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昌宁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组建及幼虫取食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昌宁野外定株放养观测 ,详细记载了云南松毛虫整个世代各个发育阶段的存活数、死亡数及死亡原因等 ,首次组建了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从生命表可以看出 ,云南松毛虫种群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 ,第一代和越冬代的死亡率分别为 99 76 %和 99 88%。通过 6 0头幼虫室内个体饲养 ,测定出第一代和越冬代幼虫取食思茅松针叶量分别为 92 2 2 3cm和 86 0 1 3cm ,取食天数分别为 10 3天和 98天。分析表明 :幼虫 4龄 (含 4龄 )以前 ,云南松毛虫累计取食针叶量不超过总取食量的 15 % ,5龄以后取食量占总食量的 85 %以上。故幼虫 4龄期是防治云南松毛虫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2.
昌宁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组建及幼虫取食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昌宁野外定株放养观测,详细记载了云南松毛虫整个世代各个发育阶段的存活数、死亡数及死亡原因等,首次组建了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从生命表可以看出,云南松毛虫种群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第一代和越冬代的死亡率分别为99.76%和99.88%。通过60头幼虫室内个体饲养,测定出第一代和越冬代幼虫取食思茅松针叶量分别为9222.3cm和8601.3cm,取食天数分别为103天和98天。分析表明:幼虫4龄(含4龄)以前,云南松毛虫累计取食针叶量不超过总取食量的15%,5龄以后取食量占总食量的85%以上。故幼虫4龄期是防治云南松毛虫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3.
在云南松人工林中选择9株样株,对文山松毛虫第1代4 500粒卵加以标记,经过幼虫、蛹和成虫不同虫期的存亡状况的跟踪观测,获取不同虫期的存活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由生命表得出,文山松毛虫第1代种群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环境条件制约,整个世代死亡率高达99.87%。通过30头第1代幼虫室外套笼饲养、食叶量测定的结果表明幼虫期单虫的总食叶量为4842cm;不同龄期幼虫的单虫食叶量不同,1-3龄较少(为601cm)、5龄最多(为1 589cm),6龄次之(为1 311cm),5~6龄为暴阶段。生命表组建和食叶量测定,为可持续控制文山松毛虫危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 为了摸清信阳地区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找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为马尾松毛虫虫情的正确测报和有效的害虫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我们从82年以来,运用生命表的方法,对该区马尾松毛虫的自然种群动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1984—1987年在浙江瑞安市对马尾松毛虫第一代平均生命表进行野外调查记载和统计,采用射影矩阵模型预测昆虫种群动态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取得了较理想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数量动态规律的研究,组建了自然种群生命表,并采用排除控制指数法(EIPC)对其进行了关键因子和阶段的分析,结果表明:种群消长趋势指数(I)大于1,种群呈上升趋势;自然死亡对种群密度发展趋势起关键作用,其次是幼虫的迁移;幼虫期是种群消长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7.
文山松毛虫生命表组建及幼虫食叶量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云南松人工林中选择9株样株,对文山松毛虫第1代4500粒卵加以标记,经过幼虫、蛹和成虫不同虫期的存亡状况的跟踪观测,获取不同虫期的存活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由生命表得出,文山松毛虫第1代种群数量的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环境条件特约,整个世代死亡率高达99.87%。通过30头第1代幼虫室外套笼饲养、食叶量测定的结果表明:幼虫期单虫的总食叶量为4842cm;不同龄期幼虫食叶量不同,1 ̄3龄较少(为601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云南松毛虫种群动态及其最佳诱集波长,利用8种不同波长范围的诱虫灯,在云南松毛虫虫口密度较高的湖南省武冈市开展了诱集试验,分析了云南松毛虫最佳诱集波长和种群动态及雌雄性比。研究结果显示:1)试验诱虫灯中5#效果较好,8#诱集效果较差;2)羽化初期(10月8日之前),诱集的云南松毛虫雄虫数量高于雌虫;3)10月9日开始,每日诱集云南松毛虫雌虫数量均高于雄虫(雌虫占总数量的50%以上,高峰时达到77.78%);4)试验所用诱虫灯除8#外,其余诱虫灯诱集数量与总量均呈极显著相关,每种诱虫灯诱虫量都能够反映云南松毛虫种群动态变化。5)总体上,诱集的云南松毛虫雌性较多,从侧面表明云南松毛虫在林间雌虫占多数。本研究为利用频振式诱虫灯监测和防治云南松毛虫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暴发年份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增殖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达4.27%,种群趋势指数为7.6;在暴发初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为4.25%,种群趋势指数为4.81,增殖期易引起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剧增。这一结果表明,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关键时期在增殖期末期。  相似文献   

