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菜的杂种优势现象,我国早在三十年代以前浙江大学孙逢吉教授曾有报道,他感叹地说:“油菜杂种优势很强,苦于没有大量产生杂种一代的方法”。大量产生杂种一代的方法,这个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解决了。六十年代以来我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较快的进展和重大突破。全国开展了多途径利用的研究,1965年四川省农科院首先开始白菜型油菜三系研究,华中农学院1972年开始研究甘兰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1975年试配组合,选出了“211×华油8号”等几个较优组合,比一般品种增产  相似文献   

2.
本地区油菜主要产区分布在新郑、杞县、通许、密县等地。但由于对甘蓝型油菜种植时间短,没有一套完善的栽培管理技术,加之油菜生产多处于两熟制中,耕作管理粗放等问题,造成我区油菜废弃面积大,而且产量低而不稳。为了保住面积,提高单产,迅速发展本地区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所引进国内外一批甘兰型油菜进行试种,并在各县进行试验,甘兰型油菜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1975年发现甘兰型油菜盛花期出现植株徒长,分枝多,开花多,结角少,或植株矮化,节茎丛生,叶片变厚,根部膨大呈瘤状,角果不发育的症状;有的植株外部形态虽正常,但角果少而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我所1971—1979年秋播油菜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试验研究材料,明确在中等肥力条件下,不同品种的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密植与田间小气候的变化,密植对油菜的生长发育及光能利用的影响,以及不同种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品种采用“军农一号”和“淮油6号”,密度8000—20000株,设4—5个密度处理。种植方式采  相似文献   

5.
目前栽培的甘兰型油菜品种普遍感染病毒病。据调查,1975~1980年五年中,安徽省油菜病毒病先后出现过三次流行年,给生产上带来了一定损失。我们从1978年起,连续三年进行甘兰型油菜抗病毒病品种的筛选鉴定工作。经多次田间和室内重复鉴定以及试种,初步筛选出一批适应我省种植的抗病、丰产、优质的品种。本文试就甘兰型油菜品种筛选鉴定工作,以及其抗病能力衰退原因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6.
甘兰型三系杂交油菜自1976年配套成功以来,我省陆续选育出一批杂交组合进行试验鉴定,其中大多数比常规油菜“湘油五号”减产,近两年选育出“湘矮A×619—1”、“湘矮A×135—1”等组合表现比“湘油五号”增产。由于年度间、地域间产量不稳定,从而产生了对杂交油菜的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三系杂交油菜有优势,但优势不强,生长一致性差,抗病力弱,适应性不广。有的认为三系杂交油菜年年要制种,费工多不愿推广。为此,我们根据几年试种鉴定结果,对甘兰型三系杂交油菜发展前途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对甘兰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受精过程作了较详细的观察,结果如下: 1.甘兰型油菜的受精过程进行得比较缓慢,大约从开花后24小时受精开始,48小时左右一部分卵细胞完成受精过程。60小时前后大部分胚珠的卵细胞完成受精过程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开花后10天左右进行第一次细胞分裂。 2.胚珠一般为珠孔受精,从受精开始到受精卵形成突起,一直都有花粉管进入胚珠,不断把内含物注入胚囊,并从一侧环抱卵细胞,它们很可能参与受精卵的发育。 3.卵细胞受精,精核一般从卵核核仁的对方进入卵核。入卵核后的精核核仁由小长大,到两性核仁等大时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很快形成突起,突起伸长为管子,细胞核慢慢移到管端,这时细胞进行第一次分裂。 4.极核一般比卵受精早,受精前极核靠近卵器,当精核进入极核细胞质时,两极核即向胚囊中央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完成受精作用。 5.在胚珠发育过程中,发现有停留在不同时期的败育胚囊和中途解体的卵细胞和极核。  相似文献   

