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评价半矮秆基因Rht1和Rht2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应用了以携带对赤霉素不敏感的半矮秆基因Rht1和Rht2的F_1杂种诱导出的30个小麦加倍单倍体品系。这两个基因对降低株高起累加效应。携带Rht1或Rht2基因的半矮秆品系产生同用人工支撑防止倒伏下高秆品系一样多的产量。携带这两个基因的矮秆品系籽粒产量显著减少。在杂种基因型重组的遗传背景下改良了株高和籽粒产量,但是并不产生超过半矮杆基因效应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小麦育种和种子提纯的目的是培育基因型纯合的栽培品种 ,然而 ,天然杂交、机械混杂和非整倍体状态可能降低品种的纯合性。本文主要研究半矮秆小麦品种中导致高秆变异类型的非整倍体的频率。 Rht1和 Rht2是最普遍存在的矮基因 ,分别位于 4 B和 4 D染色体上。本研究中的高秆变异类型的染色体结构依据表型和子代细胞遗传学分析来确定。带有 Rht1基因的 6个品种平均产生 0 .15%的4 B单体植株 ,这些单体植株平均比整倍体植株高 16 %~ 2 2 %。携带 Rht2的 5个品种平均产生 0 .0 6 %的4 D单体植株 ,其高度比整倍体植株平均高 12 %~ 18%。结果表明 ,4 B和 4 D单体导致高秆变异类型存在于数种半矮秆品种中 ,但是携带 Rht1的半矮秆品种出现高秆变异类型的频率和株高增加的程度均较高。因此 ,应用 Rht2产生半矮秆株型有助于使高秆变异类型的出现减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3.
豆种植密度和群体结构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大豆的产量、植株性状和群体生育的变化特点,并总结了高产群体结构指标。试验证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中高秆较繁茂类型的中晚熟或中熟品种,密度以每平方米株8.3—25为宜;早熟或矮秆类型品种密度以每平方米25—40株为宜。  相似文献   

4.
在1985和1986年收获的试验中,由冬小麦品种及高代育种品系杂交组配的61个F_1杂种籽粒产量的超亲优势为5.9%。在1986年430个杂种参加的试验中,杂种产量的超亲优势为3.6%。在这430个杂种中,由产量最低的亲本组配的杂种,其产量优势最大,说明在这些基因型中,大多数高产基因已经集中在高产亲本中。作者将这些结果同其它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认为迄今测试的小麦F_1杂种的产量优势尚不足以说明能将其应用于英国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5.
小麦育种和种子提纯的目的是培育基因型纯合的栽培品种,然而,天然杂交、机械混杂和非整倍体状态可能降低品种的纯合性。本文主要研究半矮秆小麦品种中导致高秆变异类型的非整倍体的频率。Rht1和Rht2是最普遍存在的矮基因,分别位于4B和4D染色体上。本研究中的高秆变异类型的染色体结构依据表型和子代细胞遗传学分析来确定,带有Rht1基因的6个品种平均产生0.15%的4B单体植株,这些单体植株平均比整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6.
杂种小麦与常规小麦产量性状改良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1991-2000年,把每年参加产量鉴定的杂种小麦和常规小麦新品种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种小麦产量的平均超标优势为8.4%,变幅为3.0%-14.0%,年平均递增率为2.4%,而常规小麦的平均超标率为3.0%,变幅为1.1%-5.1%,年平均递增率仅为0.75%,就产量构成因素来看,杂种小麦的千粒重在不同年份均比常规品种的高,粒重优势显著,杂种小麦的穗粒数高于常规小麦,差异达显著水平,在群体条件下,杂种小麦的有效穗与常规小麦的变化基本一致;杂种小麦的株高改良已达到半矮秆水平,抗倒伏能力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7.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寒地超高产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机理,采用3个基因型品种,2种栽培模式,共设3个处理研究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在窄行、密植、高肥水条件下,B45处理由于采用半矮秆品种,尽管单株干物重、叶面积显著低于对照,但群体干物重显著增加,LAI早于G70对照8 d达到峰值,最高为8.081,在8月11只前LAI长时间保持在7.0以上,各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对照,均为光合产物积累及4 895.7 kg·hm-2的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Z45处理虽然选用亚有限秆强品种,随着密度增加倒伏严重;G70处理应用高秆品种稀植栽培,个体发育较好,但群体性状较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是植物育种研究所(英国剑桥植物育种研究所——译者)开始利用化学杂交剂生产小麦杂交种并对其进行估价的计划报告。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为英国市场生产小麦杂交种的可行性。该所已筛选出了适于配制F_1杂种的亲本,并将其F_1和F_2杂种与亲本品系以及《推荐目录》中最有用的近交品种进行了比较。一般情况下,F_1杂种的产量大约比其最高产亲本的产量提高10%,烘烤品质则介于其双亲之间;与理论预测的相一致,F_2的杂种优势开始降低。根据我们的试验结果,提出了生产F_1和F_2商品杂种种子的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9.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栽培产量性状及产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个基因型品种,2种栽培模式,设置3个处理,研究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栽培技术产量性状及产量结构,旨在为超高产大豆研究与应用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在窄行、密植、高肥水条件下,B45处理由于采用半矮秆品种植株矮、底荚低、秆强不倒,虽然单株荚数、粒数显著低于对照,但由于密度增加,群体荚数、粒数显著增加.每节位平方米荚数、粒数分别达到145.1个和411.7个,分别较对照增加78.8~84.0个和254.2~258.0个,顶荚部位荚、粒数分别占总数的21.3%和22.5%.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2008年在760 m2面积上,大豆产量达到4 895.7 kg·hm-2.  相似文献   

