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相关非技术因素,降低其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提高检查成功率。方法:对38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扫描心率控制在60次/min以下30例,心率波动小于5次/min34例,影像质量基本能够满足影像学评价;3例因扫描期心率未能控制,不能满足影像学诊断要求;1例造影剂外渗,无1例屏气失败。结论:细致有效处理好检查相关的非技术因素,是顺利完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增强造影时的护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CT造影增强技术,是一项已被公认的、标准的CT检查技术,螺旋CT及高压注射器的应用,使CT增强方法和影像质量发生了明显标化Ⅲ。我院自2002年6月引进螺旋CT机后就配合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扫描,取得了良好的诊断效果,现将使用操作及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8例(其中3例为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并置入支架者;2例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其余为冠心病可疑者)的MS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和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并将3例CT检查结果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8例MSCTCA左冠状动脉主干显示清晰,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显示较清晰,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但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的远段及其小分支有运动伪影的干扰。3例CT检查结果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同。结论:MSCT冠状动脉成像能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MSCT是诊断和随访冠状动脉疾病很有意义和潜力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6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常规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比较常规心电图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预测准确度及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66例患者中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54例.12导联动态心电图...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护理配合的要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术前认真检查电视摄影系统、电凝电切系统、气腹系统及冲洗抽吸系统性能是否完好,器械及物品是否准备齐全,熟悉术中护理配合的要点,术后严格按规范处理器械。结果:35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1例因仪器故障和器械性能不良而影响手术进程,保证了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无并发感染,住院3~6d痊愈出院。结论:术前手术护士对仪器的检测、性能熟悉、器械及物品的完善准备.术中护士默契的配合是确保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在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左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单支病变所致OMI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面报道不多,为此我们统计了我院1994年7月至1997年12月的98例进行核素心室造影的单支冠状动脉病变OMI患者,与30例正常人对照分析;并将病人按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者分成3组作了比较,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1994年7月至1997年12月做过冠状动脉造影及核素心室造影2项检查,并符合下列条件者:(1)1个月内完成上述2项检查;(2)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45岁以下男性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青年男性(年龄≤45岁)和同期随机抽取的50例年龄>45岁的中老年男性AMI患者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青年组中,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等发病危险因素差异有显著性(P<0.05),典型胸痛表现差异有显著性(P<0.05)。青年组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脉病变以单支为主(P<0.05),中老年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多支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青年组。结论 45岁以下青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防治青年AMI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股动脉内径大,定位明显,穿刺容易,操作相对简单,因此早期常采用经股动脉途径作为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常规途径[1,2]。但随着介入诊治病例的增加,出现并发症的例数也相应增加,使人们认识到经股动脉途径的缺陷。20世纪90年代Campeau与Kei meneij[3-5]尝试经桡动脉行介入诊疗技术,其优越性逐渐被更多的介入医师所认识并被患者所接受。现将我科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配合与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连续选取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经桡动脉穿刺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42例,PTCA及支架置入术18例。60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手部肿胀,穿刺口疼痛,经及时处理,无1例手部发生缺血性坏死及其他并发症。2护理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向患者简要的讲解手术方法、过程,并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与之交谈,使患者消除顾虑,增强对手术的信心。2.1.2手部血管的观察有研究报道[6-8],绝大多数患者可适应6F导管,多数男性、半数以上女性可接受7F导管操作。但经桡动脉穿刺置入鞘管会影响到桡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疗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同时作DSCTA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以CAG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价D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504个冠状动脉节段中,485个节段可作DSCTA、CAG配对分析。D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03%、92.35%、83.54%、96.02%。DSCTA显示53个非钙化斑块、49个钙化斑块及56个混合型斑块,其中118个斑块的偏心指数〈0.5,40个斑块〉0.5,而CAG难以对斑块进行评价。结论 DSCTA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管壁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中的护理措施。方法对4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PTCA术,术前做好完善的准备,术中密切配合。结果4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1例因护理配合不当影响治疗,住院8~16 d后均康复出院。结论PTCA术能有效提高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存活率,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疾病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再次入院造影复查时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根据再次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将370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并随访造影结果的患者分为再狭窄组与非再狭窄组,对两组临床情况及生物化学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0例患者中有487支靶血管置入支架,94例患者的123支靶血管发生再狭窄。