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蓝莓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关炭疽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构建。利用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的特异性引物对CgInt2/ITS4和CgInt/ITS4对代表菌株进行特异性扩增,采用菌丝块叶片接种法对8个蓝莓品种进行代表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结果】从辽宁省部分蓝莓产区罹病植株上共分离纯化得到36个菌株,根据各菌株的形态学差异将其分成两个类别,两类别中代表菌株LNSW1和B-Cg1在菌落颜色及分生孢子形态上具有较大差异,且与已报道的炭疽菌属当中的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形态特征相似;两个代表分离株的rDNA-ITS序列实际长度为557和547 bp,通过基于真菌核糖体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LNSW1与GenBank中尖孢炭疽菌菌株AB729126、KF698729、EU886755聚在同一分支,B-Cg1与胶孢炭疽菌菌株JF923828、KF516931、GU174547聚在同一分支,相似度分别为99%-100%;两对炭疽菌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再次证明所获代表菌株分别为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 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菌丝块接种8个蓝莓品种的叶片及枝条均可致病,两类病菌回接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较为相似,尖孢炭疽菌对蓝莓的致病稍强于胶孢炭疽菌。【结论】通过对辽宁省蓝莓主产区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基本明确辽宁省部分地区的蓝莓炭疽病是由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大叶紫薇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后续研究其发病规律及诊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海南出现的大叶紫薇炭疽病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ITS、ACT、GAPDH、CH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海南大叶紫薇炭疽病的病原菌为隐秘刺盘孢(Colletotrichum aenigma)。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大叶紫薇炭疽病原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 30 ℃,最适 pH 为8。黑暗条件有利于其菌丝生长,在PDA、PS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沙田柠檬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为沙田柠檬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提供指导。【方法】对采集的炭疽病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培养,获得 ST2-1、ST2-2、ST2-3、ST3-1、ST3-2、ST3-3、ST4-1、ST4-2和 ST4-3 等 9 株沙田柠檬炭疽病病原菌。分别采用针刺和喷洒接种的方法测定上述菌株的致病性,并分别克隆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β 微管蛋白(TUB2)、钙调蛋白(CAL)、肌动蛋白(ACT)、核糖体大亚基(LSU)、甘油醛 -3- 磷酸脱氢酶(GAPDH)和几丁质合成酶 1(CHS1)基因部分片段进行多基因联合鉴定。【结果】ST2-1、ST2-2、ST2-3、ST3-1、ST3-2、ST3-3、ST4-1、ST4-2 和 ST4-3 均 具 有 较 强 致 病 性, 其 中 ST2-1、ST2-2 和 ST2-3 的生物学特征和进化树表明它们属于暹罗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ST3-1、ST3-2和 ST3-3 属于兰花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liviicola),ST4-1、ST4-2 和 ST4-3 属于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结论】综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引起沙田柠檬炭疽病的病原菌有暹罗刺盘孢菌、兰花刺盘孢菌和果生刺盘孢菌,其中暹罗刺盘孢菌仅分离自沙田柠檬发病的果实,兰花刺盘孢菌和果生刺盘孢菌分离自沙田柠檬发病的叶片,其中兰花刺盘孢菌能在柑橘类植物上引起炭疽病为国际上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对栽培滇龙胆炭疽病的病害症状、病菌形态、病菌培养性状、致病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症状的2种滇龙胆炭疽病分别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Sacc.] 的2个种(分化型)侵染所致,2种胶孢炭疽菌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及附着孢形状等方面有差异,且有性阶段的子囊、子囊孢子也有一定差异.病菌有性阶段为小丛壳菌属(Glomerella Spaulding et Schrenk).  相似文献   

5.
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确定引起中国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鉴定、rDNA ITS区序列分析、rDNA ITS区特异引物CaInt2/ITS4扩增。【结果】自陕西、河南11个地点采集192份样本,经鉴定引起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有2种,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 J.H. Simmonds)。两种病原菌的区别主要在于分生孢子形态、菌落颜色、对引物CaInt2的特异性等。【结论】首次证实了中国苹果炭疽病可由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引起。两种病原菌在陕、豫两省各地区均有分布,其中,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6.
南方红豆杉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福建明溪南方红豆杉苗木炭疽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病原菌菌丝在查氏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最适pH值为7;产孢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8;光暗交替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自然散光最有利于产孢;对碳源的利用,葡萄糖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蔗糖最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对氮源的利用,蛋白胨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牛肉浸膏最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5℃,最适pH值为6;RH在70%-100%均能萌发,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为76.18%;RH低于60%不萌发;光照有利于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7.
