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明亮熊蜂的种群分布和生态学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洋县新分布、新纪录的明亮熊蜂种群分布较广,由于其适宜传粉的生物学特性,与多种动植物存在复杂的共生共荣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四省区熊蜂中微孢子虫的自然感染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SUrRNA基因序列检测鉴定方法,初步调查了甘肃、青海、四川、内蒙古26种1008只熊蜂的微孢子虫感染情况及种类.结果表明:其中有16种210只被微孢子虫感染,感染率为20.8%,白背熊蜂和西伯熊蜂的微孢子虫感染率最高,红束熊蜂的感染率最低.内蒙古地区熊蜂微孢子虫的感染率最高,四川次之,甘肃与青海地区熊蜂的微孢子虫感染率最低.感染熊蜂的微孢子虫有熊蜂微孢子虫、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发现于鳞翅目卷叶蛾科寄主上的Nosema thomsoni.这说明微孢子虫对我国熊蜂的感染很广泛.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熊蜂野生蜂种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吉林省长春、吉林、延边、通化、四平、白山地区系统调查了野生熊蜂的种类,共采集到熊蜂12种,其中已鉴定10种。调查结果表明:在吉林省范围内,野生熊蜂种类在不同地区分布有差异,优势种为红光熊蜂[Bombus(Bombus)ignitusSmith]和明亮熊蜂[Bombus(Bombus)lucorum(L.)]。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熊蜂授粉技术在小白菜繁育中得到有效应用,本文通过在9个拱棚放置不同数量的熊蜂,初步探讨不同熊蜂数量对小白菜授粉情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面积约180 m2的拱棚内放置50只熊蜂较为适宜(即放置熊蜂约2 775只/hm2),小白菜的结荚数量及结荚率较高,能获得最高的小白菜种子产量。熊蜂授粉技术值得在小白菜繁育过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熊蜂授粉技术在小白菜繁育中得到有效应用,本文通过在九个拱棚放置不同数量的熊蜂,初步探讨不同熊蜂数量对小白菜授粉情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面积约180 m2的拱棚内,放置50只熊蜂较为适宜(即每亩约放置熊蜂185只)。在这个设置下,小白菜的结荚数量及结荚率较高,同时也能获得最高的小白菜种子产量。熊蜂授粉值得在小白菜繁育过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熊蜂肠道寄生虫——短膜虫(Crithidia bombi)的流行规律以及不同蜂种、不同地区间寄生的熊蜂短膜虫的亲缘关系。【方法】调查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4个省(自治区)的25种1 007只熊蜂的短膜虫感染情况,对不同蜂种、不同地区间熊蜂短膜虫的感染率进行卡方检验(SPSS 22.0),并对熊蜂短膜虫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利用特异的ITS引物扩增待检测的熊蜂肠道总DNA,之后进行凝胶电泳检测,通过是否扩增出675 bp的熊蜂短膜虫ITS基因片段来判断待检测的蜂群是否感染了熊蜂短膜虫,再进一步测序,分析不同蜂种、不同地区寄生的熊蜂短膜虫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在调查的所有样品中,有20种262只熊蜂被短膜虫感染,感染率为26.0%。感染率最高的两种熊蜂是白背熊蜂(Bombus festivus)和火红熊蜂(B. pyrosoma),而西伯熊蜂(B. sibiricus)的短膜虫感染率最低;青海省熊蜂的短膜虫感染率最高,而内蒙古熊蜂的短膜虫感染率最低;雄蜂的感染率极显著高于工蜂和蜂王。另外,除了甘肃省的黑尾熊蜂(B. melanurus)和猛熊蜂(B. difficillimus),四川省的疏熊蜂(B. remotus)、兴熊蜂(B. impetuosus)和弗里熊蜂(B. friseanus)所感染的短膜虫与其他短膜虫亲缘关系较远之外,其余大部分的熊蜂短膜虫的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熊蜂短膜虫对我国熊蜂的感染广泛,且不同蜂种、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级型间熊蜂短膜虫的感染率均有差别。熊蜂经过长期群体进化演变,不同地区形成相对固定的优势种类,因此各地区所捕捉到的熊蜂种类不同。对我国不同地区熊蜂短膜虫感染情况的统计分析侧重于样本量≥30的种类,这些种类是各地区的优势种类,另外一些熊蜂虽未能采集足够的样本,但根据已采集的样本量分析得出的感染率较高。熊蜂短膜虫存在寄主专一性,且对熊蜂宿主的感染具有适应性。我国部分地区熊蜂感染的短膜虫的亲缘关系总体来说较强,但也受到地理位置及其寄主熊蜂蜂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浙江天目山熊蜂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2001年在浙江省天目山进行了熊蜂的种类和生态习性调查,发现天目山熊蜂种类10种。文中列出了熊蜂的种类、分布及访花植物。  相似文献   

8.
