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用 9周龄和 12周龄泰和丝毛乌骨鸡各 12 0只 (雄、雌各 6 0只 ) ,采用代谢试验测定了不同性别泰和丝毛乌骨鸡对鱼粉、豆粕、菜籽粕和棉仁粕 4种常用蛋白质饲料的氨基酸真消化率。并分析了性别与周龄对泰和丝毛乌骨鸡氨基酸真消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27个微卫星DNA标记对12个地方乌骨鸡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和遗传距离,评估各品种内遗传变异和各品种间遗传相关,并根据遗传距离对12个鸡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乌骨鸡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并具有较高的选择潜力。平均杂合度最高的是竹乡鸡,为0.670;最低的是江山乌骨鸡,为0.581。27个微卫星标记中4个为中度多态座位,1个低度多态座位,22个为高度多态座位;LEI0234与LEI0192分别检测到了10.3与12.2个等位基因。以标准遗传距离为准,遗传距离最近的为沐川乌骨鸡与略阳鸡,为0.1002,而乌蒙乌骨鸡与略阳鸡最远,为0.2546。通过UPG—MA法聚类后,略阳鸡、沐川乌骨鸡、兴文乌骨鸡、盐津乌骨鸡、竹乡鸡首先聚为1类,江山乌骨鸡、郧阳白羽乌鸡、余干乌骨鸡聚为1类;金湖乌凤鸡、丝绒乌骨鸡和丝毛乌骨鸡聚为第3类;乌蒙乌骨鸡独为一类。  相似文献   

3.
利用血液蛋白质(酶)分析狼山鸡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博  陈国宏  张学余  谢芳 《中国家禽》2005,27(17):17-19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狼山鸡的6个血液蛋白质(酶)座位。结果表明:运铁蛋白(Tf)、碱性磷酸酶(Akp-1)、前白蛋白(Pa)、淀粉酶(Amy-1)、后白蛋白(po)和酯酶(Es-1)6个蛋白座位表现多态性,其平均杂合度为0.2949。分析表明,狼山鸡遗传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遗传选择潜力大。  相似文献   

4.
乌鸡的血清蛋白质多态性与其遗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和聚丙烯酰胺浓度梯度凝胶电泳法分析了我国三种乌鸡(泰和、略阳、雪峰)的血清蛋白质多态性,并以引进鸡种(来航、罗斯)作对照,以揭示三种乌鸡间的遗传关系。电泳结果表明,鸡血清蛋白质在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运铁蛋白(Tf)、脂酶(Es-1)、碱性磷酸酶(AKP,AKP-2)、诸位点显示多态。借助所测位点的基因频率,计算了群体平均基因杂合度和标准遗传距离。采用最短距离法对所研究鸡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三种乌鸡虽相对于外国鸡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彼此之间呈现一定的遗传差异。结合体型外貌特征和地理隔离等因素综合考虑,它们似应看作独立的地方品种,不存在同种异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泰和乌骨鸡和竹丝鸡均属于具有良好特性的鸡种.本试验为了比较泰和乌骨鸡和竹丝鸡的生产性能,将400只初生健康雏鸡按品种和性别分为4个组:A组(泰和乌骨鸡公)、B组(泰和乌骨鸡母)、C组(竹丝鸡公)、D组(竹丝鸡母),进行为期91d的平行饲养试验.结果表明:竹丝鸡的日采食量和日增重都显著高于泰和乌骨鸡(P<0.05),竹丝鸡料肉比显著低于秦和乌骨鸡(P<0.05);在外貌方面,泰和乌骨鸡的凤头和羽毛丰满度、复冠特征均好于竹丝鸡,复冠方面则不如竹丝鸡;泰和乌骨鸡和竹丝鸡肌肉的黑色度都比较好试验结果为利用泰和乌骨鸡和竹丝鸡进行杂交培育既保持较好的外貌特征和肉黑性状同时又具有较快生长速度和较低料肉比的商品鸡奠定良好的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6.
泰和乌骨鸡以其肉味鲜美且具有独特的药用保健价值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但有关泰和乌骨鸡营养需要的研究报道甚少。近年来,对乌骨鸡营养的研究报道仅集中于对饲粮能量蛋白质水平的探讨,而有关泰和乌骨鸡氨基酸需要量及其利用特点的研究报道极少。本试验研究了日粮中添加4个不同水平蛋氨酸对4~8周龄泰和乌骨鸡的生长性能、饲料报酬以及血清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13周龄泰和乌骨鸡日粮中最适蛋白质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摸清8~13 周龄泰和乌骨鸡对饲粮中最适蛋白质水平的需要量,我们进行了本次试验。研究了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3 个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泰和乌骨鸡的采食量、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等生产性能的影响, 并测定其血清尿素氮和尿酸的含量, 来探讨蛋白质水平与日增重、料肉比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蛋白质水平的降低, 蛋白质在体内利用率升高,8 ~13 周龄乌骨鸡以粗蛋白15 % 为最适水平。  相似文献   

