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幼雄穗在离体条件下的分化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玉米幼雄穗(1~1.5厘米)离体培养下有三个发育途径:直接出芽(B),非胚性或无形态发生的愈伤组织(SF)和胚性愈伤组织(E-1).结合有关报道在离体条件下的又一发育途径——发育成熟并产生正常花粉(MN),看来这一雄穗离体培养系统适用于研究植物发育的分子生物学.同时,分析了体细胞胚在发育和萌发过程中几种酶的同工酶变化和酶活性变化.提高高体培养细胞中淀粉的积累也许可提高体细胞胚发生的频率. 相似文献
2.
栽培条件对小麦穗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年的小区试验、高产攻关与高产示范,对小麦的穗数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充足氮素供应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磷素含量,若在24mg/kg以上,施用磷肥对促蘖增穗不起作用或虽有一定效果,但产量差异不显著;若在10mg/kg以上,增施磷肥能显著促进分蘖生长、穗数增加和产量提高。小麦于越冬、返青期追肥浇水,能够巩固冬前分蘖,增加春季分蘖,提高分蘖成穗数。但越冬、返青期浇水不宜过早或过晚,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积温,年前达60℃左右为浇越冬水的适宜时间;年后达80℃左右为浇返青水的适时日期。年前施肥较多,年后生长势较强的麦田,返青、起身期应采取控制措施,以免群体过大,造成倒伏,根据麦苗发展趋势于拔节前后进行肥水管理,但一般不应晚于旗叶露尖。 相似文献
3.
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各类茎蘖小花发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地区主栽品种之一的北农2号为材料,通过小麦不同生育期的供水处理,用对比方法研究了水分对小麦小花发育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小麦生育给水量(次数)的减少,各类型茎蘖穗小花发育明显加快,呈现出高位蘖小花追赶低位蘖同位花,高花位小花追赶低花位小花的趋势,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加速并提前了小花的两极分化,小花成花数减少。 相似文献
4.
5.
小麦免耕播种是近年来试验推广的一项生态效益显著的新技术。通过免耕播种与常规播种的小麦田间对比试验,从小麦群体动态变化、产量要素构成、生产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指导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麦产量与产量形成国内外对小麦播种方式和耕作方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肯定了“密点播”、“小窝密植”、“等距穴播”和“正方形播种法”等为较优播种方式;明确了免耕有利于苗齐苗壮,成穗率高,穗型整齐,有一定的产量优势。但受土壤状况的影响而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这些研究在 相似文献
7.
8.
不同播期生态条件下小麦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研究生理拔节至成熟期间主要温、光、水等气象因素,在多播期情况下对各类群小麦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的变化影响,探索其变化规律,为我区小麦高产避免不良气候影响,扬长避短,提供适宜播期及品种. 1 生态条件及试验方法试验在铜仁谢桥坝上进行。试验地海拔254米,年均温16.7℃,年降雨量1271.6毫米,以4、5、6月雨量偏多。年日照时数1180.8小时。温光水等气候条件均能满足小麦正常播 相似文献
9.
10.
小麦的穗分化与温光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2—1985年在北京地区的小麦多期播种试验中,强春性小麦在三叶期开始了穗分化的伸长期.随着冬性的增强,伸长期的主茎叶数逐渐增多,天数也逐渐增加.强春性品种的穗分化对温度和日长都无严格要求,高温可促进分化.冬性品种的穗分化可在温度较低、日长较短逐渐转入温度较高、日长较长的条件下顺利进行.过渡类型小麦穗分化的温光条件居中.伸长期或二棱末期是过渡类型和冬性小麦完成春化反应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是作者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三十余年的研究总结.介绍了亲本选配原则、花期调节、交配方法等远缘杂交技术,用回交与重复授粉、筛选结实率高的组合与单株、延长生育期等方法克服远缘杂种F_1的不育性.介绍了小偃麦远缘杂种的培育和选择的方法,八倍体小偃麦、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六倍体小偃麦(小麦新品种)的创制、鉴定和应用等.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土壤对小麦根系生长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32
以盆栽、田间试验和大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冲积土和盐碱土等对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内小麦根系深度变化很大。一般在0.8~2.1米之间,个别的深度达3.4米。黄土区根系最深,有夹沙层的冲积土根扎最浅。不同土壤条件下,小麦各生育时期根系增长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壤土、黄土中,根系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不同海拔夏播小麦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年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夏播小麦生育性状和产量的生态因素,是小麦灌浆期和全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不同海拔产量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海拔在1200米以上是张家口坝下丘陵山区夏播小麦种植的适宜海拔范围,亦即全生育期日均温为14.7—19.8℃,灌浆期日均温为13.6—19.2℃.不同海拔与日均温、产量和生育性状回归关系表明,海拔由80O—1800米每升降100米,日均温减增0.9—O.8℃,亩产量增减141公斤,千粒重增减0.54克,植株高度增减3.7厘米.根据不同海拔梯度上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与产量的双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北纬39°50′的 蔚县,适宜品种以涿城1号为主,搭配公17和中7606;适宜播种期,在海拔1200米处为6月中下旬,1400米处为6月中旬,1600米处为6月上中旬,1800米处为6月上旬.而在北纬40°58′的崇礼县,适宜品种以公17为主,搭配涿城1号和中7606;适宜播种期,在海拔1200米处为5月中下旬,1400至1600米处皆为5月下中旬,1800米处为5月下旬.由于崇礼县比蔚县纬度北移1度,其播种期相应提早20天左右.小麦成熟期分别在当地早霜期之前的9月份陆续到达.不同海拔不同纬度的播种期,是由当地的温度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小麦温光发育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1~1984年,选用代表不同生态类型的25个小麦品种,在大田进行分期播种.通过分析温光等主要生态因子与小麦生长发育的关系,建立了各品种主要发育阶段的温光模型:播种至出苗为G=104.4751/(T-1.1032),出苗至二棱、出苗至拔节为V=a+bG+cP_(t1),二棱至抽穗、拔节至抽穗为V=a+bT+cL.文中认为,播种至出苗的日数(G)既能反映当时的温度条件,又可表示萌发时的“田间春化效应”;温光积(Ptl)则给“温度与光照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补作用”找到了量的表达基础;因此,建模时采用这两个变量,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18.
引种墨西哥小麦的初步研究——关于墨西哥小麦适应地区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以墨西哥小麦品种“他诺瑞”(Tanori F-71)为例,对其在我国种植期间千粒重的变化与生态条件所作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证明,“他诺瑞”在我国北方春播地区种植,由于纬度高,春季气温回升快,出苗至抽穗阶段的生育天数较原产地缩短了20~42天,其千粒重与这一段的生育天数成显著的正相关,γ1=0.5962**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