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客观评估呼伦贝尔市各地太阳能资源潜力,利用海拉尔和富裕2 个辐射观测站1985—2014年辐射观测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和呼伦贝尔市其他15 个站的日照资料,根据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和标准,计算呼伦贝尔市其他15 个无辐射站的太阳总辐射,分析了呼伦贝尔市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评估太阳能资源的各种参数。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太阳能资源储备很丰富或丰富、大部地区稳定或较稳定、可开发利用日数较多,西部和东南部地区尤其适合进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客观评估呼伦贝尔市各地太阳能资源潜力,利用海拉尔和富裕2个辐射观测站1985—2014年辐射观测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和呼伦贝尔市其他15个站的日照资料,根据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和标准,计算呼伦贝尔市其他15个无辐射站的太阳总辐射,分析了呼伦贝尔市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评估太阳能资源的各种参数。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太阳能资源储备很丰富或丰富、大部地区稳定或较稳定、可开发利用日数较多,西部和东南部地区尤其适合进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曾雁  曾万寿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1):115-120
摘 要:选取酒泉市境内敦煌、酒泉气象台站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数据,建立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模型,补充资料空缺。应用多项式及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研究酒泉市太阳总辐射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依托ArcGIS地理信息研究境内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情况,并进行分区。结果表明:酒泉市光资源极为丰富,年太阳总辐射6000~6450 MJ/m2,仅次于国内最大地区的青藏高原,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1958—2016年太阳总辐射年际变化平均距平百分率3~4%,年际变幅较小;年际变化呈波动状,存在2个峰值时段和2个谷值时段,2012年之后呈增加趋势。太阳总辐射月变化最大值出现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次之。境内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由北向南逐步递减,可分成Ⅲ个区,即Ⅰ北部辐射最尤丰富区、Ⅱ中部辐射尤为丰富区和Ⅲ南部辐射丰富区。  相似文献   

4.
为了科学了解太阳能资源,验证地面实测气象资料与卫星资料的相关性,通过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青海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区——柴达木盆地的太阳能资源进行反演,以回归统计法求取地面总辐射,用红外资料、可见光和红外数字卫星等资料,估算地面总辐射并与地面实测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遥感资料反演和实测值变化很吻合,相关系数超过90%。利用静止气象卫星FY2C资料反演计算地表太阳总辐射,能填补气候学方法的不足,能提高定量研究辐射的空间精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效率。笔者利用1961—2010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逐日日照及年总云量、低云量、降水、相对湿度、沙尘日数和平均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线性系数法系统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各县区近50年来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及强度特征,然后采用相关系数和多元线性回归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了影响日照时数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以及天气系统等影响,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低海拔地区大于高海拔地区。除凉州外,各地年、年代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趋势,民勤、永昌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年日照时数的时间序列存在5~8年的准周期变化;各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不太一致,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春季增加最显著;月日照时数变化也存在差异,除天祝外,6月为1个高峰,9月和12到次年1月为2个低谷。各强度日照时数的日数变率较大,随着日照时数长度的增长,各地日照日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总云量和低云量,其次是相对湿度和沙尘日数,降水和平均风速的影响最弱。日照时数与低云量和平均风速呈正相关,与总云量、降水、相对湿度和沙尘日数呈负相关,影响各地日照时数的主要因子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及周边11个国家自动气象站历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基于地面观测资料的统计反演、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5.2)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总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走廊东部太阳能资源储量丰富且较稳定,年总辐射量在5414.19~6500.36 MJ/m2,平均为5947.5 MJ/m2,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带。