8.
从鸡的4号染色体上选取6个与蛋品质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对以中国泰和丝羽乌骨鸡与农大褐为亲本建立的CAU-BC F_2资源群体373只鸡进行了遗传检测,计算出这些微卫星标记座位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群体杂合度。通过统计软件,对各蛋品质性状与各标记间进行了关联分析,筛选出了与蛋重、蛋壳重、蛋黄颜色和蛋白重有关的分子遗传标记。结果表明:标记ADL0317与蛋重、蛋黄颜色和蛋白重呈极显著相关(P<0.01);标记LEI0094和标记LEI0063分别与蛋壳重和蛋黄颜色呈极显著相关(P<0.01)。本研究结果为蛋重、蛋壳重、蛋黄颜色和蛋白重的QTL定位和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泰和乌骨鸡、隐性白羽肉鸡腺苷琥珀酸裂解酶基因的cDNA进行了克隆,并对序列进行了分析,共发现有6处碱基突变249 G→A(TH)、717 C→G(TH)、985 A→G(TH)仅在泰和乌骨鸡中出现;992 T→C(RW)、1400 C→T(RW)仅在隐性白羽肉鸡中出现;而在泰和乌骨鸡和隐性白羽肉鸡中均检测到突变1179 A→C(TH,RW).其中985 A→G(TH)、1400C→T(RW)处突变导致两处氨基酸突变Thr→Ala(305)、Ala→Val(443),其它4处碱基突变均为同义突变.另外对几种脊椎动物Adsl基因核苷酸序列水平、蛋白质水平同源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泰和乌骨鸡与AA肉鸡的肌肉品质测定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90日龄泰和乌骨鸡与42日龄的成年AA肉鸡进行肌肉化学成分、常规肌肉品质及肌肉脂肪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泰和乌骨鸡与AA肉鸡的粗脂肪和水分含量存在比较大的差异,AA肉鸡的水分和粗脂肪都显著性的大于泰和乌骨鸡(p<0.05);虽然泰和乌骨鸡粗蛋白含量略低而粗灰分比AA肉鸡含量要高,但差异都不显著(p>0.05)。从肉质常规指标测定可以看出,泰和乌骨鸡的大理石纹和嫩度均比AA肉鸡的指标要好,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而失水率则显著低于AA肉鸡(p<0.05);泰和乌骨鸡的pH值、系水率在数值上表现要高于AA肉鸡,但差异不显著(p>0.05)。从肌肉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可以看出:泰和乌骨鸡的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要高于AA肉鸡,而棕榈油酸、油酸、亚麻酸含量则低于AA肉鸡的含量;泰和乌骨鸡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大高于AA肉鸡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选自家禽基因组的10个微卫星标记,对四川常羽乌骨鸡5个群体(四川山地乌骨鸡白羽系、黑羽系;黄忠山地乌骨鸡;黄忠山地乌骨鸡绿壳蛋系;草科乌骨鸡)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计算了各群体的群体杂合度、群体间遗传距离,并根据遗传距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选择的微卫星标记在各群体中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四川5个乌骨鸡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5383到0.6659;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有一定的差异;聚类分析将5个群体聚为三类。  相似文献   

12.
贵州部分地方鸡品种的血浆酯酶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贵州及河南,广东,江西部分地方鸡品种及有关外来鸡种类共13个种群、1225只个体血浆酯酶-1(Es-1)的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Es-1位点存在A、B和C3种谱带及AA、AB、BB、AC、BC、CC6种表型(基因型)。各鸡种的表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同时还可见基因频率与各鸡种的经济用途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X^2检验表明,有9个鸡种的表型分布比例极显著偏离了H  相似文献   

13.
青海高原牦牛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心产区简单随机抽样在青海省西宁市共抽取青海高原牦牛76头,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检测21个编码血液蛋白(酶)结构基因座及12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中性检验及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21个血液蛋白基因座中,有6个存在多型,多态位点百分比为28.57%,12个微卫星位点全部为多态,共检测出63个等位基因;两层次标记所反映的群体内遗传变异水平均较低,21个血液蛋白基因座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观察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1.118、0.0665、0.0729和0.0603,12个微卫星位点相应指标分别为2.9005、0.4138、0.5325和0.4903;除Alp外,其余5个血液蛋白多态基因座和12个微卫星位点均为中性基因。除Alp-CA、LDH1-ADH两对血液蛋白基因座和8对微卫星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外,其余13对血液蛋白基因座和58对微卫星均处于连锁平衡状态(P〉0.05);另外,6个血液蛋白多态基因座、12个微卫星位点或是两者的合并数据从群体水平上均处于连锁平衡状态(P〉0.05)。  相似文献   