10.
必要性近二十年来,世界小麦产量几乎每年平均以3.4%的速度增长着.然而,在多数情况下,产量的急增与半矮秆品种的推广和株高的降低是联系在一起的.据统计,半矮秆小麦占当今世界小麦的半数以上,在集约经营地区更是以半矮秆品种为主,例如在美国的太平洋西北地区分别占冬、春小麦的85%和95%,在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法国和西欧其它一些国家栽培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水稻株型从高秆变为矮秆,使产量大幅度地提高。六十年代初我国矮脚南特等一批籼稻矮秆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六十年代中期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成功半矮生型高产品种IR8,并在一些热带国家迅速推广,都开创了水稻产量的新纪录。此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和育种工作者,从七十年代初开始了粳稻矮秆和半矮秆常规品种的选育和研究。日本人木下俊郎和新桥登等报道,1972年北海道植物育种系进行等基因矮生系育种。以粳稻品种潮狩作轮回亲本与12个矮秆基因型未知的矮生系分别杂交,通过连续回交和选择,分离出以潮狩为遗传背景的21种近等基因矮生系,并观…  相似文献   

12.
小麦矮生性和提高分蘖能力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许多国家为了降低小麦植株高度广泛采用Rht_1、Rht_2、Rht_8半矮秆基因及其它基因.具有这些基因的品种最主要的优点是抗倒伏,收获指数高(达0.5),对耕作栽培条件适应性强并且抽穗早.由于矮秆基因型植株的茎秆对碳水化合物需求量少,于是碳水化合物就可以更多地供给叶和穗.  相似文献   

