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试验测定了30头猪背最长肌样本烹饪前后的感官特性,发现鲜肉肉色与感官烹煮多汁性呈显著相关(-0.45),鲜肉大理石纹分别与感官烹煮多汁性(-0.49)和感官烹煮油润性(0.47)呈显著相关。鲜肉肉面水分与感官烹炒多汁性呈显著相关(-0.38)。这些因素值得养猪产业参考。  相似文献   

2.
猪肉品质特征的形成原理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肌肉的化学组成及代谢是肉质特征形成的生化基础。肌肉颜色取决于肌红蛋白的氧化还原状态及氧结合量 ;肌肉嫩度与肌纤维状态、结缔组织的含量和组成、肌内脂肪含量以及肌肉内蛋白分解酶等因素有关 ;肌肉风味取决于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以及肌内脂肪的性质 ,膻味来源于雄烯酮和粪臭素 ;肌肉系水力是影响猪肉的颜色、风味和嫩度的重要因素。系水力的高低取决于肌肉 pH和肌肉脂质的氧化程度。本文对上述内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快速冷却对猪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4头杂交猪常规屠宰后将胴体随机分成3组(每组8头),分别采用常规冷却24 h(0~4℃,风速2.5 m.s-1),快速冷却(-20℃,风速2.5 m.s-1)1 h和2 h后转入0~4℃冷却至宰后24 h。肉质测定结果显示:快速冷却1 h和2 h可减缓背最长肌pH的下降速率,加快其温度的下降,提高a*值、肌浆蛋白和肌肉总蛋白溶解性,对L*值和肌原纤维蛋白溶解性没有影响;快速冷却1 h可以提高持水性、嫩度,减少肌束内肌细胞外空隙面积;快速冷却2 h使肌束内肌细胞外空隙面积增大,对持水性、嫩度影响不显著。这表明采用快速冷却1 h可以改善肉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通过感官、风味、水分、蛋白质、脂肪及游离氨基酸等指标的测定,研究不同烹制工具和烹饪方法对鸡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炉(induction cooker,IC)、电压力锅(electric pressure cooker,EPC)、电炉(electric stove,ES) 3种烹制工具对鸡肉的感官品质和营养特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电磁炉加热鸡肉的感官品质最好,且脂肪含量较低。烤制、煮制、蒸制3种烹饪方法下鸡肉的香气、滋味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蒸制方式下鸡肉的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蒸制有利于鸡肉蛋白质降解产生较多的滋味物质。  相似文献   

5.
炒肉的窍门1.炒牛肉片:炒牛肉片之前,先用啤酒将面粉调稀,淋在牛肉片上,拌匀后腌30分钟,啤酒中的酶能使一些蛋白质分解,可增加牛肉的鲜嫩程度。2.炒猪肉片:将切好的肉片放在漏勺里,在开水中晃动几下,待肉刚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了解本地农贸市场所卖猪肉的品质,本试验对农贸市场当天所卖猪肉背最长肌(包括疑似PSE,正常色的背最长肌和黑猪肉)采样,检测肌肉肉色、酸碱度、大理石纹、系水力和嫩度.结果表明,菜场所售黑猪肉的背最长肌肉色、大理石纹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H最高,失水率有降低趋势,但嫩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疑似PSE组肉色苍白,pH达到5...  相似文献   

7.
以色泽、嫩度、保水性等品质特性和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等营养特性为指标,研究3种解冻方式,低温(空气)解冻、常温(空气)解冻、流水解冻对猪肉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解冻工艺可显著改善猪肉的L*值、a*值和b*值,有效改善解冻后猪肉的色泽。针对不同解冻方式,低温解冻条件下猪肉的保水性和嫩度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解冻后猪肉品质最佳;且低温解冻后的猪肉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最高,解冻后猪肉营养最好。  相似文献   

8.
影响肉质的因素很多,如动物的品种基因遗传、年龄、应激、营养与饲喂制度等。其中,品种基因遗传对肉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营养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传统湘西腊肉经蒸煮、油炸和微波3种烹饪方式处理后,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腊肉共鉴定出117种挥发性成分,主体成分为酸类化合物(7种)、酯类化合物(15种)、羰基类化合物(29种)、酚类化合物(38种)、醇类化合物(10种)和碳氢化合物(18种).微波加热形成的风味化合物种类最多,达60种,且醇类、酸类和酯类化合物最多;蒸煮次之,为49种;油炸最少,仅42种.  相似文献   

