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核心种猪长期依赖进口,且进口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对我国种业安全是巨大考验。根据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对国内主要相关猪企的问卷调查数据,2022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种猪来源仍较集中,主要来自法国和美国;种猪、精液引进主要用于企业新建猪场扩充生产(37%)和选育补充遗传材料(35%)。目前国内种猪发展仍困难重重,从国外引种成本高、引种程序复杂,国内自主育种缺乏技术经验支持,投入成本高且缺乏相关技术人才,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种猪进口数较上年降6成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1—12月中国种猪进口量为562000kg,若按种猪每头均重60kg折算,进口量为9300多头,贸易额达20590360美元。种猪来源国主要是丹麦(138800kg)、加拿大(179850kg)、美国(136150kg)、英国(60400kg)、法国(46800kg)。鉴于海关统计的数据一般是进口企业在提交进口种猪免税申请时的数据,而本刊调查种猪企业,并与几个主要种  相似文献   

3.
《猪业科学》2012,(5):11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开了与国外种猪交流的大门。尤其近10年中国每年都从美国、法国、英国、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养猪发达国家引入相当数量优良种猪。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进口种猪11613头,而2009年我国种猪进口量则明显回落,2009年农业部审批进口种猪数量为7142头,实际进口2488头;2010年进口2918头;2011年进口7166头。这对我国生猪遗传改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我国种猪企业共从国外进口曾祖代种猪5746头,较2015年增加30%,进口国家分别来自丹麦、加拿大、法国和美国。引种企业以大型集团公司为主。近年来,进口种猪技术操作各环节越趋成熟,进口成本在降低,进口伤亡损失率越来越低,进口种猪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2015年我国种猪进口三大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5年我国种猪进口呈现如下三大特点。1国内引种企业以大型集团公司为主,种公猪及遗传物质进口渐成趋势2015年我国共从国外进口曾祖代种猪4 442头,分别来自法国、丹麦、美国和加拿大。种猪企业引种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2015年年度引种企业以大型集团公司为主。由于国外育种水平的先进以及种猪生产性能的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我国种猪企业共从国外进口曾祖代种猪5746头,较2015年增加30%,进口国家分别来自丹麦、加拿大、法国和美国。引种企业以大型集团公司为主。近年来,进口种猪技术操作各环节越趋成熟,进口成本在降低,进口伤亡损失率越来越低,进口种猪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自2017年1月1日起,我国进口种猪将按农业部2460号公告执行新的农业部技术要求:从境外引进种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家都有国家引导建立的育种体系或组织,几乎归集了所有的优秀种源。我国缺乏以政府组织引导为主建立的生猪育种体系,目前生猪育种的主体主要是大型企业,对进口种猪依赖性较大。据博亚和讯数据显示,2014年至今,国内种猪进口总计约8659头,只有去年同期一半的引种量,整体引种企业较往年减少了很多,今年署名的引种企业共计6个,往年都有20个以上,引种价格变化不大。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国至少有6次规模较大的种猪进口。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开了与国外种猪交流的大门。尤其近10年中国每年都从美国、法国、英国、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养猪发达国家引入相当数量优良种猪。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进口种猪11613头,而2009年我国种猪进口量则明显  相似文献   

9.
生猪贸易     
<正>进口(一)国内种猪进口情况2013年前4个月,受市场严重不景气的影响,国内种猪进口仅2 793头,较上年同期减少52.69%,月平均到岸价2 405美元/头,同比上涨18.82%。其中4月份仅从英国进口120头,进口到岸价格2 355美元/头。2014年前4个月,中国进口种猪来自美国、丹麦、加拿大和英国。  相似文献   

10.
生猪贸易     
<正>进口(一)国内种猪进口情况2013年前4个月,受市场严重不景气的影响,国内种猪进口仅2 793头,较上年同期减少52.69%,月平均到岸价2 405美元/头,同比上涨18.82%。其中4月份仅从英国进口120头,进口到岸价格2 355美元/头。2014年前4个月,中国进口种猪来自美国、丹麦、加拿大和英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猪业》2016,(4):8-8
<正>近年来,随着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对猪育种改良的高度重视,国内企业纷纷加大了对种猪产业的投入,并斥巨资引进国外优良种猪遗传资源,种猪进口数量几度刺激养猪人的神经。《中国猪业》杂志2016年第2期刊登了《2015年我国种猪进口三大特点分析》一文,并在杂志微信公众平台"猪业资讯"同步进行了推送,引来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为了帮助养猪及相关企业了解种猪进口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种猪进口国家种猪企业及种猪性能特点,本刊特约请华中农业大学彭中镇教授、福州大学陶红军教授及英国养猪协会、丹麦养猪研究院、美国  相似文献   