单因素分析显示再狭窄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非再狭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为冠状动脉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提示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slice spiral 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方法:36例患者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16层螺旋CT,患者心率控制在65次/min以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分段数据采集方式,造影剂为碘海醇300,85~100ml,注射速率4.0ml/s,应用MPR、CPR、MIP、VR等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显示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并根据标准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36例增强扫描图像,28例(77.8%)图像质量为一级,6例(16.7%)图像质量二级,1例(2.8%)图像质量三级,1例(2.8%)图像质量四级;374个冠状动脉节段中,359(96.0%)个节段能够满足管腔评价,15(4.0%)个节段不能满足管腔评价。结论:将患者心率控制在65次/min以下,且心律平稳,使用合适的扫描参数及重建相位窗,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较满意地显示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适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筛选、冠状动脉搭桥及支架等术后疗效评价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超声造影应用于细菌性肝脓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52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超声造影以及增强CT检查,并将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准确率为98.08%,增强CT检查准确率为96.1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P0.05);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测脓肿最大直径为(7.1±0.8)cm,增强CT检测脓肿最大直径为(7.6±1.7)cm,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P0.05)。结论: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与增强CT在诊断细菌性脓肿方面临床价值相似,但是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操作实用性以及便利性优于增强CT,且超声检查在实时引导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治疗上,更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张萍 《河南农业》2013,(18):46-4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儿童口腔疾病。在儿童看病过程中,多种原因导致孩子对检查、治疗不配合,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分析儿童口腔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并寻找相应的对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尿动力学(Urodynamics)是泌尿外科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分为上尿路和下尿路尿动力学两部分.尿动力学检查主要应用于下尿路疾病,并已成为泌尿外科临床常规检查技术之一[1].其测定值受外界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尿动力学检查与护理配合密切相关,我院1999年3月购置美国Laborie(莱博瑞)公司Encore5.7尿动力分析仪一台[2,3],已成功检查下尿路疾病患者1018例.现将尿动力学检查的原理及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X线、CT、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同影像检查手段等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31例怀疑颈椎病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影像学分析.结果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对颈椎病的检出结果各有不同.结论X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检查有一定优势,脊髓型颈椎病应首选CT或MRI检查,而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CTA、MRA更有诊断价值,食道压迫型颈椎病则以X线平片结合食道造影为主.结论用比较影像学指导各型颈椎病影像检查,有利于临床找出各型颈椎病的最佳影像诊断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联合碘油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提高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方法:对疑似肝癌复发患者30例行超声、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碘油CT检查,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评价不同诊断方法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检出微小肝癌病灶72枚,超声病灶检出率为62.50%,DWI为68.06%,DSA联合碘油CT为97.22%,DSA联合碘油CT对病灶的检出率高于超声及D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对微小肝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1.11%、50.00%,DWI为66.67%、50.00%,DSA联合碘油CT为97.22%、100.00%,DSA联合碘油CT诊断微小肝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结论:与超声及DWI相比,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敏感性最高,对提高微小肝癌检出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X线、CT、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同影像检查手段等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31例怀疑颈椎病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影像学分析.结果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对颈椎病的检出结果各有不同.结论X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检查有一定优势,脊髓型颈椎病应首选CT或MRI检查,而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CTA、MRA更有诊断价值,食道压迫型颈椎病则以X线平片结合食道造影为主.结论用比较影像学指导各型颈椎病影像检查,有利于临床找出各型颈椎病的最佳影像诊断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AD)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探讨cIMT对T2DM合并CAD的预测意义。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结果将T2DM患者83例分为A组(T2DM无合并CAD组)40例和B组(T2DM合并CAD组)43例,其中依据冠状动脉受累支数将B组分为B1组(1支病变组)12例、B2组(2支病变组)14例和B3组(3支病变组)17例。收集并检测所有患者各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通过彩色B超测量cIMT值,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结果 B1、B2、B3组c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均显著高于A组(P〈0.01),且以B3组cIMT最厚,颈动脉斑块积分最高,其次是B2、B1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3组斑块检出率高于A组(P〈0.05)。结论 T2DM合并CAD患者的cIMT值、颈动脉斑块积分均高于T2DM无合并CAD患者,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呈上升趋势;cIMT超声检查可作为T2DM合并CAD的一个简便无创、经济有效的筛查方法,基层医院可推广应用。cIMT超声检查对T2DM合并CAD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多层螺旋CT(MSCT)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中对冠状动脉狭窄、斑块、支架等相关指标的评价,与"金标准"——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对比,MSCT的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都非常高,这一可喜的研究成果,让MSCT在临床的应用逐渐普及,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筛选和随访工具,从而极大的提高对隐匿型冠心病和支架置入后冠心病再发患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