总辐射夏季>春季>秋季>冬季。1959—2020年走廊东部总辐射总体呈增加趋势。1959—1989年呈减少趋势,1989年发生突变后呈持续增加趋势,变化趋势与全球和全国大部分区域先“变暗”后“变亮”的过程较为一致。总辐射上、下游呈增加趋势,中游呈减小趋势。春、冬季均为增加趋势,夏、秋季均为减小趋势。总辐射月、日变化呈单峰型,4—8月占全年的55%。2—5月呈增加趋势,8—10月呈减小趋势,年、季、月增幅均为下游最大。总辐射日变化峰值出现在正午12:00—13:00时,10:00—15:00时占日总辐射的73%。总辐射空间分布与纬度、海拔高度有关,北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新乡市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本研究利用新乡市7 个气象站1966—2016年逐月日照时数、总云量、水汽压、平均风速、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t 检验等方法,结合GIS 技术,分析日照时数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对年日照时数进行突变检验,并分析5个气象要素对日照时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966—2016 年,新乡市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夏季日照时数下降最明显,春季下降速率最小,年日照时数在1983年和1999年附近发生突变;日照时数总体呈“中间多南北少”的空间分布特点,且京广线以东地区偏多;年日照时数与总云量、水汽压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平均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年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湖南农业气候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南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利用湖南省97个台站1960-201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在进行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的基础上,分析湖南省农业气候资源时间、空间变化趋势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湖南气温与全球气温变化趋势一致,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相对应的热量资源也呈现为显著增多的变化趋势,以活动积温对气候变暖响应最敏感;湖南降水量无显著趋势变化,但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冬季湘北地区呈显著增多趋势,春季湘西地区呈显著减少趋势,夏季湘中地区呈显著增多趋势,秋季湘西南地区呈显著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呈现以夏季显著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趋势,减少幅度最大的地区位于湘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导致湖南省农业气候资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需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随州周边4个辐射观测站 (武汉、郑州、西安1961-2017年,南阳1990-2017年)日照百分率和实测日太阳总辐射值,结合一元线性回归法拟合出适用于计算随州太阳总辐射的公式参数,再将随州本站及周边17个市县气象站2011-2016年日照百分率代入公式,推算出随州市境内月太阳总辐射值,再利用气候学计算方法和空间插值法对全年和各个季节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展开剖析。其结果显示:随州市太阳总辐射的区域分布受其撮箕样地形影响,全年和各季节均表现出南多北少的特性,太阳总辐射在冬季为低值季,夏季为高值季,春秋适宜;年际和各季节的太阳总辐射值均呈减小趋势,且夏季减小速率最大;春夏秋三季的太阳总辐射偏大偏小期与全年变化步调相似,但冬季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锡林浩特地区太阳紫外辐射变化规律,并为全球太阳紫外辐射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和参考。根据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2009年太阳总辐射与紫外辐射观测资料,笔者运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对锡林浩特地区太阳紫外辐射UV-B极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紫外辐射是太阳总辐射的一部分,日极值出现在12:30左右并且有云的天气。一天内早晚小,中午大,总体变化范围为0.01~3.05 W/m2。年极值只有冬季出现在晴天,春、夏、秋季均出现在有云的天气,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为3.05 W/m2。锡林浩特地区紫外辐射日瞬时极值变化和季节变化的主要趋势与太阳总辐射一致,瞬时极值可出现在有云的任何天气条件下,一年四季紫外辐射强度均在安全范围变化。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太阳总辐射参数化模型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获得适用于安徽省的最优太阳辐射参数化估算模型,利用安徽省及其周边10个辐射台站1961—2012年长时间序列的太阳辐射资料和日照时数资料,对比分析多种太阳辐射估算模型在安徽省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基于安徽及其周边地区辐射实测资料修正的太阳辐射模型相较于其他6种参数化方法,误差最小,估算效果最好,在安徽最为适用。合肥站和屯溪站基于安徽修正模型的逐月平均太阳辐射估计值与对应时段的实测平均值吻合程度较好,2站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分别不超过2.0%和3.5%,精度较高。