巴西橡胶树炭疽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炭疽病是巴西橡胶树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从该病的分布、危害、病害症状、病原菌及其生物特性、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对其国内外研究展开论述,提出该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春羽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海南省文昌市椰子大观园露地种植的春羽(Philodendron bipinnatifidum Schott ex Endl.)上发现一种叶斑病,明确了该病害的病原物和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经传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致病菌,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测定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该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丝初期为白色,后转为青灰色,产生红色孢子堆。分生孢子椭圆形,大小为6.14~14.69 μm× 2.96~6.49 μm。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值为8~9;产孢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为9。此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但利用能力有差异,最适菌丝生长的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硝酸铵和硫酸铵作为氮源培养基明显不利于菌丝生长。【结论】首次对春羽炭疽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该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 ℃,pH为9,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硝酸钠。  相似文献   

9.
为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核桃炭疽病病害防治提供依据,对该地区发病叶片、果实和枝干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分离纯化,通过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观察和rDNA-ITS序列测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室内测定25种杀菌剂配方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病原菌经分离纯化后得到的9个菌株,根据各菌株在PDA平板正反面的不同形态分为2类,分别选择1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P51和P57作后续鉴定。2个菌株接种果实和叶片后发病率均为100%,病原重分离均得到接种的病原,其形态特征均与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真菌相似;将2个菌株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其与C.gloeosporioides真菌同源性达到100%。使用DNAMAN6.0邻接法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P51、P57与已鉴定为C.gloeosporioides的AB981196、HQ645082、KC355249和KJ676453以自展支持率100%聚类在一起。2)杀菌剂配方筛选:100%链霉素3 000倍液等5种配方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不同配方之间差异不显著;100%链霉素3 000倍液等4种配方之间差异不显著,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都强的是100%链霉素3 000倍液、25%咪鲜胺5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确定引起雅安地区核桃炭疽病的病原为刺盘孢属C.gloeosporioides真菌;100%链霉素3 000倍液、25%咪鲜胺5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4种配方对C.gloeosporioides真菌生长萌发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川芎炭疽病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并选用4种常用的杀菌剂进行抑菌试验,选择最佳抑菌药剂。[方法]按柯赫氏法则分离病原菌并进行形态鉴定;用平板菌丝生长抑制法进行杀菌剂抑菌试验。[结果]病害标本分离出的炭疽病菌与胶孢炭疽菌描述的形态特征相符;除灭菌成外,其余3种杀菌剂均可抑制该炭疽菌生长,处理7d后1000倍甲霜灵锰锌、代森锌、甲基托布津对该病菌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6.8%、22.1%、59.8%。[结论]川芎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侵染所致,川芎是胶孢炭疽菌的新记录寄主;该病菌的最佳抑制杀菌剂为甲基托布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巴西木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及 rDNA鄄ITS序列分析。[方法]该文对巴西木炭疽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形态学观察。通过 rDNA鄄ITS的扩增与序列测定,对 rDNA鄄ITS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该菌分生孢子直或弯,椭圆形至新月形,2-5个油滴,7.5-20×4.5-5μm。经ITS系统学分析,确定该试验分离到的刺盘孢为一新种,并命名为 Colletotrichum dracaena鄄fragrantis sp. novA。[结论]为炭疽病防止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贵州赤水市种植的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炭疽病(烟煤病)发生较多,该病害分布广、危害严重。对金钗石斛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培养性状及形态等研究,初步确定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结合ITS序列分析,确定该致病菌为胶孢炭疽菌。杀菌剂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对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贵州省火龙果炭疽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对火龙果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生长速率法室内测定9种生物农药对致病菌株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火龙果炭疽病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0.3%四霉素对火龙果炭疽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强,EC_(50)为1.331 4 mg/L;3%中生菌素和1%申嗪霉素其次,EC_(50)分别为6.787 2mg/L和7.832 8 mg/L;80%乙蒜素、2%春雷霉素、10%多抗霉素和2%溃腐灵的EC_(50)分别为65.040 1mg/L、71.349 1mg/L、108.378 4mg/L和129.416 6mg/L;20%井冈霉素和4%嘧啶核酸类抗菌素的抑菌作用较差,其EC_(50)分别为1 985.302 4mg/L和3 298.115 0mg/L。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引起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生产上常用于炭疽病防治的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 分离得到的6株菌中有2株菌可侵染美丽崖豆藤叶片引起褐色病斑;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引起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该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均高,抑制中浓度(EC50)均小于0.1 mg/L,其中,以咪鲜胺的防效最佳,EC50为0.015 mg/L。结论 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刺盘孢,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可作为防治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15.
