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联伟 《北京农业》2005,(12):27-27
日本斤柿是经河南省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引种试验成功的柿子优良品种,它结果早,抗病能力强,既抗旱又耐涝,还耐盐碱,风味独特,品质极佳,是一个极有发展前途的珍稀柿新品种.现将其在洛阳地区引种栽培表现及早果丰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聚类分析在水稻抗旱材料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102份不同质源的水稻材料,通过水、旱对比试验,以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及单株粒重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可分为5类,其中第Ⅴ类材料Dc平均值为84.88,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可用作抗旱亲本材料使用;其次为第Ⅱ类材料,Dc平均值达75.64,当中个别材料的个别性状表现优良,可作为特殊材料使用;最差的是第Ⅳ类,Dc平均值为45.9,表现为不抗旱;第Ⅰ、Ⅲ类材料抗旱性能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3.
选取102份不同质源的水稻材料,通过水、旱对比试验,以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及单株粒重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可分为5类,其中第Ⅴ类材料DC平均值为84.88,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可用作抗旱亲本材料使用;其次为第Ⅱ类材料,DC平均值达75.64,当中个别材料的个别性状表现优良,可作为特殊材料使用;最差的是第Ⅳ类,DC平均值为45.9,表现为不抗旱;第Ⅰ、Ⅲ类材料抗旱性能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4.
培育和筛选抗旱节水新材料是保障山西小麦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举措。为拓宽小麦抗旱基因资源、创新抗旱种质,采用全生育期鉴定法,以产量三要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以及株高、产量为考核指标,对33份晋麦47 EMS诱变材料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经抗旱性鉴定,共筛选出抗旱性优于基础材料晋麦47的材料3份,占参试材料的9%;有4份材料表现中等抗旱,17份材料呈现较弱抗旱水平,9份材料抗旱指数小于0.699,处于极弱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之豇60、之豇106、之豇108、之豇28-2、扬豇40为材料,研究其耐贮性,结果表明:之豇60和之豇106耐贮性最好,表现为采后密度下降幅度小且慢,嫩荚中种子比例小、荚壁厚、失水慢,可贮藏40 h以上;之豇108耐贮性次之;之豇28-2最不耐贮藏,表现为采后密度变化快,豆荚较易发泡,较快失去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粱亲本系萌发期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高粱亲本系萌发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筛选出抗旱性鉴定指标和抗旱性强的种质,为高粱抗旱基因挖掘与种质创新奠定基础。以15份保持系、18份恢复系和8份杂交种为材料,采用人工气候箱内培养皿培养,以水势为-0.3MPa的PEG-6000水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环境,蒸馏水处理为CK。测定发芽率、发芽势、芽长、根长、芽干重、根干重、剩余物质干重和萌发抗旱指数等8个性状。通过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参试材料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并进行因子分析。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参试材料抗旱性排序表明,不同参试材料间表现出较大差异。高粱保持系、恢复系隶属函数值显著低于杂交种,保持系与恢复系隶属函数值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把参试材料按抗旱性强弱分为5类,L116等2份材料为抗旱类型,Ms18B等18份材料为较抗旱类型,Ms19B等9份材料为抗旱中间类型,L5172等8份材料为干旱较敏感类型,2055B等4份材料为干旱敏感类型。结果表明,萌发抗旱指数、根长和剩余物质干重分别在萌发因子、根部生长因子和生物量转化因子中的负荷量最大。对应水势为-0.3 MPa的PEG-6000浓度能够作为高粱亲本系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适宜浓度。保持系、恢复系抗旱能力显著低于杂交种,保持系、恢复系抗旱能力差异不显著。筛选出萌发期抗旱性强亲本材料,分别为恢复系L116和保持系Ms27B。萌发抗旱指数、根长、剩余物质干重可作为高粱亲本系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适宜指标。  相似文献   

7.
改良碳酸盐草甸土的几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草甸土质地黏糗紧实、通透性能差、土壤养分释放能力低、田间持水量低,既不耐涝,又不抗旱,是粮食产量不稳定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黑龙江省桦川县对碳酸盐草甸土进行了一系列改良,根据其土质黏糗、土壤呈弱碱性等特点,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了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8.
野生大豆抗旱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野生大豆抗旱性,发掘野生大豆抗旱种质资源,提高野生大豆抗旱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需要合理鉴定与评价其抗旱性。在对400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作了预备试验的基础上,选用20份野生大豆抗旱种质资源,通过成熟期的农艺性状综合表现和抗旱系数分析其抗旱性,发现野生大豆抗旱种质资源在不同生育期的抗旱性具有多样性,有些材料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旱,有些材料只在某个或几个生育期表现抗旱。同时,发现有些材料抗旱系数虽较小,但在对照条件下农艺性状表现好。  相似文献   

