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丰×白玉"蚕品种经人工饲料摄食性选育后,与常规品种相比,经过1~2龄人工饲料育,3龄起的桑叶普通育,发育整齐度明显提高,全茧量、茧层量较高,丝质上无明显缺陷,解舒丝长和解舒率优势明显,适宜作为小蚕人工饲料育蚕品种使用。  相似文献   

2.
人工饲料育相对于桑叶育有蚕体发育不齐等方面的不足,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系的应用能提高人工饲料育的发育整齐度。为深入了解经人工饲料摄食选育的秋丰×白玉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系[以下称秋丰×白玉(人)]在生产上的表现,于2018年春蚕期和晚秋蚕期进行了秋丰×白玉(人)小蚕人工饲料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未经人工饲料摄食选育的常规品种秋丰×白玉相比,秋丰×白玉(人)的发育整齐度明显提高,蚕茧产质量有明显优势,其中盒种产茧量、全茧量和茧层量分别提高12.23%、7.19%和15.34%,茧丝长、茧丝量分别提高12.13%和20.27%。小蚕人工饲料育应优先选用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系。  相似文献   

3.
《江苏蚕业》2017,(3):13-15
苏秀×春丰蚕品种采用1~2龄人工饲料共育、3~5龄桑叶育,其细纤度、丝长长、丝质优的优点可以得到有效保持和发挥,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认为该品种对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适应性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需通过工饲料适应性筛选后,再在农村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人工饲料育在海宁市农村的可行性,应用粉状饲料和颗粒饲料分别饲养白玉×秋丰等3个家蚕品种的1~2龄幼虫,3龄后采用桑叶饲养,并对饲养成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蚕粉状人工饲料育1~2龄1次给饵比普通桑叶育工效提高5.4倍,龄期经过延长1~2d,生长发育欠齐,盒种产茧量低7.76%,茧丝质量无明显不良影响,其中干茧出丝率、光折、万米吊糙等指标优于普通桑叶育;在目前劳动力紧张的大趋势下,小蚕人工饲料育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选取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保存的10个中系和10个日系家蚕品种进行了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选育试验,调查了各品种的24 h疏毛率、小蚕期眠蚕体质量以及茧质等多项指标,分析所选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效果。结果表明,经过4~6代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后,各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均有很大提高,日系品种比中系品种表现好。日系品种经过6代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后,24 h疏毛率均在90%以上,002B、J6、732这3个品种2龄和3龄起蚕率均能达到或接近100%;中系品种经过4代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后,整体上仍比较差,庭、豫1号、限1、苏蚕1号的24 h疏毛率能达到85%及以上,2龄、3龄起蚕率中系也比日系品种差,发育不齐。日系品种豫4优、002B、9406B、J6,中系品种庭、豫1号、限1、125M在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中表现较好,可列为本单位的重点选育品种。探讨了人工饲料养蚕中遇到的3龄后期出现不眠或者对人工饲料食性减弱,以及人工饲料发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广西现行家蚕品种人工饲料累代定向系统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广西现行家蚕品种两广二号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和适应性,以24h疏毛率、各龄起蚕率及存活率等为选育指标,用饲料、实用型颗粒饲料及桑叶多种饲料结合,以个体选育和蛾区选育为重点对其原原种932、芙蓉、7532、湘晖进行累代定向系统选育。以未经人工饲料选育的932、芙蓉、7532、湘晖为对照,以各品种进行1~2龄饲料育,3~5龄桑叶育及全龄桑叶育,调查累代人工饲料选育对参选品种人工饲料摄食性和适应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累代选育明显提高了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选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中系品种经过多代选育后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和适应性均达到较好水平,日系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适应性虽有提高,但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仍然一般。多数选育品种死笼率有下降的趋势,表明选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蛹期的抗性;累代选育对品种的茧质(全茧量和茧层率)影响不明显;累代选育没有降低饲料育对蚕发育延缓的影响。综合各方面结果来看,人工饲料累代定向系统选育可明显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有望选出适宜人工饲料育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7.
