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4 反刍动物氨基酸的营养与研究进展4 .1 反刍动物氨基酸的代谢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从很大程度上说 ,蛋白质的营养就是氨基酸的营养 ,对于反刍动物来说也不例外。反刍动物体内氮的来源有 4个途径 ,即通过瘤胃壁吸收的氮、小肠吸收的瘤胃微生物氮、瘤胃非降解蛋白质  相似文献   

2.
进入反刍动物小肠的蛋白质的评定体系,主要是日粮的非降解蛋白(UDP)和由瘤胃微生物合成的微生物蛋白(MCP),以及微量内源蛋白。其中MCP是反刍家畜的重要蛋白质来源,占小肠中蛋白质的40%-80%。可见,正确估测MCP的产量是各种新体系的重要参数之一。了解MCP的测定方法的利弊,有利于估测瘤胃微生物蛋白质方法的正确选用。  相似文献   

3.
主要阐述了反刍动物对蛋白质饲料的消化过程,并针对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特点,对生产中反刍动物饲料配方中蛋白源的选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反刍动物过瘤胃淀粉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瘤胃淀粉是高产反刍动物葡萄糖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阐述了过瘤胃淀粉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作用,以及提高饲料过瘤胃淀粉比例的处理方法,并根据近年来的应用研究状况,提出了过瘤胃淀粉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蛋白质营养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营养源。反刍动物具有自身特有的消化生理特点,如何合理搭配日粮,优化瘤胃内氮素环境,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胃肠道和组织器官的吸收,增加乳产量、乳蛋白产量和改善乳蛋白组分和含量,降低氮素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等已成为当前反刍动物氮素代谢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同时,由于蛋白质资源的日益短缺,精细化饲养模式迫在眉睫。分子生物学技术、血插管技术和各种组学技术的进步,为深入研究乳蛋白合成底物的转运、利用机制及其机理提供了可能。作者主要从蛋白质如何在消化道内代谢、影响乳蛋白合成的因素等方面对2009年蛋白质营养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情况下,反刍动物日粮中大部分糖,在瘤胃发酵过程中形成VFA,只有少量葡萄糖在消化道中被吸收。成年反刍动物血糖比较低,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葡萄糖代谢的意义。葡萄糖作为重要的营养性单糖,是所有动物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在动物细胞代谢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葡萄糖供应不足,牛易  相似文献   

7.
反刍动物瘤胃真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瘤胃真菌是瘤胃微生物区系中一人种功能菌,有着自身的分类学位置和生活周期,在反刍动物瘤胃内纤维物质消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瘤胃内淀粉及蛋白质的降解过程,本文综述了瘤胃真菌的分类学位置、生活周期、在饲料降解中的作用及此领域沿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反刍动物蛋白质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瘤胃降解蛋白(RDP)、过瘤胃蛋白(RUP)以及限制性氨基酸(LAA)、理想氨基酸模式(Ideal Amino Acid Pattern)、小肽(Small Peptide)的吸收机制和特点等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研究应用,以及反刍动物蛋白质代谢与能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幼龄反刍动物瘤胃菌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徐晓锋 《草业科学》2020,(2):363-369
瘤胃菌群与反刍动物机体具有紧密的共生关系,稳定的菌群结构对动物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动物机体自身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调节瘤胃菌群的结构,可使机体代谢、免疫等机能发生改变。但幼龄反刍动物瘤胃菌群的构建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随着反刍动物日龄的增加其瘤胃菌群会逐渐趋向于一个动态平衡的局面。本文旨在综述幼龄反刍动物瘤胃菌群构建过程中,母体、日粮及环境等对其的影响,为生产实践中幼龄反刍动物的饲养管理和瘤胃菌群的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随着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研究的深入,如何最大化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量,增加瘤胃后非降解蛋白(rumen undegraded protein, RUP)的消化率,合理搭配日粮,减少氮的排放量,通过日粮途径改善乳蛋白含量和产量,提高氮的利用率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同时,蛋白质、氨基酸和肽营养在瘤胃、小肠、大肠和乳腺中的代谢机理、影响其利用的因素还不是很清楚,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血插管技术和动静脉差异技术在蛋白质、氨基酸和肽的转运、吸收及乳蛋白合成机理上的应用,为深入研究其转运、利用机制提供了可能。牛奶中的活性功能成分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也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作者主要从蛋白质如何在瘤胃内代谢及影响因素、小肠内代谢及影响因素、大肠内代谢及影响因素、乳腺内代谢和乳蛋白合成、乳中的免疫活性蛋白等方面对蛋白质营养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奶牛饲料原料中蛋白质组分及RDP、RUP动态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饲料粗蛋白质 (CP)在瘤胃中的降解是影响奶牛瘤胃发酵和提供氨基酸的一个重要因素。瘤胃降解蛋白质 (RDP)和瘤胃非降解蛋白质 (RUP)是饲料CP中两个功能截然不同的组分。饲料CP在瘤胃中的降解为微生物的生长和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提供了所需的肽、游离氨基酸和氨 ,瘤胃合成的微生物蛋白质提供了小肠氨基酸中的绝大部分。瘤胃非降解蛋白质是动物吸收氨基酸的第二重要来源。了解瘤胃中饲料蛋白质的降解 ,是科学配制饲粮使瘤胃微生物获得充足RDP和宿主动物获得充足RUP的基础。在NRC《奶牛营养需要》的第 7次修订版中 ,将饲料中的CP划分…  相似文献   