10.
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is Tsai et Liu在云南省是危害较为严重的害虫之一,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i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Dpw CPV)制剂的应用为控制文山松毛虫的危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利用生命表技术来研究Dpw CPV施用区和化学药剂施用区文山松毛虫自然种群动态和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寄生是文山松毛虫蛹期的第一致死因子,捕食是其它发育阶段第一致死因子;在Dpw CPV施用区,文山松毛虫除卵期外的其他发育阶段,病毒是排在首位的微生物致死因子,云南松Pinus yunanesis林内的文山松毛虫种群趋势指数为0.61,预测下一代的种群呈下降趋势;在化学药剂施用区,文山松毛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微生物致死因子各不相同,云南松林内的文山松毛虫种群趋势指数为1.82,预测下一代的种群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为准确预测文山松毛虫种群变动规律,揭示Dpw CPV持续控制文山松毛虫危害的机制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油松毛虫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桂和  代德纯 《林业科学》1990,26(4):329-336
本文详细分析了油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原因,制作了种群生命表,提出了防治该地区松毛虫的长期战略思想是改善生态环境,短期战略为彻底防治。  相似文献   

12.
多重降解生命表是一种用于分析昆虫种群死亡原因的新方法。本文利用已发表资料分析了河南省固始县马尾松毛虫第一代自然种群死亡原因,发现种群个体有95%是在1—3龄死亡。捕食是最主要致死因子。剔除其它致死因子,捕食作用单独致死率达98%,说明天敌捕食作用对种群有极强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山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及两种生物杀虫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观察了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is Tsai et Liu一年发生1代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室内外各龄幼虫的取食量。跟踪观测了文山松毛虫各虫期的存亡状况,研制出一个完整世代自然种群生命表,整个世代死亡率达99.90%。应用Bt乳剂和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wCPV)防治文山松毛虫的试验表明,Bt和DpwCPV防治5龄幼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松毛虫越冬代幼虫自然种群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方调查计算,采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云南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的空问分布型,建立了最适抽样数关系式,并对其进行了序贯抽样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种群在林内呈聚集分布,其Iwao回归方程为m*=5.2181 1.0207x^-、复相关系数R=0.9918;最适抽样株数为:N=621.81/x^- 2.07。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南方马尾松林的主要害虫,研究马尾松毛虫的空间格局,对于深入了解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选择、确定合适的估计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方法和该虫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种群消长的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通过对衢州市开元寺、荆溪、横路、华墅的马尾松林和马尾松毛虫(1984)第一、第二代、越冬前、越冬代  相似文献   

16.
我国长江沿岸地区松毛虫二、三代分化的决定因子是光周,分化的比例决定于第二代幼虫孵化的时间。八月初以前孵化的,大部份可完成二代进入三代,而八月上、中旬以后孵化的,绝大部份就以第二代幼虫越冬。分化比例的大小明显地影响越冬虫口的基数。温度和营养等因子通过对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而影响其二、三代的分化。重庆地区松毛虫的临界光周值为13 h30 min左右,二、三代分化的临界日期在八月上旬前后,这一问题的解决为长江沿岸松毛虫种群生态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数量变动的预测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小舟蛾生命表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至2003年,我们重点对杨小舟蛾第三代生命发育历程,进行定向观察研究,编制了三张世代生命表。对生命表有关因子进行分析,掌握了杨小舟蛾第三代种群变化趋势,确定3~4龄幼虫期为关健虫期,捕食因子为影响下一代种群数量变化的关健因子。  相似文献   

18.
白云山风景区湿地松粉蚧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玉梅 《林业科技》2008,33(1):24-27
以林间调查为基础,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及其相应的分析方法为研究手段,对湿地松粉蚧在白云山风景区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组建了越冬代和第1代的连续世代生命表,分析了本地天敌对湿地松粉蚧自然种群数量的影响.第一世代的种群趋势指数为9.398,在白云山,捕食性天敌EIPC值为2.155 7,即排除本地天敌对湿地松粉蚧的控制作用后,下代种群数量将为当代的2.155 7倍,说明本地天敌对湿地松粉蚧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他类因子是影响该粉蚧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重要因子,其EIPC值为9.0636.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毛虫系统测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准确、及时、连续、系统地进行马尾松毛虫系统测报,科学地分析未来种群的消长趋势及其演变规律,我们从1983年至1987年,在江苏溧水县林场、河南桐柏县毛集林场与安徽和县鸡笼山林场,进行了马尾松毛虫系统测报的研究。开展以生命表系统  相似文献   

20.
枣镰翅小卷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9-1993年在山西太谷枣区对枣镰翅小卷蛾的自然种群进行了系统调查,编制了1-3代5年的生命表及平均生命表。分析得出,第1代的卵和1-2龄幼虫是其世代及年度的薄弱环节;1-2代,2-3代,3代-翌年1代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45、2.7和0.21,在年份间种群由上升到平衡;第1代的风雨致死,第2代的4-5龄幼虫及蛹的虫寄生,越冬代(即第3代)的打枣致死、蛹期天敌取食及冬季消亡对种群的控制作用较大;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关键因子是作者提出的新方法,文中给出了详细的分析步骤,关键因子:第1代为4-5龄幼虫天敌取食,第2代为蛹期虫寄生,越冬代为4-5龄菌寄生和蛹冬季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