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序言肉牛生产的主要成本是繁殖母牛的维持需要费用。也就是说,每头母牛产犊数的增多与经济效益的提高相联系。于是,双犊生产则有可能成为最高效率地增产肉食资源的手段。迄今为止,一般采用3种方法生产双胎:(一)选择具有易产双胎遗传性状的牛生产双胎;(二)实验性地配合注射促性腺激素诱发多胎;(三)试行使用胚胎移植技 相似文献
2.
3.
<正> 奶牛生双胎,多数人认为是不受欢迎的。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双胎犊牛初生重较小,往往导致后天生长发育不良;另一方面异性孪生双胎雌性个体是动物雌雄间性的一种,成年后有92%不能生育,称为异性孪生雌性不育。给繁殖带来影响。目前对奶牛产双胎资料的报道尚不多见。为弄清奶牛孪生双胎基本情况,对我场30多年繁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眼下,从事养牛业的农牧民朋友不断增多,有的还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同时因为对牛的繁殖技术不甚了解,也使一些人遭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失。针对这一情况,山东省东平县畜牧局的郑延平同志撰写了下文。该文章采用问答的形式,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本刊将分两部分刊出,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1.什么是牛的性成熟?答:牛生长到一定年龄,其生殖器官发育基本完成,开始产生有生殖能力的性细胞——精子和卵子,并分泌性激素,具备了生殖后代的能力,此即为牛的性成熟。2.牛达到性成熟的年龄是多少?答:牛达到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 相似文献
5.
自Willett.E 等(1951)首次用外科手术进行牛的胚胎移植产犊成功以来,更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同时由于非外科移植(杉江等,1972)和冻胚移植(Wilmut,1973)的成功,使胚胎移植作为一项实用技术有了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养母牛的农户越来越多,群众对品种的改良和提高繁殖率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全面了解和掌握蒙山牛的繁殖性能,对提高蒙山牛的选育和杂交改良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蒙山牛的发情季节、发情规律、发情持续时间,以及对母牛的冻精配种适宜输精日期、方法、次数、输精部 相似文献
8.
9.
4.3 架子牛育肥 或称育成牛育肥,是指断奶后至1.5岁或2.5岁,体重达到400kg以上肥育出栏。架子牛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肥育成本低,较犊牛育肥每头牛提供的肉量多,较成年牛育肥,肉的品质好,可生产仅次于“白肉”的优质牛肉。利用架子牛育肥是经济效益最好,采用最广泛的方法,现分别介绍以下几种育肥方法。4.3.1 强度育肥 相似文献
10.
11.
GnRH及其类似物在牛繁殖管理中的应用(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其类似物,能引起促黄体素和促卵泡素的大量释放,而使这两种激素在外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持续3-5小时,GnRH所引起的黄体或卵泡功能的变化,是通过高节LH和FSH的释放而间接起作用的。间情期(Diestrus)内多次或间情期后1次注射GnRH可引起血液孕酮水平急剧上升和黄体溶解推迟。这种作用的机理是GnRH能诱发LH水平升高。在性周期中注射GnRH能使卵泡发育,优势卵泡排卵或黄体化 相似文献
12.
牛繁殖效率低导致的犊牛生产成本高已成为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VF-ET)技术进行双犊生产是提高肉牛繁殖效率的有效途径。IVF-ET技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胚胎工程操作过程,已经获得多种家畜。在我国,牛IVF-ET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还存在技术与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但作为一种获得肉牛双犊的生产技术,IVF-ET有潜力改变肉牛产业的生产现状。本文概述了牛IVF-ET各个技术环节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探讨了该技术应用与肉牛双胎生产实践的可能性,为提高肉牛生产效益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2 养牛业发展水平2.1 奶业的兴起印度从1970年发起世界上最大们奶业规划——洪流行动,到现在1990年奶产量达到5100万吨,是我国的10多倍,确实是发展很快,很成功的。这有社会文化和政府部门管理重视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4.
四、胚胎性别鉴定(图3) 人们发明了数种鉴别胚胎性别的方法,这些包括核型分析、应用H—Y抗原、检测性连锁酶活性的差异、探测Y染色体 相似文献
15.
16.
17.
牛病毒性腹泻病(BVD)对牧场生产的直接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上海两个牧场因出现后备牛生长发育迟缓、腹泻、死亡,成乳牛流产等现象,在确认患牛BVDV抗体阳性后,随后对两场育成牛进行了病毒性腹泻抗原检测,共发现BVDV持续感染牛(PI牛)51头,占总测试育成牛总数2.53%,在随后的半年里对持续感染牛进行了隔离跟踪观察,发现奶牛感染BVDV对牧场的经济损失较大,除了牧场常见的腹泻、流产等现象外,BVDV可造成后备牛发育不良,观察结果表明持续感染牛平均比正常牛要轻83.67kg,每月月增重比正常牛要少4.9kg,18月龄以上育成牛的繁殖率中,PI牛繁殖率仅为16.7%,而正常牛为83.3%,其中2头已经产犊,此外,在PI牛中也出现了7头死亡,1头育成牛因屡配不孕而淘汰,PI牛在观察期间的淘汰率为15.69%,可见,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存在可给牧场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牧场必须关注此病,尽早进行检测持续感染牛和净化BVD.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乳肉食品需求量的成倍增长,与此相适应的乳牛饲养业迅速发展。但由于饲养管理失宜,护蹄不良,营养(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传染,损伤,感染等原因,不论国内、外牛指(趾)病发病率均相当高。据我国南方某一乳牛场(1987—1989)病例统计,成年母牛群患有蹄病124头, 相似文献
20.
牛GDF9和BMP15基因遗传变异与双胎性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基因作为牛双胎性状的候选基因,研究了它们在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和中国荷斯坦牛4个品种中的遗传变异,并在鲁西牛群体中研究了其多态位点与双胎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鲁西牛中GDF9基因的3′UTR发现缺失突变,而其它3个品种中没有发现该突变。对鲁西牛群体中该多态位点与单、双胎性状之间进行卡方显著性检验表明,单胎牛群体与双胎牛群体基因型分布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6),双胎牛群体的B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大于单胎牛群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突变体mRNA的二级结构与野生型相比总自由能值差异不大,但突变体mRNA翻译起始位点的二级结构稳定性明显大于野生型。在鲁西牛、南阳牛和秦川牛的BMP15基因中发现编码区第759~762位有GAAA 4个碱基存在缺失突变,但没有检测到突变纯合个体,中国荷斯坦牛中没有检测到该突变。卡方显著性检验表明单胎牛群体和双胎牛群体在该位点基因型组成差异不显著(P=0.94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