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SRAP结合ISSR方法分析黄麻属的起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SRAP结合ISSR分子标记方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黄麻属的起源与演化。【方法】以来自13个国家的黄麻属6个种共96份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采用SRAP结合ISSR标记的方法,用MEGA软件结合DPS软件绘制黄麻属的进化树,并计算黄麻属各类型的进化时间。【结果】在供试黄麻种质资源中,近缘野生种黄麻处于进化树的最基础位置,且平均进化时间最长,是黄麻2个栽培种最原始的祖先类型。非洲为黄麻属野生种的起源与演化中心,中国是世界黄麻属的次生中心。非洲的野生长果种黄麻与栽培长果种黄麻起源均最早,为世界长果种黄麻的初生中心;印度-缅甸-中国毗邻地区为世界长果种黄麻的次生中心。中国南部以及与之相邻的南亚、东南亚地区为世界野生圆果种黄麻的起源中心,中国南部地区同时为世界栽培圆果种黄麻的起源中心。栽培圆果种黄麻的平均进化时间较短,说明圆果栽培种黄麻在进化上较长果种黄麻稍迟。【结论】非洲在黄麻属起源与演化上有重要地位,是世界黄麻属野生种和野生长果种黄麻及栽培长果种黄麻的起源中心;中国南部地区是世界栽培圆果种黄麻的起源中心。用SRAP与ISSR分子标记结合的方法,可较全面地计算黄麻属各类型的进化时间和绘制进化树,从而得到关于黄麻属起源与演化的较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育成黄麻主要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方法】选用1949年以来,在中国有一定的推广面积和具有清晰系谱关系资料记录,以引进或育成的20个长果种和40个圆果种黄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亲缘系数与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60多年来黄麻生产上历经6次品种更替的主要品种间进行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长果黄麻中,20份供试品种共组成190对组合,31.58%存在亲缘关系,COP总和为38.5625,平均为0.0964,表明2/3的品种在系谱上的遗传关系较少;在圆果黄麻中,40份供试品种共组成780对组合,其中50.26%存在亲缘关系,COP平均为0.1179,表明50%的圆果品种存在亲缘关系,有近一半的品种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圆果黄麻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比长果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更高。聚类分析较直观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育成黄麻主要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品种演变特点。20份供试长果黄麻品种在欧式距离值0.95处,聚为5个类群。其中,2个国外引进品种各自聚为一个类群,其余18个品种分别以翠绿、广丰长果、巴长4号、马里野生长果等优势亲本聚为不同的大类群与亚类群。40份供试圆果黄麻品种在欧式距离值0.90处,聚为6个类群,除了2个地方品种各自聚为一个类群外,其余38个品种分别以D154、琼山、粤圆1号、卢滨圆果、选46等优势亲本聚为不同的大类群与亚类群。共祖先度分析表明,翠绿、广丰长果、宽叶长果、巴长4号等品种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长果黄麻育种中利用价值很高;D154、卢滨圆果、粤圆1号、JRC-212、选46等品种是对中国圆果黄麻培育贡献较大的骨干亲本。【结论】在黄麻育种中,利用较多的资源是广丰长果、宽叶长果、粤圆1和早期引进的D154、JRC-212等少数骨干亲本,而近年引进的品种资源相对较少,由此导致现有黄麻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在以后的育种工作中需加强黄麻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引进,以提高黄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我们应用赤霉素处理黄麻种子并喷射植株,观察其对黄麻的增产效应,取得了初步结果。 一 实验材料和方法 供试品种系圆果种黄麻“D_(154)”及长果种黄麻“翠绿”。赤霉素结晶(含赤霉酸10%)来自天津崑仑制药厂。试验分别在大田和盆栽条件下进行。赤霉素处理种子的剂量,分1PPM,5PPM、10PPM、15PPM和30PPM,以清水浸种的为对照。在生长期赤霉素喷射的剂量分1PPM、5PPM、50PPM  相似文献   

4.
泡泡果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泡泡果(Asim ina triloba(L.)Dunal)的染色体并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其核型公式为:2 n=2 x=16=14 sm(2 SAT) 2 st,第8对染色体上有1对明显大于短臂的大随体。按Stebb ins的核型分类标准,它属“3 B”型,较不对称,为较进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对葡萄牙野燕麦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42,绝大多数为中着丝粒染色体(m)或近中着丝粒染色体(sm),染色体长度比为3.190,并在第5、第11和第16号染色体上发现3对随体,核型公式为2n=6x=42=18m+22sm(6SAT)+2st,染色体组型为"2B"类型。  相似文献   