14.
旨在利用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技术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F1、F2)基因组的SNP特征进行分析。本试验采用GBS技术对梅花鹿(63个)、马鹿(12个)及其杂交后代(F1代112个,F2代38个,未知类型个体1个)共226个个体的血液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并利用本实验室前期110只梅花鹿、197只马鹿和1只F1代杂交鹿的测序数据,以梅花鹿全基因组为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226个个体共产生Clean data 322.683 Gb,平均每个样品1 427.802 Mb;将所有样本作为一个群体检测SNP变异,共检测出SNP位点23 943 582个,质控过滤后得到SNP位点31 630个。对31 630个SNPs使用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显示,梅花鹿、马鹿、F1及F2代区分明显。对梅花鹿和马鹿的SNPs进行比对分析,筛选出可用于鉴别马鹿、梅花鹿、F1、F2的物种特异SNP位点1 032个(马鹿特异SNP位点474个,梅花鹿特异SNP位点558个),计算结果显示,F1代个体包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主要在40%~60%之间,F2代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主要在10%~30%之间,马鹿个体中不含梅花鹿的特异SNPs,梅花鹿中55.49%的个体不含马鹿特异SNPs,17.34%的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低于1%,13.29%的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在1%~10%之间,其余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为10%~20%(其中有一个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为33.3%)。该研究为花马杂交鹿后代的鉴定提供了可靠标记,并定量估计了F1和F2代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马鹿个体中不含梅花鹿的特异SNPs,这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F1、F2)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岩羊血液生化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火焰光度法对青海省19只岩羊13个血液生化遗传基因座的多态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ES2、ES3、ES4、S-LDH、S-ALP和TF6个基因座存在多态性,而KE、HB、AMY1、AMY2、AMY3、ES1、RBC-LDH和RBC-ALP7个基因座呈单态;②被检岩羊的多态性基因座比例为46.2%,表明岩羊的血液生化遗传基因座有颇大的遗传变异性。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莉  陈丽  班霆  韩鹏  王晓娟 《草地学报》2008,16(2):129-134
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重要的豆科牧草,了解栽培品种的遗传关系和遗传距离对于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甘肃省11个苜蓿栽培品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苜蓿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0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132条谱带,其中107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条带比率(PPB)高达81.1%;天水苜蓿和定西苜蓿之间的Roger’s遗传距离较远(0.4610),而与陇中苜蓿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0.1406);进一步的AMOVA分析显示苜蓿种群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61.25%),有38.75%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种群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火焰光度法,对青海东部黄牛的HB,KE,TF,PTF,PA,AMY1,ALP A,ALP B,RBC-LDH1,S-LDH1 10个血液生化遗传基因座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在被研究的10个生化遗传基因座中有8个存在多态性,多态性基因座比例为80.8%;(2)各生化遗传基因座的优势等位基因是:HB^A,KE^L,TF^D,PTF^B,PA^B,AMY1^B,ALP A^A,ALP B^0,RBC-LDH1^S,S-LDH1^s;(3)平均基因杂合度和基因纯合度指数分别为0.307和0.539,实用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400和1.592个。  相似文献   

18.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青藏高原的30份野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筛选出的16对引物共获得了116个等位基因位点,92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率(PPB)为79.75%,多态性信息(PIC)含量为0.063~0.325,平均值为0.188,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介于0.692~0.976,平均值为0.828。2)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804处,30份供试材料可聚为四大类,单独聚为一类的09-214表现出与其他材料较远的亲缘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与UPGMA结果基本一致。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大部分材料的遗传背景较为单一,群体划分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的结果部分保持一致。研究显示,供试种质材料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材料表现出相对独立的特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可为垂穗披碱草的保护利用、新品种的选育及优良基因的挖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Hybridization between closely related wild and domestic species is of great concern because it can alter the evolutionary integrity of the affected populations. The high allelic variability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loci usually excludes them from being used in studies to detect hybridization events. However, if a) the parental species don’t share alleles, and b) one of the parental species possesses an exceptionally low number of alleles (to facilitate analysis), then even MHC loci have the potential to detect hybrids.

Results

By genotyping the exon2 of the MHC class II DRB1 locus, we were able to detect hybridization between domestic goats (Capra hircus) and free-ranging Iberian ibex (Capra pyrenaica hispanica) by molecular means.

Conclusions

This is the first documentation of a Capra pyrenaica × Capra hircus hybridization, which presented us the opportunity to test the applicability of MHC loci as new, simple, cost-effective, and time-saving approach to detect hybridization between wild species and their domesticated relatives, thus adding value to MHC genes role in animal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