9.
随着川半夏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和野生资源的日益枯竭,人工栽培半夏面积正逐步增加。当前正值半夏中期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必须抓好以抗旱、排湿、防晒及病、虫、草害防除为重点的田间管理工作。一、抗旱排湿半夏既怕干,又怕涝。凡见土表发白时,应于下午至傍晚前浇水抗旱。注意如遇连晴天气,必须  相似文献   

10.
干旱处理对不同棉花材料SOD,CAT,MDA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28份不同的棉花材料,分别种植于干旱处理、对照(正常浇水)条件下,试验设2次重复.分别于苗期和开花期测定了干旱处理、正常浇水条件下28份棉花材料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后,28份棉花材料叶片的SOD,CAT,MDA均发生了变化,经3项生理指标的综合分析并结合28个棉花材料的抗旱性表现,筛选出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棉花材料为红叶白絮、红叶棉、硕丰1号、新陆早1号;不抗旱的棉花材料有:石阳1号、库车96518和新炮1号.  相似文献   

11.
 研究选用来自黄淮海地区大豆抗旱种质资源50份,通过成熟期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在该因素形成时期大豆材料的抗旱性,发现大豆抗旱种质资源在不同生育期的抗性具有多样性,有些材料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旱,有些材料只在某个或几个生育时期表现抗旱;有的材料表现为抗旱高产,但有的材料产量水平较低,同时也发现一些抗旱种质资源在对照(水)条件下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豇豆种质资源鉴定筛选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15份豇豆种质资源材料(3种荚色类型及不同熟期)的鉴定、筛选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表现为早熟、高产、抗病、商品性好、品质优良并可直接应用于生产上推广的有绿荚类的201、特早1和杨江40等3个材料;白荚类的玉豇,花荚类的龙纹豇,绿荚类的白仁、YL-9等几个材料商品性极佳,品质好、纤维少、耐老、肉特厚、口感好,可作为品质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3.
机械化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使生土逐渐熟化、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提高土壤抗旱治涝能力,促进作为根系的生长以及微生物的繁衍。因此,推广深松技术既能够促进作物早熟及稳产高产,又可以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为农业生产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2012、2013、2019年宁波遭受了台风造成的洪涝灾害.该研究对宁波降雨情况、大花萱草的受害情况、受害后的恢复情况等进行了记载观察.经过筛选以生长状况、涝害后受损程度、灾后存活率、整体姿态、叶色、观赏价值为耐涝性田间鉴定有效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8份大花萱草材料的田间表现进行了耐涝性鉴定.结果表明:18份大花萱草的耐涝性均较强,与理想耐涝品种的关联度均在0.53以上;其中x11、x3、x2、x4、x16和x1的耐涝性较强,与理想耐涝品种的关联度均达到0.70以上,适合在宁波地区推广栽培;而x12和x13的耐涝性较差,因其恢复较快,可以考虑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配置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玉米自交系苗期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00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20%聚乙二醇(PEG-6000)高渗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环境,测定苗期株高、茎粗、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5项指标,以各性状值的抗旱系数为基础,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进行抗旱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玉米苗期株高降低,茎粗变细,生理指标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这100份自交系可分为5个抗旱等级,其中极抗旱材料32份,强抗旱材料22份,中等抗旱材料31份,弱抗旱材料13份,极弱抗旱材料2份,为这些自交系在抗旱玉米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转TaEBP抗旱基因小麦,丰富育种遗传资源和培育抗旱节水、高产春小麦新品种、新材料.[方法]从70份转TaEBP基因新春9号小麦株系中,在有限灌溉条件下筛选出5份抗旱丰产、遗传稳定的材料,对这5份材料进行多点试验,比较材料间叶面积系数、分蘖消长、叶绿素含量、叶温、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以及产量构成的差异.[结果]11NG品6总茎数最高为1 453.5×104粒/hm2;灌浆盛期叶面积系数11NG品4和11NG品6为4.5,灌浆期叶绿素含量最高的是11NG品6,为56.3 ~56.1,其次是11NG品4和11NG品8.