6.
为狼尾草属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保护、利用及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压片法对杂交狼尾草和桂牧1号杂交象草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种牧草的染色体基数为x=7,均为3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1条。杂交狼尾草的核型公式2n=3x=21=18m(6SAT)+3sm,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I.R.L=6S+3M1+6M2+6L,第1组和第5组染色体含有随体;桂牧1号杂交象草核型公式2n=3x=21=3m+18sm,染色体相对长组成I.R.L=6S+6M1+3M2+6L,未发现随体。杂交狼尾草和桂牧1号杂交象草核型不对称系数分别为60.79%和65.06%,分别属于1B型和2B型,桂牧1号杂交象草的进化程度高于杂交狼尾草。  相似文献   

7.
黄麻DNA提取与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假黄麻、假长果、越南圆果 (圆果种黄麻 )等为材料 ,研究了黄麻 DNA的提取方法以及对 RAPD分析的影响因素 ,包括模板浓度、Mg2 + 、d NTP、引物和 Taq酶等 ,建立了适于黄麻种质 RAPD分析的 PCR反应体系 .即在 2 5μL反应体积中 ,Tris- HCl(p H8.0 )、KCl、Mg Cl2 、d NTP、随机引物的浓度分别为 10 mmol· L-1、5 0mmol·L-1、2 .5 mmol· L-1、15 0 μmol· L-1、0 .2 μmol· L-1,并含有 30 - 60 ng DNA与 1.5 U Taq DNA聚合酶 .扩增程序为 :94℃预变性 5 min;然后 94℃ 30 s,37℃ 1.5 min,72℃ 1min,4 1个循环 ;最后 72℃延伸 7mi  相似文献   

8.
抱子甘蓝和羽衣甘蓝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抱子甘蓝和羽衣甘蓝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抱子甘蓝的核型公式为2n=2x=18=10+8sm(2SAT),其中第3、4、5、6、8对为中着丝粒染色体,第1、2、7、9对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第7对染色体具有随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L+6M2+10M1;核型分类为2A型,属于基本对称型。羽衣甘蓝的核型公式为,2n=2x=18=10m+8sm,其中第3、4、6、7、8对为中着丝粒染色体,第1、2、5、9对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未观察到随体染色体;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8M2+10M1;核型分类为2A型,属于基本对称型。  相似文献   

9.
长果黄麻在花冠开裂后50min之内、圆果黄麻在花冠刚出现裂缝时,用水喷花朵能起到去雄作用.杂交种子的杂合率可达80%左右,在长果黄麻杂种优势利用中,可以作为一项新的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0.
长果黄麻在花冠开裂后50min之内,圆果黄麻在花冠刚出现裂缝时,用水喷花朵能起到去雄作用,杂交种子的杂合率可达80%左右,在长果黄麻杂种优势利用中,可以作为一项新的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野桔与南桔染色体核型及Giemsa带型的研究,探讨了两者的亲缘关系在细胞学上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者染色体效均为2n=18,绝对长度差异较小,属于小染色体类群,基本核型为对称性核型,N、F值均为36,染色体长度比小于2:1,属于1A类型,这表明了两者在核型上的一致性。但两者着丝点部位及臂指数乃有不同:野桔染色体全为中部着丝点,其臂指数大于60%只有一对,核型公式为:2n=18=12(L)m+6(S)m;而南桔染色体除中部着丝点外,还有3对近中部着丝点,臂指数大于60%有6对,其核型公式为:2n=18=8(L)m+4(L)Sm+4(S)m+2(S)m,不对称的程度比野桔高。Giemsa C—带带型以着丝点带和端带为基本带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产于浙江和安徽的三种百合科(Liliaceae)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2n=20(2X)=8m 12sm;萱草Hemerocallis fulva,2n=33(3x)=21m 6sm 3st十3t和多叶韭Allium plurifoliatum,2n=32(4X)=24 m 8 sm。并讨论了它们的核型特点及与近缘种的关系,其中天门冬和多叶韭的核型为节一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了东方欧鳊的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其染色体数目为2n=50,由9对中部、11对亚中部、3对亚端部和2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核型公式为:18M+22SM+6ST+4T,NF=96。通过比较发现,东方欧鳊和鳊亚科鱼类的染色体组型差别较大,而与雅罗鱼亚科的某些鱼类有相似之处,这表明东方欧鳊在分类上归入雅罗鱼亚科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东北梅花鹿与东北马鹿的F#-1代杂种鹿的能育性进行了研究。从F#-1的染色体组型、G带、C带和Ag—NORs的观察表明,F#-1双亲鹿的染色体高度同源,差异只涉及一个罗伯逊易位;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显示出F#-1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能很好的配对,形成31个完整的常染色体联会复合体,1个端着丝粒染色体/中着丝粒染色体的三价体和XY双价体。三价体的顺式构型有利于同源染色体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而产生平衡配子;睾丸组织切片证实了F#-1的生殖腺生长发育正常。所以,F#-1两性皆育。说明其亲本鹿之间隔离机制不完善。这两种鹿应属同一个孟德尔群体。  相似文献   