13.
间套复种条件下.小麦的生态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品种选育目标要作相应地修正.应具有一些特殊性状.即耐晚播、早熟、半矮秆、抗病抗逆.优质高产。在亲本选配时.需有弱冬性品种参与.采用弱春性与半冬性品种杂交、南北地理远缘杂交、冬春杂交的方式.使遗传基础更加丰富.在选育方法上采用改良系谱法.即F_3、F_4代穴播、分离世代选穗.以扩大杂种各世代群体,扩大鉴定圃。早茬播种条件下.选择优良系统;晚茬播种条件下进行鉴定和品比。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目的在于确定半矮秆与普通高度大麦(Hordeum vulgare L.)基因型的籽粒产量、产量组成、旗叶面积和收获指数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反应。1976和1977年用了4个半矮秆基因型和2个一般高度的高秆品种进行试验。随机完全区组,五次重复。1976年三种不同土壤的水分环境;A)、重粘土接受雨水;B)、粉砂壤土,播后40和56天各灌水50毫米;C)、粉砂壤土接受部分雨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以来,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三个阶段。60年代以前为农家品种的整理和利用阶段,产量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此时期主要是高秆类型品种,易倒状,产量在200—250kg水平徘徊了几十年。60年代初,我国首先进入矮化育种阶段,育成了一批矮秆良种,使我国水稻单产和总产大幅度上升。70年代初,我国在矮秆品种的基础上,成功地育出了三系杂交水稻,并迅速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生产,把植株形态的改良和杂种旺盛的生理机能融为一体,产生了强大的杂种优  相似文献   

16.
分别用水稻广亲和、半亲和和非亲和品种为一方亲本,配制籼、粳杂种,观察F_1育性表现,追踪F_2育性分离模式。结果表明,含广亲和基因的杂种F_1结实正常(73%),F_2群体中只有少量不育植株,群体平均结实率68%,含半亲和品种的杂种F_1结实52%,其F_2分离众数在40.1~50.0%和10.1~20.0%,呈双峰偏态分布,F_2群体平均结实率28%,大多数植株不育。广亲和基因的引进,对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和常规杂交育种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老的高秆大麦品种由于株形差、营养生长过度以及茎秆易折断、弯曲、倒伏,产量很低。据已有报道,倒伏引起减产达12—66%。近年来,育种家已注意培育半矮秆大麦品种,作为减少倒伏的一个途径。但仅此还不能完全解决倒伏问题。许多工作者已对倒伏进行过研究,并提出不同的植株性状,如根系发育、株  相似文献   

18.
以1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与埃塞俄比亚芥进行了正反杂交。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莱与埃塞俄比亚芥的种间可交配性很低,但在反映可交配性强弱的各个性状上,基因型间的差异显著。甘蓝型油菜作母本时,受精频率和结角率都较反交为低,在获得杂种种子和杂种植株上明显优于反交。约2/3的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低生活力杂种种子在组织培养条件下能萌发形成植株,反交的萌发率几乎为零。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的F_1植株能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与埃塞俄比亚芥回交不亲和。由于种间杂种F_1植株群体中常出现大量的母型植株,且获得的真杂种种子出苗率又很低,因此提出以F_1杂种植株数为基准的可交配指数来衡量种间可交配性高低。  相似文献   

19.
Rht12矮秆基因在不育系繁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解决小麦矮秆不育系的繁殖问题,使半矮秆杂种小麦尽快投入生产应用,利用中国农业大学从德国引入的Rht12矮秆系与江苏省小麦推广品种杂交和回交,育成了适合江苏省南部种植的Rht12矮秆系及其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由同一品种转育的Rht12矮秆系,其株高变动于50~90cm之间;不同株高的Rht12矮秆系可以配制出不同株高的杂种F1。在拔节期至穗期喷施50~100mg/kg的赤霉酸溶液,可以使Rht12矮秆系的株高显著增加。在不育系种子繁殖区内,喷施50mg/kg的赤霉酸溶液,保持系株高由65cm增加到90cm,不育系植株的异交结实率由对照的20.2%增加到60.4%,从而显著地提高了不育系种子产量。株高的差异也能在收获时防止保持系种子混入不育系中,从而可以确保不育系种子的纯度。本文还讨论了如何解决Rht12矮秆系所存在的晚熟性和早枯等不良性状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干旱地区,缺水会抑制小麦植株的生长和代谢,因此选择适合的品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最近,已经育出携带不同半矮秆基因数目的不同株高的小麦类群,并通过诱发突变得到从很矮到很高的小麦类群。现在,育种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是:选择最好的株高类群以适应特殊的农业气候条件。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缺水条件下,根据经济产量,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以及其它产量组成成分,评价不同株高的春小麦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