研究结果为安徽省开展太阳能资源评估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湖南省地面气象站点1971—2012 年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线性趋势、经验正交函数分 解、相关分析法和相对权重法,分析了湖南省蒸发皿年蒸发量时空变化及主要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42 年,湖南全省年平均蒸发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大部分地区年蒸发量有比较明显的年代际波动,在湘中及湘东大部分地区表现为显著的下降趋势,湘东南的东部地区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其余区域变化趋势不明显;蒸发量与日照时数、降水量、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和饱和水汽压差等多个气象因子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日照时数的正相关程度最大,与降水量的负相关程度最大;在年蒸发量下降的区域的主导因素是日照时数的减少,在年蒸发量上升的区域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2020年5月上旬高温、强光照天气对红心猕猴桃幼果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贵州西部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及其红心猕猴桃主要种植区的发耳、杨梅、猴场等19个基地2020年5月上旬高温、强光照天气过程中的逐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日照时数、太阳辐射等实时气象资料,分析高温、强光照天气对贵州西部红心猕猴桃幼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3—9日,持续高温、强光照天气,导致红心猕猴桃果实日灼病严重,以都格基地红心猕猴桃果实被高温、强光照灼伤率33.3%为最高,其次是龙河、新窑两基地,其果实灼伤率在27%以上,再次是发耳、阿戛、米箩、鸡场和岩脚基地,其果实灼伤率在22%以上。在红心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期,当连续4天及以上日最高温度超过35℃、太阳总辐射超过41 MJ/m2或日照时数超过10 h时,红心猕猴桃果实易发生日灼病;在红心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期,当连续3天及以上日最高温度超过38℃、太阳总辐射超过41 MJ/m2或日照时数超过11 h时,红心猕猴桃果实一定发生日灼病。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新疆太阳能资源,用统计学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太阳高度和太阳辐射能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同一地区一天中不同太阳高度的延续时间不同,日出、日落的延续时间少于中午;随着纬度的增高,相同太阳高度在不同地区延续的时间逐渐增长,北疆的延续时间长于南疆;太阳高度的最大值随着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北疆的太阳高度最大值低于南疆。(2)夏季太阳高度最高,冬季最低。太阳高度最大值变化范围南疆要大于北疆。(3)夏季的太阳辐射最强,冬季的太阳辐射最弱。随着太阳辐射能强度的增大,辐射能延续时间占据当天时间的百分比也越大。同一太阳辐射能,南疆地区维持的时间短于北疆地区。通过对新疆太阳高度和太阳辐射能的变化特征的认识,能更好地为开发利用南北疆太阳能资源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湖南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基于湖南省9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观测资料,选择最佳小网格推算模型推算出500m×500m的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序列资料;基于双季稻、油菜、棉花、柑桔、油茶、烟草等主要农作物生长条件及相关区划研究成果,确立相应农作物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指标;结合地理信息资料,运用GIS技术,开展主要农作物种植适宜性动态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湖南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均有一定的影响,对双季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熟性搭配区的变化,对油菜、油茶、柑桔的影响主要是最适宜种植面积增大,对棉花、烟草的影响主要最适宜种植面积减少。针对气候变化对湖南主要农作物种植适宜性的影响及相应农作物种植适宜性的气候区划结果,提出应对建议为:充分利用滨湖平原、河谷平原和盆地气候资源,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山地气候资源,做大做强湖南油茶产业;充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打造湖南柑桔品牌;充分利用小气候资源,发展湘西、湘南特色烟叶。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日照时数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了解浙江省日照的时空分布特征,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笔者根据1971-2009年浙江省65个台站逐月日照资料,利用Morlet连续小波变化、功率谱检验及Mann-Kendall检验,研究了浙江省日照时数的时间变化趋势、周期演变规律和突变转折点;并通过等值线分布和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浙江省近39年的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日照时数存在不同尺度的周期分量,6~9年的周期振荡较强烈,其中8.7年周期通过了功率谱95%的置信度检验;Mann-Kendall检验表明浙江省日照在全时域表现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并且在70年代中后期存在突变;浙江省日照时数空间分布上呈现自东北向西南减少的趋势,EOF分析得出全省日照距平表现为整体一致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