亲本连续五代人工饲料选育对两广二号F1代杂交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两广二号人工饲料选育品系的选育效果,使用人工饲料连续选育了5代的932、芙蓉、7532和湘晖组配成9·芙×7·湘(两广二号),以普通杂交种两广二号为对照,开展颗粒饲料育调查和桑叶育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选育品系2、3龄起蚕率达88%和89%,比对照有较大幅度提高,24h疏毛率和1、2龄眠蚕体重与对照相近;桑叶育时,人工饲料选育品系的茧质、结茧率和全龄经过没有明显变化,但蛹期抗性降低。试验表明:亲本的连续5代人工饲料选育,明显提高了两广二号F1代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且对原有优良性状影响不大,但选育品系人工饲料育时的发育整齐度仍需提高。  相似文献   

8.
新蚕品种华康2号在涪陵区中秋蚕期农村饲养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中秋蚕期重庆市涪陵区蚕桑发展办公室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引进新蚕品种华康2号与秋丰×白玉进行了农村饲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华康2号食桑快、就眠快、眠起齐、迟眠蚕和弱小蚕少,全龄经过比秋丰×白玉的长3~4h;正反交4龄起蚕结茧率分别为99.2%、99.1%,分别比对照种秋丰×白玉正反交高11.4个百分点和6.1个百分点;盒种产茧量差别不大,公斤茧颗数略多于秋丰×白玉,上车率偏低.华康2号对血液型脓病的抵抗力明显强于对照品种秋丰×白玉;在桑叶氟化物含量超标的情况下,华康2号与秋丰×白玉均未发现蚕氟化物中毒症状,2对蚕品种均表现出较强的耐氟能力.  相似文献   

9.
《江苏蚕业》2017,(4):1-4
文章报告了2017年中秋蚕期间皓月×菁松和优食一号蚕品种1~2龄人工饲料育与1~3龄人工饲料育试验情况。结果表明,皓月×菁松和优食一号蚕品种1~2龄饲料育试验区和1~3龄饲料育试验区,各龄经过和全龄发育经过基本相同;1~3龄饲料育试验区比1~2龄饲料育试验区张种产茧量下降;公斤茧粒数增加,蚁蚕结茧率下降;良蛹率相近,茧层率略增;粒茧丝长相仿、解舒率良好、茧丝纤度相近,但鲜毛茧出丝率略有上升。说明两对试验品种对1~2龄和1~3龄饲料育较为适应,生产中可用来采用小蚕人工饲料共育。且优食一号蚕品种蚁蚕结茧率、良蛹率、粒茧丝长、鲜毛茧出丝率等都高于皓月×菁松,说明优食一号蚕品种对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适应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用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研制的粉状人工饲料,对我省现行推广的6对家蚕品种和2个雄蚕品种进行1-2龄人工饲料育的适应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蚕品种喂饲人工饲料24 h后,疏毛率达95%以上的蚕品种有华东x春晨(99.80%)、菁松x皓月(98.69%)、明丰x春玉(96.15%)、秋丰x白玉(96.04%)、春华x秋实(95.45%)和华菁x平72(95.41%);从各品种的生长情况和茧质来看,1-2龄人工饲料育的除全龄经过延长两天左右外,其虫蛹率、万蚕产茧量、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均与全龄桑叶育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11.