樟树、柑橘、冬青卫矛炭疽病病原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樟树(C innam omum camphora)、冬青卫矛(E uonymus japon icus)、柑橘(C itrus reticu lata)3个树种炭疽病进行病原分离,经纯化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寄主接种试验。结果表明,3种炭疽病的病原均为炭疽菌属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 loesporioid es)。3个炭疽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附着孢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纯化培养的菌落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3个菌种分别对同一寄主的致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红叶石楠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杀菌剂的室内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叶石楠炭疽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经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胶孢炭疽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红叶石楠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初步筛选出4种对红叶石楠炭疽病菌具有较强作用的杀菌剂并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这4种杀菌剂中,25%咪酰胺EC的抑菌作用最强,其EC50值为0.00004 μg·mL-1;其次是450 g·L-1咪酰胺EC(EC50值为0.00005 μg·mL-1)和450g·L-1咪酰胺EW(EC50值分别为0.00018),最弱的是50%咪酰胺锰盐WP,EC50为0.2554μg·mL-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广东省番木瓜果实疑似炭疽病病害的致病菌,并筛选防控该病害的适宜化学药剂,为番木瓜炭疽病的诊断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番木瓜果园采集番木瓜果实水渍状炭疽病疑似病果,对番木瓜病果进行组织分离及致病性测定,利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病果样品中分离出5个形态特征相似的菌株(C1~C5),随机选取C1作为代表性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和鉴定。致病性分析发现,番木瓜果实接种C1病原菌2 d即可表现出明显的水渍状病斑,从表现症状的部位可以重新分离到该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发现,C1初生菌丝为白色辐射状,随后变灰白色,菌丝体上覆盖着一些橘红色分生孢子盘;孢子梗透明,有分隔;分生孢子透明,单细胞,细胞壁光滑,两端圆,形状规则呈圆柱形,壁薄,内含物呈颗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13.2 μm×5.1 μm。这些形态学特征与短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一致。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供试菌株C1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β微管蛋白(β-tubulin,TUB2)和肌动蛋白(actin,ACT)基因序列与短孢炭疽菌(C. brevisporum)模式菌株BCC 38876对应基因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93%,98%和100%。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C1与短孢炭疽菌单独聚为一支。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致病性及发病特征明确了导致广东省番木瓜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短孢炭疽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8种杀菌剂中,45%咪鲜胺水乳剂对C1菌株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抑制中浓度(EC50)为0.082 0 mg/L,其次为250 g/L丙环唑乳油和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EC50分别为0.263 5和9.714 3 mg/L。【结论】在中国大陆首次鉴定了番木瓜果实炭疽病的致病菌短孢炭疽菌。45%咪鲜胺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番木瓜短孢炭疽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福建省福州市茶树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茶树炭疽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基于谷氨酰胺合成酶(GS)、β-微管蛋白(β-TUB2)、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和核糖体DNA大亚基(LSU)等4个基因序列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从福州市几个茶园不同茶树品种炭疽病典型病叶上分离获得的茶树炭疽病病原菌(FFB、FJG、FRG、FSX和FFA)进行鉴定,并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的致病性.[结果]5株供试病原菌均能通过伤口侵染茶树叶片,且病症相似,为茶树炭疽病致病菌.5株病原菌分离物形态特征相似,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将5株供试菌株鉴定为Colletotrichum siamense.[结论]C.siamense为茶树炭疽病弱致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染茶树.生产中应尽量避免人为活动造成茶树叶片损伤,以减少茶树发生炭疽病.  相似文献   

19.
核桃炭疽病是核桃(Juglans regia L.)的主要病害,严重威胁核桃产业的迅猛发展。近来年,随着核桃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增加,该病害频频暴发,给核桃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极大地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壮大。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报道综合论述该病害的研究进展,从其发病症状、发病规律、病原菌特性和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蝴蝶花枯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蝴蝶花枯斑病在重庆地区发生严重,通过对病原菌形态鉴定,培养性状观察和致病性测定,确定蝴蝶花枯斑病是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sporum Schl.)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