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内蒙古东部地区春夏季沙狐的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5—7月、2004年5月和2005年7—8月,在内蒙古东部草原收集沙狐(Vulpes corsac)粪便148份(N03=46、N04=61、N05=41),采用频率法、相对剩余物干质量法,并以捕食痕迹和剩余物为辅助手段,对沙狐食性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沙狐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食物,鸟类和昆虫次之。啮齿类食物组分中,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和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在沙狐食物组分中超过50%,其它啮齿类动物:草原旱獭(Marmota sibirica)、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跳鼠科(Dipodidae)所占比例小于25%,鸟类主要为百灵科(Alaudidae),昆虫以蝗科(Acridiidae)为主,还包括红蝽科(Pyrrhocoridae)、步甲科(Garabidae)、虎甲科(Gicindelidae)、水龟甲科(Hydrophilidae)等。沙狐食物生态位宽度随季节变化有所变化,春、夏两季节间食物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上海郊区狗獾洞巢特征和分布情况,为制定合理的种群保护和恢复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GPS测量和记录狗獾洞巢的地理位置,制作上海郊区狗獾洞巢的分布图;2009年2~6月,对各狗獾分布地的洞巢进行了全面调查:测量和记录洞巢占地面积、洞口数、洞口大小、新洞数量、废弃洞数量、洞巢中洞口间距、洞口外堆土情况、洞口隐蔽情况及洞口朝向等相关数据。[结果]共记录15个洞巢173个洞口;狗獾洞巢的洞口数和占地面积变化很大,其中洞口数最少为3个,最多为24个;占地面积最小为5.5m2,最大为129.8m2。[结论]上海狗獾一般选择农村居民宅基地后院土丘的竹林或低山丘陵的竹林建巢。狗獾受人为因素和环境变化影响很大,数量逐渐下降,栖息地破碎化严重。 相似文献
4.
5.
圈养条件下狗獾的夜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市奉贤区申亚生态园围栏内4只狗獾(1雄3雌)的行为和夜间活动节律采用红外夜间监视仪(IKENO/OK-203ND)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狗獾夜间具有较高的活动频率,其中21∶30~23∶00和1∶30~3∶00为狗獾活动的高峰期,整个活动频率曲线呈"M"型;各行为时间分配方面,整个夜间狗獾取食和挖洞行为所占比例最高,而警戒、移动等行为在夜间发生的较为随机,只是在活动高峰期出现较小波动;雄性个体整个夜间的主要活动为取食和其他,而雌性个体的主要活动为取食和挖洞,用于移动和其他行为的时间较少,推测为性别因素导致上述差异;晴天狗獾在取食、移动、挖洞和其他行为上的时间分配都高于雨天,但仅取食(P=0.028)和移动(P=0.040)行为的差异显著,天气因素对狗獾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半散放条件下引入狗獾(Meles meles)的四季活动规律和取食行为。[方法]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上海市郊区采用红外夜间监视仪对从山东引入的狗獾进行了活动规律和取食行为的研究。[结果]新出生的幼獾春、夏季受到母獾照料,出洞时间较成体平均晚35 min,夜间活动持续时间较成体平均短40 min;与自然环境下上海本地狗獾相比,引入狗獾四季夜间活动持续时间均较长,平均长约2.50 h,且最长活动时间发生在夏季,为9.85 h;不同季节引入狗獾对于人工补饲的取食情况差异明显,其中秋季平均每天取食时间最长,为2.93 h,占夜间活动持续时间的比重也最大,为34.8%;春、夏季取食时间较分散,秋、冬季则较集中,分别集中在16:00~20:00和0:00~4:00时间段,分别占整个取食时间的61.0%和62.0%。[结论]为上海地区狗獾种群的生态恢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内蒙古巴达尔胡农场及周边地区收集的133堆艾鼬粪便进行了食性分析。结果表明,艾鼬食物由鼠类、鸟类、爬行类、昆虫、植物果实类等动植物组成,其主要食物为鼠类,占食物组成80.45%。不同季节的食物组成成分不尽相同:春秋季节的食物多鸟类,夏秋季节的食物多为昆虫。艾鼬食物中的各种鼠类四季出现的频次亦不相同:春季主要食黑线仓鼠,夏季主要食草原黄鼠,秋、冬季仍以黑线仓鼠为主。艾鼬对食物具有选择性,各种鼠类在食物中出现的频次同该地区相应的鼠类密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9.
10.
2018年4月至10月在秦巴山区黑河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采集多鳞白甲鱼样本179尾,采用镜检法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多鳞白甲鱼摄食习性及其食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多鳞白甲鱼饵料生物共10种,摄食强度的季节性差异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无摄食行为。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单独聚为一类,与饵料生物的出现频率(F%),数量百分比(N%)和质量百分比(W%)之间存在差异。4种指数综合分析表明,饵料生物来源主要是水生昆虫成虫、藻类及摇蚊幼虫。IRI%时空聚类结果表明,饵料生物组成无明显季节性差异,但存在空间差异。多鳞白甲鱼食性的选择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明张广才岭林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特征,为了解该区植被与土壤的关系以及维持土壤肥力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阔叶红松林、阔叶混交林、蒙古栎林、落叶松林、云冷杉林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各林分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有效磷(AP)的分布特征,同时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结果】张广才岭林区土壤SOM、TN、TP、AP在不同林型间差异显著,SOM、TN 2种土壤养分的总体分布是阔叶混交林最高,云冷杉林和阔叶红松林次之,蒙古栎林和落叶松林最低;TP和AP均在云冷杉林土壤中最高,落叶松林中最低;AN在各林型内差异不显著。【结论】张广才岭林区土壤SOM和AN含量丰富,不同林型土壤养分总体处于优良水平,但TN缺乏为该林区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对直翅目 1 4个科 2 5 8种昆虫的食性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 )取食对象 ;(2 )取食寄主种类多寡 ;(3 )食物所属生产部门。 相似文献
15.
对张家口地区多食性斑潜蝇种类及其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经鉴定为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该虫自1995年春季在怀安县发现以来,现已蔓延至张家口地区大部分县区,为害植物达9科20多种,其中瓜类和豆类发生为害最重。 相似文献
16.
17.
杭州地区尸食性昆虫种类与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在杭州地区室内外选点放置猪尸诱集,共鉴定出3目12科30种昆虫。其中双翅目Diptera5科12种,鞘翅目 Coleoptera6科16种,膜翅目Hymenoptera1科2种,此外尚有部分种类有待鉴定。对其中4种主要尸食性昆虫,即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 grahami,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肥须亚麻蝇Parasarcophaga crassipalpis和白腹皮蠹 相似文献
19.
为人工养殖光倒刺鲃,对其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倒刺鲃为杂食性鱼类,仔鱼的混合营养期为1~2d,除吸收卵黄囊外,还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稚鱼则由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食物组成为大型枝角类、丰年虫无节幼体、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出现少量有机碎屑;全长21~28mm的稚鱼食料以有机碎屑、植物碎片和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为主,也有寡毛类及水生昆虫,食性与成鱼基本相同;仔鱼不可逆点为孵出后的第14d;全年的饱满指数平均为130.5,饱满指数(Y)与水温(x)呈直线相关,相关式为:Y=-1.7976 0.1441x;日粮摄食量与温度有关,冬季低温时日粮摄食量仅为体重的1.26%,适温范围内达4.30%,8月高温时仅有2.3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