12.
松针粉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并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猪和禽类上应用较多,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报道较少。文章对我国松针的化学成分及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情况进行概述,促进松针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试验选用3头体况健康,体重350 kg左右,并安装有瘤胃瘘管的鲁西黄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饲喂3种RDP/RUP比例分别为1.00∶1.00(A组)、1.22∶1.00(B组)、1.50∶1.00(C组)的等能等氮日粮,研究其对瘤胃内环境参数的昼夜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瘤胃pH受日粮RDP/RUP比值差异的影响不显著(P>0.05),A、B和C组pH变化范围分别为6.53~6.94、6.44~6.84和6.45~7.03。各组瘤胃pH均在饲喂后2~4 h达到最低值,随后逐渐上升;瘤胃液尿素氮以C组最高,A、B 2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瘤胃液尿素氮在08:00饲喂后2 h达到最高值,但20:00饲喂后各组变化趋势不一致。A、B 2组瘤胃液尿素氮浓度白天较低,夜晚较高,而C组正好相反;各组瘤胃液氨氮平均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动态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在饲喂后2 h达到最高值;瘤胃微生物蛋白(MCP)平均浓度随RDP/RUP比值升高而显著提高,C组显著高于A、B 2组(P<0.05)。各组瘤胃液MCP浓度均在饲喂后2 h达到最低值。结果显示,以瘤胃液MCP浓度为衡量指标,日粮适宜的RDP/RUP比例为1.50∶1.00。  相似文献   

14.
胍基乙酸是一种氨基酸衍生物,也是一种重要的新型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其在国内外的应用效果已被普遍认可。本文从胍基乙酸的生理功能、对牛羊的生长性能和对牛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得出了胍基乙酸能够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及改善肉品质的结论,但也发现针对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等方面仍缺乏生产及机理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病之一,严重危害动物的健康生长,甚至导致死亡.因此,积极开展综合防治对策尤为重要.文章综述了瘤胃酸中毒的病理机制和瘤胃酸中毒的预防措施,为反刍动物提供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案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反刍动物是以小肽吸收为主要形式的,这是由于反刍动物存在肽的非肠系膜吸收系统。本文从反刍动物对小肽的吸收途径、吸收机制、反刍动物对小肽的利用以:及影响小肽吸收利用的因素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韦学玉  阎宏  穆巍 《饲料工业》2006,27(19):47-49
反刍动物(牛、羊)瘤胃功能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养好反刍动物实质上就是养好瘤胃。文章针对瘤胃内的微生物区系及瘤胃内温度、渗透压、pH值等瘤胃内环境的重要参数,对如何维持瘤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及人工调控措施加以阐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郑必锦 《饲料工业》2005,26(14):12-13
L-肉碱又名肉碱、肉毒碱,英文名Carnitine(CN),由俄国科学家Gulewitsch和Krim berg于1905年首先在人和动物的肌肉浓缩液中发现。1927年,Tom ita和Sendin证实了其化学结构为L-β-羟基-γ-三甲铵丁酸:(CH3)3—N —CH2CH2—CH(OH)—COO-。1948年,Frienkel发现大黄粉虫幼虫的生长需  相似文献   

19.
Rumen fermentation can produce hydrogen sulfide (H2S), and H2S can be rapidly absorbed by the intestinal wall in nature. If excessive H2S was produced in rumen, it might be toxic to ruminan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oxicity of H2S, rumen H2S production pathway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rumen H2S‐producing regulation in rumin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