10.
以皮特兰猪与我国地方猪种金华猪杂交的资源家系为材料,分析猪肉颜色指标与其他肉质和胴体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猪肉颜色指标间普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除明度系数L值与红度a值和色调角h值相关不显著外,其他猪肉颜色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01);猪肉颜色与其他肉质指标和胴体指标之间也普遍存在相关性,其中较多为负相关.L值、彩度c值与眼肌pH、腿肌pH、眼肌面积、系水力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a值、绿度b值与腿肌温度、眼肌面积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b值还与系水力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h值与眼肌温度、腿肌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皖南花猪、东北民猪、长白猪、长白X民猪和长白X皖南花猪商品肥育猪鲜肉蛋白质品质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皖南花猪蛋白质构成与民猪有较大的差异;杂交使中国地方猪种蛋白质品质下降,尤其皖南花猪和长白猪杂交后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杂种猪蛋白质品质更趋向于长白猪而不是地方猪种。  相似文献   

12.
眼下都市里最新流行的休闲方式是什么?瑜珈?旅游?美容?恭喜你,答错了。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原本家庭主妇的工作——烹饪。  相似文献   

13.
张结慧 《农技服务》2014,(5):142-142
本文介绍了市场肉品卫生检查检验的时候遇到的病死猪肉、注水猪肉、公猪肉和母猪肉如何用简易方法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研究烹饪方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ier sinensis)可食部位中常量元素[钠(Na)、钾(K)、镁(Mg)]、微量元素[锰(Mn)、铁(Fe)、铜(Cu)]以及重金属[铬(Cr)、镉(Cd)、汞(Hg)]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烹饪前,中华绒螯蟹可食部位中元素分布:K>Na>Mg>Fe>Cu>Mn>Hg>Cr>Cd;相比于未加工的可食部位中元素含量,烹饪后K含量降低,Na和Mg元素含量整体增加,其他元素含量因烹饪方式、部位、性别的不同变化不一,不同烹饪方式对同一部位、同一元素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布规律不变(所有样品均是干质量)。基于3种重金属含量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烹饪前后THQ值均小于1,对人体健康不构成显著风险。研究表明:烹饪方式对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中元素含量变化具有影响,但不会提高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风险。本研究以期弥补以食品原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华绒螯蟹中重金属风险危害评估的不足,为中华绒螯蟹的精准膳食风险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以精选猪后腿肉的股四头肌为主要原料,研究2种滚揉方式即连续滚揉和间歇滚揉(滚揉15 min,暂停15 min),4种有效滚揉运行时间(4、6、8和10 h)对猪肉火腿系水性(蒸煮损失率、压榨失水率、杀菌失水率)、质构特性(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度)、色泽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滚揉方式对猪肉火腿的蒸煮损失率无显著性影响,连续式滚揉制得的猪肉火腿的压榨失水率和杀菌失水率显著大于间歇式滚揉制得的,而间歇式滚揉制得的火腿的系水性则优于连续式滚揉制得的。间歇式滚揉制得的火腿的咀嚼度、亮度值(L*)显著大于连续式滚揉的。滚揉方式对其他质构指标和红度值(a*)影响不大。间歇式滚揉所制得的火腿的感官总接受性分值大于连续式滚揉制得的。短时间滚揉(4 h)或长时间滚揉(10 h)均不利于火腿保水和质构的改善。当滚揉时间为8 h时,火腿的蒸煮损失率和杀菌失水率均最小,系水性最好,同时具有最好的质构特性、红度值及感官品质。采用间歇式滚揉,有效滚揉运行时间为8 h(总时间16 h,滚揉15 min,暂停15 min)时,猪肉切片火腿具有最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安全优质猪肉的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人们对猪肉产品的卫生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突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和实现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需大力发展安全优质猪肉生产.本文简要探讨了安全优质猪肉的内涵,并阐述了培育优质猪种、开发绿色饲料产品及新型抗生素类替代品、猪群保健,生态养猪,完善我国猪肉安全控制系统等发展安全优质猪肉生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甘肃农业》2015,(3):61
<正>肉类是高蛋白质和脂肪的来源,在人们每日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不过,常常因烹饪方式不当,不仅不能发挥肉类该有的作用,还会造成致癌物质的产生,极大的危害人体健康。以下是常见的三种易致癌的肉品:烤焦的肉品当下,喜欢烧烤的人们越来越多,红旺的炭火将肉的原汁原味逼出,无疑是美味佳肴。随着自助烧烤的流行,一般人不能很  相似文献   

