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国外过去曾有阶段发育理论,把冬性禾谷类作物,因低温而引起的发育现象,称为“春化现象”,把接受低温诱导发育的阶段称为“春化阶段”。自从这一理论创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曾作了大量的研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充实。研究较多也较深入,但对于在田间条件下,从幼穗分化过程中确定完成春化指标,虽然冲破了过去认为是主茎生长锥伸长的传统认识,但并没有统一一个指标,各说不一。黄敬芬等提出以小穗原基出现为标志,季书勤等又提出春性品种以伸长期为标志,过渡型品种和冬型品种以二棱期通过为标志。本文以贵州小麦垂直生态研究遵义协作点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冬春性鉴定指标在彩色小麦上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明确新育成小麦品种的春化特性,准确鉴定小麦品种的冬春性类型,防范因品种定性不准造成小麦冬春冻害风险,以冬春性类型不同的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连续3年的春播试验,对彩色小麦冬春性鉴定应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由试验结果可知,春播二期条件下的抽穗率是评价小麦品种冬春性的根本指标,是彩色小麦冬春性鉴定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3.
小麦的穗分化与温光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2—1985年在北京地区的小麦多期播种试验中,强春性小麦在三叶期开始了穗分化的伸长期.随着冬性的增强,伸长期的主茎叶数逐渐增多,天数也逐渐增加.强春性品种的穗分化对温度和日长都无严格要求,高温可促进分化.冬性品种的穗分化可在温度较低、日长较短逐渐转入温度较高、日长较长的条件下顺利进行.过渡类型小麦穗分化的温光条件居中.伸长期或二棱末期是过渡类型和冬性小麦完成春化反应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小麦茎顶端原基分化的动态模式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各类茎顶端原基分化与播种后累积生长度日(GDD)之间均呈S曲线关系, 符合Logistic数学模型, 表明小麦茎顶端各类原基的分化一旦启动, 其分化速率均随着GDD的增加呈现“慢-快-慢”的动态变化规律。 虽然不同播期对苞叶原基和小穗原基的分化模式具有调节作用, 但冬性与春性品种以及主茎与分蘖顶端原基分化的模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7个不同生态型的小麦品种在郑州4a16个春、秋播期中的生育表现,提出了不同生态型品种在不同播期中的主茎叶片数,主茎叶龄等指标。如在秋播条件下的主茎叶片数春性品种为12片,半冬性品种13片,冬性品种14片;主茎生长锥伸长时叶龄春性品种为3片左右,半冬性品种为4片左右,冬性品种为5片左右。  相似文献   

6.
植物内源激素与不同基因型小麦抗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在越冬过程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冬性和春性基因型小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脱落酸水平在抗寒性较强的冬性品种中显著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赤霉素则在抗寒能力弱的春性品种中含量较高;抗寒性强的品种的生长素在冬前较高;春性品种中的细胞分裂素水平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可以认为上述4种植物内源激素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抗寒能力有关。此外,植物内源激素的活跃变化反应了小麦在越冬期间仍保持较强的生理代谢能力,并未因低温而停止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徐绍英  张国平 《作物学报》1989,15(4):319-327
在杭州春夏播条件下,冬春性不同的大麦品种间生长发育差异明显。春化处理效应因品种和播期而异。未抽穗植株幼穗发育的停滞时期有随播期推迟,品种冬性增强而提前的趋势,作者认为生长锥伸长是春化阶段结束的标志的传统说法不够确切。明确了根据分期春播各品种抽穗性的差异,是鉴定大麦品种春、冬性强弱的简单可靠的好方法。本文  相似文献   