15.
条纹斑竹鲨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条纹斑竹鲨活体为材料,采用体内注射秋水仙素和低渗一空气干燥制片法,对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条纹斑竹鲨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104,核型公式为2n=40m+26sm+8st+30t,染色体总臂数NF=170。其中第31对染色体带有随体。对所得结果与相近种类的核型进行比较,表明条纹斑竹鲨在已知核型的软骨鱼类中是二倍体数最多的种类之一,据此可以认为条纹斑竹鲨是比较原始的种类。条纹斑竹鲨的双臂染色体(in和sm染色体)较多,占63.5%,在鲨形总目中是较高的,与其它二倍体染色体数较多的鲨类差异甚大。条纹斑竹鲨的NF也大大高于其它已有NF研究报道的软骨鱼类。  相似文献   

16.
With ass7istance of chromosome C-banding and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combined with meiotic analysis,five germplasms with homozygous wheat-Th. Bessarabicum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s were developed and identified among BC1F5 progenies of the cross between T. Aestivum cv. Chinese Spring and Chinese Spring-Th. Bessarabicum amphiploid. These lines included Tj01 and Tj02(2n=44)containing a pair of wheat-Th. Bessarabicum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 besides a pair of added Th. Bessarabicum chromosomes,Tj03(2n=44)with a pair of added interspecific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Tj04(2n=44)containing a pair of interspecific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 besides an added pair of Th. Bessarabicum chromosome arms and Tj05(2n=46)containing a pair of interspecific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 besides two pairs of added intact alien chromosomes. The breakpoints of all the translocations were found to be not around centromere. Meanwhile,all the lines showed normal plant growth,development and fertility,while the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 transmitted regularly. The obtained translocations might be of use for transferring elite genes from Th. Bessarabicum into wheat.  相似文献   

17.
 利用染色体C 分带、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分析的方法 ,从普通小麦中国春与中国春 百萨偃麦草双倍体回交BC1F5 代中选育出 5份纯合易位新种质 ,分别为 :含 1对易位染色体并添加 1对百萨偃麦草完整染色体的Tj0 1和Tj0 2 ;添加 1对易位染色体的Tj0 3 ;含 1对易位染色体并添加 1对百萨偃麦草某一染色体臂端着丝粒染色体的Tj0 4和含 1对易位染色体并添加 2对百萨偃麦草完整染色体的Tj0 5。这些易位染色体的易位断点均不在着丝粒处 ,能稳定传递 ,且所涉及的植株生长和结实均正常。推测在该回交后代中小麦与百萨偃麦草染色体之间发生了自发的部分同源重组 ,这将有利于百萨偃麦草优异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移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新麦草属两物种的C-分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两物种新麦草(Psathyrostachysjuncea)和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huashanica)进行根尖染色体C-分带,获得清晰的C-分带带型,并对二者带型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二者C-分带带型有较大差异。P.juncea的C-分带带纹较P.huashanica丰富,P.huashanica所有染色体均显较强端带。通过二者带型比较,对华山新麦草是否仍应保留在新麦草属提出质疑,并提出了将新麦草和华山新麦草的基因组分别标为Nj和Nh以示区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秦川牛、岭南牛、西镇牛的染色体进行了 G带研究 ,结果表明 ,这 3个黄牛品种除 Y染色体以外的所有染色体对 ,其 G带带型基本一致。每对染色体都有其独有的带纹特征 ,可用于识别牛的每条染色体。Y染色体有中部 (或亚中部 )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根据 3个黄牛品种 G带带型的共同特点 ,对其染色体带型进行了描述、分区和命名 ,并绘制了牛 86个区 354条带的 G带模式图  相似文献   

20.
燕麦C基因组反转录转座子分离与特异性标记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麦属是禾本科中重要的属,其中,栽培燕麦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粮、经、饲、药多用途作物,而野生物种中则含有多种优良农艺性状基因,是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基因组和染色体特异性的分子标记是分子育种工作的重要工具,以燕麦属不同倍性和基因组物种为材料,利用300条随机引物(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从燕麦C基因组中筛选到一条基因组特异性序列OPR51655;比对和原位杂交发现,OPR51655为一Ty1-copia型反转录转座子重复序列,其同源序列分布于除端部和着丝粒外的整个染色体臂上;根据OPR51655建立了燕麦C基因组特异性(sequence-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标记,利用该标记能有效地检测燕麦栽培种和野生种中的C基因组染色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