小蚕人工饲料共育试验对于推广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和饲养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适应现代省力化养蚕发展的需要,2018年春蚕期以人工饲料适应性杂交组合菁松R×皓月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和1~3龄人工饲料育4~5龄桑叶育为试验区,菁松R×皓月全龄桑叶育和优食一号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为对照区,进行了试验调查。结果表明:菁松R×皓月和优食一号小蚕采用人工饲料共育与普通桑叶育相比,眠蚕体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改喂桑叶后,眠蚕体质量与普通桑叶育差距缩小,但菁松R×皓月1~3龄人工饲料育后改喂桑叶熟蚕的体质量与普通桑叶育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菁松R×皓月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和1~3龄人工饲料育4~5龄桑叶育的公斤茧颗数和盒种产茧量均偏低,50 g鲜上茧的干壳量低于菁松R×皓月全龄桑叶育,但高于优食一号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菁松R×皓月茧丝长略长于优食一号,同时菁松R×皓月1~2龄人工饲料育和1~3龄人工饲料育对良蛹率、茧丝长等无明显影响,但茧丝纤度有变细的倾向。菁松R×皓月对1~2龄人工饲料共育适应性较好,但与优食一号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适应未来推广1~3龄人工饲料共育甚至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需要,建议加强对菁松品种1~3龄乃至全龄人工饲料适应性的选育。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家蚕新品种鲁17、92原蚕的全龄人工饲料育,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较好的人工饲料适应性,其全龄人工饲料育的各龄眠重、5龄逐日蚕体重与茧质成绩明显优于对照品种菁松、皓月。使用本实验所用配方的人工饲料饲养该品种,其全龄人工饲料育茧质成绩可达到桑叶育水平,中、日系茧层率分别为23.41%、24.28%,日系品种的人工饲料适应性明显优于中系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培育适应人工饲料育的BmNPV抗性品种,促进人工饲料省力化养蚕,2017年以蚁蚕24 h疏毛率为主要选育指标,用桑叶粉含量30%的家蚕实用性颗粒人工饲料进行了华康2号4个亲本品系秋丰N(中系)、白玉NA系(日系)、白玉NB系(日系)和白玉NC系(日系)的4代摄食性选育,调查了华康2号亲本品系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和选育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累代人工饲料选育,明显提高了华康2号中系亲本和日系亲本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而颗粒人工饲料对华康2号中系亲本和日系亲本的茧质成绩和眠蚕体质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广食一号夏蚕期分别采用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1~2龄M10粉体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1~4龄颗粒人工饲料育5龄桑叶育3种饲育形式,秋蚕期采用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调查了广食一号在不同季节及不同饲养形式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及主要经济性状.结果表明,广食一号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优良,疏毛率与对照品种菁松×皓月相仿,但在同样饲养条件下,其3龄起蚕率、蚕体质量以及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品种.广食一号对M10粉体人工饲料的摄食性低于颗粒人工饲料,但发育整齐度仍然较高,蚕体质量、生命率、产茧量和茧质均明显高于颗粒人工饲料育.广食一号1~4龄颗粒人工饲料育,全龄经过及5龄虫蛹生命率与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无明显差异,结茧率和茧层率稍高于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但蚕体质量、产茧量、全茧量和茧层量均明显降低,说明这种颗粒人工饲料不能满足广食一号3~4龄期的营养要求.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茧质调查及丝质鉴定结果表明:在相同龄期相同饲料饲育条件下,广食一号的产茧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及茧丝质主要指标优于菁松×皓月.  相似文献   

15.