灌浆末期叶温最高的是11NG品10,为28.9℃,最低的是11NG品6为27.5℃.11NG品6籽粒干物质积累最先达到峰值,且峰值最高,其千粒重最高,为40.4g.产量表现11NG品6和11NG品4最高.[结论]转TaEBP抗旱基因的11NG品6和11NG品4株系在有限灌溉条件下表现抗旱节水性能强、丰产稳产性、适应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高粱春播时容易遭受干旱胁迫,影响种子萌发、出苗,造成缺苗影响产量,因此筛选种子萌发期抗旱、敏感材料以及挖掘抗旱相关基因对高粱抗旱育种、探究抗旱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全球不同地区收集的不同类型高粱材料575份,28℃水培养萌发种子并统计出苗率,出苗率≥90%的高粱材料利用17. 5%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筛选抗旱和干旱敏感材料。选择生育期、株高和用途相近的抗旱和敏感材料构建抗旱相关基因定位群体。[结果]575份高粱材料,3次重复试验出苗率均≥90%的高粱材料共有301份。经过17. 5%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后,去除沈阳不能抽穗的材料后,筛选到抗旱材料22份、敏感材料18份,共计40份。选择抽穗期差异3 d以内、株高差异5 cm以内,共筛选到3组适宜构建抗旱相关基因定位群体的材料,包括抗旱和敏感材料共计8份。[结论]高粱种子萌发期,不同材料之间出苗率差异较大,综合考虑株高、抽穗期、用途和模拟干旱胁迫下的相对出苗率等因素,选取8R336/8R079和8R340/8R078作为最优杂交组合构建抗旱相关基因定位群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扁穗雀麦(Bromus catharticus)不同种质资源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差异,为贵州扁穗雀麦抗旱种质的筛选和品种选育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PEG-6000溶液不同浓度(0、5%、10%、20%)模拟干旱处理,研究41份扁穗雀麦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幼苗的成活率、株高、水分率及干物质量等指标,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不同种质萌发期和苗期的抗旱性。【结果】随着处理浓度增加,大部分材料幼苗的成活率均为100%,与蒸馏水(对照)处理没有变化,发芽率、株高和水分率呈下降趋势,但其中部分材料的株高和水分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随着发芽天数的增加发芽率呈增加趋势,处理13d时4个浓度的种子发芽率达80%以上的分别有36份、25份、17份和1份;No.10、No.12、No.16和No.23在20%PEG-6000溶液处理下13d时的发芽率达43.33%~81.67%;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有17份材料的株高呈下降趋势,23份材料株高在10%PEG-6000溶液胁迫下达最大,全部处理中No.39在10%PEG-6000溶液胁迫下的株高最高,No.19在20%PEG-6000溶液胁迫下株高最矮;33份材料的水分率呈下降趋势,其中,28份显著降低,8份材料的水分率在10%PEG-6000溶液胁迫下达最大;20%PEG-6000溶液处理后,13d发芽率、株高的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越大材料抗旱性越强,而敏感指数则相反,地上干物质量的抗旱系数、抗旱指数、敏感指数则趋势相同,扁穗雀麦的13d发芽率、株高、地上干物质量的抗旱系数、抗旱指数、敏感指数在20%PEG-6000溶液处理下变异较大;41份材料被聚类谱系图分成4个等级,其中,第Ⅰ类为高度抗旱型,共16份,占总数的39.02%,第Ⅱ类为抗旱型,共10份,占总数的24.39%,第Ⅲ类为敏感型,共6份,占总数的14.63%,第Ⅳ类为高度敏感型,共9份,占总数的21.95%。【结论】41份材料的隶属函数值排序1~6的是No.10、No.16、No.12、No.33、No.24和No.2,排序36~41的材料分别是No.22、No.38、No.27、No.36、No.7和No.37,No.10的萌发期、苗期综合抗旱性最强,No.37的最弱。  相似文献   

19.
为丰富大豆抗旱种质资源,为大豆抗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对157份东北春大豆种质资源在辽宁西部半干旱地区设置田间自然抗旱鉴定试验,利用加权抗旱系数法综合评价大豆种质资源抗旱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株高、单株生物量和单株粒重,但不同基因型大豆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利用加权抗旱系数筛选出9份干旱敏感型材料,129份中间型材料,19份耐旱型材料。这些耐旱型大豆种质资源可为干旱、半干旱区大豆生产提供品种保障,为大豆抗旱育种提供重要遗传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份宁夏水稻材料,分析比较叶片细胞膜透性在常规水田、田间干旱胁迫和干旱棚极度胁迫环境下的表现,研究其透性与伤害度的关系,进而通过伤害度来评价参试材料的抗旱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水稻材料叶片细胞膜透性存在差异,极度干旱胁迫时其透性明显增大;干旱胁迫时的细胞膜透性与其伤害度呈极显著正相关;20份参试材料中有5份的抗旱能力较强,2份的抗旱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