8.
甘兰型油菜对微量元素硼肥非常敏感。土壤缺硼可以引起萎缩不实病(又称花而不实病)的大发生,减产极为严重。我所1977年在缺硼土壤(0.02 ppm)上作的油菜施硼试验结果表明,亩施硼0.5—2斤作底肥,亩产油菜籽247.2—275斤,而未施硼的对照区亩产仅19斤,增产1301-1447%,效果极其显著。为了查明甘兰型油菜施用硼肥有无后效及后效多长,我们特将1977年《施用硼肥防治甘兰型油菜萎缩不实病试验》收后划作裂区,作长期定位施硼观察,为经济合理施用硼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冬播甘兰型油菜品种间杂种时,发现杂种的叶簇在秋季比亲本类型经常表现出强大的优势。根据这一点提出了利用叶簇的优势指数来选择具有优势籽粒生产杂种可能性的假说。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设计了三要素肥料的不同施用量(硼肥用量一致),以摸索不同施肥量对油菜不同生育阶段的叶、茎、根等营养器官及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推广甘兰型油菜创造大面积高产在科学用肥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着重讨论不同施肥与营养器官、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安全越冬的措施吕宝成,刘华莲,谢全录(甘肃省甘谷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天水地区位于北纬34°05′-35°10′,东经104°35′-106°44′,在甘肃省东南部,东与陕西接壤,海拔1000—2100m。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500—600m...  相似文献   

12.
我场地处关中东部原三门峡库区,是一个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国营农场,担负着陕西省油料生产的任务。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长期以来主要品种是“跃进”。应品种虽具有角大、粒大、抗病、丰产性能较好,但抗寒性较差、茎秆较软、株形松散、晚熟、易裂角,不适于机械化栽培要求。我们于1972年深入3000余亩大田根据要求选择自然变异单株,经两年单株选择,一年混合选择,育成了甘兰型油菜新品种“7211”。1977年在我省关中地区已种植8万余亩,引种到山东、河南等省,表现较好,亦已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3.
油菜干种子经钴~(60)γ射线处理后,M_1由首期到成株期在一系列性状上表现出γ射线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直接关系到M_1的生长发育和个体存亡,有的则关系到后代的遗传变异和性状选育。苏联等对十字花科植物进行过种以上的M_1有关性状的研究,发现该科植物具有抗辐射性能,产生遗传效应的剂量显著高于其他植  相似文献   

14.
甘兰型油菜不同杂种组合的优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兰型油菜(B.napus)品种间杂种优势十分显著,据我们研究(1978),杂种在株高、主茎节数、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以及每亩产量和含油量等性状方面多数表现超亲优势,杂种产量与两亲平均对比优势率为17.16%,与较高亲本对比优势率为4.88%。国内外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报导。但对甘兰型油菜不同杂种组合的  相似文献   

15.
在开花期,用0、50、100和200mg/kg黄腐酸溶液喷洒白菜型油菜(BrassicaCampestris),结果表明,黄腐酸能提高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电导率,提高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其水分饱和亏缺,从而增强了油菜抗旱能力.喷洒黄腐酸还显著提高油菜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6.
林香坤  张续周  徐洪海 《茶叶》2000,26(4):234-234
北方产茶区,冬季风大干燥,早春时有倒春寒,冻害是该茶区茶叶发展的一大障碍.现将胶南种茶安全越冬防护技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巴什基里(Башкри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揭示一些微量元素对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特别是在该共和国条件下对各种作物产量的影响的试验,已在吉尔法诺夫(Ги-рфанов)和利亚霍夫斯卡娅(Ряховская)的专著中发表过。但是,在巴什基里条件下微量元素对冬作物抗寒性,越冬性及生产率的影响方面还缺乏研究。我们工作的任务旨在研究锰,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研究指出,甘兰型油菜的杂交优势较强,选育优良杂交种用于生产,将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了加速研究进程,现就我们观察所及,就不育类型的划分,胞核不育型育型遗传规律,胞核不育“两用系”的选育,自交结实性、生产力与配合力的关系,以及恢复力的调查方法等问题,加以讨论,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甘兰型油菜主要在我省海拔较低,无霜期较长并有灌溉条件的东部农业河谷地区及柴达木盆地的个别国营农场种植。由于它的品质好、抗逆性强、喜水耐肥、稳产高产,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因此,它在我省油料作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研究氮、磷、钾化肥对甘兰型油菜的肥效及籽粒油分组成的影响,为制定我省甘兰  相似文献   

20.
油菜品系“481”是由1975年选自甘兰型品种间回交二代的高油分单株,经过四年的油分正向选择,至1978年其高油分特性已基本稳定。 “481”的群体性状为:含油量高,植株和分枝位较矮、分枝数较多、结角密度大,千粒重较高,花序中长、角果数和产量中等、角粒数偏少,成熟期早。 1978年对“481”以单株为对象进行了系统的物候期观察和经济性状考察,最后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