8.
在小麦品种中,存在着一个从春性逐渐减弱到冬性、逐渐增强的连续等级系列。在这个系列中,从播种到成熟的生育天数逐渐增加,主茎总叶数也逐渐增多。在田间条件下,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品种类型的遗传特性和温光条件对其影响的结果。但这种差异,又可在一定的田间条件下消除。秋末冬初播种,翌春出苗的措施,在生产上称为“土里捂”,既用于冬小麦种植,也用于春小麦。这就是露地播种中的田间寄籽。从小麦生态学观点看,这种措施有其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9.
来源不同的参试冬小麦品种(春小麦品种)具有对春化(日长)反应敏感性远大于对日长(春化)反应的一般特征,但英国冬小麦兼有中国超强冬性品种的短日效应和冬性品种的春化累积量;美国冬性品种则兼有中国强冬性品种的春化累积量和冬性品种的长日反应特性。英、澳春性小麦对春化作用也有微弱反应,类似中国南方冬播春性小麦。中国中熟冬麦区温光条件与英美品种温光特性差异是引种生育期较长、成熟偏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来源不同的参试冬小麦品种 (春小麦品种 )具有对春化 (日长 )反应敏感性远大于对日长(春化 )反应的一般特征。但英国冬小麦兼有中国超强冬性品种的短日效应和冬性品种的春化累积量 ;美国冬性品种则兼有中国强冬性品种的春化累积量和冬性品种的长日反应特性。英、澳春性小麦对春化作用也有微弱反应 ,类似中国南方冬播春性小麦。中国中熟冬麦区温光条件与英美品种温光特性的差异是引种生育期较长、成熟偏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不同穗位与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重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中间型品种周麦18,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结实粒数与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及不同粒位粒重均随着小穗位自基部至顶部呈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线变化;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籽粒的分布差异显著,主茎穗的结实特性及粒重均优于分蘖穗;随着播种密度的下降,穗部结实特性和粒重有优化的趋势,重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对密度的反应更为敏感,中间型品种周麦18小穗位和粒位对播种密度的调节效应较强;不同部位小穗粒重因结实粒数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粒位效应,下部和中部小穗位的第2粒位粒重较大,而位于上部和顶部小穗位第1粒位粒重较大,第3粒位粒重次于第1和第2粒位,第4粒位粒重最小。在小麦栽培中,应在保证主茎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蘖穗的比例。并在保证结实粒数的基础上提高粒重,尤其是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同时,在保证第1、2粒位粒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第3、4粒位的粒重潜力,可以使小麦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2.
温光互作对春性小麦小穗建成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米国华  李文雄 《作物学报》1999,25(2):186-192
利用6个来自不同生态区的春性小麦品种,在温室和生长箱温光控制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小穗数调节作用的形态学基础。结果表明,温度和光周期从叶原基的分化转化及穗分化持续期两方面调节了小穗数,具体表现为:(1)从温度的影响出发,在长日条件下,低温主要通过延迟二棱以后小穗原基的分化过程而增加小穗数的多少,而  相似文献   

13.
小麦穗分化过程中的光温组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米国华  李文雄 《作物学报》1998,24(4):470-474
在Conviron生长箱控制条件下,利用6个来自不同生态区的春小麦品种,研究了4种光温组合下(高温长日,高温短日,低温长日,低温短日)穗人化期持续天数与积温的反应,结果表明,日照对缩短各穗分化期起主要作用。(2)温度对光周期反应有强烈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长日照下。高温加快生育进程,短日照下,高温使短日抑制穗分化效应更为显著,常导致幼穗中途死亡,低温虽然延缓了小麦的生育进程,但却可以减轻短日对穗分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播期对山西省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新品种‘临汾8050’为材料,观察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的主茎分蘖幼穗分化过程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蘖位的增高,幼穗分化各时期的日期推迟,幼穗分化的总历时缩短,晚播处理穗分化时间比早播处理少121天;随着播期的推迟和蘖位的增高,各分蘖幼穗分化日期推迟,晚播分蘖幼穗比早播的推迟109天;随着播期的推迟,主茎幼穗伸长期呈现短长短趋势,伸长期至雌雄蕊分化期持续时间缩短,雌雄蕊分化后各分化期基本同步;同一播期(早播、中播)随着蘖位的增高,伸长期至二棱期分化持续的时间及总历时明显缩短,之后各分化期历时相差不大;而晚播随着蘖位的增高,各分化持续的时间及总历时稍有增长;但晚播处理至小花分化期第二位蘖和第三位蘖及中播处理的第三位蘖死亡;主茎及分蘖穗的有效小穗数随播期的推迟明显减少,早播和中播有效穗数为643.58×104/hm2和601.66×104/hm2与晚播有效穗数549.38×104/hm2差异显著,产量显著降低。为此,9月25日至10月5日是山西省南部冬小麦适宜播期。  相似文献   

