防性防治,防治前虫口密度:2007年、2008年、2009年逐年显著下降(P0.05),2010年、2011年、2012年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较前1a差异不显著(P0.05);防治前有虫株率:2007年、2008年、2009年逐年显著下降(P0.05),2010年、2011年、2012年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较前1a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毛虫中度到重度危害林分中喷洒白僵菌,前2 a防治效果体现为降低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后3 a防治效果体现为控制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预防性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全州(含灵田)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示范区成果于1991年元月25日至27日在全州通过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示范区在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对害虫的综合治理是利用森林的自控能力,根据需要协调各种防治措施,把害虫密度降到受害允许水平以下的一种管理体系。它是充分利用害虫与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以预防为主,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森林害虫中发生地区最广、危害面积最大,经常猖獗成灾的害虫,所以应用抽样调查方法估计虫情和指导防治有重要意义。但是抽样调查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当时间紧迫,力量有限时,不调查每株虫数,只计有虫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马尾松毛虫是祁东县松林的主要针叶害虫,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最高年份全县发生面积高达20万亩,成灾面积达13万亩。研究了对祁东县马尾松毛虫虫源地防治措施,探索了马尾松毛虫虫源地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全县马尾松毛虫的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毛虫是沿江低山丘陵马尾松林的历史性害虫,自1980年以来,我们坚持调查和观察,通过采取“虫源地”形成与发生、发展规律的探讨、马尾松毛虫幼虫种群密度简易估计模式模拟和应用、以无公害农药为主,“治点保面”综合治理的协调措施,控制“虫源地”潜伏阶段,达到有虫不成灾,获得少投资、高效果、长效益的目的。贵池区自1992年至今,马尾松毛虫没有暴发成灾,明显地避免了马尾松毛虫发生周期。  相似文献   

18.
搞好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工作,是进行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的先决条件和科学基础。只有正确掌握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规律,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其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 众所公认,黑光灯是目前进行害虫测报的理想工具。它至少能诱集7个目57个科  相似文献   

19.
森得保太阳能杀虫灯对云南松毛虫的灯诱防治试验,平均虫口密度从32.3头/株下降到4.85头/株,防治效果平均达84.95%,该灯适用范围广、节电省钱,具有自动安全防护、防治面积大,击杀害虫效率高的特点,是诱杀害虫和维护环境的绿色产品,是有害生物物理防治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0.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在浙南防治马尾松毛虫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进行马尾松毛虫的灯诱防治试验,平均虫口密度从29.2头/株下降到4.95头/株,防治效果平均达86.4%,说明该灯可以用于防治.与化学防治和白炽灯相比,该种杀虫灯具有防治成本低、无污染、投入少、效果显著等特点,又具有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