以吐鲁番春季温室优冠番茄为试材,通过利用番茄熊蜂授粉和激素喷花(CK)2个不同授粉处理在吐鲁番4月高温期对番茄坐果特性、果实性状、产量品质、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筛选出春季番茄设施生产比较理想的授粉方式,为熊蜂授粉在新疆吐鲁番地区设施春季番茄的技术示范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熊蜂授粉替代激素授粉,番茄坐果率提高5.6百分点,畸形果率降低10.6百分点;熊蜂授粉番茄不仅外观品质好,销售价格高,而且内在品质在维生素C含量比激素授粉番茄(CK)高18.56 mg/kg;熊蜂授粉番茄比对照处理产量提高17.19%,增收约32.49万元/hm2,二者差异极显著.说明在生产中既要考虑到设施番茄生产的人工成本和物料成本等因素,更要考虑番茄的产量和品质,相比对熊蜂授粉方式结合提早定植、增加蜂量、上下通风口提前放风等方法进行改良,是春季设施番茄生产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对熊蜂属(Bombus)胸熊蜂亚属(Thoracobombus) 3个种的外部形态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进行比较,并采集整体及局部特征图.结果表明:3种熊蜂在体型大小、触角第4节及毛色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如黑足熊蜂(B.atripes)与仿熊蜂(B.imitator)触角第4节长均大于宽,而兴熊蜂(B.impetuosus)宽大于长;阳茎瓣末端、阳茎基腹铗内钩、生殖刺突内钩差异明显,如黑足熊蜂生殖刺突具两内钩,仿熊蜂与兴熊蜂仅具一内钩.进一步对工蜂20个形态指标进行系统测量和分析得出:中单眼与右单眼距离、肘脉指数和跗节指数在3种熊蜂之间差异均不显著;黑足熊蜂中单眼半径(0.161±0.010) mm与仿熊蜂(0.152±0.020) mm差异不显著,但两者均与兴熊蜂(0.127±0.011) mm差异显著;其余16个指标差异均显著,特征大小表现为黑足熊蜂仿熊蜂兴熊蜂.  相似文献   

10.
熊蜂体粗壮多毛,是多种植物,特别是豆科、茄科植物的重要授粉者。利用熊蜂授粉,不但可以替代人工蘸花,提高座果率,而且可以改善蔬菜品质,提高产量,减少病害,降低畸形果的比率,解决应用人工合成激素所带来的化学污染等问题。因此,笔者针对熊蜂授粉对大棚番茄和草莓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徐龙龙  吴杰  郭军  李继莲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0):2030-2037
【目的】了解人工饲养的兰州熊蜂(Bombus lantschouensis)肠道内共生菌群的组成,探明主要肠道共生菌群在熊蜂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开展熊蜂共生菌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兰州熊蜂肠道总DNA为模板,使用细菌通用的774F和1391R引物进行PCR扩增,构建细菌16S rDNA文库,挑取单克隆菌落测序,测得序列去除chimera后,以序列相似性97%为标准,划分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采用BLASTn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细菌种类,分析熊蜂肠道菌群的组成。根据克隆文库测得的Gilliamella apicola和Snodgrassella alvi细菌16S r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G. apicola和S. alvi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构建重组子质粒,构建好的质粒经浓度测定后,10倍梯度稀释成5个浓度梯度,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绘制标准曲线。以兰州熊蜂的卵、幼虫、蛹以及0、5、10、15、20日龄的工蜂肠道DNA为模板,采用熊蜂β-actin为内参基因,对样品中的共生菌G. apicola和S. alvi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并比较不同日龄、不同虫态每微升肠道基因组DNA样品中检测到的细菌16S rDNA基因的拷贝数,分析共生菌数量在熊蜂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不同日龄、不同虫态之间相对表达量的显著性差异用软件SPSS19.0的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从文库中随机挑选213个单克隆进行测序,经过Chimeras分析后,共得到202个有效序列,这些序列共划分为16个OTU。测得的序列与登录的相应细菌16S rDNA序列的相似性在93%-99%。在克隆文库测得的细菌16S rDNA序列中,G. apicola占45%、S. alvi占30%、Bifidobacterium占10%、Fructobacillus fructose占5%、Lactobacillus占2%、Flavobacterium aciduliphilum占2%,其他细菌占6%。其中G. apicola和S. alvi为兰州熊蜂肠道内的主要共生菌,qPCR结果表明两种共生菌在不同日龄、不同虫态的熊蜂肠道内都能检测到,两种细菌的数量在熊蜂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相似,即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达到稳定状态。G. apicola和S. alvi在熊蜂的卵、幼虫和蛹中数量都较少,在5日龄时的数量达到峰值,显著高于其他日龄,之后又逐渐减少,在15日龄后趋于稳定,第15、20日龄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人工饲养的兰州熊蜂肠道中主要有4个种属的常见共生菌:G. apicola、S. alvi、F. fructosus和Bifidobacterium,其中G. apicola和S. alvi是其体内的优势菌。