15.
小麦穗、小穗及籽粒差异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晓融  王世之 《作物学报》1993,19(2):103-110
小麦主茎、一蘖和二蘖的穗下节间及其下第二节间的直径、基本组织面积、维管束数目、维管束面积及韧皮部面积等均有差异;穗中不同部位小穗的小穗轴中的维管束分布也有差异;不同一小穗中,通向各小花的维管束数目和面积也有不同。在穗的发育过程中,植株及穗部器官中的可溶性糖及氨基酸的含量在不断变化而且其分配也不平衡。  相似文献   

16.
Spikelet sterility in rice (Oryza sativa L.) induced by high temperatures is a major concern given global warming predictions. We studied differences among eight rice cultivars in spikelet fertility at five different temperature levels in temperature gradient chamber (TGC) experiments. Six japonica and two indica cultivars were exposed to high‐temperature gradients in TGCs during the 2005 flowering season. Spikelet sterility increased with temperature in TGCs and differed among cultivars because of both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tolerance and timing of head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ikelet fertility of individual panicles and both air temperature and panicle temperature during flowering was analyzed to compare tolerances among cultivars. The temperature (T75) at which spikelet fertility was 75 % of maximum ranged from 34 to 39 °C air temperature and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cultivars. Indica varieties had higher T75 values than japonica varieties. The T75 values based on panicle temperature also differed among cultivars,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dica and japonica varieties were less significant. We concluded that the higher temperature tolerances of indica cultivars in our experiment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lower spikelet temperatures, and cultivars with similar spikelet temperatures still had different heat tolerances due to differences in pollination ability.  相似文献   

17.
迟熟中粳稻穗茎生长与每穗颖花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盆栽条件下以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86优8号为材,穗肥施氮量设高、中、低三个水平,研究水稻植株穗分化过程中幼穗与茎的生长动态与每穗颖花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穗分化前期幼穗生长较慢,对营养物质的竞争能力小于茎秆,86优8号(大穗型品种)穗分化前期经历的时间比武育粳3号(小穗型品种)长4 d。从抽穗前16 d开始,幼穗进入旺盛生长阶段,并与由上而下的第3节间伸长期相同,对营养物质的竞争能力超过茎秆。大穗型品种的穗茎比大于小穗型品种。抽穗期穗重、茎重与每穗颖花数呈正相关。抽穗前4~16 d穗重增长率与茎重增长率之比与颖花数也关系密切,该时期氮肥充足,穗重增加快,对促进颖花分化有利。  相似文献   

18.
The supernumerary spikelet character of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is an abnormal spike with extra spikelet per spike. Supernumerary spikelet line 51885 was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octoploid Triticale and common wheat Fei 5056. The number of spikelet is over 30, and supernumerary spikelet is genetically stable. The inheritance of supernumerary spikelets in the line 51885 was genetically analyzed by crossed with seven commercial cultivars of normal head typ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upernumerary spikelet in the line 51885 was controlled by two dominant genes which shows complementary function. Transgressive segregation for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spikelet were observed in the four crosses, suggest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e presence of minor effect gene(s) or modification gene(s) affect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supernumerary spikelet in addition to the two major dominant genes. The relatively simple inheritance, feature of dominance plus the stability of expression of supernumerary spikelet in the line 51885 indicate that line 51885 could be easily incorporated in high yield breeding program in common wheat.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利用山西省冬小麦地方品种质资源,了解不同生态区的冬小麦地方品种在主要农艺性状上的遗传多样性,对551份山西省冬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6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比2个冬麦区的小麦23个性状发现:芒形、幼苗习性、粒质和穗长4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比其他性状高,遗传变异较丰富。其中,南部中熟麦区的芒形、抗倒伏性、穗长和小穗着生密度4个性状多样性指数较高,茎粗和整齐度多样性指数偏低;中部晚熟麦区的芒形、幼苗习性、穗长和千粒重4个性状多样性指数较高,株高、小穗着生密度、整齐度和叶姿多样指数偏低。根据材料间各性状的遗传差异,经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Ⅳ类群属于矮杆、穗粒数多和千粒重高的丰产亲本材料。7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2.78%,第一主成分反映每穗小穗数和每穗粒数,第二主成分反映小穗着生密度,第三主成分反映千粒重。本研究对深入探索山西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优异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