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步伐的推进,传统的农耕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其传承出现了断裂和危机。以贵州苗族特有的芦笙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传承特征和传承危机根源,探寻传统农耕文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2.
2014年,在中组部、农业部举办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过程中,设置了传承农耕文化,培育农民精神的课程。通过传授中国古代农业的成就,使学员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使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过渡,共建和谐美丽乡村。本次课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原农耕文化作为华夏农业之根、中华文化之根,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开放性。传承中原农耕文化有利于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河南应做好粮食生产及深加工、农耕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人才培养和国际化战略等文章,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从而引领推动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延续性、乡土普世性;农耕文化的行动法则主要为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耕文化传承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社会智慧的结晶,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本研究通过分析农耕文化的传承意义,凸显传承农耕文化的必要性。尝试基于农耕文化的经济学属性,借鉴"公地悲剧"的解决策略,提出了九种农耕文化传承模式与实践案例,即罚款与补贴模式、名录保护模式、文物保护模式、农民退出模式、社区主导开发模式、公司主导开发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博物馆模式、文化礼堂模式,为各地农耕文化传承提供适宜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坚持农耕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创造性,加强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保障,促进农耕文化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当代乡村治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9):219-22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伟大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乡村振兴,离不开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之魂、之脉,要在充分把握其精神特点基础上,深入研究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举措,让农耕文化在传承中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103-105
介绍了当代红色文化的内涵、特点,分析了当代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的多重价值,并对旅游产品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据此,基于遗产保护视角,提出价值传播、游客体验、产业融合三种导向下当代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同时,以建始县店子坪村为例,探讨并建构了当代红色文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8.
胡敏敏  李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4):118-121
基于文献史料分析,从木材材性认知、木构建筑、木质器具、木制车船等方面梳理我国传统木材加工利用发展史。我国传统木材加工利用技术具有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发展不均衡的文化特征。我国木材加工利用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外,需要升华理念,围绕传统技术文化遗产内容进行特色生态文化产业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源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食粮。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对农林高校文化育人、培育优秀“三农”人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阐述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农林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意义和困难,并结合农林高校的办学特色,从校史文化、教学方法、资源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4个方面提出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农林高校育人的实施路径,以期让优秀农耕文化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10.
周杰 《新农业》2022,(2):93-95
传统农耕孕育民族文化,保护传统农耕也即保护民族文化.贵州境内尚存一定数量的资源禀赋极高的传统农耕存留区,在不改变其自然变迁趋势的前提下,其存续前景不容乐观.对此,应通过农旅融合手段重构传统农耕的活态传承机制,进而重构民族文化可持续传承机制.依托价值观照、过程收益、主客共享等运作要素,农旅融合促成了传统农耕活态传承机制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对于灌区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新要求。灌区管理人员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直接主体,其服务质量和方式直接关系到相关政策的实施和灌区运营管理体系的构建。本文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出发点,就新疆农田水利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新公共服务体系视角下的灌区管理新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灌区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丰富,加强立法保护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取法学与资源科学交叉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探讨当前我国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保护中的问题,在革新保护模式的基础上,探究保护制度的完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保护的规范主要依据相关资源环境类法律法规,种质资源保护以采取“保护单一对象的损害应对模式”为主。然而,在管理中存在保护对象要素化、保护责任单向化、保护权限碎片化、保护政策同质化等问题。基于整体主义生态观,借鉴当代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可以引入系统性保护的方法,将种质资源保护纳入农业系统生态保护全过程,建立保护整体系统的风险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法》。进而,细化农民主体参与激励、联席保护、名录保护、第三方协议保护等制度的运用。最终,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为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保护提供规范性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致力于工程建设的水利投入尚处在水资源管理的初级阶段水平,对旱区水利投入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进行科学性评价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工作.研究基于1980—2004年甘肃省水利投入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年度数据,从理论上阐明了水利投入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1)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水利建设投资与农林牧渔业产值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同时有效灌溉面积比值增长也是引起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原因.(2)弹性与脉冲响应分析表明水利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后续投入对这种拉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3)多情景、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则支持水利投入对农村经济有显著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广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海英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255-257,26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介绍了广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分析了其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建设过程和建成后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长江渔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而长江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文化之一。面对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对此,有助于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有助于长江文化的传承创新,有助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有助于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本文选取上海市崇明区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等形式,对长江渔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收集来的数据以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主要问题为:地方管理与治理能力比较薄弱;急功近利开发影响保护与传承;普通民众保护与传承意识淡薄。对此,建议完善长江渔文化保护与传承法治与机制;加强对长江渔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保护;加强长江渔文化的宣传应用与活态传承;加强长江渔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与开发等,为长江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16.
滨水空间指城市中特定的空间地段,即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它既是陆地边缘,又是水的边缘。护岸是介于水陆之间限定水体边界的建筑。亲水性生态护岸的设计要把握岸线、断面、材料使用三要素,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加强城乡统筹工作成为了区域政府 工作的核心问题。因此,如果想真正增加广大农民群体的土地增值收益,就必须考虑城乡建设 用地市场的统一建立。为此,本文将主要从城乡统筹视角分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 制,对其现状进行客观阐述,进而预测其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德清县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的所在地,20多年来,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德清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为刻画近年来德清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揭示其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结构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基于访谈资料、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数据以及GlobeLand 30土地利用数据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德清县在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扩张推动下,自2005年到2020年建设用地增加了53.36 km2,耕地减少了62.33 km2;在环境治理政策、经济效益和多种技术的综合作用下,养殖水面的面积快速增加,15年内共增长了117.75 km2;但桑地因经济效益不佳,1992年到2019年间面积减少了19.76 km2。在空间分布上,变化主要集中在东部水网平原区,这也是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所在地。研究显示,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改变了当地“粮桑鱼畜”这一传统生态农业景观的结构及其背后的生态过程,减弱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与循环,使得遗产系统面临较大的威胁。未来应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农民合作社是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但农民合作社的规模和内部治理机制对农产品质量控制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基于集体行动理论,将农民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视作合作社集体行动的结果,分析合作社的规模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关系,探讨基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问题。结果表明,合作社应保持一定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通过更多的盈余返还增强农户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动力;但合作社的规模过大不利于农产品质量控制。同时,合作社应构建基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内部治理机制,包括通过准入管理合理控制合作社规模、完善基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合作社退出管理、设计合理的农户生产行为约束机制、增强合作社农产品的排他属性和质量溢价能力。因此,为了有效实施规模控制、提升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提出了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加强理事会的权威性和管理能力;加强对合作社发展的产业政策支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以需求引导的山东省农业电子文献采购进行分析,利用共享经济思维重新定义农业图书馆联盟及其业务活动,探讨共享经济下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特点并进行展望,以期对全国性农业图书馆联盟的实践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