18.
静态变压腌制技术对猪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静态变压腌制的优越性,阐明静态变压腌制对猪肉品质的影响,提高腌制肉制品品质。【方法】采用静态变压腌制(试验组)、常压腌制(对照1)、真空腌制(对照2)和加压腌制(对照3)4种方式对猪肉进行腌制,分析腌制效果(食盐含量、腌制吸收率)、pH、食用品质(水分含量、离心损失率、滴水损失率、色泽、剪切力与质构)、盐溶性蛋白含量、肌纤维束微观结构及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程度的变化及影响。【结果】就腌制吸收率而言,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前4 h无显著差异,4 h后试验组的腌制吸收率较其他三者显著提高(P<0.05)。就食盐含量而言,腌制6 h时,试验组较对照组1提高了31.9%,较对照组2提高了10.20%,而较对照组3提高了7.29%,且与三者差异显著(P<0.05)。静态变压腌制可显著提高猪肉pH值和食用品质。结果表明:腌制过程中,试验组的pH值大于对照组,且每时间点差异均达到显著(P<0.05)。试验组水分含量和保水性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离心损失率显著小于对照组1(P<0.05);试验组的滴水损失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P<0.05)。静态变压腌制对猪肉的嫩度、TPA和色泽有显著影响,使剪切力、硬度、弹性、咀嚼性和胶黏性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表面的b*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内部的a*值、b*值及色泽相关肌红蛋白差异不显著。静态变压腌制对猪肉的蛋白和微观结果也存在显著影响。腌肉中的盐溶性蛋白质的含量随着腌制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腌制6 h时,试验组肉中的盐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3(P<0.05)。腌制液中的盐溶性蛋白含量随着腌制时间延长,也呈上升趋势。在腌制6 h时,试验组腌制液中的盐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程度不一致,试验组1.5-4.5 h没有明显的条带出现或缺失,而6 h时在40 kD出现条带,但颜色较浅;而对照组1.5-6 h在40 kD均出现条带,说明试验组猪肉蛋白质降解程度低于对照组。电镜结果表明静态变压腌制降低了对肌纤维束微观结构的破坏程度,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1对肌肉微观结构破坏程度最小,猪肉肌纤维束结构完整,对照组2和对照组3使肌纤维束组织结构完整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肌纤维束缝隙变大,结构疏松。【结论】与常压腌制、真空腌制和加压腌制相比,静态变压腌制可显著提高腌制效果、改善肉质,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用雅南猪30头,长雅猪33头,以德国专用肉质pH仪的测定值(pH仪测值)作为标准,研究了我国常规肉质指标的精确性和可行性,并比较了两品种间的肉质差异。结果表明:pH比色值与pH仪测值的相关最高(r=0.64),有一定精确性;肉色评分与pH仪测值呈中等正相关,平均为0.3,斗膜肌的肉色评分较背最长肌精确;三个系水力性状中失水率和贮存损失与pH仪测值呈负相关分别是-0.29和-0.22,熟肉率与pH仪测值呈弱的正相关为0.21,以失水率的精确性和可行较好;肌肉大理石纹评分以及4个化学成分与pH仪测值相关很低接近0,但肌肉大理石纹与粗脂肪含量的相关高达0.66,是较好的预测性状;雅南猪的肉质极显著地优于长雅猪,长雅猪中PSE个体占18.2%,DFD个体未发现,雅南猪中无PSE肉但DFD个体占6.7%。  相似文献   

20.
饲养方式对河田鸡肉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饲养方式在提高肌肉品质中的作用,为优质鸡肉品质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笼养、室内平养、草地散养3种饲养方式对河田鸡脂肪沉积与分配和肉质性状的影响,同时探讨肌内脂肪与肉质性状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在散养条件下,河田鸡脂肪沉积显著降低(P<0.05),其中对腹脂的沉积影响最大,肌肉剪切力、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笼养鸡和平养鸡(P<0.05),而pH值、滴水损失、烹饪损失、肌纤维密度显著低于笼养鸡(P<0.05)。肌内脂肪与肌肉pH值、剪切力、胸肌肌纤维直径呈负相关,而与滴水损失率、烹饪损失率、肌纤维密度和嫩度呈正相关。[结论]饲养方式对脂肪沉积与分配有显著的影响,笼养鸡的肌内脂肪、肌间脂肪、皮下脂肪、腹脂率显著高于散养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