12.
<正>进口(一)鲜冷冻猪肉进口及分国别进口特点2014年1-5月份,中国进口鲜冷冻猪肉25.80万吨,同比增加13.3%;进口价格与去年同期变化不大,稳定在1 896美元/吨,同比上涨0.5%。美国、西班牙、德国、丹麦、加拿大仍是最大的5个进口来源国,1-5月份的进口量分别占我国鲜冷冻猪肉进口总量的27%、16%、13%、10%和9%。与去年同期相比,来自美国、西班牙和丹麦的进口量同比显著增加;来自德国和加拿大的进口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张伟超  钱平  赵云翔 《猪业科学》2022,39(11):53-57
<正>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保障种业安全是稳定农业的“基本盘”。种猪养殖行业是生猪养殖行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优秀的种猪基因也将进一步提高商品猪的生产效益。但我国种猪业市场集中度较低,企业竞争分散,每年都需要引进国外优质种猪资源来维持国内种猪繁育数量,加上现有技术难以支持种猪企业直接通过进口种猪培育出与欧美种源相近的种猪,使得当前我国种猪育种仍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  相似文献   

14.
微新闻     
正农业部:2020年全国消灭小反刍兽疫日前,农业部印发了《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2016—2020年)》,全面启动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行动,力争到2020年全国消灭小反刍兽疫。这一计划的提出比全球消灭计划提前10年。2015年我国进口曾祖代种猪共计4442头2015年我国共从国外进口曾祖代种猪4442头,分别来自法国、丹麦、美国和加拿大。国内引种企业以大型集团公司为主。  相似文献   

15.
大宗饲料原料进出口贸易是保障畜牧养殖业正常运转的关键着力点,对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大宗饲料原料进出口市场迅猛发展,呈现出口增长滞后于进口、进口来源国集中、进口价格波动较大的特点,表现出饲料原料自给率提高、进口来源国范围扩大、进口需求持续增长的发展趋势。据此,提出增强大宗饲料原料供应能力、强化大宗饲料原料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大宗饲料原料进口市场监管机制的政策建议,以期为饲料原料市场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国外引种数量激增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从英国、美国、加拿大、丹麦、法国引进种猪的数量达到了7166头。今年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量的引种,2009年,由于H1N1猪流感的流行,中国政府实施了进口限制,随着中央政府放宽进口政策导致2011年从国外引种数量激增。生猪行情高位运行2011年养猪行情一片大好!据统计,生猪价格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了22元/kg。据有关专家分析2011年生猪行情  相似文献   

17.
自2009年4月底北美洲暴发甲型H1N1流感以来,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联合发布了禁止从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进口种猪的禁令,国内企业引种步伐减缓。2009年,全国从国外引进的种猪不超过3000头,与  相似文献   

18.
生猪贸易     
<正>进口(一)国内种猪进口情况2014年1季度,受市场严重不景气的影响,国内种猪进口仅2 673头,较上年同期减少39.69%,月平均到岸价2 430美元/头,同比上涨30.85%。2014年1季度,中国进口种猪来自美国、丹麦和加拿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收益资料汇编、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近十年的统计数据,本文将我国猪肉、牛肉及羊肉产品的生产、消费及贸易情况进行比较,构建出口产出弹性指标评价我国猪肉进口来源国的市场可依赖程度。结果显示:从猪肉进口来源国的出口产出弹性看,德国、西班牙、英国、爱尔兰、罗马尼亚、波兰、捷克和俄罗斯等国的国际市场可依赖程度较高,我国应当增加从上述国家进口猪肉,有利于降低猪肉进口风险,同时增加"一带一路"战略的区域合作内涵。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不是养猪强国,生猪出栏率不高,养殖效率较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种猪生产仍主要依赖进口,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大量种猪,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报道仅2011年我国进口种猪就达7166头。但种猪引进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