为选育出对人工饲料育适应性优良的抗BmNPV家蚕品种,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保存的25份抗BmNPV家蚕育种素材进行了人工饲料育适应性研究,调查分析了这些家蚕育种素材24 h疏毛率、2眠蚕体质量及3龄蚕存活率。结果表明:供试的25份家蚕育种素材中,24 h疏毛率在90.10%~100%之间的有18份,在80.10%~90.00%之间的有5份;人工饲料育2眠蚕体质量多数低于桑叶育,但是其中有5份高于桑叶育,明8C高出桑叶育43.08%;3龄蚕存活率在90.10%~100%之间的有6份,在80.10%~90.00%之间的有13份,在60.10%~80.00%之间的有6份;24 h疏毛率在80.00%以上且与3龄蚕存活率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内的有11份,对该11份家蚕育种素材的24 h疏毛率和3龄蚕存活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相关系数为0.634,呈显著相关。通过本试验,筛选出24 h疏毛率高和3龄蚕存活率高的家蚕育种素材,为选育出对人工饲料育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抗BmNPV家蚕新品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小蚕颗粒饲料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比较了人工饲料适应性杂交组合ZHG×春54正反交和现行品种皓月×菁松小蚕颗粒人工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的饲养效果。结果表明,3对杂交种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良好,但小蚕期发育速率和体重低于全龄桑叶育。3龄改换为桑叶育之后,蚕的生长发育加快,熟蚕体重、全茧量、茧层量、张种产茧量等主要经济指标,ZHG×春54正反交小蚕颗粒饲料育均高于全龄桑叶育,但皓月×菁松低于桑叶育,各杂交品种的生命率总体上小蚕颗粒饲料育高于全龄桑叶育。茧丝质量主要指标全龄桑叶育与小蚕颗粒饲料育无明显差异。ZHG×春54是一对对颗粒饲料适应性优良的杂交组合,达到了生产实用化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不同家蚕品种人工饲料育的饲育效果,选择安徽省5个现行蚕品种(菁松×皓月、皖丰×夏晖、华康2号、华康3号、苏豪×钟晔)为试验品种,以人工饲料育适应性品种优食一号为对照种,设置全龄桑叶育(MF)、1—3龄人工饲料育4—5龄桑叶育(AMF)、全龄人工饲料育(AF)3种饲育处理方式,以龄期经过、蚕体重、经济性状与健康性、丝质成绩为指标调查不同家蚕品种不同饲育方式的综合成绩。结果表明,各试验品种AMF组家蚕综合饲育成绩较优秀,与MF组差异较小,而各试验品种AF组综合饲育成绩较差,品比结果表明菁松×皓月综合饲育成绩较优。因此,采用小蚕饲料育、大蚕桑叶育方式饲养优食一号或菁松×皓月可以实现较为理想的饲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两广二号一代杂交种小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开展了两广二号正反交1~3龄人工饲料(桑叶粉含量38%)育4~5龄桑叶育(以下简称试验区)与全龄桑叶育(以下简称对照区)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两广二号正反交的全龄经过试验区比对照区均延长2 d 20.5 h;两广二号正交的24 h疏毛率试验区比对照区低0.74个百分点,两广二号反交的24 h疏毛率试验区比对照区低1.44个百分点;两广二号正交的幼虫生命率、良蛹率、虫蛹统一生命率试验区比对照区分别低7.52、0.87、7.34个百分点,两广二号反交的幼虫生命率、良蛹率、虫蛹统一生命率试验区比对照区分别低5.24、0.67、5.87个百分点。两广二号正交的全茧量、茧层量和200头蚕产茧量试验区比对照区分别低6.63%、6.45%和11.29%,两广二号反交的全茧量、茧层量和200头蚕产茧量试验区比对照区分别低6.71%、9.68%和6.57%。未经人工饲料适应性改良的两广二号一代杂交种小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较差,不宜直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于人工饲料育。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保存或培育的部分家蚕品种的人工饲料育适应性,以丰选、932、芙蓉、RC-1、RC-12、RC-32、RC-33、SLC-12、SLC-18、SLC-19、5457、7玉、7532、湘晖、RJ-15、RJ-19、RJ-31、RJ-32、RJ-33、RJ-34、SLJ-09、SLJ-14、SLJ-15等23个实用型家蚕品种为材料,采用桑叶粉含量约35%的人工饲料在1~2龄进行试验,调查了24 h疏毛率、眠蚕体质量、起蚕率和存活率等指标,并通过加权计算得到各家蚕品种人工饲料育的综合适应性评价分数。结果表明:两广二号4个母种对人工饲料育的综合适应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之前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单一的疏毛率指标对人工饲料育适应性评价具有局限性,不断完善规范各项调查指标对今后开展家蚕人工饲料适应性系统选育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调查中,人工饲料育适应性较好的家蚕品种有中系RC-32、丰选和日系RJ-19、RJ-15、RJ-31等,这些品种是下一步进行定向选育人工饲料专用品种较理想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20.
R9501是由日系品种9202经14代人工饲料摄食性系统选择培育而成,RB是由中系品种苏春经16代人工饲料摄食性系统选择培育而成。家蚕品种R9501×RB人工饲料育2龄发育整齐度达80%以上,疏毛率达到95%以上,4龄起蚕结茧率、死笼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解舒率等6项性状均略高于对照种春蕾X镇珠;5龄经过、茧丝长、解舒丝长、纤度、净度5项性状基本与对照种春蕾×镇珠持平;张种产量、张种产值分别比对照高2.3kg和92元。实验室与农村生产鉴定R9501×RB是一对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人工饲料摄食性家蚕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