G. apicola和S. alvi在熊蜂中都具有水平和垂直传播的特性,两种共生菌在熊蜂的卵、幼虫和蛹中都检测到,但数量较少,工蜂出房后细菌大量增殖并在出房15 d左右形成稳定的共生菌群。熊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共生菌数量的变化可能与这两种细菌对熊蜂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木槿3个赏花品种"玫瑰"、"红心"和"白花"在开花期表现出一定的泌蜜、花粉展现和昆虫传粉共性及差异性.研究表明:三者花粉量存在显著差异,"白花"木槿花粉量最多,"红心"木槿最少,而花粉展现时间(即雄性功能持续时间)则相反,两者有一定的互补性;3个木槿品种的主要传粉昆虫是东方蜜蜂、西方蜜蜂和熊蜂,熊蜂传粉效率较高,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较低且比较接近.花蜜分泌量与传粉者访花频率存在一致性,"玫瑰"和"红心"花蜜量较多.昆虫访花频率较高且比较接近,适合作为观赏性和蜜源性俱佳的木槿品种.而"白花"因花蜜分泌量较少,昆虫访花频率较低,尽管花粉量较大.但作为蜜源植物的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13.
临朐县设施果园熊蜂授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长年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03-8204,8207
[目的]验证熊蜂在设施果树上的授粉效果.[方法]于2013年春进行设施果园熊蜂授粉试验.[结果]设施果园内用熊蜂为果树授粉,果树坐果率显著提高,提高了产量,改善了果实品质,果实成熟期提前.[结论]应用熊蜂在设施果园内授粉值得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14.
在天然草地上除了生长有价值的饲用植物外,往往还混生着家畜不食或不愿食的,以及有害和有毒的植物,这些饲用价值低、妨碍优良牧草生长、直接或简接伤害家畜的植物统称为杂草.据统计,新疆天然草地上常见的有毒有害植物约有80余种,在巴里坤县天然草地中分布较多,危害较大的有多种乌头、飞燕草、毛莨、金莲花、大戟藜芦、醉马草、小花棘豆、草麻、无叶假木贼等.  相似文献   

15.
熊蜂是自然界的一种野生蜂种,长期以来人们对其认识较少.但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熊蜂在农业生产中能起到一种关键的作用--授粉.于是熊蜂授粉就逐渐受到农业生产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地熊蜂访花行为及对番茄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分析熊蜂在新疆伊犁温室番茄上的授粉行为及对营养品质的影响,以地熊蜂为材料,观察地熊蜂日活动规律,测定其出巢温度、授粉温度、蜂群30 min内的出巢数及工作时间;分别对熊蜂授粉、座果灵蘸花授粉处理(对照)的番茄进行可溶性固形物、硬度、维生素C、还原糖、总酸及种子数等营养成分的测定,明确番茄储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硬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熊蜂出巢、授粉温度分别为8℃和9℃,日工作时间为10h,在13:00左右熊蜂的出巢数达到最大值;熊蜂授粉处理的番茄,其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和种子数显著高于对照,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经回归方程预测,熊蜂授粉处理的果实储存时间比对照延长5.75 d,提高番茄的保质期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7.
熊蜂授粉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农业新兴技术,这项技术可以促进设施番茄种植达到优质、绿色、环保、高产等效果.为更好地掌握温室番茄熊蜂授粉技术,文章针对熊蜂授粉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南疆日光温室桃树熊蜂授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南疆日光温室桃和油桃为研究对象,进行熊蜂授粉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熊蜂具有适合为设施作物授粉的形态结构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南疆日光温室中,出巢活动温度9~12℃,比蜜蜂低5~6℃,日工作时间比蜜蜂长2~3 h;熊蜂授粉的座果率比蜜蜂和人工授粉分别提高9.5;和47.3;;单位面积产量比蜜蜂授粉提高15.3;,单果重提高14.7;,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9.9;,从而提高果实品质和商品性.由此可见,熊蜂更适合在南疆设施环境中为桃树授粉.  相似文献   

19.
竹子分类及区域分布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生竹类植物约有70多属1200多种,我国有39属5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研究竹子分类和区域分布是对其综合开发利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壳斗科植物共有8属900多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热带,中印半岛等地区,少数分布于北温带,南美、新西兰及澳洲地区。我国有7属(包括云南植物研究所新近在云南发现的三棱栎属Trigonobamus Forman在内)约300多种,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及长江流域的亚热带地区,少数种分布北方温带。江西有6属约50多种,多数种分布于中部和南部,现将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